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 Living
閱讀與生活電子報
NO.183 Nov. 2022

折價碼:VYCG272ST
使用期限:2022/11/30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看不懂書,也是一種懂

  這本書好看嗎?常常被人問到這個問題。就連和我一起工作的年輕同事們,也常常訝異我會將一本他們覺得看不懂或很難讀的書,說得津津有味,苦惱自己為什麼沒能看懂一本書,甚至覺得明明重點就在那裡,卻彷彿文盲不得其門而入。

  看不出一本書的精采之處,當然還稱不上文盲;但碎片化資訊下的低閱讀,確實可能讓我們在打開書之後,成為「文茫」。

  現代人的專注力低落、容易分心,對於閱讀的耐性與好奇度降低,已轉向低閱讀與簡理解速成速食行為。而閱讀這件事,隨著手機與聲光影音內容的眼球爭奪,許多人早已不再以書籍為重心,只願選擇網路短文的推播傳送,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對於文字專注的時間長短,更弱化了閱讀過程十分重要的層次梳理與結構理解的能力。難怪同事會說,為什麼一本書讀了好幾遍,還是看不懂作者在寫什麼?(其實根本是沒耐性讀吧?)

  讀書,可以從閱讀一本書到看懂一本書。閱讀是耕耘,看懂是收穫。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看的書,閱讀的方式與習慣也是決定能否將一本書讀完的關鍵。從書名的吸引力、作者創作的知名度與權威感,推薦資訊的豐沛性、導讀內容的啟發力,乃至於目錄標題的誘因聚焦,都是啟動閱讀行為的助力。開始閱讀之後,有人是按部就班的翻頁循序漸進;有人是依據自己喜歡的章節跳選擷取。無論選擇的方式如何,最終能將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就是完成了閱讀耕耘所需要的時間耐性過程,只要看完書了,就是接觸了作品的概念精神。

  歷經閱讀的耕耘,能否得到收穫,需要的是理解與鑽研的力道,這通常與我們的閱讀習慣以及閱讀品類的選擇吸納範疇有關。如果害怕文字的鋪陳、迴避價值核心的論述層次、討厭沈浸在起承轉合的結構中翻轉,或只是單純閱讀欠缺思考轉化的步驟,或受限於過去知識經驗連結的不足,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到閱讀之後的收割成果。

  身處海量資訊的今日,讀不讀書或許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能力,但無法將一本書好好讀完、讀懂,理解文字架構出的知識力量與價值核心,或許是過去從未想過的低閱讀時代下的新文盲現象。當文字回到只是記錄與傳遞的基本功能,弱化了文字彼此堆疊變化產生出的思想見地影響力,閱讀書本就會陷入文字的茫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文字的理所當然,是我們對文義的基本判讀。文字在書本中的呈現,有時又像是編碼般的神奇,會因為每個人不同的閱讀功力與投入程度,解讀出隱含其中的奧義與驚喜。就像在讀散文時能借物描述浮現出寫作者的心情,呼應讀者的思緒;看故事小說情節安排,文字能如影像般的躍然紙上;即使是以為艱澀難懂的哲理思辨科普歷史磅礡巨著,也能在文句闡釋的條理層次之間,發現意想不到的清晰輪廓。

  於是,以書為載體的閱讀不再文茫,也無低閱讀時代下的新文盲窘迫感。

  每次看到網路上的資訊內容或文章觀點,我總會連結到某本書傳遞的情境與內容,回想比對當時閱讀的理解與知識,不會輕易被碎片化、簡單式的結論,盡信其言,因為有深度閱讀的把關,能更確信自己心中價值判斷與知識信念。當然,倒也不是每次閱讀就要讀到字字珠璣、滾瓜爛熟,因為就算看不懂一本書,對閱讀這個行為來說,也是呼應自己知識理解能力的一種,懂。

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ramson_lin@hmg.com.tw
推薦閱讀:
《資訊爆炸之後》
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的知識大預言
《贏家才知道的心想…》
成功者的吸引力法則,讓全宇宙都來幫你
《經驗陷阱》
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
《影響力習慣》
從邊緣人變成最有價值的關鍵人物
注目作家

  在第一本《我在犯罪組織當編劇》囊括了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讀物選介、文策院TCCF Book to Screen心動好評書單、文策院出版與影視媒合潛力改編文本等大獎後,又坐上韓國的屍速列車前往2022釜山影展的臺灣代表作家,這些耀眼的成績後,作家林庭毅的第二本作品又會是什麼樣的內容呢?

  一卷塵封未解的影帶,一樁多年無人知曉的命案,前任天才刑警與三起詭異兇殺,牽連起陰陽之間的大型殺人陰謀……完全把刑偵小說的背景帶出,然後林庭毅做了一個非常奇幻的設定:當一個人命已絕,卻不該死,生前作為無法定善惡,死後判官也沒轍,只好化為「不亡人」,而且一群不亡人聚集討論案情的鬼差議事堂,稱之為──冤伸俱樂部,也就此帶出書名,故事也從一場跳樓自殺展開到冤伸俱樂部,再到陰陽之間存亡危機!

  小編一開始看到劇情,即有警匪港片的感覺,甚至有「無間道」的刻板印象在腦中,直到中段劇情才了解完全不是那回事,也理出了本書的特色:第一點,從西方的「冤伸俱樂部」的概念帶出東方鬼差的「不亡人」創新設定。第二點,故事穿梭於警察、黑道、不亡人、兇手之間的劇情推演,人物刻劃鮮明,強調正義、公理、愛情、親情、友情的展現,也有嫉妒、復仇、政商勾結、金錢交易的鋪陳,角色之間連結性環環相扣,再以情、理、法的視角分析,人讓讀來大呼過癮。第三點,加入臺灣在地文化與地名,讀來格外親切,仿如置身故事之中。而最後一點,就是意想不到的結局,漂亮收尾。

  林庭毅從自費出版、榮獲文策院大獎到賣出影視、外文版權至親自踏上釜山影展的國際舞台,讓人期待他接下來的每一部作品。

推薦閱讀:
《我在犯罪組織當編劇》
如果此刻擁有人生的劇本,你會如何改寫?
《夜市》
故事之神恒川光太郎的恐怖短篇集
《紙星星【限量印簽版】》
晨羽筆下最揪結的苦戀
《給父親的一封信》
卡夫卡的熾誠家書
閱讀與生活

巴黎確幸,言淺意深

文/積木文化編輯室

  簡單一句:「人無法孤單地活著。」幸福感,大多是來自與他人互動、交流而來的,再來便是與生存環境互動、交流而來的。巴黎女人懂這一點:花時間在朋友家人身上,還有整理環境,才能獲得友誼、和諧家庭,以及適居的環境;當然,也要對自己好,才能感覺良好。道理都很容易懂,但現代人就是活得很累啊!對吧?但如果連身兼數職的資深超模伊內絲.法桑琪(Ines de la Fressange)都能舉重若輕,為什麼我們不行?

  當然可以。《巴黎女人的幸福哲學》就是這樣一本輕巧可愛,文字短練,卻言淺意深的舒服讀物。一段一段有如寫在MEMO紙上的小小提示,隨意翻來都能讓人轉心動念:「多說一聲謝謝」、「感到消極時深呼吸」、「多和朋友見面」、「對另一半坦誠」、「送個禮物」、「一起看電影」……很簡單吧,但我們就是需要被提醒呀。如果一切都是為了幸福快樂,為什麼不呢?打起精神投入自己喜歡的事,對重要的人多付出關懷,為自己的外表多費點心思,話說出口前冷靜想一想,好好吃頓飯。只要多給自己機會,生活中處處是製造幸福的素材,這就是巴黎式的確幸──用一點點的刻意,獲得大大的滿足

  千言萬語之下,偶爾也會來一記警鐘:「不管發生什麼事,絕對不可以自暴自棄。」「不管你和孩子的關係如何,決不切斷溝通橋梁。」「千萬不要看輕任何活動,散步烹飪清潔打掃能沉澱思緒。」這本書,本身就像是位好朋友,隨時隨地提供簡單卻效果十足的鼓勵和安慰,好似一瓶你最喜歡的乳液,或是一杯讓你打起精神的咖啡,又或是一首緩和焦慮的歌曲,等著要在你的人生馬拉松路徑上,遞給你一條毛巾和一杯清涼的水。

推薦閱讀:
《調和》
打造自身平衡,建立彼此連結
《【親簽版】凡事往…》
林達宏帶你走出人生困境的55個心法
《香氛學》
探索人類最私密的嗅覺感官世界
《剛剛好的優雅》
志玲姊姊修養之道
編輯推薦

  今年是獨裁者張牙舞爪之年,先有俄國入侵烏克蘭,接著中國為動態清零大舉做核酸檢測,還有剛閉幕的二十大,以及北韓發射飛彈侵擾日本與南韓。獨裁者能如此理直氣壯地宣告專制獨裁作為的合理性,是因為他們看到全世界各地,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和地理疆界,人民都有擁護專制主義的趨勢。

  民主國家的人也能夠注意到專制的復興:民主大國美國選出了一位有獨裁作風的總統川普英國首相強生宣傳假消息,用以影響脫歐公投結果;政治領導人打著民主大旗,在行削弱與破壞民主根基之實,獲得大批狂熱民眾支持;政府以緩和病毒傳染為由,使用影像監控、臉部辨識、封城等手段控制新冠疫情,大幅削弱人民平時的自由,讓國家藉機謀取專制權力;政治言論充滿復仇主義,營造內部分化對立,破壞民主成就。

  《微權力》作者摩伊希斯.奈姆在新書《以民主之名的獨裁:民粹、兩極分化、後真相,戕害自由的21世紀「權力遊戲」》中深入探討這個全球趨勢。今天的獨裁者不再侷限於專制極權國家,他們潛伏在民主社會中,用創新的方法與工具結合社會趨勢,惡意破壞民主,謀取權力。獨裁者使用的工具是3P:民粹主義(populism)、兩極分化(polarization)、後真相(post-truth)。奈姆提醒我們,用民主破壞民主已成為常態,想要擁有民主自由未來的我們,要能夠辨識出獨裁者濫用民主的隱匿手段,成為捍衛民主的第一道防線。

  大選即將到來,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揭開戴著民主假面的獨裁者,不把票投給踐踏民主的候選人。

推薦閱讀:
《法律是什麼?》
法哲學的思辨旅程
《告訴我,你為什…》
平凡如你我,都可能成為殺人凶手?
《法外之徒》
飛越國界的全球黑市紀實
《腐敗》
美國《寇克斯評論》最佳書籍!
閱讀特輯

了解資本主義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

文/商業周刊編輯室

  無論喜不喜歡,每個人、每一天都和資本主義脫不了關係:比方說,你用薪水買下一本書,這代表了你是勞動市場裡的「勞工」(領薪水),身為「消費者」(買東西),買下一本書(購買生產活動中的產品);再比方,你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又把你的錢借給某個創業公司,這又代表了「貨幣」(價值儲存的工具)藉由「金融機構」(銀行作為存款/放款的中介者)融通給「企業家」(把才智轉化為商機的人),結果是你領到利息、銀行賺到利差、企業家得到資金,而整體經濟也得以發展。

  以上每個角色、每個行動,都是資本主義的一環。資本主義塑造了我們的社會和生活,雖有爭議,但無所不在。那麼,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資本主義是否意味著貪婪是好的?不平等和貧困是不可避免的後果嗎?經濟成長能否永遠持續下去,亦或是繁榮與蕭條的不斷循環已成定局?資本主義確實存在危機——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還有哪些選項?

  前英國內閣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波特斯在《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中,以50個基本概念,帶讀者掌握資本主義的整體架構,從資本主義的歷史、核心理論和關鍵制度,到當今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影響,解釋了這個世界主導經濟體系的方方面面。正如《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所說:「波特斯為資本主義這個飽受爭議的經濟體系提供了簡要、清晰和寶貴的指南。」這本書,可為尚有疑惑的讀者講清楚、說明白。

推薦閱讀:
《人類的旅程》
繼《人類大歷史》,又一解答人類文明巨作
《數據、真相與人生》
「永不說謊」的大數據為你探索人生各種問題!
《通膨、美元、貨幣…》
到底何謂通貨膨脹?
《全方位理財的…》
你一生必學的五大財務規畫
優惠活動
折價碼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