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到底如何支配全球物種的飲食選擇,包括人類飲食的歷史?
◎文/麥田出版編輯室
當一般大眾都以為富裕國家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太多,或至少不虞匱乏時,《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的兩位作者徹底證明了這是個不實印象。他們藉由研究多年的實驗提出了「蛋白質槓桿假說」,並在不同物種身上持續驗證,最後得出驚人的結論。透過作者對蝗蟲、蟑螂、果蠅、小鼠到紅毛猩猩的實驗與野外觀察紀錄,他們提出:動物擁有「個別」食慾,各自對應不同的營養成分,而個別食慾會彼此互動,藉此達到營養均衡。最主要的兩種是「蛋白質食慾」和「碳水化合物/脂質食慾」,如果動物攝取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均衡,這兩種食慾便會互相競爭,最終結果,就是蛋白質食慾將大大壓過碳水化合物食慾——而人類罹患肥胖與代謝相關疾病的原因,一部分的關鍵也是在此。
事實上,在富裕國家如歐美,相對於碳水化合物/脂肪,每餐裡的蛋白質比例是越來越少的,少到無法符合人體所需。當吃不到足夠的蛋白質時,我們轉往精緻加工飲食,吃下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以及有害的人工化學物質。本書顛覆你對於健康飲食科學的種種常識,包括一般人以為「高蛋白就是好的」,「減重成功是因為攝取高蛋白」等種種迷思。尤有甚者,作者還要告訴你,其實百萬年來的生物機制早已決定「低蛋白/高碳水飲食能活得最長壽」、「高蛋白/低碳水飲食容易讓人短命但生殖力強」,這些都是埋藏在各種不同物種飲食原則下的生物特性。
想知道蛋白質到底如何支配全球物種的飲食,包括人類飲食的歷史?《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可以給你一個料想不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