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過星星的風

韓國文學的魅力從何而來?

◎文/麥田出版編輯 巫維珍

  熟悉現代韓國文學的讀者,一定都好奇,當代作者的師承來自何方,為什麼開始寫作這些議題?例如寫下特教學校性侵事件《熔爐》孔枝泳,榮獲亞洲曼布克獎《請照顧我媽媽》的申京淑,她們都得過「李箱文學獎」。「李箱」是誰呢?

  大戰時期,日本占據韓國後,在韓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掀起了莫大的變化。受到歐風東漸的亞洲國家裡,韓國自然也有向歐美學習的趨勢,然而面對日本殖民,作家也有開始反思自己文化、保留傳統的使命感,更何況,還有「親日創作」的壓力。李箱是在1910年代牽引韓國近代文學向前推進的作家,擁有「韓國現代主義文學桂冠」的稱號,後人評為現代文學的天才。

  李箱的知名作品〈翅膀〉描寫一名靠妻子賣春維生的男子,他封閉的日常生活,及至後來在金錢與私欲間的覺醒過程;既有私小說的性質,帶有意識流的特色。本書《吹過星星的風:韓國小說大家經典代表作》主編崔末順認為,李箱以極端內面描寫和破壞既有體系的文學實驗著稱,此作「也可以解釋為影射完全喪失自律性的殖民地知識分子,其內心的惶恐不安以及自我意識的心理小說」。

  猶如收錄在本書的八部作品,每一篇都有特殊的開創意義,包括有「韓國托爾斯泰」之稱的李光洙,到有女性主義運動者暨左翼作家姜敬愛,他們是韓國文學史的前行者,在大戰與國際局勢動盪的二十世紀初期,仍然奮力展現文化的光芒。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位作家曾至日本留學,回國後眼見本地人民的掙扎,以及面對殖民主的苦楚,筆下人物的刻畫反而更顯得真切,針貶現實生活的迫切感一直延續至今日――正如報導世越號沉船事件的《謊言》《82年生的金智英》都展現了力陳真相的勇氣。未來,要進一步了解韓國寫作者的魅力,以及同樣面臨過日本殖民台灣文學,八位文學繁星的光芒將是引領我們認識韓國與東亞文化的重要指標。

吹過星星的風

吹過星星的風:韓國小說大家經典代表作(戰前篇)

作者:崔末順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