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的談判桌:那些精采的外交攻防現場
文/麥田出版編輯部
想像一下,你即將代表國家前往和談,國民在港口歡送出航,然而你認為情勢並不樂觀,無奈地向旁人說道:「我回國後,這些人將變成失控的暴民,拿泥巴砸我或持槍攻擊我。所以,我應該趁現在好好享受他們的歡呼。」
這是簽訂《樸茨茅斯條約》時,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所面臨的難題,而他的預想也在不久後應驗。在《東亞大競逐1860-1910》中,可見許多類似情景,而這些談判並不是看結果就好,其過程本身往往正是國際角力的縮影。
作者席拉.賈格筆下的外交事件,除了清楚呈現意見來往的經過,也側寫人物性格和情緒,讓整個敘事不只是「誰和誰在哪裡,簽署了什麼」,更能夠感受到與會者的壓力、欣喜及悔恨。除了戰爭煙硝,歷史亦在筆尖與唇槍舌戰之間改變走向,如欲了解東亞當今局面的內幕,這些「坐下來談談」的細節,實在值得我們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