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7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行銷企劃 > 廣告文案
不只令人心動,更讓人行動的言語力:一開口就動聽、一下筆就吸睛,日本頂尖廣告文案人教你深化思考,優化表達,你也能很有影響力!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不只令人心動,更讓人行動的言語力:一開口就動聽、一下筆就吸睛,日本頂尖廣告文案人教你深化思考,優化表達,你也能很有影響力!

  • 作者:梅田悟司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6-27
  •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日本銷售量突破二十萬冊! 只需要正視自身思考,不用天賦或高超技巧,就能產出讓人想要行動的言語及文字。 想要表達出令人有所共鳴的話語,或是寫出打動人心的文字,以「技巧」來磨練仍屬有限。 從「內在言語」著手,留心思考模式,能夠有脈絡地整理思緒, 所說出口的、所寫下來的言語及文字,必能確切傳達至目標對象的腦海裡,獲得共鳴與理解。 本書不單只教導讀者如何妙筆生花,更傳授如何深度思考的祕密—— ◎7大步驟深化思考,磨練內在。 ◎5種中學學過的句型,靈活運用即能令人印象深刻。 ◎7個實踐方式,成為善用話語及文字的專家。 ‧建立同感:引起共鳴來說服對方,比天花亂墜的形容更有力。 #只有在自己的心情與對方一致,把對方的事當作是自己的事,才能建立起同感與共鳴。 ‧詞能達意:必須完全瞭解自身想法與需求的核心,才能轉化成言語或文字。 #就算使用淺白簡單的詞彙,只要由衷傳達,充分表現意圖,就能扣人心弦。 ‧創造渴望:創造「渴望」、「需要」,賦予他人行動的動機。 #想打造一艘船,別忙著號召人馬。你該做的,是激起人們對浩瀚海洋的渴望! ‧鎖定目標:沒有人屬於「平均值」,只要能感動一個人就夠了! #其實,只要感動一個人,就能感動其他人。 強化的思想與文字作為武器,你就能遊刃有餘應付這些場面—— ‧商業溝通  ‧網路行銷  ‧面試表達  ‧上台演說 ‧提案簡報  ‧文案撰寫  ‧廣告宣傳  ‧邏輯思考 言語是上天公平地賦予每個人的禮物,差距在於感性。而感性是取決內心的敏銳程度,所以,對於意義相近的詞彙不該一概而論,是設法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這就是讓自己的所言所寫、擄獲人心的決勝關鍵。 名人推薦 Mr. 6 劉威麟/網路趨勢觀察家、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韓明文/商業簡報專家——同感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優秀文案,來自於深刻的思考與洞察,本書把這個『黑箱內心小劇場』作了很好的歸納,而且頗有深度,值得參考。」——蔡依橙 「這是年度必讀的溝通類好書,能幫助你從提供資訊到完成結果!」——韓明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正視「內在言語」 以言語評價的時代 言語分為兩個種類——「外在言語」及「內在言語」 正視「內在言語」 從「使人行動」轉變成「使人想動」——言語能打動人心,就能使人自動自發 「善用言語」終將成為你的武器 第二章 正確深入思考的「思考循環」 提高內在言語的精確度 以「思考循環」深入正確思考——磨練內在言語的全身思考法 ① 寫出腦袋裡思考的內容〈輸出〉 ②以「T字型思考法」促進思考〈聯想及深度〉 ③為思考的內容分類〈分門別類〉 ④注意並補充不足的部分〈視野的擴充〉 ⑤留一些時間充分沉澱〈保持客觀〉 ⑥思考逆轉〈逆向思考〉 ⑦從他人的觀點思考〈複眼思考〉 保有與自己開會的時間 第三章 專家採行的「轉化成言語的流程」 徹底表達想法的二個策略 策略一/瞭解「句型」 ‧有用的句型全在國中以前學過 ①比擬〈比喻、擬人〉 ②重複〈反覆〉 ③製造反差〈對比〉 ④斷言〈肯定〉 ⑤使用有感用詞〈呼籲〉、〈誇張、真情流露〉 策略二/建立言語表達的「正確心態」 ‧實踐成為言語專家,還差一步 ①只要能感動一個人就夠了〈鎖定目標〉 ②去除慣用句〈豐富自己的用詞〉 ③即使只是一個字,該刪則刪〈言簡意賅〉 ④確實寫下來再說〈節奏的重要〉 ⑤講究動詞〈注入文章的生命力〉 ⑥創造嶄新的文脈〈創新意義〉 ⑦區別近似詞〈提高意義的精確度〉 結語 參考文獻

序跋

前言 「梅田先生是如何寫出這些文案來傳達意念的呢?」 近年來我常被問到這類問題。 仔細關注為什麼別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發現,在不同場合上恰如其分地暢所欲言,對許多人而言是個難題。 比方說,電子郵件。私人郵件的往來,無法得體地回應,光靠文字表現不出自己的心情,無法說出言外之意;或是,雖然瞭解商務郵件應該簡明扼要,卻總是因為想說明來龍去脈而寫得冗長,對方反倒難以理解真正想表達的重點。 至於口頭表達,不論工作或個人,無法說出真正想表達的訊息,總覺得無法讓對方理解,傳達自己的心意。一旦對方提出意料之外的問題就張口結舌,使得交談尷尬地中斷。 尤其是近年來,許多人對於在社群網站的貼文感到苦惱。擔心發表的內容按讚人數寥寥無幾、希望寫出更吸引人的文章、希望磨練出增加部落格訪客數的寫作能力。 聽到這樣的煩惱時,我總是反問對方:「你是否認為言語只不過是一項溝通工具?」 多數人聽到這個問題,眼中通常都充滿了問號,但也有少數人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是的,言語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任務。 一般來說,言語被視作一項表達自我意見,以及聽取對方意見的工具。用不著我多說,這就像把言語當作意見的傳球與接球,增進彼此的理解。 所以,若是再進一步思考,你是否會產生以下的疑問? 「如果言語是表達意見的工具,我們是否應該先學習孕育意見?」 在這篇前言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我個人的答案就在這裡。 為了做到「詞能達意」,我們該重視的是孕育意見的過程,而言語也擔起了傳達的任務。只要回想自身的經驗就很容易瞭解這個道理。即使語言不同,人在多數場合,都是以言語提出疑問、以言語思考、以言語引導出可以想通的答案。 換句話說,面對自身的存在或想法、價值觀,也是由言語來負責深入思考的任務。你在讀這段文字的同時,或許沒說出口,也在腦海裡浮現「是嗎」、「確實如此」的語句。 為了磨練文章或發言等「外在言語」,絕對必須更加重視「內在言語」,來擴展自己的想法,加強其深度。原因說穿了很單純。 「言語不過是思考過濾後的產物。」 像是,未經思考的事無法說出口,或是面對突如其來必須發言的場合,不小心吐露出心聲。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不鍛鍊思考就難以使言語表達有所增進。 在此,我感到憂慮的,是在社會風潮中,「外在言語」作為溝通工具的比重過高。書店裡陳列的書籍充斥著如何提高表達能力、如何應對如流的技巧,座談會或演講也充斥同樣的主題。對於企圖提升日常會話能力或交談技巧的人,想必是極度渴望獲得的資訊吧?然而,獲知這些技巧的人,究竟能實際運用到什麼程度呢?陷入「懂是懂,卻做不到」困境的人想必不在少數。或許也有人雖然努力執行,但說出的話卻和腦袋裡面的想法無法一致,而感到不對勁。 閱讀本書的人當中,相信也有不少人曾有相同經驗。但是,發生這樣的現象,並非欠缺理解能力,或是不擅長與人相處。讀到這裡,我相信你已經瞭解一件事。「無法更深入思考,就不可能讓表達能力成長。」 專攻理科,向來缺乏閱讀經驗的我,希望透過本書循序漸進的說明,讓任何人都能依循同樣的流程,更深入地思考,盡可能說出打動人心的話語。 雖然無法保證讓你的表達能力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透過「以內在言語更深入思考,從而轉換成對外表達的言語」之過程,心領神會後,我相信「善用言語的能力」必定可以手到擒來,成為你一生的寶物。

內文試閱

以言語評價的時代 表達方式有不同層次 即使一言以蔽之稱為「言語」,仍有形形色色的種類。除了嘴巴說的、紙上寫的、耳朵聽的。更進一步細分,還有電腦或手機輸入的言語。 為了把想法或感受傳達給對方,我們必須使用言語來表情達意。 縱然近年來人們透過表情符號、照片、貼圖等來表達心情的狀況大增,但為了準確,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必須透過說、寫、輸入文字等,以言語來表現的情況依然不變。 因此衍生出,即使萌生「傳達給他人」的意念,但費盡唇舌仍有「詞不達意」、「難以言喻」的困窘。 如果把言語作為溝通工具來思考,前提必須有「發送訊息者」和「接受訊息者」才能成立。「充分傳達」的狀況,就表示這兩者,也就是「說話者及聆聽者」,或「書寫者及閱讀者」完成共同作業而帶來的成果。 話雖這麼說,要改變聆聽者或閱讀者,也就是接受訊息者的感受,極為困難。倘若是關係親近的友人、同事、家人,或許可以透過建立默契,期盼對方理解我們所表達的內容,進而互相妥協讓步。 不過,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溝通的對象關係繁雜,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和初次見面的人,在彼此沒有共同前提的情況下,進行意見溝通。 就這層意義來說,顯然只有發送訊息者,主動設法改變,才能提升傳達的準確度。 將「已傳達」、「還沒傳達」這樣的傳達方式其層次細分來思考,可以整理成以下階段: ①理解、誤解:原本就沒有把話傳達出去,或是傳達錯誤內容的狀態。發送訊息者和接受訊息者,產生認知上的分歧。而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狀況是,「說了,但對方沒在聽」,或是「聽了,但對方沒有講」。 ②理解:傳達的內容恰到好處的狀態。毫無遺漏地準確掌握對方所說的內容。但是,除了表面上的理解,並未進一步深入思考,容易陷入「雖然腦子很明白,心卻沒有跟上來」的狀況。 ③同意:不僅是腦袋理解對方所說的話,對於接收到的內容也能心領神會。因此,和「理解」相較下,更能視作如自己的事情般掌握。聆聽時,常伴隨著「原來如此」、「確實沒錯」的情感。 ④同感、共鳴:對於所見所聞,除了理解其中的內容,內心產生感動,並加上個人詮釋的狀態。對於對方意見、情緒感受到「一點也沒錯」,加上個人想法,甚至想採取行動。 看了這四項分類,可以明白做到「理解」雖然達到及格標準,但是「同意」、「同感、共鳴」才算達到溝通的真髓。但不需要我多說,溝通要達到這個境界的難度,應該可想而知。 傳達方式影響人格評價 和他人交談,或閱讀別人書寫的文章,這些傳達方式也符合從不理解、誤解到同感、共鳴的某一階段。 因此,希望你回想看看,當你難以瞭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或不明白他的語意,你會完全無動於衷,也就是在溝通方面停留在不理解、誤解,而無法達到同意、同感、共鳴時,你會給對方什麼樣的評價? 我想,多數人的答案,八成並不是「詞藻不夠華麗」、「說話技巧應當可以更高明」等針對遣詞用字的批評,而是「說話欠缺條理」、「想法膚淺」、「講話不經大腦思考」等對於人格方面的批判。 換句話說,人們透過他人表達內容的分量、深度,下意識地替當事人的人格評價打分數。 多數人對於表達感到棘手的課題,像是「再怎麼費盡唇舌,都無法打動對方的心」,或「即使想說服周圍的人,也是徒勞無功,誰都無動於衷」。雖然能夠讓對方理解,卻沒有達到同意、同感、共鳴。所以,言語不是致命的問題,應該說,言語的輕浮或淺薄,才是關鍵。 就算學會自由自在表達思考內容的技巧,但說出口或寫下來的內容仍是換湯不換藥,反而會給人「聽起來很虛偽」、「只會耍嘴皮子」的印象。 另一方面,有時即使話說得很少,甚至不夠流暢,卻能給人「這個人說的話可以信任」、「莫名地被吸引」。可以說,並不是只有說話技巧會影響傳達對象的心理。 那麼,形成言語理解度差距的這道牆究竟是什麼呢? 想要跨越這道牆,究竟有什麼方法呢? 其中的關鍵,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內在言語」。讓自己腦中產生的「內在言語」,能夠擴展寬度及深度,並因此累積言語的分量。 是的,想創造打動他人內心的語句,需要的並不是磨練那些實際上書寫出來、說出口、或輸入至電腦裡的「外在言語」。

作者資料

梅田悟司

電通株式會社 廣告文案人、提案企劃 1979年生。上智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碩士。 在學期間創立STAR STARTS RECORDS,而後進入電通公司。 曾擔任市場企劃後,成為文案撰稿人。除了負責共同專案,也協助新商品開發、提供藝人樂曲製作等多項領域的活動。曾獲頒坎城廣告奬、德國紅點設計大奬、日本設計振興學會優良設計奬、觀光廳長官表等國內外超過三十個奬項。 近年的著名文案有GEORGIA咖啡廣告的「世界是由每個人的工作打造而成」、「為支持這個國家的人們加油」; TownWork人力銀行的「經驗就是你的靠山」、「要打工就找TownWork」、便利商店MINISTOP的「用MINI犒賞自己」等。 此外,也曾參與TBS週日劇場《99.9不可能的翻案》節目宣傳的溝通指導及協辦東北六魂祭等。 有關媒體方面的經歷,包括NHK的「早安日本」、TBS的「午間綜藝」、每日新聞、朝日新聞、日經娛樂、日本雅虎首頁等。 著作包括《企畫人的企畫就要做三次》(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二十年後的未來靠現在創造》(合著、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等。並於二○一四年、二○一五年連續獲選廣告綜合研究所評選的頂尖十名文案撰稿人之列。 橫濱市立大學國際都市學系客座研究員。 日本設計學會正會員。 東京文案俱樂部會員。

基本資料

作者:梅田悟司 譯者:卓惠娟 出版社:遠流出版 書系:綠蠹魚 出版日期:2018-06-27 ISBN:9789573282877 城邦書號:A1200978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1.4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