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 Living
閱讀與生活電子報
NO.187 Mar. 2023

折價碼:ZCGL636WX
使用期限:2023/03/31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以選書師與書僮角色,推動閱讀

  收到一位年輕出版同業寄來的卡片。她說,很開心可以進入出版界工作,並且對像我這樣一直堅持出版工作還保持熱情的前輩們,既佩服也感動,更好奇是什麼原因可以始終如一

  是啊,算算時間,我今年進出版業工作,正好滿二十年。進出版業之前,當過記者公關,從沒想過自己會一頭栽進來,還一待就是這麼久,將人生最精華的氣力歲月全投注在這個產業;就連我的老闆當初都還擔心出版這個相較於媒體性質靜態的工作,我可能會做不住,頂多兩、三年就會覺得枯燥無趣,另覓其他工作。(笑)

  剛進出版的前五年,由於工作上的能見度表現不錯,曾經一起跑新聞的媒體同業覺得我轉行的決定正確,發展很成功;而隨著網路興起、閱聽人眼球專注力多元移轉之後,愈來愈多人會問,面對出版環境艱困的挑戰,有動過轉職的念頭嗎?

  說真的,我沒有毅然萌生離開出版業的轉職念頭,但一直很認真思考,如何離開出版人內向保守的傳統,帶動行銷推廣方式的轉變。而這些年,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不僅豐富了知識領域,更藉由每次閱讀推廣的分享,從不同讀者的互動反應中,感受到閱讀帶給人的信念改變與力量,無形中累積了更大的工作能量。

  回望與書相伴的日子,閱讀,從我原本生活中的興趣嗜好,不和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變成一種責任使命感。只要有合適機會,我都會分享一本書帶給我的視野拓展與態度信念,並以不同的形式與觀點,讓書本重新走入大家的忙碌關注之中。不論是否因此帶動書籍的銷售,我最在意的是,提醒書本價值的存在與閱讀收穫的價值。

  因此,在閱讀推動的這條路上,我常戲稱自己扮演著「選書師」與「書僮」的角色,期許能為不同的讀者挑選一本適合的書,找出內容與讀者之間的關聯性。即使我早已不負責產品規劃製作的工作,但能將好書推薦並呈現給所有讀者認識,進而從需求或個人的領域關聯性中創造好奇、引發共鳴,無形之間似乎打造出另一種專業出版人的樣貌。

  從閱讀出發,閱歷讀者的各種反應,可以讓我在不同的書籍之中發現源源不絕的驚喜與亮點。為了當好「選書師」,必須了解各種讀者的閱讀偏好與書籍特性,所以在書籍內容題材的選擇性上,我養成了閱讀不偏食的習慣。畢竟,如果自己的書單過於狹獈,就無法為讀者在不同的類型書籍中找尋到合適的那本;而因為打開了閱讀清單的範疇,從書中獲得的閱讀喜悅與知識能量,自是成為工作多年來保持熱情活力的重要激勵啟發。

  而身為稱職的「書僮」,除了認真讀完書,還要思考對讀者的實用性與趣味度,勾引大家想要讀這本書的興趣欲望。每次翻開一本書,就是一趟新的感受旅程,在合上書的同時,自己在腦海裡與內心就會與作者的創作意念,迴盪交織出一個專屬自己與人分享的說法與編排。讀的書愈多,愈會想去讀更多的書,開展或延伸更完整的知識樣貌。

  各位大概很難想像,一個年過半百的說書人,會拿起小朋友非常喜歡的《角落小夥伴》暢銷系列書籍,活靈活現地演繹出各種角落生物的個性與故事。而在對大人們聊到這個系列作品時,我會將書中角色對照出的人格特質加以連結,讓人聽得津津有味,立刻被些可愛趣味的角色們圈粉。這樣的過程,在在證明一本好書可以吸引到讀者,未必只有某種類型設限;透過說書閱讀的深入理解後轉換成有趣的表現方式,自能為書籍再次推波助瀾,擴大影響力。

  人生職涯漫長,本來就會因為不同階段的體悟或經歷而有不同的選擇。在出版這條路上,一直因為書本構築出不同的學習思維層次,因為閱讀開啟了不同的視野風景驚艷,或許也就成了我在不斷累積閱讀能量之外的一種工作認定,心甘情願以出版人為終生職志吧。

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ramson_lin@hmg.com.tw
推薦閱讀:
《角落小夥伴大圖鑑…》
角落小夥伴檢定官方指定用書
《說書人和他的閱讀…》
透過書本,閱讀自己
《無聲的閃光》
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
《2030轉職地圖》
為臺灣工作者量身打造的轉職專書
閱讀特輯

一部好電影最大功臣有可能是剪接師!

文/麥田出版編輯 徐凡

  看完一部電影之後,我們通常把焦點放在演員導演編劇身上。故事如果無法感動觀眾,這一定是因為主角演技太差,欠缺說服力;電影太冗長讓人想離席頻跑廁所,這一定是因為導演沒拍好;假若情節感人、對白洗腦,這都要歸功於編劇太會寫!但是,看了《剪接室裡的故事大師》之後,這位奧斯卡金像獎剪接師敘述的剪接現場可能會大大顛覆你的認知,讀完這本書你會恍然大悟,一部電影的罪過與成就,有可能責任全都在剪接師身上!

  本書作者是誰?保羅‧赫希──他是七○年代崛起的美國電影剪接師,是史上唯一雙雙拿過奧斯卡金像獎剪接獎和土星獎的紀錄保持人,另外,也曾獲得剪接師最重要的艾迪獎,成就斐然。他擔綱剪接的電影都不是無名之作,動作大片《不可能的任務》首部曲、科幻傑作《啟動原始碼》、太空冒險《火星任務》、經典喜劇片《一路順瘋》都由他操刀。最重要的是,沒有他,劃時代的經典恐怖片《魔女嘉莉》也許無法完成,更可能不會有如今《星際大戰》風靡全球近半世紀的熱潮!

  為什麼剪接師那麼重要?剪接真的能決定一部電影的成敗?根據作者所言,一位好的剪接師在挑選畫面時必須動用超級複雜的美學素養──你必須懂劇本(可能要比編劇和導演都更懂)、必須懂美術(天行者和黑武士的光劍顏色竟是由他決定的)、必須懂音樂(討論配樂之前必須選用品味夠好的參考音樂)。更重要的是,一位剪接師可能還必須懂政治,也必須有超脫政治的決心──保羅‧赫希敢於拒絕愛插手的製片,面對大導演也敢於說出逆耳忠言。為了一部好電影,也為了混口飯吃,本書充分展現了一位工作者用心取得平衡的各種兩難局面。

  本書還寫了許多大導演大明星的幕後祕辛,包括布萊恩‧狄帕瑪令人擔憂的精神狀態、作者與詹姆斯‧柯麥隆互嗆的精采場面……重度影迷與影界八卦愛好者,萬不可錯過本書!

推薦閱讀:
《生命之詩》
電影原著劇本《生命之詩》中文版首度問世!
《打造動畫王國的女王們》
寫下美國動畫電影傳奇的關鍵女力
《淡藍之眸》
《黑暗騎士》克里斯汀‧貝爾主演同名電影原著小說
《創作的基因》
小島秀夫無限創意的文化記憶
新書搶先看

  「第六病房」主要是描述一個遺世但不獨立,由一位粗暴、動不動就打人的退伍老兵看守,專門監禁精神病患的特別病房。它算是俄國短篇小說之王契訶夫最「有頭有尾」的作品,一般甚至以為它標示了契訶夫小說書寫的重大階段性意義。

  契訶夫和絕大多數舊俄小說家不同,他是農奴之後,父親經營小商店失敗破產,全家避走莫斯科,獨留他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生在家鄉,不僅得自力更生,還得靠寫文章掙錢,接濟家人。

  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下,並沒有讓契訶夫的小說看起來灰暗、絕望。正如作家唐諾在導讀中所言,「從形式上來說,他的小說篇幅短小,最多只到中篇小說的長度,捕捉的通常是漫漫人生的一瞬一截,頭尾兩端則依然浸泡在廣漠深厚的生命大海之中水波不興,也就不會有日暮途窮的絕望感;從書寫的本質來看,契訶夫又太謙遜、太不自戀、太──該怎麼說好──太自由而且該講歡快還是頑皮,他的小說,即使在最悲慘無光的段落裡,都還是有笑聲傳出來,或者戲謔、或者自嘲、或者就只是單純的覺得有趣會心,伴隨著契訶夫本人耐心且寬容的溫柔目光,所有非戲劇性不可的莊嚴偉大或悲壯總是這麼被他笑掉,應聲瓦解,因此凝聚不成某種雕像般剛硬的、截然的、和尋常世界劃清界線的封閉性作品來。」

  確實,契訶夫用他的筆力,將第六病房的悲慘無光刻畫得淋漓盡致,就連革命開創者列寧都說,「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覺得簡直可怕極了……我有這麼一種感覺,好像我自己也被關在第六病房似的。」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契訶夫,有沒有興趣從「第六病房」進入他的小說世界呢?

推薦閱讀:
《張曼娟讀契訶夫》
契訶夫展現人心的精妙語言
《星星、雪、火》
看見寂靜且充滿省思的阿拉斯加
《晨碎》
山神布蘭登必追「颶光典籍」系列外傳!
《我可能錯了》
韓國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編輯說書

快樂都雷同,悲傷千萬種

文/臉譜編輯室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還記得著名的「悲傷五階段」嗎?面對自身或他人死亡,人們先是否認、然後憤怒、再懇求、接著沮喪並接受?如果你曾歷經失去摯愛(父母、配偶、子女、毛孩或是其他深愛事物……)的悲傷,也許你已經察覺到,哀悼的軌跡並非如此「順利」。這本書能幫你釐清、敘明這種不對勁的感覺從何而來,而如果真要有一種理論來描述傷慟與修復,那會是什麼模樣?我們又應該如何理解自己的悲傷

  本書的作者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是一名「悲傷專家」;這不只是因為她研究悲傷的腦科學,還因為她確實知道失去的感受──母親在她二十六歲時離世。透過小鼠、黑猩猩到人類的腦神經科學研究,歐康納引領我們從「大腦如何理解失去」開始,一步一步探究關於悲傷的「十萬個為什麼」。

  作者比喻,對大腦來說,逝去的親人就如同夜裡不翼而飛的餐桌,他本該在那裡──如今卻人間蒸發,這讓大腦陷入困惑,並不斷提醒你:去找回你的餐桌(愛人)!而你需要做的,是了解你的大腦,陪伴大腦走過這必經的、理解失去的哀悼與學習歷程。

  悲傷研究在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學、人類學的討論已有悠遠歷史;《悲傷的大腦》另闢蹊徑,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更精細地觀察腦迴路、神經傳導物質、行為、情緒在人類傷慟時產生的變化,用不同的方式同理感受人們失去摯愛的痛苦,讓你的神奇大腦帶著心裡所有深愛的人走過人生旅程

推薦閱讀:
《欲望分子多巴胺》
充滿危險和力量的雙面分子
《愛因斯坦終極語錄》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愛因斯坦?
《大腦就是你的超能力》
讓大腦脫胎換骨的十四堂課
《情緒的三把鑰匙》
情緒如何影響思考決策?
閱讀與生活

  打開咖啡包裝袋的一瞬間,舒心的香氣在空氣中輕輕地擴散開來,隨著研磨成粉,香氣更加濃烈了起來。升騰的水蒸氣夾帶著四溢迷人的香氣。清早喝一杯美味的咖啡,是我的日常儀式。我從咖啡的香氣與風味中獲得動力。──CAFICT

  下雨的日子、忙碌的日子、特別的日子、沮喪的日子、天氣轉涼的日子、沒有幹勁的日子、悠閒在家的日子……不管什麼樣的日子,都需要CAFICT相伴。

  生活感滿滿的高人氣咖啡生活家CAFICT,將咖啡日常寫成一本書,用書與咖啡療癒你的心,用好心情開啟每一天。

  關於器具:有她最喜愛也最常使用的各種型式咖啡杯、古董杯盤,迷人的咖啡配件,以及各式咖啡入門好用器材的介紹與選購。

  關於選豆:影響咖啡風味的最大要素,還是在於咖啡豆,如何找到自己喜愛的風味,如何解讀咖啡資訊十分重要。

  關於沖煮:想做一杯符合自己喜好的香醇咖啡,首先要從基礎的萃取法學起。或是想做一杯更好喝的咖啡時,有那些是值得入手的器材,以及讓咖啡更美味的萃取要訣。

  關於餐搭:三明治、濃湯、熱狗堡、法式吐司,都是咖啡的最佳良伴。

  關於空間:在不同的地方喝咖啡,味道也會不同,打造一個悠閒放鬆的空間讓自己慵懶一下。

  喜歡CAFICT的影片、喜歡CAFICT的生活氣氛、喜歡CAFICT的咖啡態度……本書集結了所有CAFICT與咖啡的生活,CAFICT的器皿擺設、咖啡沖煮、輕食餐搭,都是完美組合。

  打開這本書,沖一杯自己喜愛的咖啡,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就像看CAFICT的影片般,沒有多餘的聲音,沒有任何雜質。生活,就該如此恬靜與美好。

推薦閱讀:
《和菓子絕美圖鑑》
深入日本極致美學與四季風雅旬味
《美食也吹牛》
以前喝咖啡加鹽不加糖?
《咖啡館推理事件簿》
獨家收錄作者給中文版讀者的話
《法式甜點店的…》
呂昇達老師╳賴慶陽主廚的夢幻組合
優惠活動
折價碼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