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投資理財
致富的力量:人氣諮商心理師教你活用大腦賺錢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致富的力量:人氣諮商心理師教你活用大腦賺錢

  • 作者:廖偉玲
  • 出版社:法意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賺錢找不到門路?為什麼一直窮忙? 勒緊褲帶過日子,為何還存不到錢? 渴望變有錢人,卻覺得自己很魯蛇? 如果你有以上的想法,經常活在動輒得咎的恐懼中,那麼,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常受邀演講、企業內訓的知名心理諮商師廖偉玲,卸下頂尖業務的光環,踏進心理助人領域,從此脫胎換骨,對財富有了全新的看法。本書集結她多年豐富的金錢諮商經驗,從潛意識、信念談到實踐目標,解決你生活、工作及投資理財上的各種煩惱! 廖偉玲主張,每個人都擁有成功的潛能,也一定能賺到足夠生活的收入,只是一時被內在迷霧擋住方向,唯有透過三個步驟——讓潛意識與金錢和好、相信未來比現在更好、展開具體行動方案,就能解開內在卡住的部分,撥雲見日讓財富靠攏。 全書從揭開潛意識作祟的真相開始講起,透過大量實例、已發表的實際研究與喚醒財富能量的練習,藉此擺脫貧窮循環,建立致富信念,快速晉升富人圈。當你讀通十二堂創造豐盛人生的課程,從此就能夠: ‧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前進。 ‧擺脫家族陰影,選擇心中的金錢腳本。 ‧分清想要跟需要,不再盲目購物。 ‧不再老是為了錢不夠而焦慮。 ‧停止與別人比較,愛自己多一點。 ‧拋棄匱乏心態,連結富裕的信念。 ‧強化賺錢力,輕鬆提升業績。 ‧衝出一條金錢通道,自然而然變有錢。 ‧改變大腦迴路,隨時召喚財運。 ‧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再為五斗米折腰。 ‧用20%的時間完成80%的工作。 ‧把理想轉為目標,夢想清單幫你圓夢。 本書特色 ★一本由超級業務轉職心理諮商師的夢想激勵書,知名財經專家安納金推薦 ★12道技巧+23個練習,包括正念技巧、催眠及完形心理治療、神經語言程式學NLP……. ★為你消除金錢焦慮,激發內在動機,創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賺錢系統! 專家推薦 知名財經專家 安納金 永豐高科技基金經理人 呂宏宇 慈濟醫院主治醫師 許瑞云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郭建志 旭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趙慈慧 (依姓氏筆畫順序)

目錄

【推薦序】拉自己一把!這是你要找的書 呂宏宇 【推薦序】停止財富焦慮的一劑良藥 許瑞云 【推薦序】我願意!所以我可以 郭建志 【推薦序】富裕人生從「相信」開始 趙慈慧 【自序】想致富?只需小小的改變 Part1 馴服內心的猛獸: 富裕之心,從接納自己開始 1.就是「這個」,害你無法變有錢人 2.拒絕變窮,重寫人生金錢腳本 3.老想敗家?簡單四步驟抑制購物欲 4.用呼吸練習終結金錢焦慮 5.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賺到錢 Part2 拔除腦中貧窮地標: 富裕之腦,從相信自己開始 1.這一切都是舊信念惹的禍 2.七百三十三位富豪:智商不重要 3.別當一隻習慣被電擊的狗 4.把好話當口頭禪,就能召喚財運 Part3 專注當下改變未來: 富裕行動,從定位自己開始 1.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2.脫貧致富捷徑:保持寬鬆與彈性 3.把目標寫下來,夢想就能實現 【後記】每一刻,都是致富的契機

序跋

推薦序一 拉自己一把!這是你要找的書 呂宏宇(本文作者為永豐高科技基金經理人)   最早和偉玲認識是因桌遊結緣。不少人對桌遊可能還很陌生,基本上就是類似大富翁的丟骰子及抽卡片遊戲,每種桌遊有著不同規則,但只要不違反基本規則,玩法可說是千變萬化,加上每個玩家不同的個性,可說是沒有一盤會重複的遊戲。   遊戲過程中,大家都相信自己會賺到獎賞、達成目標,過程相當快樂,但只要回到現實,有人就忍不住懷疑人生。我猜,這不外乎是心態上的問題,因為遊戲時可以大膽嘗試,實際生活卻會被種種原因而自我設限。   以我為例,和一般工科學生一樣,學校畢業後就到科技業。本以為從事研發工作可以進行產品相關設計,但接觸後竟發現內容只是除錯及驗證而已。經評估自身個性及能力後,直覺停留在科技業不會有太大機會!   當時向人自我介紹總是說:「我的工作是OOO,興趣是XXX…….」但內心其實充滿疑問:「工作、興趣、賺錢,為何不能合而為一?」聽別人說自己常吹著口哨開心上班、每天由「夢想」叫自己起床……,為什麼我早上起來眼前只有灰矇矇的一片?後來,因為對金融操作與產業研究很感興趣,因此萌生轉職念頭。   轉換跑道之後,我也遇到許多質疑,包括「別人都做得好好的,為什麼你不能?」「你的挫折忍耐力要再提升!」「科技業薪水不少,轉行後少賺不少錢,何必和自己過不去?」,或是「學校念這麼多都白費了…….」。當時的我,就是憑著說上所說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藉由這樣的信念,努力克服會擾亂心智的雜音。經過了幾年,雖然說有點辛苦,很幸運地,我終於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甚至是比現在更好的生活。   細細回想,我當時如果能更早確認自己心中的目標、相信自己潛在的能力,並且制定有紀律的計畫,一切可能會更順遂一些。我相信,本書所提供的方法,一定能帶領讀者擺脫軟弱,一步步完成自己內心的夢想,進而開啟財務自由的人生。 推薦序二 停止財富焦慮的一劑良藥 許瑞云(現任慈濟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   當出版社找我為《致富的力量》一書寫推薦序時,我其實滿訝異的。我一向對投資理財沒有太大興趣,也很幸運不曾有金錢上的困擾,幾乎不曾看過理財類書籍,也未曾就理財相關的主題公開分享或演講。但是診間的確有不少病人,因為財務的壓力和不安全感,導致身體出現種種病痛,特別是下背痛。此外,也有不少病人是因財務問題造成家人之間衝突不斷,甚至關係破裂,所以,我帶著好奇心來翻閱這本書,希望對金錢觀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從第一個章節就讓我很有共鳴,作者提到潛意識和意識裡可能存在著相互衝突的金錢觀,唯有透過了解與接納自己,我們才有辦法擁有富裕的心、從潛意識跟金錢和好、重寫人生的金錢腳本,邁出通往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不少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曾經輔助過的案例,包括許多開源節流的實作方法--像是透過簡單的四步驟,學習抑制購物欲並練習終結金錢焦慮。同時帶著讀者找出並拔除可能讓自己不敢採取行動,或是對賺錢感到無助的舊信念。最後,透過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釐清並找到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及熱情所在,去從事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進而達成個人的目標與夢想。   對於老是處在財務困境中,或是很想翻轉自己命運與潛意識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頗為實用的工具書,可以協助我們重新改編人生的劇本,進而擁有富足的心靈與滿足的生活。 推薦序三 我願意!所以我可以 郭建志(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著名工商心理與組織行為專家)   人的一生總是忙忙碌碌於工作與生活之間,將工作領域獲得的成果(例如工作賺的薪水),展現在生活領域的表徵中(例如住著大洋房),而「金錢」則是這兩個領域鏈結的重要媒介。   不可否認地,金錢是實踐個人需求的快速通道,它與馬斯洛的生理、安全、社會、自尊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滿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金錢,或許就像哆啦A夢的任意門,可以通往你想要的需求滿足境界。   過去許多心理學家與行為經濟學家,致力於探討人如何使用金錢、如何購買商品、或是如何投資理財等金錢決策,從大腦、心理到行為面的分析,都在解析金錢對我們的意義與價值究竟為何。然而,金錢決策可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如果我們有先人的傲骨,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視錢財為糞土,那是一種個人風格的展現;如果我們看見可以賺錢的微光,雖萬人橫擋在前卻仍勇往直前,這又是另一種個人風格的凸顯。因此,想不想賺錢、追不追求財富,可視為是個人的自我選擇。   然而,什麼因素決定了我們的選擇?本書作者提出大腦是源頭,心理是轉運站,而行動力是實踐者的看法。因為在我們大腦深處有著金錢的基模,它訂出了我們追求的目標,主導我們行動的方向。大腦這個源頭的形成,有些部分源自於父母的基因遺傳,有些部分源自於家庭或社會的教化,顯示我們在早期就被賦予想不想追求財富的選擇。這樣的論點就有點可怕,是不是我們出身的環境不恰當,我們長大後就難以擠入富豪之列,那人生就不夠精彩了!因此,作者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你願意進行大腦的基模改造,那就想辦法回到未來重新塑造個人的追求目標。這樣的觀點很像心理學所談的「自我調節過程」,依據自己的追求目標來調整自己的思想、態度與行動,例如為了存下創業基金,願意現在每天加班;為了買個小窩,願意每天吃五十元的便當。因此,願意自我調節朝向個人目標前進,是另一個通往未來財富的任意門。   作者有豐富的職場經歷與專業的諮商心理訓練,善於將日常生活中細微的線索進行觀察、分析與統整,轉化為個人生活經驗的知識,進而做為本書獨特的文本素材,就像前面所言的大腦是源頭,心理是轉運站,而行動力是實踐者的看法。對於讀者而言,可藉由本書提綱挈領式的說明,帶領大家將日常生活細微的線索進行自我的鏈結與詮釋,擴大心理的對話而獲得成長的能量。   透過本書,讀者也可釐清自己的金錢基模,決定自己要不要努力追求財富。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請你跟隨作者所提的自我調節方法,進行自我基模的改造,從接納自己、相信自己、到定位自己出發,開始重新書寫自己的人生腳本。所以,今天晚上是要繼續加班或是去吃頓大餐,我要怎麼樣做決定呢? 推薦序四 富裕人生從「相信」開始 趙慈慧(心理學博士,現任旭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放眼古今中外,不少人渴望擁有不虞匱乏的富裕生活,希望可以輕鬆不費力地創造金錢、不需要跟隨他人腳步就能尋回生活熱情活力……問題是:該怎麼做?   作者廖偉玲以過來人的經驗,綜融過去所學的心理學理論,包括家族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神經語言學、大腦科學研究結果、正念冥想、潛意識對話、自我檢核、行為改變技術等多元方式,靈活應用於生活與工作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由於具有企業實戰經驗與諮商心理師雙重背景,字裡行間相當接地氣,從潛意識談到如何寫金錢腳本、從呼吸練習談到怎麼消除金錢焦慮、從正面思考談到打開金錢通道的方法,給予讀者心靈洗滌與財富自由雙重滿足。   我從事多年的心理諮商工作,發現人們煩惱的地方很多,其中,煩惱「錢不夠」「賺不多」的情況占大多數。我認為,如果能學習書中所說:「相信自己是幸運的」「相信世界是豐盛的」「未來是美好的」,同時透過改變我們認知、情緒、行為的內在運作模式,一定能開展出富裕美好的人生。   還在尋尋覓覓尋找致富的力量?它,就藏在這裡,等你自己來發掘! 自序 想致富?只需小小的改變   當我讀小學時,每天放學後都會到爸爸的辦公室,等他一起回家。辦公室裡有兩座樣品間,一間放著各式各樣的相簿,一間充滿大大小小的充氣玩具,如游泳圈、充氣小船、迷你游泳池等。對小朋友來說,這些五彩繽紛的玩具就像奇幻世界般有趣。我也學著泡咖啡給客人喝,用銀色小湯匙攪拌帶著苦味的飲料,感覺自己就像個大人。   從小看著爸爸創業,「創業」就成了我金錢脚本的一部分,對「賺錢」始終抱持著高度的好奇與興趣。但在這過程中,總是聽人說道:「某人很聰明,只是運氣不好,沒有順利賺到錢。」「某人很有錢,是因為他運氣好,進了一間會賺錢的公司!」聽到這些話,我心裡打上大大的問號:「真的是這樣嗎?只要憑運氣、靠關係,就能從此飛黃騰達一輩子?還是,一定得投個好胎?如果命運決定了一切,那麼,我們做的任何事還有意義嗎?我們能否扭轉命運,迎向豐盛的未來?……」   對命運與金錢的「一百零一個為什麼」,台大畢業那年我到公館擺地攤兼做網拍,在陽明大學念遺傳所還到政大修習科技管理學程,之後選擇做業務工作,一切的一切,無非就是為了尋找「什麼樣的公司能有最多利潤?」「怎樣做才能賺到大錢?」「什麼樣的事業可以成功?」「人跟人的成就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的答案。   當然,我讀了很多關於致富學、成功學、時間管理、人生規畫的書籍,不可否認,這些學問都有一定的效用,但我也發現,就算能理解書中的內容,卻不保證做得到,仍然習慣拖延、被情緖影響、無法拒絕上網的誘惑,更遑論要做出最佳的決策。而且,即使擁有令人稱羨的外商公司頭銜、坐擁高薪,還是無法讓我真正地得到放鬆、享受金錢帶來的便利與快樂。   帶著好多好多的疑問,我開始上各種課程,意外發現「心理學」正是那迷失的一角!我從中學習到:決定人們成功致富的原因,不只是天生的聰明才智或努力多寡,更大的影響,是來自內心的潛意識及成長過程中建構出來的隱藏信念、價值觀。否則,擁有差不多聰明才智的人,為何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現在的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成功的潛能,也能擁有不虞匱乏的生活。關鍵就在於,能否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與擁有更多的自信。如果你懂得打開內在卡住的部分,撥開長久以來累積在心中的迷霧,沒人能擋住你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要帶各位看一個原本汲汲營營想賺大錢的學生,到外商公司賺到錢卻差點賠上健康,最後透過心理練習,實現自我夢想的真實故事。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一是「富裕之心」,帶你認識潛意識是如何影響你與金錢的關係;二是「富裕之腦」,告訴你如何捨棄慣用的思考模式,打造致富信念;三是「富裕之手」,運用心理學重點,為各位擬定有效能的賺錢行動方案。每篇文章末設計有實用的自我練習,一步步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喚醒心中財富能量,從此不再為錢煩惱。   此外,我還提出「富裕中心」的概念,它能幫助你把潛能跟創造力發揮到極限,使金錢管道時刻暢通,真正發揮致富的力量。   我堅信,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富裕,只要開始行動,縱使小小的改變,也能提升成功機會。如同在美國大聯盟的殿堂上,打擊率若不到二成二五,就得準備打包回小聯盟好好磨練。但如果打擊率有二成七五,即能站穩大聯盟,擁有五百萬美元年薪,兩者只有五%的差距。   想變有錢,我們不需要變得完美,打開本書就是小小的開始,相信未來會因此造就大大的收穫。

內文試閱

1      就是「這個」,害你無法變有錢人      我曾經聽過一個案例:小陳經歷過台灣塑膠業的輝煌年代,當時只要有一台塑膠射出成型機,就像是擁有聚寶盆,做一個賺兩個(即使回家睡覺,射出機仍會繼續創造「睡後收入」),現在的新北市新莊區化成路附近,還能看到好多BMW大七停在不太顯眼的廠房門口。連台灣首富郭台銘,也是靠做塑膠成型起家。      只是經驗老道、技術內行的小陳,卻沒有像同期友人那樣賺到大錢。目前他的工廠只剩幾台舊款成型機,偶爾接些簡單的訂單,雖然吃不飽,也餓不死。以前大環境正好時,其實也接過不少大單,其中有個德國客戶掌握大量訂單且很滿意他的樣品,還特地來台看廠房,並相約隔天早上九點在飯店簽約。      不過,簽約當天小陳起床時,指針已指向十一點,連忙衝進飯店,但客人早已離開。嚴謹的德國人無法接受放鴿子行為,合作案就此告吹!      他沮喪地回到家,問太太為何沒叫他起床,太太滿臉疑惑:「有啊,我敲你的門都沒回,門也上了鎖,以為你出門了!」奇怪的是,小陳睡覺從不鎖門,也不太會睡過頭。「說實在,類似的事情也發生過幾次……我好像總在要成功的前一刻把事情搞砸!」小陳無奈地攤了攤手。      這麼多年來,小陳懷疑自己的潛意識裡似乎住著一隻搗蛋鬼,經常趁機踹他一腳,讓他無法如願以償!      沒有錢,可能是潛意識搞的鬼      最早提出潛意識的人,是大家熟悉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在治療病患時發現,許多病人的意識層面並不了解那些驅使自己行動的原因,於是他根據經驗提出一套說法:「意識,只是冰山(心智)浮出水面的一角,冰山下還有更大的『潛意識』沒被察覺,卻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個巨大的冰山像是能量系統,由於能量守恆(能量可以不同形式出現或相互轉換,但總值不變),如果某些能量無法釋放,就會被壓抑在身體某處,造成主人的各種症狀。所以在診療時,佛洛伊德會讓病人躺在診療椅上不斷訴說,或從夢境中找尋蛛絲馬跡,想辦法利用各種技術,將潛意識引導到意識層以治療病人症狀。      童年經驗會影響未來的行為      源自佛洛依德的心理動力學派(例如精神分析、客體關係、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派等)都認為兒時的重大事件,會持續影響當事者現在的行動。由菲利茲.波爾斯(Fritz Perls)創立、至今六十多年的心理治療重要學派「完形心理治療」也認為「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未完成的事情),也就是過去的「懸念」會一直存在心裡的背景中,影響當下的決策。      小時候的我們想得不多、看得不遠,不知道自己當時做的決定會留在潛意識,甚至影響到未來——不讓自己成功、富裕。如同小陳腦袋中的搗蛋鬼,總在成功之前將他絆倒。      我親戚Sara的腦中也有個搗蛋鬼。有次她回憶起小學時曾「不小心」考了四科滿分,開心拿著考卷回家等待被稱讚時,沒想到竟是童年悲慘的開始。那天起,Sara的爸爸發現女兒有考滿分的潛力,決心好好栽培。為了督促女兒念書,他採取「少一分打一下」的傳統教育,於是每次的段考都變成一種壓力及懲罰。那個氣憤又無奈的九歲Sara,不自覺地做了一個對當時生存最有利的決定——「我再也不要考滿分了!」、「事情做太好是危險的!」      現在的Sara成家立業大半輩子,但那個「凡事不要太好、做事不要完美」的童年決定還停留在潛意識,時時左右著她的行動,甚至無法變有錢。      此外,潛意識的決定會以更隱晦的方式影響一個人。聰明認真的Andy,畢業於很好的學校,出社會在知名企業任職,之後連換幾次工作都是不錯的外商公司,薪水也不差。眾人稱羨的眼光背後,Andy卻很困擾,因為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忍不住拋下過去努力的成果,改尋另一個職業生涯(不同產業或專業),似乎有股莫名的力量,阻擋自己邁向成功。      後來我進一步了解,原來Andy的父母在他幼稚園時就離婚,回歸單身的母親忙於工作,沒時間陪他。他記憶中的童年常常寂寞地一個人玩,心想:「如果能表現再好一點,媽媽會不會願意多陪他一點?爸爸是不是就會願意回家?」小小的Andy也擔心,如果自己真的做到一切完美,父親還是沒回來,那他的人生再也不可能回到圓滿。因為如此,這個躲藏在暗處的擔心與害怕,讓Andy每次快接近成功時,總會突然決定換個方向走。      你呢?你的潛意識是否允許你成功嗎?   現在的決定,來自過去的行為記憶      現代的心理學家設計了許多實驗,讓一百年前佛洛依德提出的「潛意識」不再那麼神祕莫測。例如認知心理學博士丹.艾瑞利教授(Dan Ariel)和愛德華多.安卓德教授(Eduardo Andrade)的研究,就能說明為何過去發生的事件會在潛意識中一直左右我們,以及小時候衝動下的決定為何會影響一輩子,進而阻礙邁向累積財富之路。      在這之前,曾有經濟學家進行一項實驗叫「最後通牒」(ultimatum game),所有參與者被分為「出價者」和「回應者」(彼此不透露身分):每位出價者會拿到十美元,可自行決定與回應者(一人)的拆分比例,如五美元:五美元,或是九美元:一美元。回應者若接受該提議,雙方就能拿到相對應的錢,如果回應者拒絕提議,雙方一毛錢都拿不到。      經濟學家認為,理性的人即使只分到一美元也會接受,絕不會眼睜睜看著錢拿去充公。但回到現實的世界,不公平的提議常會被狠狠地拒絕,大家寧可拿不到錢,也要懲罰那個對自己不公平的人。      短期情緒的長期影響      不過,艾瑞利教授和安卓德教授重新設計了這項實驗。他們將兩百名受試者(回應者)分成兩組,並在出價前分別觀賞兩種不同類型的影片,一組是令人憤怒的劇情,一組則是使人感到愉悅的情節。接著研究人員扮演出價者,對所有受試者一律提出不公平的提議——七.五美元:二.五美元。結果,觀看憤怒影片的人拒絕不公平出價的比例,遠高於觀看快樂影片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當影片引發的情緒完全消退後,受試者仍舊保持相同的決策模式,做出相同的決定。兩位教授依此提出「情緒瀑布理論」:人在一時情緒下做的「短期決定」,即使情緒淡忘之後,還會衍生成一種「長期決策模式」,持續影響日後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此外,我們過去的行為,都會變成未來行動跟個性特質的參考指標。      所以,我們兒時在情緒下做的短期決定,可能會變成長期決策模式,持續影響未來的行動跟個性。例如Sara不小心考滿分,就常被望女成鳳的爸爸要求考滿分,做不到就被懲罰,那個生氣又無法抵抗的孩子,於是在爸爸面前都不敢把事情做得太好。即使這個情緒早已淡忘,長大後的Sara在潛意識中仍舊繼續拒絕完美,久而久之變成她的「長期決策模式」——面對賺錢與投資理財,潛意識當然也帶她照著這樣走,不讓她有機會變有錢人。      在情緒影響下,人們會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裡提到:「過去(1970年代)的社會科學家認為人基本上是理性的,但常被情緒影響而失去理性。」甚至強調,人不只會因情緒失去理性,還會因「認知機制」的思考偏差,做出不理性的作法。      說白話一點就是,情緒常會影響到我們的選擇。人們會因為喜歡某間公司而購買它的股票,或因為討厭某個店員而決定不跟他買東西。不過,這背後的原因可能不只情緒,而是我們的大腦有點「懶惰」,捨棄需要費力思考的「意識」,偏好以較不費力的「潛意識」來做決定。      例如,要大腦回答「是否該買A公司股票」很困難,回答「是否喜歡A公司」則相對容易。因為「是否該買A公司股票」需要用「意識」認真思考,包括公司的產業、產品、競爭者、未來發展、配股配息、可能投報率、大股東持股狀況等……太多資訊了,腦子需要費力運轉,也許好幾個小時都無法得到答案。「是否喜歡A公司」則根本不用想,用「潛意識」感覺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偷懶的大腦常會以「潛意識」做決定,這就是認知機制出現了偏差,也是我們經常做出不理性決定的原因。      每個人都是象與騎象人的組合      以康納曼的語言來說,「潛意識/象」和「意識/騎象人」分別代表「系統一」跟「系統二」:      「系統一」是「由下而上」的系統,直覺、快速(以毫秒為單位)、衝動、不費力且不受自主控制、會被情緒所驅動。例如我們會使用系統一回答「1+1=?」這種簡單的問題。      「系統二」是「由上而下」的系統,它是深思熟慮、需要耗費認知資源、較慢地,但可以被意識所控制。通常會用它來制定計畫、自我控制、學習新模式,想要回答「17×24=?」這類困難的問題,必須要「系統二」才做得到。      有趣的是,我們往往誤以為「系統二」(騎象人)是主角,其實大部分的心智運作在「系統一」(大象)就已經完成了,這也是大象能輕鬆勝過騎象人的原因。用直覺思考的「系統一」是自動化操作,不需特別思考就能輕鬆完成決定,即使這個決定是錯誤,「系統二」也無法避開或糾正,因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錯誤存在!      對我們來說,跟金錢有關的決定,不管是求職、換工作、投資、辭職創業,都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但「系統一」(大象)卻很容易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複製家族的生存、理財或消費模式;或重複小時候在情緒下做的非理性決定,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把金錢拒在門外。      記得故事開頭的小陳嗎?如果他能覺察「內心的搗蛋鬼」(不想成功的因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許就不會在致富臨門一腳前摔跤。小時候的Sara無法直接反抗父親不合理的要求及打罵,潛意識就儲存一個「不想成功」的模式,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另外一個故事中的Andy,他的潛意識中更想追尋的是爸爸,所以害怕成功。      想要富裕且自在,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確定內心的大象與騎象人能合作」,共同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前進!      2      用呼吸練習終結金錢焦慮      好友Henry曾在直銷公司做到很高的位階,即使多年沒有繼續經營,至今每個月領到的獎金還比上班族平均月薪高出許多。我好奇問他:「明明是一樣的產品跟系統,為何有人能從中賺到不少錢,有人卻賠光積蓄?」      他道出箇中祕訣:「直銷確實能賺到錢,但千萬急不得,愈想求快或想藉機變成有錢人,容易心浮氣躁掉入買貨陷阱,不小心買到超過能力的產品量,這樣錢沒賺到反而先虧一筆!」      此外,有些家庭關係緊張,或遭家庭暴力急著自力更生的婦女,因為想快點經濟獨立,索性拿出積蓄做生意,但經營能力與經驗都不足,資金很快就燒完,反而陷入更大困境。      這些個案中都提到「對金錢的憂慮」,在憂慮下讓人失去耐性跟理性,更別說要做出最佳決策。如果被心懷不軌的人發現,也會趁機想從我們的口袋中騙走辛苦錢,例如來路不明的未上市股票、高利貸款、買貨陷阱、產權不清的房子等。更糟的是,明明已經被法院判為陷阱的詐騙手法,卻仍有不少人上當……讓人一時迷糊的原因,都是來自潛意識裡對金錢缺乏安全感,進而阻礙致富之路。      對錢總是心理過敏?   接納自我,才能不被焦慮綑綁      人類的祖先曾在非洲大草原上與毒蛇猛獸共同生活,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野獸的點心,所以需要靈敏的警報器(例如大腦中的杏仁核)負責監控安危。大腦為了保護身體,看到黑影就開槍,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觸發趨利避害的生理本能,使人有力氣在危機下做出「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這種在野獸面前因「害怕」引起的反應,通常跟腎上腺素的分泌有關,它會讓心跳加速、呼吸變淺、肌肉緊繃,隨時利於攻擊或逃跑。至於「焦慮」,跟害怕相似,同樣會伴隨這些生理症狀,差別在於:害怕是針對「具體真實」的東西(如會吃人的獅子),焦慮則是「對未知的不安跟緊張」(如即將來臨的面試或股票漲跌,或擔心賺不到足夠的錢)。      短期的害怕反應是健康的,因為被激發的生理反應能幫我們因應挑戰、集中心力把手上任務完成。不過,現代人不像住在大草原上的祖先要面對真實的危險,毒蛇猛獸早已化身為討人厭的老闆、同事、奧客、微薄的薪水跟付不完的房貸,這些現代的毒蛇猛獸如果變成慢性長期壓力,甚至容易導致自主神經系統的失調,對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      高度焦慮影響注意力與判斷力      研究者邀請一群美國高中生做數學測驗,並挑選分數排行前10%且具有潛力的人編到數學資優班,上一年艱深的數學特訓。一年後再測驗這些資優生的程度,沒想到這群原本程度差不多的學生裡,有一小群人的成績大幅落後。      原本水準相當的學生,特訓後為何有那麼大的差距?為了找出原因,研究者發給每位學生一台隨時會響的鬧鐘,並請他們在鬧鐘發出聲響時,紀錄當下的心情。結果發現,維持好成績的學生「正面情緒」比較多;特訓後反而退步的學生則常處於焦慮狀態下。      心理學上來說,焦慮會大幅耗損「認知頻寬」(mental bandwidth,意指心智的容量),處於這種狀態的人,解題能力自然會減弱。不光算術如此,我相信「走向致富」肯定比算數更耗損認知頻寬,也更需要處在正面穩定的狀態,否則即使有再好的潛能,也很難完整發揮。      當我們因焦慮驅使而汲汲營營地工作,以為能用硬撐換來收入,通常都無法展現真正實力,還會欲速則不達,如同因恐懼而在不對時機點追高殺低金融商品,或買了非能力所及的囤貨。就算存到錢,也會因長期的擔心造成壓力影響身心健康,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並無法賺得長久,如同俗語所說「有錢沒命花」!      未竟事件留在潛意識變「金錢焦慮」      我曾是個「金錢焦慮」特別嚴重的人,從小就對錢充滿不安,擔心自己會沒工作餓死路邊。當然,我不覺得自己特別愛錢,錢不是人人愛嗎?直到高中時有次生日,死黨送了我一幅「畫」,畫框裡貼滿了一塊錢銅板。傻眼之餘,才驚覺自己原來跟別人不一樣!      即使大學念了網路鄉民口中「終生科科」的生命科學,我也沒打消「想要做生意賺大錢」的夢想。後來聽說做生意最重要是「業務能力」,研究所一畢業就離開實驗室去跑業務。我不特別愛做業務,但看在錢的份上還是待了好多年。      那正是焦慮驅使的硬撐,我邊工作邊上課,時間排得快喘不過氣。也因為焦慮驅使的追求完美,把自己搞的壓力很大,整個胃壁都是醜陋不堪的潰瘍,超音波下的身體囊腫一一現形,年紀輕輕健檢報告就一堆紅字。      直到去心理諮商好一段時間,才放下那個「愛錢勝過自己」的部分,辭掉高薪工作重返校園念書,追求真正的興趣。記得進修的第一年,我還常夢到回公司上班,因為沒有收入的日子對我實在太折騰,加上每年得自費十幾二十萬元到國內外上課接受專業訓練跟督導。翻著愈來愈瘦的存款簿,當時覺得自己瘋了才會想轉行去窮死人不償命的「助人專業」!      如此「錢永遠不夠」的焦慮感,多年自我探索後我才找出原因。某次接受督導時曹中瑋老師提醒我:「可以試著以完形學派的『空椅法』,回去跟小時候的自己對話。」(註:「空椅法」有點像角色扮演,是在諮商過程中,請當事人坐在不同的椅子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藉這個方式更深入的接觸跟探索過去的未完成事件。)      當天臨睡前我躺在床上,「召喚」小時候的自己出來聊聊,出現在眼前的是六歲的小偉玲。      「妳好嗎?」我問。         

作者資料

廖偉玲

  諮商心理師,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曾任《富比士》(Forbes)百大企業應用開發經理、亞東醫院精神科實習心理師、九型人格與神經語言程式學(NLP)講師、旭立文教基金會員工協助方案合作講師。   自陽明大學遺傳所畢業後,決定離開實驗室選擇與「人」有關的工作,進入上市醫療器材公司從事客戶開發。經過多年業務工作,又看遍坊間商管與心理學的書,發現所有的成功都與「心」有關,於是重返學校攻讀工商心理與諮商輔導,取得心理師執照。   曾受邀至東森電視「媽媽好神」及GOOD TV「愛+好醫師」擔任心理專家來賓,曾接受雅虎台灣、台北馬偕醫院、中研院、恩主公醫院、赫威思專業訓練中心、動能學堂、丹麥商圖樂等許多公司行號的安排,開設職場心理學相關課程。同時,也常受邀在大專院校開設工作坊,新穎的教學方式深受企業及學生喜愛。   目前為行動心理師及講師,除了在部落格(melodyliao.cc)、moneybar財經商業資訊社群網站分享商業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之外,為了幫助更多人自我了解與實現,創辦Meetype.com,透過Web App方式,提供更優質的線上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服務。 
   專長   .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式催眠督導、美國國家催眠師公會(NGH) 催眠治療   .完形學派:完形諮商專訓、兩極對話與夢工作   .正念療法:牛津大學正念認知療法(MBCT)種子教師培訓   .NLP:國際認證執行師、高階執行師、訓練師   近一步了解致富力,請上:Melodyliao.cc

基本資料

作者:廖偉玲 出版社:法意 出版日期:2018-11-15 ISBN:9789869382083 城邦書號:A2320018 規格:平裝 / 單色印刷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