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 Living
閱讀與生活電子報
NO.164 Apr. 2021

折價碼:ACHM747XY
使用期限:2021/4/30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書僮與貴婦,一場意外的閱讀精采傳遞

  最近幾個月,我帶著一群「貴婦」讀書。那是去年一次偶然的機緣,國際扶輪社3521地區眷屬聯誼會會長邀請我擔任讀書會的導讀人,每月兩次介紹書籍給扶輪社會員的夫人們,讓大家重新感受閱讀的樂趣。受邀當下,我是有些猶豫的。心想現在的人連書都不太看了,還會有人想參加讀書會嗎?

  沒想到經過八個多月來的共讀討論,大家從原本對閱讀的陌生、距離到害怕發表心得的自我設限,一步步成就解鎖。愈到後期,上課總是七嘴八舌的熱烈討論氣氛,學員不僅會質疑作者的寫作角度、取材內容或是內容真實性比對,更主動分享這本書對自己生活啟發,或成長經驗所引發的共鳴。有些時間不太碰書的貴婦們都覺得重新閱讀之後,打開了觀察世界的不同視野,人生經驗也在無形之中累積加值。

  不可否認,不少人剛開始加入讀書會時意興闌珊,甚至是因為人情關係抱持著來聽聽看的心情,這通常與過去求學階段的「讀書」經驗有關。學生時代讀書,多半是為了考試或被指定書單要求,不僅書單態樣封閉,驗證閱讀成效的標準也充斥在分數評價的不愉快壓力氛圍之中。一旦離開校園後,對於閱讀的心理感受,自然就不容易與興趣或習慣連結。

  有感於此,我將讀書會的形式轉換成說書交流的樣貌。在每次上課前,我會先將書本內容完全消化完畢,再挑選出容易引發讀書會成員好奇或知識滿足、閱讀樂趣的內容,編輯製作專屬的檔案資料,以最簡明、趣味與親近性的方式,營造出每本書的個性;同時會在介紹書籍的過程中,埋設討論議題,自然而然形成讀書會的集體思辨

  學員們這才發現,原來參加讀書會是一件沒有壓力的事:既不必事先讀書,也不強迫發表觀點,更不用交心得報告。只要短短兩個小時,就能理解一本書的菁華與獨特角度,如果對上課中所提到的書籍有感,自己便可以買回家深入閱讀;即使不是自己的興趣範圍,也等同以聽說書的形式,豐厚了心靈的知識書庫。

  因此,許多學員在課間休息時會與我交流自己對推薦書籍的看法,或是感謝讀書會的不同書單,讓自己有機會閱讀到完全不同領域的書。而我也在與她們的聊天對談中,看見閱讀這個美好的行為,一次次地在學員們之間展現魅力,漸漸地讓好久未再認真翻開書頁的大家,重新發現一本書的精采。

  為了幫助大家藉由讀書會看見出版的七彩繽紛,我所挑選的書單範圍,從心靈勵志人文哲思歷史地理自然科學文學小說詩集繪本都有。也有學員說,會主動將讀書會上覺得有趣的書,在臉書上分享推薦給身邊的親友,還有人一次團購了數十本。無形之間,閱讀風氣在這樣的運作模式下,不斷擴散影響,改變更多人對書籍樣貌的想像與理解。

  經由這段期間擔任貴婦讀書會的導讀過程,再次強大了自己樂當閱讀推廣「書僮」的意志。我們不必囿限於過去對閱讀的斥拒感受,也不必沮喪於聲光娛樂攻占閱聽人眼球關注焦點的無力,只要能找到分享傳遞的機會,閱讀美好的感動,永遠值得存在,不該被替代消失。

  始終相信,我們讀的不只是一本書,而是看見彼此的世界,呼應共鳴。別忘了四月還有個世界閱讀日,一起翻開書,快樂讀書去。

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ramson_lin@hmg.com.tw
推薦閱讀:
《日記裡的臺灣史》
以日記解讀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
《我,為什麼會這樣?》
體內的科學正操控你的行為
《進入繪本大師的...》
跨越國界與世代、傳頌數十年的詩集繪本
《人質卡農》
宮部美幸承載人性光影的短篇集!
讀者來說書

  作為一個喜歡做科普的科學家,我時常想科普應該如何寫才好看?

  科學研究寫的文字與科普的十分不同。科學研究結果會寫論文,其內容往往非常濃縮、精確、準確。科學家之間傳達科學知識,不能有一句多餘的話,也不需要比喻和簡化。

  科學普及的文字卻完全不同。科普往往利用大量比喻,內容也不及論文般濃縮精簡。科普很多時候會把同一個理論用幾種不同方法寫出來,有時更會挑選一些有時效性的熱門話題來寫,務求引起更多的關注。

  科研面向學術界,科普則面向社會大眾。然而兩者都是以傳達科學訊息為任務。這就形成了一個問題:寫科普的人,往往很難知道自己寫得是否真的有趣。或者說,科普作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引起大眾的興趣。

  直到我讀過一本以故事形式去寫科普的科幻小說,完全擴闊了我的眼界。我也曾說過一本故事形式的科普,覺得這真的很不容易。莫說只是結合科研和科普,要把科學知識順理成章地融合科幻故事,相比寫論文或一般科普,完全是另一種境界!

  2019年,我就已經受編輯邀請,推薦過他的前作《大滅絕檔案三部曲》,內容與危險的傳染病有關。當時2020 Covid-19肺炎疫情仍未爆發,現在看來,李鐸真是有先見之明的作家。那時,我深深被《大滅絕檔案三部曲》故事情節吸引。雖然故事亦包含極大量的真實傳染病學科學知識,但我始終並非生物學相關領域專家,只是覺得「一邊讀小說一邊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很過癮。

  然而,《冰凍地球三部曲》裡則講述許多天文太空方面的科學知識,是我的研究專業範疇,我才意識到作者的科普功力有多深厚。有很多都是我曾經寫過和講過的科普題材,但他卻能以我未想像過的角度去講述同一個問題。

  作為科學家,李鐸在各範疇科學知識的涉獵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時間,作為科普作家,作者說故事的能力更令我眼界大開!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裡並不只有科學和科幻,歷史、政治、人性、愛情,甚至流行文化等等,都一一牽涉其中。字裡行間,令我想起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經典《超時空接觸》。

  薩根的科普和科幻,同樣注重人性的反思。《超時空接觸》裡的外星文明雖與《寒冬世界》的有很大分別,但我感覺到兩者其實都希望刻畫地球人類接觸外來物種後的社會變化、人性深處的黑暗與善良等等。

  我想科學並不是鐵板一塊,反而更像一個光譜。科學並不一定是冷漠無情的。科學普及,就是把科學人性化的面向展現出來的藝術,而李鐸的文字,正是如此。

推薦閱讀:
《詭計》
三冠王瑞典犯罪小說家使出渾身解數的驚嘆短篇集
《消失的另一半》
2020年歐巴馬最愛小說之一
《畫鳥的人》
葡萄牙文壇大家最經典作品首次中譯出版
《大滅絕檔案三部曲》
翻開本書,你將被疫病恐慌的陰謀「感染」了!
閱讀特輯

  回想起來不陌生:電視播報聳動的新聞標題,舉凡「1/4鵝腿店家敲詐600元」、「電話詐騙下錯訂單」、「名車小開肇事逃逸」、「卡拉OK半夜群聚鬥毆」或「人不見被做成消波塊」等,總會有人拍桌怒罵:「啊現在是沒政府了嗎?」

  此時的政府如同正義的夥伴,是人民的法槌,公道伯的化身,會以超越個人的理性與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平,鏟惡鋤奸維持社會秩序。

  但,且慢!人民抱怨政府管東管西、管到海邊去的埋怨之多,似乎也不遑多讓。從稅制、稅制到稅制,難有像收稅、公共議題如環評以及交通罰單,那麼讓人焦躁不安的了。更不用說一不小心可能會被查水表,以及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小警總,這些對政府權力的惴惴不安。

  這正是為何我們要讀西方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除了享受大師風趣文筆,信手拈來對歷史、權力與國家的深刻反思;身處台灣這個複雜的社會,在這個迷亂且燦爛的時代,要說我們生活在後威權、亞洲自由民主體制、殖民歷史遺緒、夾在強權之間的孤鳥等,這些看似互斥的形容詞,恐怕以上皆是。

  然而人類學的跨文化比較與全貌觀,能帶領我們破除單一量化標準的神話、看透「視覺秩序」的效率假象;讓我們直面內心深處想要「做自己主人」、從歷史尋找不服從抵抗的線索,以及練習看見「政府」權力與「政治」的運作。

  來吧!一起做「斯科特無政府主義暖身操」,運動跟用腦思考一樣比較累,但有益身心靈健康。

推薦閱讀:
《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
探討「不公平的善意」與「平等的邪惡 」之書
《反穀》
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
《被隱藏的帝國》
一部發生於「美國」之外,被忽略的美國史
新書搶先看

「無所事事」,為什麼很重要?

文/經濟新潮社總編輯 林博華

  2019年,《如何「無所事事」》這本書在美國剛出版,就悄悄爬上Amazon網站的排行榜。它立刻獲得了《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讚譽,並獲選為歐巴馬總統「2019年最愛書單」之一。而更令我好奇的是,在英文書的封面上,繁花盛開的風景中鑲嵌著書名「How to Do Nothing」,這幾個字就像是躺在花花草草之間,那樣地「無所事事」的愜意,也引起我對於大自然的「鄉愁」。

  浸淫於數位生活當中,或許大自然真的是一種鄉愁。我們每天忙於工作,時常處於「崩壞前的筋疲力竭」,事情做不完、業績導向,下了班滑FB、IGLine,有時你是為了工作得發個文,更多地只是看到同溫層。我們已習慣了臉書上一篇篇動態完全跳tone(中間還有廣告、贊助文)、一整個缺乏脈絡、或者酸民橫行。近來,這些社群、科技巨頭在繳稅、隱私、應否對新聞媒體付費等方面成了眾矢之的。但重點是,它們爽賺我們的注意力,藉此獲利;而我們花時間在那上頭,有的人沉迷,有的認為只是看看而已,還自豪「多工」、同時做好幾件事很強……但我很贊同作者的說法:「短期而言,分心會讓我們沒辦法做我們想做的事。但長期來看,分心可能累積而使我們無法過我們想過的生活,甚至損害我們反省和自我調整的能力。」

  這些社群平台,是仰賴我們每個人花時間在它上面。它利用我們天生的好奇、對互動的渴望,作者形容這是「人的原子化、最佳化」!因此這本書是獻給「任何不想讓生活變成一個追求效能最佳化裝置的人」。作者提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關注的東西)的方式,先談論如何拒絕(離開,或有時離開);也談到如何培養新的觀察、聆聽方式,我們的關注可以重新放在實體世界,在真實的空間時間中與人、事、物重新連結。她還談到了自然環境對她的啟發(例如作者的興趣是賞鳥、她這本書就是從一個玫瑰園裡開始發想的……對了,她是一位藝術家);她也引述了哲學、歷史、藝術的觀點,其中還提到台灣旅美的行為藝術家謝德慶的作品!

  人需要有「無所事事」(耍廢)的時間和空間,我們才能認清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有錢人》
人人都想要財務自由,過著過著有錢又幸福的生活
《電商經營LEVEL UP》
從商城賣場畢業吧!打造千萬銷售的24堂品牌致勝課
《克魯曼戰殭屍》
洞悉殭屍經濟的本質,揪出政經失能的本源
《當快樂成為負擔,...》
學會同時與「快樂」和「不快樂」共處,獲得生命的安適。
編輯說書

  太空之旅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想登陸月球,踏上火星,甚至來個穿越星際大旅行,如果這一切真的成真,想一想,你的生活會變得如何呢?或許,學校的校外教學,已經不再是去平常不過的博物館、天文館、觀光工廠。校外教學是不是能夠飛出地球,前進太空呢?

  這無與倫比的想像,約翰.海爾幫你實現了,他的《校外教學到月球繪本,建構出了一個寂靜的月球世界,黑漆漆的天空,灰色的月球表面,無文字的內容,成功將太空中的無聲世界,打造、呈現在讀者面前,一翻開就不可自拔地陷入這個神奇的世界中,就如同你也跟著主角,搭著太空校車抵達月球。

  這段想像故事還沒有結束,在這個特別的月球校外教學中,期待著是不是會發生什麼奇特的事?主角專心用蠟筆畫畫,老師與同學們認真研究月表的各個地方,看起來十分平和的景象,這時卻突然來了一個大轉折,主角竟然被單獨留在月球上,這……到底該怎麼辦呢?之後的故事,作者用蠟筆來引導,一盒平凡無奇的蠟筆,以及一天看似平凡的校外教學,在約翰.海爾的繪本中,成了一段奇遇的起點。

  閱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作者強大的圖像敘事能力,雖然沒有文字,只要閱讀一頁頁的畫面,就能夠在腦中自動連結,產生故事情節,從這本書真真切切感受到無字繪本的威力,讓人百讀不厭,每次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發現。

  這趟約翰.海爾所帶領的月球之旅,十分讓人著迷,也很令人嚮往,是否真的有一天,月球之旅會成為人們平常不過的日常呢?

推薦閱讀:
《好想飛的兔老大》
日本《MOE》繪本屋大賞新人獎
《大自然也太有趣!...》
橫掃捷克各大圖書獎&年度最佳讀物
《誰吞了史丹利》
啟發孩子關心海洋生態的環保議題繪本
《「瘋狂樹屋」第一輯》
全世界小孩都愛的夢想樹屋
優惠活動
折價碼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