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 Living
閱讀與生活電子報
NO.168 Aug. 2021

折價碼:EGMR383BC
使用期限:2021/8/31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書櫃解密,閱讀品味與記憶的收藏

  居家防疫期間,原本的實體會議全改成線上視訊進行。因為在家開會,總是要找個合適的背景,免得不時出現不速之客突然入鏡,或讓人瞧見家裡凌亂的樣子。不少同事都在苦思,該以怎樣的牆面示人,才能既符合上班氛圍,又不至於上不了檯面。我倒是沒這個困擾,因為書房就是自己的工作場域,自然就在書櫃前開視訊會議。

  沒想到,有同事在和我視訊時,很好奇書櫃的擺設與收藏書籍的陳列;也有人興奮地發現到同為幾部套書的愛好者……,一時之間,大家隔著電腦螢幕,開始討論起家中書櫃的模樣,紛紛都想知道彼此書櫃裡究竟放了哪些作者的書,甚至連書背顏色所形成的規律分布、書籍高矮之間散落出的趣味節奏,都成了一種特殊的觀察。

  對我來說,書櫃是存放書籍的空間,更像是解讀書籍主人個性的密碼。每次去朋友家或拜訪客戶的辦公室,甚至是到任何一家以書為裝潢特色的店面,都會認真查看書櫃透露出的玄機。書櫃裡的書,除了展現個人的閱讀品味外,通常也是喜好與興趣領域的指標。網路上就有人專門「格放」名人的書櫃,發現英國王儲查爾斯的書櫃裡,就有不少關於馬匹的專書,完全呼應王室成員對馬的鍾愛與鑽研樂趣。

  從書櫃書籍排放的整齊、歸類方式,多少對應出一個人的條理性格。通常行事講究理性原則、在意邏輯的人,習慣性會以一定的排列依據來安排書本的位置。所以書櫃一眼望去,可能就是高度一致,類型相同。而享受閱讀樂趣,不拘小節的人,不會刻意追求書本規規矩矩歸位的工整性,或許將書隨意插入書櫃的空檔,橫豎不一,就是最棒的整理。

  書櫃也像是忠實的紀錄者,收納著我們不同時期對知識渴求的範疇,綴點出人生階段的潮流追逐。有些書,無論歷經過多少次斷捨離的掙扎而無法離開書櫃,必然是對自己有特殊的感情與意義。即使可能永遠束之高閣,但它的存在,就是一種成長的印記。當你再次撫觸這些書籍時,感受到的,不是紙張泛黃陳年的觸感,而是回憶與驗收。回憶當年愛不釋手的挑燈夜讀;驗收是否已轉化為內在涵養的吸收與親身實現的改變。

  有時候,改變書在架上的陳列方式,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療癒效果。

  每個人家中書櫃裡擁有書籍的數量不一,整理的頻次、時間自然不同。我喜歡依照書籍的分類屬性加以排放,將相同作家、系列、出版社作為區分,一來是方便找尋索引,二來是整理之後,會從內心油然而生極大的成就感;更經常在移動調整書櫃區塊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曾經買了什麼書、讀完哪幾本,還有哪些原封不動。這種書單收集入袋的驚喜,是一種驕傲;而發現新目標的閱讀動力啟動,則是另一種意外收穫。

  偶爾,我也會拿出幾本書散落於沙發、茶几、床頭,將書櫃化整為零,打造書香處處的意象。當書本在不同光線的映照下,與自己坐臥之間的和諧融合,彷彿看見書名的跳躍,文字的浮現。對比厚重雕刻書櫃裡的精裝厚重大部頭套書,更加生活化,自然而真實。

  看過不少名人這段防疫期間站立於書櫃前侃侃而談的視訊畫面,在觀看他們發表高見的同時,我的視覺焦點更容易被書櫃裡的書籍所吸引。除了在乎珍愛的書本有沒有被好好對待、排列整齊之外,透過書櫃裡的內容,似乎比主人發言的內容,更加具有好感度與說服力呢。

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ramson_lin@hmg.com.tw
推薦閱讀:
《美感收納術》
全美最強整理達人...
《舊物的靈魂》
人類學家的流光飲宴
《設計師不傳的…》
櫥窗、陳列到照明...
《高效人生的清單…》
成功人士的秘訣:製作清單!
編輯說書

  好久沒讀到結局如此好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絕望步步累積,結局換來感動,過程艱辛,失望沮喪,難以呼吸,可是海闊天空。

  開頭,是我們熟悉套路,神祕物體從太空飛來,速度時快時慢,地球上的人認為可能由智慧生命體操作。換句話說,是外星生命體,駕駛外星星艦前來。加之,衝向地球的平均速度快,沒有偏離軌道跡象,迎頭撞上就會釀成災難。美國NASA決定派出四位太空人與之接觸,指揮官很特別──故事主角,莎莉.詹森。

  五十六歲,有在太空任務中害死部下的經驗,沒有家累,熱愛工作,熱愛宇宙,想登上火星。另一個角度,她是死在太空,也不會有人傷心的人。她是一顆棄子。

  她也是哀傷的人,心中有個洞,位置原來屬於夢想,現在是「害死部下」侵蝕的傷口。這次前往宇宙,是她二次重生的機會,即使上司命她帶領三個沒經驗的太空人,短時間訓練完畢──醫官拉奧、生物科學家史蒂芬斯、軍人霍金斯──她仍意不容辭。但,這不是第一個困難。

  《最後的太空人》寫探索星艦的冒險,寫人類在極端環境中的心靈旅程。四人抵達星艦,進入其中,首先面對超越人類常識的環境,這裡巨大無比,沒有盡頭,漆黑無光,唯一光源是太空裝的燈,眼前無生機,外星機組員行蹤不明,遠方傳來破碎回音,腳下踏過冰凍大地,前行如攀岩爬山,遠方劈過閃電,但又可能是腦中幻覺,依賴的只有彼此──可惜,他們不一定互相信賴。

  彷彿有人藏匿黑暗,監視他們內心,四人需要面對心魔。莎莉害死部下的懊悔,拉奧接觸外星生物的夢想,史帝芬斯對於宇宙的浪漫想像,霍金斯對地球被異星存在迫害的憂慮──每一種「愛」和「恨」,在這裡無所遁形,受到利用。

  任務可否達成,到最後已不是重點。森林、冰河、高山、斷崖,四人在星艦內橫越無數關卡,過程令人咬牙發顫,但「心靈關卡」,他們到底有沒有跨越?通常付出生命是失敗的代價,可是讀完《最後的太空人》之後,我們會自問:真的是這樣嗎?

推薦閱讀:
《遺忘效應》
當今最不容忽視的科幻驚悚奇才
《星空下的隔離病房》
愛瑪‧唐納修繼《房間》之後的最佳作品
《洛夫克拉夫特傑作集》
精美袖套套書+2張原畫精緻酷卡
《哈利波特(6)》
J.K.羅琳最喜歡的一集
新書搶先看

歷史上不存在的民族「腓尼基人」

文/馬可孛羅編輯部

  馬可孛羅將在八月出版一本「開腦」的歷史新書,作者是目前在牛津大學從事古代史研究的約瑟芬.奎因教授。書名是:《腓尼基人:一群被發明的祖先、一個「不存在」的民族》(In Search of the Phoenicians)。

  歷史記載,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商人、航海家,幾乎整個地中海從東到西都有他們的殖民地、他們的商貿站。迦太基人是他們的後代,還曾經跟羅馬爭奪地中海世界的霸權。但腓尼基人的歷史卻留下一個疑問,為何如此強大的「民族」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甚至沒有留下文字記載或文學作品?

  因此作者提出一個問題:誰是腓尼基人,他們真的存在過嗎?並衍伸出三個思考:

  一、腓尼基人是個群體無庸置疑,但他們有身分認同嗎?他們基於什麼自我認同?地中海的其他人群又如何看待他們?

  二、腓尼基人這個群體是個「民族」嗎?我們為何會用「民族」的濾鏡去檢視腓尼人,甚至認為他們「應該」卻「沒有」建立一個國家。

  三、為何近世的英國人、愛爾蘭人、突尼西亞人、黎巴嫩人在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都要追認腓尼基人是他們的祖先。如果這個祖先本來就不是依據共同血緣、共同歷史形成的,那這些後代的人是在忙什麼?目的又是什麼?

  作者認為古代的腓尼基人不是基於共同血緣、共同歷史所形成的群體,而可能是因為共同城邦、家族、殖民地或信仰而形成的群體。舉個例,如果幾千年的考古學家發現了世界的某個角落有濃度很高的「阿宅文化」,有共同的語言、服飾、喜好,甚至是強大的社群,而認定當時有個「阿宅人」或「阿宅民族」,我們不會覺得很荒謬嗎?

  我們拿近代才出現的民族主義來檢視腓尼基人,可能根本開頭就搞錯方向,因為腓尼基人從不認為自己是個「民族」,地中海其他人群也不覺得他們是個「民族」。簡而言之,「腓尼基人作為一個民族」只是代代學者建構出的「想像共同體」,一個政治上的語彙,而非確實存在的歷史事實。

推薦閱讀:
《吃佛》
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條頓騎士團》
歐洲軍事修會之首的三百年興衰史
《神與科學家的語言》
拉丁文與其建構的帝國
《黃金海盜時代》
揭開海上惡棍們的神秘面紗
閱讀特輯

  透過英國記者比爾.海頓的視角,書中重探數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包括「領土」、「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國語」甚至是「中國」這個稱呼,作者指出這些概念絕非「自古就有」那麼的理所當然,而是在特定時期,由無數懷抱著國家富強理想的有志之士,幾經參酌西方思想的變形版本之後,根據不同的留學國訓練、自身成長脈絡、個人喜好甚至是歷史的偶然打造而成。

  平心而論,有關清末民初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討論當代中國社會與中國政權的論著也不勝枚舉;但要尋找現今中國人怎麼想的邏輯,或是探問今日中國各式政治事件的背後緣由,正是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之處。這些難解的真實場景包括進行式的「新疆再教育營」、香港與大陸內地之間無可迴避的劇烈矛盾、中共國師王滬寧的政治理念體現在當今中共說帖、層出不窮的小粉紅與「辱華」指控等,比爾.海頓為這些疑問分析出一個重要線索:必須回到「製造中國」的歷史。

  而歷史最大的諷刺是,過去中國飽受「百年國恥」的苦難,但此時此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僅重拾了過往「天下」王權想法,卻也極度在意「外國人」的眼光與評論,一方面回過頭來重蹈過去列強霸權的欺壓手法,對內部人民與不同族群進行殖民或打壓。

  「舊世界在周圍逐一凋零,但新世界還未誕生。」書中引用葛蘭姆西的話來描述這個時代。清末知識分子感受到無比的焦慮蒼茫,卻也因而奮力投身於各自嚮往的志業,而今日的中國人是否也是如此?

推薦閱讀:
《南海》
理解南海問題的第一選擇
《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
無論親中、友中或疑中,都要懂中國
《中國的印度戰爭》
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黑手》
揭穿中國共產黨如何改造世界
閱讀與生活

  一講起,眼前浮現濕漉黏糊又血肉模糊的場景,鼻間彷彿竄入腥而刺鼻的臭味,讓人敬而遠之,但若提到魚料理,魚肉細緻軟嫩的口感、鮮甜又帶海味的滋味真是絕無僅有、難以割捨,這樣矛盾的心情,造就了許多人對「魚」這種食材又愛又恨的情感。如果你也是如此,那這本書將能令你對牠大大改觀——無論你是料理魚的廚師或是品嘗魚料理的饕客

  作者致力於將魚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從魚、魚鱗、魚眼到魚內臟,甚至魚血,徹底解構,物盡其用,提升魚的「利用率」,並推廣魚的美味,希望人人都能品味到魚的鮮美多元與趣味。

  將一種食材最大化的妥善利用,是對它的尊敬,更是在資源有限的現實世界中的妥協與平衡。人類做不到放棄「」這種美味的食材,但可以追求更好的料理方式與更大的使用率,讓它為我們帶來最大化的價值與愉悅感。

  本書提供的不只是食譜,更從採購、儲藏開始,喬許・尼蘭德一步一步解釋他對魚的獨到見解,分享他經手各種大大小小的魚之多年的經驗,不藏私的帶領讀者「解構全魚」。食譜也提供許多替代方案和彈性空間,讓料理不囿於冷冰冰的按部就班,而是人人都能因地、因時、因人創造出各種美味,但又帶有各自的獨特風味料理。

  無論你是熱愛魚料理卻對料理魚望而卻步的食客、對料理魚充滿興趣卻不知從何下手的廚房新手,或已經是經驗老到的廚房好手,本書都能讓你對「魚」有一番新的認識,將會忍不住驚嘆:「噢,原來魚還能這麼料理!」。

推薦閱讀:
《餐桌上的魚百科》
郭宗坤大方公開魚肉美味迷人的超級秘密
《花飛、花枝、花蠘仔》
吃過魚,也要看過魚游泳
《宜料理-豬雞套書》
國民媽媽宜手作不失敗料理菜單
《專業肉舖的牛肉…》
職人私授原味牛肉料理的絕品烹調法
優惠活動
折價碼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