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 Living
新書搶先看電子報
NO.182 Oct. 2022

折價碼:UXBF969RS
使用期限:2022/10/31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你的閱讀形式,決定知識價值

  為服務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團的讀者朋友,我每星期都會錄製說書影片,介紹不同類型的書籍。轉眼之間「型男老總――書給你聽」單元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期間經常收到讀者朋友的溫暖鼓勵與支持。當年決定以說書影片式推薦書籍,是想突破傳統的文字介紹,藉由生動的影音表現,吸引閱聽人的眼球關注,進而讓大家對書籍內容產生興趣,能夠在看完說書影片之後,立刻找來閱讀。

  未料,這幾年愈來愈多讀者向我反應:「老總,你的說書影片長度可以再多一些嗎?」「小說太精采了,能不能多講一點,分成幾集說完整一點!」「你好會介紹書,聽完就等於看完這本書的菁華了呢。」「很開心老總幫我們說書,以後不用自己讀也好像看過了……」讀者們的熱情回應,讓我拍攝說書影片頗覺欣慰;但從這些建議中,似乎嗅聞到大家的閱讀形式開始轉變。

  閱讀的形式,決定我們對於閱讀的態度,而從態度所獲得的知識價值,也有所不同。所謂的閱讀形式,是指閱讀內容的「形」貌與閱讀吸收的方「式」。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表現形貌,我們會因為書籍的特色擅長或凸顯,偏愛自己有感的內容。喜歡小說閱讀樂趣,自然沈迷在文字鋪成的情節張力,即使是動輒十萬字的篇幅,讀來依舊興味盎然,完全不以為苦。有些書的形貌會以圖文的風格呈現,數行文字之間輔以插圖,引領呼應讀者閱讀之後的情感,博取的是認同與抒情。而安排留白的頁面,則是讓閱讀的心情得以在休止之處流瀉填充,化為某種專屬感的參與,變成獨一無二的內容。

  書本的形貌,將閱讀內容編構成不同的形狀(如裝幀尺寸材質)與樣貌(文圖素材),為出版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意動力與編輯可能性。於是,我們得以從豐厚的創作靈感中,落實而成一本本動人的作品,滿足讀者的各式閱讀需求與感動共鳴,譜寫成文學散文圖文圖表、詩句、繪本……,匯聚而成浩瀚的書海,閃耀光芒,等候有緣的知音。

  隨著傳播管道的多元與便捷,擷取資訊與探索知識的方式趨向多元,閱讀吸收的方式早已跳脫框架,今非昔比。對於如何消化一本書,有人會從書籍介紹、目錄展開,作為理解書籍架構的依據,決定是否適合自己。有人則是必須逐字逐句讀過之後,才能充分感受體會到閱讀的之樂;或是參加作者的讀書分享會,植入腦海成為永遠的記憶。而現在拜網路、影音資訊傳布的便利性之賜,仰賴別人幫忙讀書,成為一種主流。

  以前的我們,只能從書本文字中去理解獲得知識,但現在網路上充斥著各式訊息,而且還經過整理摘要,轉換成趣味的表現形式,大家對於閱讀的吸收方式自然也開始選擇速成即食的方式。這類的影音說書影片,會根據閱聽人最感興趣的觀點與特色「放大」、「強調」、「刻意」處理,從說書人的表情語調手勢營造氣氛,到影片後製的各式特殊效果剪輯,讓原本是平面文字圖畫為主體的書,重新詮釋後躍然影片中:既可表現出新世代影音產品的魅力,符合大家追求的眼球刺激感,又能濃縮精要節省時間。難怪很多朋友都說,現在根本不讀書而是改成聽人說書,或看影片來代替讀書。

  閱讀方式的改變,或許有其不可逆的趨向。方便、速食、短時間吸收,都是這類閱讀方式的優點。只是,影音說書內容是表述者分享個人對於書籍的理解與介紹,不見得真實貼近書的原意,更不是人人看了之後都會得到的閱讀結果反應。如果盡信其言而少了自己的參與理解,或許與閱讀能帶給我們思考與快樂創造的神奇效果,早已不復存在。

  我喜歡說書,希望藉由自己的理解消化,將平面的書本轉譯成另一種形式,拓展不同的視野觀點,幫助讀者享受各式閱讀領域的無比樂趣與驚艷。最重要的,當然是啟動大家的閱讀魂,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沈浸其中。這是出版人的一種使命感,也是最大的喜悅與成就感。

  感謝讀者從不同的閱讀形式中,發現並追求閱讀的快樂與價值。我會繼續以說書人的書僮角色為職志,將閱讀變得精采有趣,作為引發讀者閱讀的觸媒;而不是以致命的說書魅力,讓讀者覺得「自己讀書慢,看別人讀書比較快」,終結了自己讀書的動力啊!(笑)

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ramson_lin@hmg.com.tw
推薦閱讀:
《大文豪的異次元…》
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
《說書人和他的閱讀…》
透過書本閱讀自己
《商業書10倍高效…》
這樣選書、讀書、用書最有效率
《精進思維》
開啟全新思維方法的心智成長指南
編輯說書

  《扭曲者》是美國小說家T.金費雪在2019年發表的恐怖小說。主角綽號小鼠,是一個30多歲的接案編輯。她接受父親要求,從芝加哥南下到北卡羅萊納州清理祖母留下的老屋。小鼠正想逃離發生一堆爛事的日子,再加上對父親的愛,二話不說就帶著領養多年的老獵犬斑哥立刻前往,結果沒想到事情出乎她的意料,怪事連連不說,到最後甚至讓她差點連命都丟了……在主線劇情上《扭曲者》絕對是出色的恐怖小說,但是在字裡行間的各種細節,處處流露出類型小說的後設趣味。類型小說(通常指推理、恐怖、科幻奇幻等等)一般來說都有著各自漫長的歷史,後人的創作或多或少都會有著和前人作品對話的痕跡,《扭曲者》便是一本和西方恐怖小說歷史直球對決的作品。

  怪事從小鼠在祖母老屋裡找到一本和她並不特別親近的繼祖父的日記,裡面敘述了困擾繼祖父多年的怪事。看到這裡,熟悉恐怖、推理小說的讀者一定會開始警惕起來,是的,這是一本關於「手稿」的恐怖小說。金費雪重述了號稱「近代英國怪奇文學三傑」之一的亞瑟‧麥肯的代表作之一〈白膚人〉,除了將其化為故事中的詭異來源之外,同時還以身為21世紀的女性恐怖小說創作者角度對其加以解構、現代化這個故事。解構這個說法或許略顯嚴肅,但是金費雪選擇了非常討喜幽默的角度。小鼠在面對這些怪事時,可說是屢屢劃錯重點地金句連發;當她做出觀者的角度看來簡直是大錯特錯,會讓她丟了命的決定,她的辯白說法,也能讓讀者充分意識到金費雪有多麼熟悉恐怖小說的類型,才有辦法寫出這本令人恐懼的同時卻又好笑得不得了的恐怖小說

  不過最後如果要以編輯的角度來一句最能夠形容這本小說的文案,我想只有:若是伊坂幸太郎決定寫恐怖小說,那就會是《扭曲者》的樣子。

推薦閱讀:
《咖哩的女神》
六個甜味╳苦味╳辣味交織的故事驚奇箱
《一月的一萬道門》
雨果獎最年輕提名女作家,滿貫入圍各大奇幻獎項
《死了兩次的男人》
稱霸英國書市的現象級奇蹟!
《刑警的眼神》
江戶川亂步獎得主藥丸岳直指人心的短篇代表作
新書搶先看

  一說到學術界的「大師級」人物,總讓人有種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距離感。但閱讀艾瑞克(對,就讓我們這樣稱呼)在病厄中的文字,比起「親近」的反差萌,更是單刀直入的「真實」。

  從他揭露自己如何完成最後一本著作《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可略見一斑。他談自己寫作時如何設定架構、實際的書寫策略,也寫下包括寫書時的日常,以及疾病帶來的種種抉擇。這不禁令人覺得——啊!原來社會學大師在寫學術作品的時候是這樣做的啊!原來聰穎且極具學術影響力的人,寫文章或說故事的時候,也會心心念念著要有好的「哏」。

  有關疾病書寫的書眾多,甚至可以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類。這想必是因生死與每個人切身相關,也是人類社會亙久的命題。近期像是以醫生女兒的角度出發的《斷食善終》,或是陳郁如作家罹患乳癌的《胸口上的V》呈現的女性視角,都各有獨特的切入點。然而艾瑞克的這本書,更像是補齊了他畢生作品的其中一塊拼圖。

  這本書也像是對所有人文社科學徒的招喚——因為文字裡頭不僅有著(典型的)社會學式質疑,到哪裡都要用社會學的視角觀察(例如病房裡的權力結構);也有典型社會學式對質疑的再質疑(例如:「我今天完成夠多事情了嗎?——欸,等等,這是清教徒式的思考慣習嗎?一定要解釋清楚工作狂跟熱愛工作的差別」);以及強調實踐、改變社會的面向(請容再次提醒,這也非常社會學式),像是討論如何在實際且困頓的生活中,當一個樂觀的現實主義者。

  社會學不僅瀰漫在艾瑞克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活在他的血液裡,甚至可能也在他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該死的!還要質疑罹病是否適合用軍事戰爭譬喻(喔對,這也非常「社會學」!)

  但提了那麼多——社會學,甚至一切事物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什麼小論文作文比賽,性情中人艾瑞克提出了非常老哏但又直擊人心的答案。在此先不劇透。人終有一死,但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想擁抱每一個站在街角的人。」

  我們無法成為社會學大師艾瑞克,也不必成為他。但至少在他真誠的、面對自己生命局限,且機智風趣的文字中,我們也能擁有動身尋找「真實烏托邦」的力量。

推薦閱讀:
《胸口上的V》
限量親簽名版!獻給所有掙扎之人的祝福
《打造動畫王國的…》
寫下迪士尼動畫電影傳奇的關鍵女力
《漫畫之王陳福財…》
你所不知的新加坡現代史
《讓靈魂活出更好…》
田定豐教我們怎樣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與生活

尊貴的讀者,請進

文/積木文化編輯室

  幽微或壯闊的情緒起落,悲傷或歡樂的念頭飄移,玄奇的、真切的、理想的、務實的……每天片刻不歇地我思故我在,從碎碎唸唸到震耳欲聾,該如何自處、如何尋得安落心靈的小殿堂?其實很簡單,每當我們拿起一本書,稍微品嘗他人的所思所想,就會不知不覺放下自己沉重的千頭萬緒,變得輕巧又優雅。不喜歡這本,就再打開那本。一樣輕巧優雅。閱讀就是這般有格調的窺探,窺探他人自發且熱切地分享的靈魂碎片──我們需要時不時被那樣點燃、被那樣鼓舞、被那樣提點、被那樣同理,然後重新客觀檢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從這一本,到那一本,閱讀讓人推進。

  若說每本書都是創作者的一小片靈魂,那書店就是納藏靈魂的後宮。我們到書店瀏覽群書,用眼睛看,用鼻子嗅聞,用手觸摸封皮,尋找、拿取、翻開,書脊的線與膠隱隱剝離,書頁既期待又羞赧地把內裡攤給我們看。身為讀者,自然擁有至高權力,書本只能被動等待被發掘、臨幸,被給予價值。書店既澎湃又安靜,既敞開又隱匿,我們像帝王一樣在書店裡闊步,無數靈魂碎片在指尖流轉。從這一間,到那一間,逛書店讓人尊貴。

  在《書店學》這本書裡,搜集了全世界六十多間這樣的殿堂,有大有小,風格各異,窩藏了不同品種的靈魂,任人神往。書店遠不只是硬體,更是書店主人對書本與閱讀的情感投射,當今仍屹立著的書店,之所以在生存不易的時空下仍義無反顧,不難理解大多是為愛而推進,為愛而尊貴,更為著與書本有著深深羈絆的讀者。若你懂這份羈絆,那就會愛這本書。

推薦閱讀:
《結與書》
書與人的療癒系推理物語
《下雨的書店之降雨者》
《下雨的書店》好評系列作
《從資訊地圖看臺灣》
透過不同觀點,重新認識島嶼大小事
《沙漠。詩集。書店》
獻給所有愛書人的絕美情書
閱讀特輯

面對法律,就只能守法嗎?

文/商周出版編輯室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守法」,我們被告知的原因可能是「不守法,就無法維持秩序」、「不守法,就會導致不公不義」,或是「不守法,就會受到懲罰」,但我們很少會去想「法律」到底是什麼?或許,這是個不該問的問題,一旦問了,我們就不再是國家的「順民」?

  以淺白易懂的文字,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長谷部恭男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思辨之旅。其實,「法律」不過就是「國家」賴以行動的規章,「國家」則是我們為了在一個社會裡共同生活而創造出來的東西。因此,民主國家的法律之所以具有強制力與正當性,其實是我們自己賦予的。

  一旦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想想生活裡的經驗,看看各種法律與政策倡議是否保障了我們的權益?它們是值得遵守,還是該加以挑戰?為防止新冠疫情升高、保障自己與他人的健康,戴上口罩與行動自由合理範圍內的限縮,似乎是可以接受的。那麼,政府徵收農地,開發成工業區,究竟是促進地方發展、創造就業機會,還是奪取人民財產、圖利財團、平添污染,這似乎就不是那麼清楚、非此即彼的問題了,需要大家動腦討論,權衡得失,才能做出最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決定。

  從「法律一開始之所以出現,究竟是為了什麼?」去思考「法律是什麼?」,讓我們成為積極的公民,不再只是被動地守法,而是可以就各種實際情形去思考法律的合理性。我們不該全盤接納以「法律」為名的權威所做的任何事。身為國家的主人,我們該在法律走偏時大聲說不。

推薦閱讀:
《水變成冰是哲學…》
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
惡意損人不利己,卻是追求正義的必要之惡?
《廁所裡的哲學課》
這輩子一定要搞懂的哲學思辨課,現正開課中!
《這是我的,別想碰!》
你所擁有的一切,並不一定真正屬於你
優惠活動
折價碼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