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價碼:ZCGL636XY
使用期限:2025 / 3 / 31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虫說新語 | 國際書展與出版市場的「現實反差」 |
新書搶先看 | 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能變成個性書店! |
編輯說書 | 殺人護士化身圖書館員?歡迎來到閱覽室! |
注目作家 | 隨筆,就是「祕密的告白」 |
閱讀特輯 | AI浪潮來襲!是被取代,或是破浪前行? |
優惠活動 | 228連假小確幸2本74折!買就升級VIP / 續會VIP! |
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在上個月圓滿落幕。根據主辦單位公布的統計數字,今年入場參觀的讀者數突破57萬人次,已經回到covid-19疫情之前的規模,令人振奮。今年我依舊從早到晚待在現場,充分感受到讀者的人潮與熱情,看著主走道上始終擁擠看不到地面的景象,甚至和同事好奇:這些讀者都從哪裡冒出來啊?
看到讀者湧入書展以實際的行動支持閱讀,而且買書讀者也絡繹不絕,數度造成收銀櫃台應接不暇,如此熱鬧的景況,當然非常開心。但為什麼我們會又喜又驚?原因當然是與出版業近年來經營艱困、業績每下愈況,有著不同的「現實反差」。
對於出版社來說,每年年初舉辦的國際書展,都被視為是出版市場的風向球。如果國際書展的入場人數多、買氣旺,彷彿就像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尤其是在疫情之後,大家都將消費轉移到國外旅遊、餐廳聚會等實體活動上,原本在疫情期間受益於居家活動的閱讀紅利,受到了嚴重衝擊,並真實反應在的書籍的銷售量上。
今年看到各年齡層的讀者,從書展開展第一天直到閉展最後時刻擠滿會場。各家展位內萬頭攢動,讀者專注看著出版社精心挑選的書籍陳列,現場結帳將書帶回家,無疑是出版社感到最欣慰的事。而各家出版社普遍反應今年的銷售數字相較於去年都是成長,有些出版社甚至還高達二、三成。如果國際書展的銷售業績可以作為今年的業績指標,確實令人期待又欣喜。
畢竟,為了這場年度盛會,參展出版社幾乎都是全員出動。從參展攤位格數的決定、展位設計風格的考量、書籍陳列重點的取捨,乃至展前布置、展中銷售、展後撤場,不僅同事要親力親為所有的流程細節,六天五夜的書展活動期間,更是體力的考驗挑戰。
相較於其他產業的展會,書展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巨大工程。由於書籍的特性就是「品項多、數量少」的不相稱,所以每個出版社的布展、撤展的上下架書籍數量規模,簡直就是一家實體門市店的開關店過程。再加上要規劃執行各種講座活動,心力投注之大,不言可喻。
看見讀者回流,固然感動開心,若要因此以為國際書展大賣,出版市場安啦,覺得今年的出版佳績可期,恐怕未必絕對樂觀安心。不過,從書展現場所觀察的現象,倒是發現了一些發展契機。
首先,是電子書閱讀器熱銷帶動的電子書市場顯著成長。今年多家電子書銷售平台都推出了自家專屬的閱讀器,擴大了我們對於電子書市場成長的合理期待;尤其是彩色顯示電子書閱讀器的加入,更讓原本覺得單色閱讀彩色書籍的黑白體驗,開啟了全新多彩視野與感受,提高了讀者入手電子書閱讀器的意願,購買電子書自是指日可待。在書展中,看到電子書閱讀器展位大排長龍的人潮,每個人都做了充分的資訊比較與準備,專門來國際書展購買的狂熱,十足令人訝異。
其次,政府的文化幣政策讓年輕讀者重拾書本的閱讀熱情。文化幣發放的年紀今年下修到13歲,加上文化幣點數放大的優惠,讓許多中學生選擇將自己的文化幣點數用在書展購書。看到許多中學生們買的都是長篇的奇幻文學或小說,而不是只有印象中受歡迎的動漫作品,讓人覺得文字閱讀似乎仍大有可為。
最後,每年國際書展中各式大大小小逾千場以上的講座活動,更是吸引讀者進展感受文化閱讀沈浸的一大誘因。一票在手即可享受一日數百場講座的精采多元,還能與喜愛的作者近距離互動、分享創作心法,十足也是閱讀從文字間走向生活的真實連結。
一場國際書展,是出版社精心經營閱讀文化、對讀者的具象參與邀請。不論您是否曾經參與這場盛會,我們仍會持續努力,以各種形式與內容,歡迎所有的讀者入場。
許多獨立書店誕生於被遺忘的角落──老屋、倉庫、郵局、二手衣店、舊診間、神轎保管所,甚至牛舍。在經營者的巧思下,這些「特別狹小」的空間被翻新,結合原有建築結構,創造出別具特色的閱讀場域,成為所在城市與人們連結的新據點。
這正是《小書店大繪集》所捕捉的魅力。書中介紹日本44家獨立書店、讀書咖啡廳、私人圖書館等「有書籍的空間」,透過手繪圖與實地量測,呈現這些空間如何翻新與再生。作者不只描繪建築細節,更親自採訪經營者,記錄每個空間的起源、改造過程與背後故事。許多書店善用舊建築的結構,透過巧妙設計,創造出獨有的陳列方式與閱讀氛圍,讓愛書人與未曾預期的書籍相遇。
這些書店的存在,象徵著人們對實體書與閱讀氛圍的渴望。它們不只是購書的場所,更是結合歷史與創意的文化場所,去日本旅遊的地圖又多了新的地標!
喜歡閱讀的愛書人,多半非常享受窩在圖書館的時光,甚至想要把圖書館當成第二個家;《暗夜閱覽室》中的圖書館員主角瑪歌也有相同的想法,然而她渴望的並非徜徉書海,而是認為這個平靜無波的場所是她金盆洗手的絕佳選擇──過去的她是個藉由護理師身分多次謀害病患的「死亡天使」,因事跡敗露而匆匆逃離醫院,決定從此壓抑殺心,遠離勾起她衝動的環境,做個腳踏實地的平凡人。只不過,冒名成為圖書館員的她仍然常默默注視那些年老、體弱、生活困頓的讀者,想著假如能用一管針筒讓他們離開人世、解脫痛苦,該會有多麼美好。
如此暗潮洶湧的角色心理與故事情境,只是《暗夜閱覽室》的開頭。我們已經知道瑪歌這位兇手的犯行、動機和藏身處,讓人忍不住繼續看下去的懸念是:她真的能洗心革面嗎?她會暴露身分、為所作所為付出代價嗎?
正當瑪歌逐漸習慣新身分、覺得自己能夠永遠告別身為連環殺手的過去,一位新同事派翠西亞來到圖書館,她是個苦無靈感的小說家,從瑪歌的言談間抓到了異樣,找出瑪歌留下的一連串「護士殺人懸案」,更因此文思泉湧,瞞著所有人利用這精采的真實故事撰寫新書。但瑪歌同樣觀察著派翠西亞,從對方展現出的理解態度中猜到她知道得太多。隨著情節開展,兩人都想揭露對方的心思,也都想隱瞞自己的祕密。究竟瑪歌的駭人罪行能否繼續躲過警方追緝?為了寫作而隱匿危險情報的派翠西亞,又能否在和連環殺手周旋以後全身而退?
松浦彌太郎是如何在看似一成不變的日常中,挖掘出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是什麼樣的生命體悟,讓他在尋常事物中找到感動人心的力量?答案就在這本《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中。
.隨筆的核心:松浦先生認為,隨筆的重點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觸發的內心感受與思考。因此,他強調在寫作前,花更多時間與自我對話、深入思考,這個準備階段比實際寫作更重要。對作者而言,「思考」意謂著與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物進行對話。
.情感啟動與提問引導:要寫出吸引人的隨筆,松浦先生建議從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開始,例如喜悅、悲傷或驚訝。接著,提出與情感相關的問題,引導讀者一同探索。例如,書中提到,在睡前記錄下三件「好事」,並深入思考「為什麼」,就能找到隨筆的靈感。
.發掘獨特的「祕密」:好的隨筆往往包含作者獨有的「祕密」,也就是對生活的獨特觀察與體悟。這個「祕密」並非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透過細膩觀察日常,從不同角度切入所發現的。
.真誠坦率的書寫:隨筆不該寫虛構的事。隨筆不需要過多的修飾或戲劇化的情節,最重要的是真誠地表達想法,分享真實感受。
.靈活掌握文章長度:松浦先生建議,隨筆的長度應以輕鬆易讀為佳,約八百字左右。但他更強調,不應被字數限制,應先自由書寫,再視情況調整。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不僅是寫作指南,更是生活哲學。它鼓勵讀者放慢腳步,用心感受日常,並透過真誠的文字,分享獨特的生命體驗。透過本書,或許我們也能像松浦彌太郎一樣,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俯拾即是的妙趣。
在AI崛起的時代中,AI取代了大量重複性的工作,不過,無論科技再怎麼進步,「人」都是組織中的關鍵因素。因此,AI的出現反而更凸顯出「人」在管理上的重要性。具備能夠貼近人性、驅動人心的領導能力,將使管理者能更有效率地帶領團隊,成為組織中無法取代的角色。
滿滿的實戰經驗分享,從人力資源管理、新世代領導、職涯規劃及業務策略等面向,提供立即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如何選對人才、吸引和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及如何制定企業的策略方向等;在團隊上,聚焦於組織力、溝通力、應變力、創新力、洞察力與政治力等面向的八大軟實力,深入探討如何克服職場挑戰,例如:如何處理員工衝突、如何與不同世代的員工有效溝通等……。
作者曾擔任遠傳電信副總經理,本書可說是其30年的領導與管理經驗的整理與彙總,提供管理者能立即應用在實務上的許多建議與技巧。無論是短期的用人留才,或是長期的團隊凝聚、組織內的政治傾軋與人際關係的建立,相信都能給予管理者很大的幫助。若管理者正陷於瓶頸、找不到方向,本書將能帶來豁然開朗的全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