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價碼:XAEJ494UV
使用期限:2023/01/31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虫說新語 | 用閱讀,探索展現2023全新的自己 |
注目作家 | 20年的作家生涯的累積,伊坂幸太郎的全新進化 |
熱門話題 | 預測5000天之後的世界趨勢必讀,KK的未來思考術 |
閱讀與生活 | 「聞到」有先後,「樹葉」有專攻! |
閱讀特輯 | 我們每個人都有滿腹的故事要說。 |
優惠活動 | 國際書展搶先場$49起☆TOP1000強買一送1再抽購書金 |
部門中有位很熱心的資深同事,工作認真深受同事喜歡。但近來看他精神疲憊,心事重重,不復過往的活躍積極。我找他來聊聊,才知道他對自己的工作表現不符合新主管的期待,自責甚深,感覺過去的經驗與專業知識完全派不上用場;對於主管的指責,他選擇沈默接受所有的批評,即使覺得委屈,也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與主管的溝通對話愈來愈少,上班心情陷入谷底。
以聆聽代替辯駁,是這位同事對應主管要求的方式;因為常被指責而認為新主管對資深同事懷有預設立場,不喜歡他,所以做什麼事都動輒得咎。他與主管之間的溝通對話過程,顯然有很大的鴻溝,但由於我們之間有管理層級上的跨級隸屬,我不便就實際的事件運作狀況提出看法,而是以曾經讀過的一本書,與他分享了冰山對話的思維困境。
我們常認為溝通的最大目的就是在解決問題,但真正的對話應該要從「接近自己」開始。
對於別人的話語、情緒、反應,我們通常會想,為什麼會這樣對我?我明明很努力,為什麼沒被看見?我沒有做錯,為什麼要特別針對我……?在冰山對話的理論中,強調我們與別人的對話之所以會形成一種感受,可能都是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經驗、觀點,以及對自己的期待所影響。如果不能連結到自己,回到當下、脫離我執,就會出現溝通的盲點。
以為是別人對自己有偏見,可能是因為對自己向來要求嚴格,不容負面評價折損自尊心、傷害形象;因為別人對自己的懷疑或不信任覺得沮喪難過,可能是因為渴望被人在乎、肯定、認同,值得被愛與關注。如果與別人對話時出現了情緒,應該要先回到看見情緒、認知情緒、允許情緒並進而接納情緒的自我連結,明白自己會出現這樣心情的成因與背景,才能真正理解、面對他人的對話用意,進而完成良好的溝通。
我告訴這位同事,別妄加推論新主管不喜歡自己的「動機」,而應該放下過去鮮少被主管同事嫌惡的正向形象認知與滿足感;然後專注於「事件」本身,方能真正聽到主管不滿意工作表現的核心關鍵;多些察覺並善加運用自己的優勢,修正對應的方式。最後,站在同一場域,彼此理解,才能有效的溝通。
後來我的同事告訴我,他明白自己就是因為過不了心中對自己完美形象的門檻,所以對主管的指責總是覺得被挑剔刁難。在找出自己所在乎的渴望期待與自我目標框架後,學習用更開闊的心情去回應主管的責備,心情也就不再像過去那樣的負面黑暗,慢慢重拾對工作的熱情與活力。
自己讀過的一本書,本來只是學習到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理解如何建立更好的對話溝通效率;這次遇到同事與新主管之間的溝通問題時,猛然浮現腦海,適時運用並分享書上的觀點,替代單純陪伴、同感理解的療癒安慰方式,讓受困溝通盲點的人突破了長久的慣性思維,真正面對並化解問題。
仔細重溫閱讀書中的內容,彷彿再次看見那個被自尊、高標期待與成長經驗束縛的我;以及那時候曾經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與攻訐,心灰意冷的茫然與不公平感嘆。在書頁的文字中,其實就是與自己的再次相遇,欣見轉念、調整蛻變後的成長。
閱讀之於我,既是開拓視野精進能力的知識之鑰,創造話題的靈感泉源,更充滿著生活解惑的良方,俯拾皆是智慧。書櫃裡的每本書,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情與故事:作者寫出了他所看見的我,幫助理解確認如今的我,更引領未來可以成為另一個不同的我。
回望閱讀的軌跡,正是一路走來的自己。2023年,許諾繼續用閱讀,探索並展現全新的自己。
「我將自己有興趣的、喜歡的東西,擔心的、想做的事情,全都放進這本書,成了一部包含至今為止我的所有小說特點的故事。」這是伊坂幸太郎對於新作《佩珀爾的幻象》的定位。
《佩珀爾的幻象》從書名到劇情,都有讓人無法一眼就理解,卻又能夠引人產生興趣的魅力。故事大致上是雙線進行,首先是一個有著超級微弱,發動方式又令人害羞得難以啟齒的超能力的中學老師從嚴重的新幹線事故救下學生;另一條線則是一個中學女生所寫的小說,描寫兩個熱愛貓貓,熱愛到用貓咪品種稱呼自己的雙人組收錢教訓參與虐待貓貓直播的人的故事;中間還插敘著某個名為「交流會」的團體成員的自述。
老師為什麼會有這個超能力?這個微弱到不行的超能力又能替他帶來什麼?女學生為什麼要寫這篇奇怪的小說?交流會成員提到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最知名的思想「永恆輪迴」又將在這個故事裡發揮什麼功用?這些看似散漫無章的線頭,在伊坂的巧思之下慢慢地串了起來。
正如伊坂自己為這部作品的定位,讀者能在其中看見伊坂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毫無理由的惡,不管是人類對人類自己的爆炸案,或是毫無理由地虐待動物等等;被這樣的惡意傷害之後,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的人生?這樣的大哉問從伊坂早期作品中就已經出現;然而在經過20年後,縱使喜歡的東西還是喜歡、擔心的事情還是擔心,作家也不可能再以相同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那麼他會怎麼處理呢?答案是貓貓X超能力X尼采=作家生涯的全新進化!至於是怎麼樣的進化,那就趕緊翻開書頁,和中學老師一起找出答案吧!
自網路誕生以來,凱文‧凱利 (KK)就一直在觀察著科技的動向,共同創辦的《連線》(Wired)雜誌更是現在科技與文化的重要資訊來源。作為網路論壇與科技觀察的先驅,他一直在各種平台上發表各種對於未來趨勢的預測。
從最早的《釋控》開始,到思想臻於成熟的《科技想要什麼》、《必然》,KK一直強調「傾聽科技」的重要性。在2007年,全球資訊網(WWW)公開滿5000天時,他在一場TED演講裡統整了當時網路促成的一切發展,更對未來5000天的發展提供了他的預測:在網路的時代「注意力就是貨幣」,而在物聯網的世界裡所有的設備都將連結在一起。
自從那場演講以來,又過了超過5000天,社群、點閱率已經成為所有行銷工作的關注重點。
這次,KK與PHP出版社的資深科技記者大野和基對談、分享這段時間以來的科技進展,以及從農業到工業、甚至全球的政經趨勢,集結成這次出版的訪談錄《5000天後的世界》。他預測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加密貨幣將成為未來引領潮流的關鍵,糧食、交通、金融、能源與教育等領域也將迎來革命性的變動。除了對未來的各種預測,KK更提供了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導向成功的思考方式:創新與成功有時是一體的兩面,有時成功讓人安逸,面對未來的轉機可能來自一時的困頓,如同當年的比爾‧蓋茲和賈伯斯一樣。
本書是KK的未來說明書,描繪了一個更明確的未來樣貌。在他為本次中文版特別撰寫的序言中,也提供了在疫情加速(或減慢,端看觀察的目標)世界運轉的同時,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上班途中的一間咖啡店,早晨時總是散發濃烈嗆鼻、豆子炒過了頭的氣味。這股火候過猛的氣味告訴我,最好不要進去買咖啡。
看不見是失明、聽不見是失聰,聞不到味道呢?做為最受忽視的人類感官,喪失嗅覺的人甚至無法獲得一個適切的描述,卻每日身陷買錯咖啡、吃錯食物的生存風險當中──這可不是玩笑話,在你把腐敗的食物放進嘴裡之前,總得要有個提醒。
據說捏住鼻子的人喝不出可樂和檸檬汽水的區別,本書作者讓自己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更極端的測試──夾著鼻子吃番茄醬和芥末(結論是沒有人分辨得出來)。幾乎可以說,少了嗅覺這個守門員,我們這愚鈍的舌頭不知道要吃下多少莫名其妙的食物。
然而嗅覺能做到的遠遠不止這些;昆蟲與鳥類依循氣味求偶、覓食,狗兒憑藉出色的嗅覺在人類社會裡找到了工作,連被毛毛蟲啃食的樹葉都會散發氣味使同伴提高警戒。
然而大自然並不是和樂融融的烏托邦,每日上演小蜜蜂辛勤採蜜授粉的童話故事。大人版的蜜蜂故事是,雄蜂們經常被散發雌蜂費洛蒙氣味的蘭花耍得團團轉,耗費大把時間精力為蘭花做白工,最終也沒落得半點好處。不過菸草天蛾被騙的下場可不只是白忙一場,萬一傻傻地往那精心製造、散發雌蛾氣味的小黏球飛去,就成為流星錘蜘蛛的盤中飧了。
下次帶狗狗散步時不妨留意一下牠忙碌的鼻子,牠可能正忙於解讀上一隻經過這裡的狗狗留下的訊息,也或許正在「觀賞」灌木叢裡各路英雄的氣味攻防戰!
是時候好好認識我們和其他物種的「鼻子」了。打開這本奇幻的嗅覺之書,來一場大開「鼻」界之旅吧!
從實體世界的日常人際交談、工作正式場合,甚至虛擬世界中社群網站上,每一則貼文裡都蘊含故事。
說故事往往不只是說給他人聽,更多是為了自己而說。
但是該如何說?又該如何寫?
《好故事的力量》是由多年在美國推廣說故事計畫的老師凱特.法瑞爾所著。長久下來,她透過說故事,爭取到許多美國全國性計畫的補助金。長久經驗的累積下,她發現「說故事」是一個最好用的工具,可以迅速吸引眾人的眼光,改變大家的想法,甚至為說故事的個人帶來最大的改變動機。
大家都有判斷好故事的眼光,天生就是一位好聽眾,卻不一定能夠寫,甚至是說。《好故事的力量》找來了21位作家,請他們無私地分享作品背後最詳細的心路歷程。搭配上清楚的結構,一步步分析一個故事的背後如何被撰寫,從發想開始帶領讀者形塑一個好故事。
現代社會中,連蘋果年度發表會的CEO都需要用故事的力量才能夠吸引消費者購買。在TED Talk上,許多研究學者們,紛紛到台前跟觀眾們分享他們的研究。但是在台上,不能只是分析,更要將他們的研究成果與世界的關係,串聯成一則則動人的故事,才能抓住聽眾的心。
故事不只有凝聚人心的功能,透過整理、書寫故事的過程中,也能幫助個人療癒,甚至解開家庭長年心結。
這本書在結構上有非常扎實的分類,讀者可以依循使用方式及想探討的文類,開始閱讀、書寫及口述的旅程。在內容面向上,作者作為一位長年推廣與教學的老師,分享了許多篇作品背後的構思細節。同時,數位出版過作品的作者們詳細分析自己寫作的心路歷程,將能帶給在創作路上的創作者許多不太枯燥又實用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