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 Living
閱讀與生活電子報
No. 213 MAY. 2025

折價碼:BEJN858ZA
使用期限:2025 / 5 / 31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舊書新意,看見彼時歲月的最深美好!

  每年都會到吉隆坡出差,看看馬來西亞城邦公司的同事又經營了什麼新計畫。馬來城邦在當地是華文讀者心中的指名品牌,不僅提供方便快速的「城邦閱讀花園」網路購書服務,還打造了一家綠意盎然、處處充滿陳列巧思的實體書店,經常邀請台馬知名作家舉辦各式講座,滿足讀者身心靈的精神饗宴。近來更將辦公室改造為展演空間,與在地的文化創作者共同策展,推出琳瑯滿目的特色主題展覽、工作坊,將書店變身文創交流匯集的多元發展據點。

  這次,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策展。公司同事向多位資深讀者提出邀約,請他們分享自己的閱讀書單。這些讀者一直保有閱讀的習慣,也是馬來城邦閱讀花園的忠實粉絲,雖然不是大家熟知的名人、網紅,但對於閱讀都有著不同的故事與深刻迴響。

  這個以資深書迷私藏書單為概念的策展,可以看到書本知識對於他們的人生啟迪:有人因為閱讀開拓了視野、與世界接軌;有人在心情迷惘時,從書中得到相知療癒,重新找到出發轉念的力量;還有人分享自己的「追星」故事。原來這位讀者實在太喜歡某位作家的文字,所以寫信到出版社請求代轉給作家,只為了得到心儀作家為他具名落款的簽名。而這本書,當然也就成為他收藏的人生至寶。

  因為閱讀,這些讀者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與眼界。有人喜歡漫畫,看著看著自己就走上了畫畫這條路,鑽研學習不同領域的畫風,從中找到自己構思故事角色與劇情的特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動漫創作者。閱讀書本所帶來的,不只是興趣嗜好的時光消磨,還成為決定人生志向的關鍵。有人從小省下和同學去雜貨店買零食的錢,只為了買下漫畫書和大家共讀,成了另類的漫畫小租商的角色;之後,同學負責提供食物,他則更開心地蒐集最新的漫畫畫報。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一段快樂天真的美好童年記憶。

  我一一細細閱讀品味著資深書迷們的手寫文字,真誠而實在,感覺像是在拜讀屬於他們豐富的閱讀成長故事。對應著自己的閱讀時光。有時候會覺得閱讀是一件非常私密、沈浸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文字交流分享,彼此看見閱讀一本書的歷程與影響,十足是「獨閱樂不如眾閱樂」的共鳴,在策展與觀展之間,一起譜寫出精采又迷人的「閱」章。

  這個策展的另一特色,是看到資深讀者提供的陳年舊書展示。這些書陪伴著書迷成長,如今早已泛黃斑駁,有些甚至在翻閱時還很怕書頁脫落。是什麼樣的愛好與重要性,可以讓參展者一直小心翼翼保存這些十足年代感的書?我想,這些書不只是書本而已,而是書迷們心中非常重要的陪伴;也或許這些書本上的皺折就是他們一直翻閱的痕跡,見證著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情起落,無論何時,書本都給予最強大安心的後盾。

  看著這些陳年舊書,我不斷在腦海中搜尋自己是否也曾經讀過這些書?卻浮現些許懊惱的心情。自己這些年斷捨離割愛捨棄的那些書——很舊、很斑點、很泛黃、排版老派、封面早已褪色、字體密密麻麻已不適合老花眼的我閱讀——,儘管自己是一個看書非常小心動作的愛書人,不在書上折頁註記,甚至仔細不讓書有翻閱痕跡,但書本們終究無法承受時間的摧殘與空間保存的難度,最終還是被我打包丟棄,不若這些資深書迷的眷戀不捨……

  唉!倒也不是自己對書本狠心無血淚啦。我每次在清理家中物件時,最糾結難以決定的就是滿滿的書啊!有些作家的系列書或是自己鍾愛的類型書籍,依舊占領著我日見侷促的狹小居家空間。那些離開我的舊書,畢竟都是我當時的一時之選心頭之愛,在買下書的那個當下,就滿足了我的心情與需求。而讀過了、領略過了的書,相信都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在某個不經意的時點與情緒中,化身為我的智慧判斷、情商表達、人格指引。

  舊書有新意,未必是改版重出。謝謝馬來城邦同事的溫馨策展,讓我與資深書迷邂逅一場閱讀感動。看著資深書迷陳列的陳年舊書,不僅心中澎湃熱血,也勾起那些書在我彼時歲月的,最深美好。

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 ramson_lin@hmg.com.tw
推薦閱讀:
《舊物的靈...》
古著古書牽引出人和物件的互動
《蘇東坡顛...》
透過植物,看見不一樣的蘇東坡
《小書店大...》
揭開日本44家獨特閱讀空間的魅力
《愈忙愈要...》
任何人都能受益的表達藝術
注目作家

  「請跟我一起喝茶,聊聊這本書。」

  自戰前經營至今的海邊古民家旅館「凧屋」,最有名的就是收藏了龐大舊書的附設「文庫」。然而,唯有造訪過的旅客才會知曉,這裡的小老闆娘擁有特殊體質——因嗅覺太敏感看不了紙本書,卻能嗅出與客人相同「氣味」的書。

  乍看似乎有些奇幻的設定,令人好奇作者究竟要怎麼藉此連結書與人呢?一本散發著相同「氣味」的書,就能解決一個人所有的難題嗎?每個人的境遇都是不能輕易概括的,不曉得跋涉過了怎樣的旅途、歷經了怎樣的歲月,才能在此相遇。一本書不可能是萬靈丹,但深刻雋永的故事可以提供不同面向的思考角度,成為照亮腳下漆黑行路的燈。

  以「星期五的書店」系列為台灣讀者所知的作家——名取佐和子,這次也在新作《在文庫旅館等待的書》中,寄託了她對書的誠摯情感。更特別的是,登場的關鍵主題書,皆是日本文豪的經典作品。提起「文豪」、「經典」,或許光想像就是一堵難以攀爬的高牆,這樣的書真能與身處瞬息萬變的現代的人們,產生任何共鳴嗎?

  「從零誕生的作品打動現實中人事物的例子經常可見,小說也具有同樣的力量吧。」若是這本「經典」小說,至今仍不斷再版,不曾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約莫是觸及了永恆不變的心靈謎團。閱讀,是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契機;從虛構故事中探尋「真實」,正是閱讀故事的醍醐味。如果一本書和你有著相同「氣味」,那會是什麼書呢?

推薦閱讀:
《星期五的...》
獻給害怕看書與愛書成痴者的暖心物語
《大腦切除...》
改編真實事件,揭露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四疊半宿...》
森見登美彥帶你探看宅男的世界!
《沙鐘屋》
兩件謀殺案,如何翻轉成同個故事?
閱讀與生活

  《我長大了》《媽媽是房子》作者、法國新銳插畫家歐霍荷・珀蒂的全新創作。珀蒂以溫柔的凝視,描繪了「Terrible Two」這個時期的孩子。《妹妹是恐龍》裡頭的妹妹長大了,她兩歲了,但是兩歲兒為什麼總是這也不要、那也不好,總是愛說No呢?

  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脫離嬰兒的世界,開始建立自我,也是試著獨立並不斷挑戰極限的微妙時刻!就像書中的小妹妹,她的自我意識通過反抗形成,開始想要占據自己的空間,強調「這是我的位子」;強調自己的「大」,是「跟大人一樣」的「大」,明明需要協助,還是要事事主張「我會自己來」!

  而爸媽就夾在兩歲兒的幼小與強烈自信之間,有時被拒絕,有時被呼來喚去,被鬧得又哭又笑。

  作者珀蒂完美的傳達了這個年齡段特有的感受,刻意讓書中的爸媽在畫面中比較低調的位置(甚至有時候只出現局部),讓兩歲兒「我會自己做」的主張得到滿足。這個視覺上的退一步,反倒幫助爸媽能轉念一想,對於兩歲兒造成的混亂,其實不就是讓孩子自己嘗試,學習生活自理的開始,而孩子也在這個時刻正式告別了時刻需要依賴的嬰兒時期!其實是多麼可喜可賀的事情!

  從《媽媽是房子》無時無刻的依賴與呵護,愛是溫柔親密的全方位包覆,當孩子來到的《我長大了》的時刻,這個臉頰紅通通、抬頭挺胸、活蹦亂跳到處主張「我會自己來」的兩歲妹妹,讓孩子看到自己充滿力量的那一面,也讓爸媽以不同的目光迎接成長這件事,對大人與孩子來說,是如此嶄新的驚喜。

推薦閱讀:
《媽媽是房...》
為母親節帶來飽滿幸福感的禮物書
《好想好想...》
獻給每個我們最想念、最親愛的人
《你在媽媽...》
無數媽媽感動落淚!新版精美典藏書盒
《養心1》
上萬讀者口碑好評,陳郁如奇幻大作
編輯說書

  《打造低流動、高績效團隊,從「心理安全感」做起》是一本寫給主管職及一般工作者,如何在職場提升「心理安全感」的指南書。大家聽到心理安全感,可能會先聯想到的是個人的身心健康或家庭,不過自從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提出,並經Google研究證實,「心理安全感」在職場的實踐已被列為影響團隊表現的必要條件之一。

  而本書作者彼優特・菲利克斯・吉瓦奇則以他長年擔任企業顧問、Google亞太區人才與組織負責人的經歷,提出心理安全感並非和樂融融的職場,而是營造團隊成員發揮創意追求成果,並勇於承擔後果的職場環境,貫徹管理職並非「管理人,而是管理流程」的概念。是一本讀了不僅能判斷自身工作環境是否友善,若本身是經理人、管理者也可以從守護自身的安全感做起,並成為提高團隊成員心理安全感的關鍵人物。

推薦閱讀:
《L.E....》
打造卓越團隊,有效溝通贏得人心!
《復盤寫作...》
如何讓自己的知識也能變成產品?
《會賺錢的...》
財務長教你挑對績優股、避開地雷股
《阿甘節稅...》
全方位理財隱型加薪,退休金翻倍
閱讀特輯

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文/麥田出版編輯部

  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既有自由、平等與正義,卻也充斥壓抑、分歧與衝突。在社群媒體上,我們不斷見證言論自由與公審獵巫的拉扯;在民主制度下,我們時常對政治環境感到無所適從。面對這些難解的課題,令人不禁想問:社會是如何、又是為何崩壞至此?我們該如何構思一個更好的世界

  劍橋大學教授大衛.朗西曼在新作《世界還能變好嗎?》,圍繞著上述關鍵問題,回顧從十八世紀中至二十世紀末,十二位積極介入時代困境的哲學家、小說家與革命家。從盧梭、邊沁、道格拉斯到尼采、羅爾斯、波娃等人,他們不只批判社會的荒謬與不義,更重要的是,他們透過思想與文字,描繪出一個更公平、自由、有尊嚴的理想社會的輪廓。

  啟蒙哲學家盧梭早在二百多年前便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指出私有財產的概念如何加劇社會分化,甚至使不平等制度化。波娃在《第二性》中揭露女性受壓迫的結構性因素,其對性別權力關係的分析深刻映照在當代性別平權的議題。羅爾斯在《正義論》中,透過「無知之幕」設想分配正義,切中當今面對福利制度與世代正義的倫理難題。這十二位思想家儘管各自回應不同時代的社會課題,然其所提出的問題至今仍與我們此時此刻的現實緊緊相連。

  《世界還能變好嗎?》除了是對時代課題的省思,也是對理想社會的想像。當我們看著社群媒體上一則又一則對立衝突的言論,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感嘆與埋怨,而是以這十二位思想家作為引路人,重新審視當代世界的問題起點,共同深思未來社會的出路。

推薦閱讀:
《焦慮的意...》
寫給在人生中奮力度日的人們
《錢是虛構...》
如果大家相信那是錢,那就是錢!
《人生不踩...》
傳奇暢銷作者杜伯里給你人生建議
《盲人國度》
從看的見到看不見的奇異旅程
優惠活動
折價碼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