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面對產後憂鬱、不安與孤獨、嬰兒夜哭、反抗期、夫妻失和等問題,用科學事實來建立妳的輕鬆教養術!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面對產後憂鬱、不安與孤獨、嬰兒夜哭、反抗期、夫妻失和等問題,用科學事實來建立妳的輕鬆教養術!

  •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
  • 出版社:不二家
  • 出版日期:2017-11-08
  •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最受媽媽歡迎的人氣特輯,NHK首度的「快樂育兒」科學研究發表 從輕鬆又溫暖的育兒新知,建立屬於妳自己的教養觀! ※深入一般家庭,公開新手媽媽的真實困境與聲音 ※實地採訪歐、美、日具公信力的學術機構的最新育兒研究 ■媽媽們,妳並不孤單! 2015年日本NHK的調查發現,近千名新手媽媽中有9成對育兒抱持了負面情感,其中2成勾選了「對當媽媽沒有自信」或「不覺得小孩可愛」。許多媽媽在育兒上感到焦慮甚至痛苦,根源是什麼?要找回育兒的喜悅,該怎麼做? 當專家意見和經驗法則說法不一而足,一個新手媽媽和她背後的專業採訪團隊,決定從進化、腦科學、內分泌學、動物行為學、發展心理學等科學角度來探究育兒困境的真相。 ˙產後好憂鬱,母愛是天性嗎?為何我的母愛會動搖? ˙關於嬰兒夜哭,先放下百歲派和親密派的爭論吧,妳知道夜哭是寶寶對母體的體貼嗎? ˙可怕的兩歲兒,反抗期起如何發展孩子的「抑制機能」? ˙止不住對老公的怒氣?要度過婚姻危機先認識「催產素」這種愛情荷爾蒙! ˙為媽媽裝上心跳測量器,觀察夫婦共渡的一日假日,意外發現一天中媽媽只有○○時刻感到放鬆(老公必知!)…… ■最療癒的科學知識,適合家有0~3歲嬰幼兒的新世代父母 從探訪非洲部落到全球頂尖的實驗室,從養育理論的發源地再走入美國的幼稚園、日本一般家庭等教養的現場。本書用科學破除新手父母的自我懷疑與迷思,幫所有媽媽找到孤獨與不安的根源、理解寶寶令人沮喪的行為。在重燃育兒動力的同時,也建立起基於事實、屬於自己的教養觀! 本書特色 ◎書中的育兒研究分別來自(德)波恩大學、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美)埃默里大學、查普曼大學、紐約大學、(日)京都大學、長崎大學醫學部、大阪醫科大學等具代表性的學術機構。 ◎除了新手父母、祖父母,也適合喜歡科普書的讀者。 得獎與推薦記錄 .NHK節目組收到的迴響: 「放下了肩上的重擔」、「內容讓我淚流不止」、「長知識了」、「真想早一點知道這些」、「請務必將這些訊息傳達給即將當媽媽的年輕人」 ‧「我就是書中說的面對非常狀況的媽媽。人家說男人要成為爸爸需要時間,看了書知道女人要成為媽媽也需要經驗養成,讓我安心不少。」——日本讀者 ‧「這本書深入了父母心」——日本讀者 ‧「我是即將當爸爸的人,積極閱讀育兒相關書籍這是第一本。本來自己就對大腦如何運作的科學感興趣,這本書相當好讀,也成為我帶小孩的起點。」——日本讀者/Oev ‧「沒見過的新類型育兒書,新手父母讀了心情應該會放鬆許多。」——日本讀者/Sao

目錄

【前言】 每個媽媽應該都能勝任的育兒工作,為什麼我這麼痛苦? 「帶小孩好痛苦!」媽媽們的吶喊 那些「經驗法則」無法解決的問題 以科學觀點解讀育兒 【CH1 媽媽們面對非常狀況!】 .媽媽的大腦因為生產而改變 「變成媽媽」為女性的身體帶來什麼變化? 媽媽的超能力——光憑哭聲就能猜中哪個是自己的小孩 .憂鬱的育兒生活 「這是什麼樣的地獄啊?」被逼到盡頭的媽媽們 掩蓋不安與孤獨的「媽媽友現象」 「面對非常狀況」的,是一般家庭的媽媽! .為什麼會感到孤獨與不安?理由在於人類的「進化」 育兒孤獨感的存在理由 黑猩猩與人類在育兒上的最大差異在哪裡? 探訪非洲叢林裡人類本來的育兒方式 共同養育讓多產多育成為可能 共同養育的媽媽本能,與現代育兒環境的落差 .為什麼不覺得自己的小孩可愛?不可思議的母性 覺得自己孩子可愛是理所當然? 母性並非天性,是靠後天經驗養成 共同養育的另一個功能「啟動母性」 【CH2 新手媽媽的三大難關:夜哭、認生、反抗期】 小孩難帶有原因? .夜哭的理由來自胎兒期! 逼死新手媽媽的第一道難關 嬰兒出生後延續著胎兒時期的睡眠方式 .帶著未發展成熟的大腦出生的人類宿命 人類嬰兒在大腦未發展成熟下就被生出來 克服夜哭的訣竅 .給爸媽的震撼教育:認生 二十四小時綁住媽媽 認生是大腦正在發育的證據 感到好奇卻哭泣,原因在於未成熟的大腦 .最大的難關「反抗期」 我的小孩很叛逆 小翔的反抗 為什麼會反抗?無法忍耐的大腦構造 .如何克服反抗期 在美國受到矚目的抑制機能 克服反抗期的訣竅 「抑制機能」是實現夢想的關鍵 .在父母的守護下,孩子會確實成長 小翔的「變化」 今日忍住了,不代表他下一次也能忍住 【CH3 止不住對老公的煩躁感】 帶小孩不光是媽媽的問題吧? .對想幫忙的老公,為什麼會感到煩躁? 無法不厭煩!爸爸的錯?媽媽不對? 產後的離婚危機 .愛情荷爾蒙竟是煩躁的由來!? 「催產素」這種愛情荷爾蒙 當「愛情荷爾蒙」轉為「攻擊荷爾蒙」 媽媽的情緒翹翹板 如何讓催產素用於愛情而不是攻擊? .男女大腦的差異也會讓媽媽很煩躁! 對公認的奶爸也感到煩躁,這個老婆很任性? 對於哭聲的反應男女有別 長出媽媽腦的老婆vs.無法長成媽媽腦的老公 男女大腦的差異,代表育兒角色的不同 媽媽的放鬆時間 【CH4 奶爸必知的最新科學】 .帶過小孩的男人,大腦也會改變! 體驗帶小孩,啟動父性開關 .爸爸帶小孩的好處 爸爸的照顧,能增加爸爸和孩子雙方的催產素 催產素讓你成為奶爸 催產素是防止出軌的荷爾蒙!? .尋找新的育兒模式 幸福育兒的大腦迴路,存在所有人的腦中 【後記】

內文試閱

  【變成媽媽為女性的身體帶來什麼變化?】      金教授讓興趣盎然的我看了一張圖像。三D的立體大腦圖像上,有些地方標示了顏色。   「這些標示顏色的地方,都是生產後肥大的部位喔。」   此研究發現,女性在生產後,大腦內部至少有三十個部位會肥大。   「我們可以認為,肥大就表示該部位所掌控的能力增強了。」   來舉幾個例子。      顳上迴:對嬰兒的哭聲變得敏感。   島葉:感覺嬰兒可愛,想守護嬰兒的情緒增強。   前額葉皮質區:感受育兒的喜悅。   運動區:決策、行動力的提升。   視丘:從哭聲、動作等讀取嬰兒情緒的能力提升。      金教授說明媽媽們的大腦圖像後興奮地說:   「女性成為媽媽後,就連大腦都會產生變化呢。變化所帶來的能力提升,全都是育兒需要的能力。正因為大腦產生這些變化,媽媽才能完成育兒這一大任務。媽媽們很厲害吧!」      媽媽的超能力——光憑哭聲就能猜中哪個是自己的小孩      我們在拜訪金教授的一個月前,對於媽媽的某種能力進行了實驗。   那是在長崎大學醫學部篠原一之教授的協助下,進行的「媽媽是否能光憑哭聲猜中哪個是我的小孩」的實驗。      在醫學部內部約25坪空間的會議室裡,我們聚集了帶著三個月大嬰兒的十個媽媽。媽媽坐在椅子上,前方幾公尺有屏障,看不到裡面。嬰兒從別的房間被輪流帶到屏障後面,傳出哭泣聲。媽媽聽得到哭聲,但看不到嬰兒。實驗中請媽媽聽哭聲,若覺得是自己的小孩,就寫上編號將牌子舉起,中途可以更改答案。      常聽說,母親憑哭聲就能認出自己小孩,我們想調查這個說法究竟是否屬實……   別著「1號」牌子的寶寶,在屏障後方開始哭了。   聽到哭聲,一個媽媽馬上就舉牌。   彷彿在和周圍宣告「這就是我的寶寶!」般,帶著自信的表情。      在我心想「媽媽果然很厲害」的瞬間,意外的事情發生——另一個媽媽也舉起了牌子。媽媽們彼此注視了一下,露出不安的表情,而堅信實驗能夠成功的我,也頓時掉進深淵。      接著,第二個寶寶哭泣。這次有兩個媽媽舉牌。其中一個,是剛才在第一個寶寶哭泣時也舉了牌的媽媽。我開始懷疑這個實驗到底會走向何處?然而,等著我們的,卻是戲劇化的展開。      隨著新的寶寶不斷登場,舉過牌的媽媽更改了答案,並以充滿自信的表情舉起號碼牌。最後,十個媽媽選擇的寶寶號碼都沒有重複,起初看來惴惴不安的媽媽,不知不覺間表情也變成了充滿自信。      接下來對答案。竟然十個媽媽都選中了自己的小孩。      我們所採訪的丹佛大學金教授,查出了這股奇妙感覺的真相。讓媽媽聽自己寶寶的哭聲,跟別的寶寶的哭聲,調查兩者的腦內反應。金教授將調查結果投放在螢幕上,展示給我們看。      「左邊是媽媽聽到他人的小孩哭泣時的腦,右邊是聽到自己的小孩哭泣時的腦。」   金教授所指的影像,是腦部斷層的黑白影像,反應強烈的區塊另以顏色顯示。      當聽到其他小孩哭聲的時候,媽媽的腦內產生反應的部位只有一小部分,而面對自己小孩哭泣的情況,反應的部位則明顯變多,還有多處呈現紅色的強烈反應……「哭聲,是嬰兒能對媽媽發送的唯一訊號,有時也是在告知危險。聽到嬰兒哭聲,媽媽的腦感受到愛情和悲傷的情緒,促使她立刻飛奔到寶寶身邊。就是這樣的運作,讓寶寶受到媽媽的保護。」      「為母則強」這句話背後,有著這樣的大腦結構因素。      【夜哭的理由來自胎兒期!】      舉例來說,例如嬰兒夜哭的對應方式。有本書上寫著「夜哭是因為肚子餓,要馬上餵奶」,而另一本書上卻寫「夜哭基本上是嬰兒在鬧脾氣,放著不管也是一種方式」。許多的育兒書,都是根據個人經驗法則來寫,然而育兒因人而異,育兒書也就跟著五花八門。但我的眼中,似乎能浮現第一次育兒的媽媽們的無助身影,她們被這種氾濫的情報包圍,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育兒方式、該如何選擇情報。      科學,原本就是發現能讓人類幸福的真理的學問,若能用科學觀點來解讀育兒,就可能為所有的媽媽提供共通的有效情報。當眼前出現這個巨大目標,我頓時感到充滿了幹勁。      胎兒時期的睡眠方式      首先,折磨著剛開始育兒的媽媽們的「夜哭」,為什麼會發生?   九州大學環境發達醫學中心的諸偎誠一副教授為我們揭曉這個理由。   採訪組在九州大學醫院婦產科候診室,被一群大腹便便的媽媽包圍。我們謹慎地等待著,諸偎副教授叫我們進了診間,在微暗的診間床上,可以看到明亮的螢幕,還有被螢幕照亮的一個孕婦。他替我們找到了願意配合採訪的孕婦。      「請仔細看這個螢幕。」   話說完,諸偎副教授將器材按在懷孕6個月的孕婦肚子上,螢幕上顯示出彩色的立體圖像。仔細一看,是人的形狀。      「這是在媽媽體內的胎兒。看,他在吸手指!現在他在打哈欠呢!」      螢幕中的胎兒忙碌地活動著,圖像十分精細,就連胎兒表情的變化都看得到。一下打哈欠、一下微笑……   我對於6個月大的胎兒如此活躍感到驚訝,能夠如此詳細捕捉胎兒的動作,要拜立體畫面中連動作都能拍下的4D超音波裝置所賜。      尋找嬰兒夜哭的原因,為什麼要談起胎兒研究呢?因為,嬰兒夜哭的原因,必須追溯到胎兒時期。      諸偎副教授關注的重點,是胎兒的眼睛的變化。當胎兒進入深層睡眠時,眼睛不會動;眼睛在動的話,不是清醒著,就表示處於淺層睡眠狀態。這時,如果瞳孔是打開的,就是清醒的證明。借由對於眼睛的觀察,可以了解到胎兒在媽媽肚子裡處於怎樣的睡眠狀態。      大略來說,胎兒重複著約30~40分鐘的淺層睡眠和深層睡眠,淺層睡眠期間,會睜開眼睛數次。這和成人白天清醒、晚上睡覺的睡眠規律有極大的差別。      肚子裡的時間不分晝夜,胎兒的睡眠是很零碎的,也就是會醒來好幾次。在蒐集胎兒睡眠規律的過程中,諸偎副教授察覺了一件事:比起白天,胎兒在晚上更容易醒來。如果是晝夜不分的環境的話,白天和晚上醒來的次數應該差不多才對,為什麼晚上會更容易醒來呢?這一定有什麼意義。他所找到的答案,是對母體的影響。      正如之前的圖像觀察中了解的,胎兒在清醒期間會活動身體、打哈欠,活動量增加,因此也需要許多氧氣。胎兒所用的氧氣的來源,是透過媽媽的血液傳輸。換句話說,胎兒是藉由消耗媽媽體內氧氣而活著。白日屬於母體的活動時間,消耗了較多的氧氣,然後,到了晚上媽媽睡著了,氧氣的消耗量才降低。於是,胎兒在母體氧氣消耗量降低的夜晚會醒來,利用氧氣活動。      胎兒在晚上經常醒來的獨特睡眠機制,是為了降低媽媽的負擔。   然而,令人悲傷的是,這個機制在產後卻造成了媽媽的負擔。胎兒的睡眠周期在出生後會持續數個月。寶寶晚上經常醒來的習性,造成了夜哭,折磨著媽媽。      不過,夜哭的情況會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消失。嬰兒在4、5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發展出和大人相同規律的睡眠習慣。   夜哭,是嬰兒胎兒時期「為了不造成媽媽的負擔所形成的睡眠機制」留下的影響。了解這點,媽媽們的心情是不是稍微輕鬆了一點呢?      【長出媽媽腦的老婆vs.無法長成媽媽腦的老公】      我們請研究母親大腦的理化學研究院的黑田公美教授,為我們分析龍也先生、仁美小姐夫婦的心跳實驗結果。幾天後,黑田教授向我們發表結果。      看到午餐中仁美小姐的腦不斷在活動、龍也先生的腦毫無反應的圖像,二人也嚇了一跳。尤其是龍也先生感覺很沮喪。      黑田教授給了兩人這樣的建議:      「這不是代表爸爸做得不好。本來媽媽這種生物,對孩子的反應就比較快,但爸爸不會有這些變化。小孩出生後媽媽身上產生的身體變化,在爸爸身上並沒有發生。與其說是爸爸不好,不如說是媽媽改變了。不過,對孩子的反應不同的人在一起,也有有利的時候。      比如當孩子生病或受傷,有些媽媽會第一時間敏感地產生反應,變得驚慌失措,這時身邊有能沉著面對、作判斷的人比較好。夫妻間角色不同是好的。」……      儘管每個家庭、每對夫婦的情況不同,但這樣的相互理解,或許能成為解決夫婦間的不滿、問題的關鍵。      媽媽的放鬆時間      心跳實驗,還讓我們得到另一個意外的副產品,那就是「讓太太放鬆的訣竅」。      從仁美小姐的心跳可以知道,她一整天幾乎都處於壓力狀態。不過,正因為如此,她能放鬆的時間也很明顯地呈現在數據上。一共有4段時間,其中3段是在餵母乳的時候,這和與孩子接觸大量分泌了催產素有關。      靠在椅子上、和孩子親密接觸度過一段悠閒時間,也許這是在沒有假期可言的重度勞動育兒工作中,相當療癒的時光。   不過,在3次餵奶中,仁美小姐有1次的放鬆狀態受到了阻礙。      那就是姐姐來妨礙餵奶中的媽媽的時候。當時,龍也先生正在幫太太洗碗,沒事做的女兒想要得到媽媽的注意,妨礙了餵奶。看到這個情形,黑田教授給爸爸這樣的建議:      「為了守護媽媽重要的放鬆時間、也為了不讓較大的孩子感到寂寞,媽媽餵奶的時候爸爸最好能陪孩子一起玩。」      接著,我們最關注的,就是那唯一一段不是因為餵奶而感到放鬆的時間。那是當實驗快結束,仁美小姐坐在椅子上,龍也先生在陪孩子們玩的時候。      仁美小姐那時在和龍也先生商量小孩的事,討論內容是:平日爸爸回家晚的時候,該怎麼讓兩個孩子洗澡會比較有效率。對於仁美小姐的提議,龍也先生回答她:      「嗯,聽起來不錯啊。那就這樣試看看吧。」      當時,龍也先生是看著仁美小姐的臉認真地回答。看到這幕,黑田教授告訴我們,透過「對話」讓帶小孩的媽媽能夠放鬆,也是爸爸的重要工作。      我們常聽到女性抱怨:跟老公講話都被當成耳邊風,對方只會用大道理來回應。而另一方面,男性們則反駁:老婆總是一直講一些沒有結論的話題,他們一回話還會惹對方生氣。      女人進化到可以與他人共同育兒,因此發展出優秀的溝通能力、共鳴能力。「漫無目的聊天」是為了養小孩與共同養育對象建立良好關係、加深羈絆的工具。即使男性覺得那沒有意義,但聊一些瑣碎小事、彼此說笑、產生共鳴,正是女人為了育兒培養出的能力。      不過,現代媽媽帶小孩的時候並沒有商量對象。獨處的時候,她們腦中不停地打轉著孩子的事,我帶孩子的方式正確嗎?我做的這些能讓孩子更好嗎?媽媽鎮日都在摸索各種可能性,而那自然會招來龐大的壓力,令人備感煩躁。      面對成了媽媽的妻子,丈夫們首先能做的事是什麼呢?   就是靠近。雖然是微不足道的行為,卻是能治癒媽媽的疲憊的最佳禮物。

作者資料

NHK特別採訪小組

  日本放送協會(NHK)紀錄片節目《NHK特別專題報導》的製播團隊之一。《NHK特別專題報導》自一九八九年播出第一個特別專題報導後,陸續製播超過二千四百八十七部與社會、國際、經濟、歷史、政治、醫學、災難、自然環境、文化藝術、娛樂、天文地理有關的記錄片。   本書以NHK的特別節目《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狀》為基礎,完整呈現未能於節目當中介紹的高齡者現狀,藉此向社會大眾傳達「老後破產」擴展的情形。該節目更獲得日本電視節目最高榮譽「銀河獎」,引爆「老後破產」話題。

基本資料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 譯者:張佩瑩 出版社:不二家 書系:Aview 出版日期:2017-11-08 ISBN:9789869534239 城邦書號:A4310004 規格:平裝 / 單色 / 19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