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失控的正向思考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新型態集體化社會 即將誕生 這次 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 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於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成為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更嚴重的問題是,勵志書不勸人擔心社會經濟現況,反而鼓勵大家去實現物質渴望,因此全民舉債的風氣高居不下。 作者認為,這種思想風氣源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人會貧窮是咎由自取的,是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的,更甚者,是心裡不願變成有錢人。他們鼓勵青年人領取低薪,說是培養企業精神,正向思考儼然成為企業的打手。不過,近年經濟崩盤,失業率不斷飆升,這些論調已證明是謊言。 作者並不反對探索內在與自我成長,但強調,真正的正向態度,是要具備勇氣,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世界上並沒有無盡的財富,貧富不均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世界不會自動變好,我們應該尋找對策、相互幫助。更重要的,幸福不是來自一味寄望於結果,審慎評估風險、務實規劃工作,努力的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獲。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微笑面對人生,否則死路一條:癌症的光明面 第二章 奇思幻想的年代 第三章 美國樂觀主義的黑暗根源 第四章 讓人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 第五章 神要世人大富大貴 第六章 正向心理學:快樂學 第七章 正向思考如何破壞經濟 第八章 有關正向思考的後記

內文試閱

第二章 奇思幻想的年代
  若排擠的做法是用來威脅頑強抵抗分子的棍子,那麼也一定有極度誘人的胡蘿蔔。)胡蘿蔔就是:若正向思考,好事就會發生在你身上。只要專心想,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行,像是無窮無盡的財富、成就、愛情、在自己選的餐廳享受一桌夢寐以求的佳餚。只要學會駕馭欲望的力量,宇宙就有求必應;只要觀想渴望的事物,就能把它「吸」向你。簡言之,吸引力法則就是「提出請求,堅信不移,最後就能獲得」,或是「有求必得」。   這個驚人的好消息在美國流傳超過一百年了,不過二○○六年才復興,以驚人的趨勢登上國際媒體。名為《祕密》的書和DVD締造了無與倫比的成就。《祕密》這本書出版才幾個月,就印了三百八十萬本,在《今日美國》和《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都榮登榜首。有兩點有助於該書銷售。第一,該書本身製作精美,用高級銅版紙印刷,封面看起來像中古時代的手稿,上頭還裝飾著一個紅色印信,隱約讓人想起另一本暢銷書《達文西密碼》。第二,作者是澳洲電視節目製作人朗達.拜恩,她與經紀人獲得令人稱羨的機會,能到「歐普拉有約」、「愛倫愛說笑」(Ellen DeGeneres Show)、「賴瑞金現場」等節目接受專訪。不過《祕密》主要還是仰賴口耳相傳,誠如《渥太華公民報》(Ottawa Citizen)的報導:「《祕密》就像諾瓦克病毒一樣,透過皮拉提斯課、快速致富網站、個人勵志部落格散播。」我在一所社區大學的自助餐廳遇見一位學生,她是《祕密》的書迷。這位年輕的非裔美國女性在陰沉的餐廳向我透露,《祕密》現在成了「她的」祕密了。   儘管《祕密》普遍獲得媒體尊重,作者也無意挑戰學界,但無疑它在知識界引起震驚與奚落,批評者都快不知該從哪開始抨擊了。在DVD中,有位女性欣賞著商店櫥窗內的項鍊,下個畫面,她的脖子上就戴著那條項鍊了。她單憑意識就把項鍊「吸」了過來。在書中,與體重對抗數十載的拜恩,堅稱食物不會使人變胖,只有當人「認為」食物會讓人變胖時,食物才會讓人變胖。她還說了一個故事,有位女性假裝完美伴侶已經和她在一起,藉此「吸」來完美伴侶:她在車庫留了車位給伴侶,在衣櫃清出空間讓伴侶放衣服。然後,瞧,伴侶就出現在她的生命中了。拜恩還自稱用「祕密」改善了視力,再也不用戴眼鏡了。《新聞週刊》受不了這些不可思議的內容,以驚訝的口氣評論道:「那本書竟然直言不諱地宣稱,人運用思想與感覺就能操控客觀存在的現實物質世界,像是樂透開獎號碼、陌生人的行為。」   不過拜恩所說的一切,既不新奇也非原創。事實上,她不過是把二十七位勵志思想家的洞見包裝起來而已。這些人大多仍在世,而且許多位早已赫赫有名,像是《心靈雞湯》的共同作者傑克.坎菲爾。《祕密》有一半篇幅都在引述這些大師的話,書尾也慷慨地感謝這些「參演共同作者」,還特別列出他們的簡歷。其中有位「風水師」,他也是一家「勵志禮品」銷售公司的總裁;還有一位股票交易商以及兩位物理學家。不過絕大多數的「共同作者」都自稱「教練」與激勵講師,包括喬.維托(我在演講人協會年會已經見識過他的博愛了)。《祕密》裡頭的「祕密」根本算不上祕密,那不過是從教練這一行彙集而成的學問而已。在《祕密》出版的三年前,我就首次聽到《祕密》所談的「心靈能克服物質障礙」這種哲學,教我的,是亞特蘭大一位不算有成就的生涯教練。她告訴學員,人的外在狀況,像是失敗與失業,是「內在幸福感」投射出來的結果。   運動員以外的人也需要「教練」,這種概念興起於一九八○年代,當時企業開始聘請真正的運動教練到公司聚會中演講。許多業務員與主管求學時都參加過運動,所以很容易受到這類演講人激勵,因為這類演講人能讓人回想起橄欖球場上的關鍵時刻。一九八○年代末期,前賽車手兼運動教練約翰.惠特默(John Whitmore),把教練工作從運動場移到主管辦公室,把目標變成提升抽象的「表現」,包括坐在桌子前就能達成的那類目標。以前自稱「顧問」的人紛紛改稱「教練」,開班授課,教一般人(通常是企業白領員工)培養「勝利者」的態度或正向態度。新型的教練從運動教練那個舊行業帶來許多觀念,像是在比賽前觀想取得勝利(至少要表現得可圈可點),這和拜恩那幫人鼓勵大家去觀想渴望的結果,是相同意思的。   這種新的人生哲學不只來自運動界,勵志界的大師與「心靈導師」也高談好幾年了,這些人拜恩大多沒提到。比方說,二○○四年有部根據事實改編的電影,片名叫《當心靈遇上科學》,是一群新時代學派的人製作的。該學派的領導人是名女性,名為傑西奈(JZ Knight),住在塔科瑪(Tacoma)。據說有位三萬五千歲的老戰士,名叫藍慕沙(Ramtha),傑西奈能與他的魂魄溝通。在這部電影中,演員瑪麗.麥特琳(Marlee Maitlin)飾演的角色,為了體會生命在心靈層面的無窮可能性,戒掉了抗憂慮藥物贊安諾。   藍慕沙啟蒙學院(Ramtha School of Enlightenment)的學生會把個人目標貼在牆上,試圖在高分貝的搖滾樂中,用力「冥想」來實現目標。再來看看商業氣息比較重的面相。一九八二年,「成功教練」麥克.賀納基(Mike Hernacki)率先出版《心想事成的祕訣》,接著許多人也紛紛出版這類書,包括麥可.羅西爾(Michael J. Losier)在二○○六年出版的《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的黃金三步驟》。哈福.艾克在《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中這麼解釋:「宇宙其實就是『至高能量』的另一種說法,它就像一家大型郵購公司。」;維托也用過這樣的比喻。若你清楚明白地把訂單寄過去,保證能準時收到商品。   是什麼使教練這一行對這些神祕力量產生興趣呢?說穿了,就是教練也沒太多別的料能傳授給學員。「生涯教練」只能教學員寫履歷、發表自我宣傳簡報,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真材實料能端上桌了。生涯教練和比較非專業的「成功教練」都無法教你把標槍擲得更遠,無法提升你的電腦技能、無法教你管理大型部門的流通資訊。他們能做的,就是改善你的態度、提高你的期望,因此從「調整態度就絕對能成功」這種玄學假設下手,頗為有用。而且,若你沒有成功,依舊手頭艱難,依舊幹著沒出息的活,那不能怪教練,只能怪自己,因為你不夠努力,顯然得花更多工夫才行。   在教練產業與《祕密》之類的書中,那種玄學像極了民間傳統巫術,尤其像以同類相吸為作用原則的「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民間傳統巫術的信徒認為崇拜物、護身符或「黑魔法」中的針扎巫毒娃娃,能帶來渴望的結果。而在正向思考中,正向想法或願望成真的心靈畫面,就是放在心裡的崇拜物。誠如宗教歷史學家凱薩琳.亞勃尼斯(Catherine Albanese)所解釋的:「一般巫術進行象徵儀式時,通常會使用工藝品,穿戴具特定風格的衣著飾品;而在正向思考這類『心靈巫術』中,施法的場地則移到心裡,主要儀式則變成某種形式的冥想或引導式觀想。」   磁力是另一種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正向思想家的力量,可追溯到一九三七年。這套理論至今依舊熱賣,像是《思考致富》。這本書宣稱:「思想就像磁鐵,能吸來同調性的力量、人與生活環境。因此我們必須強烈『渴望』財富,來磁化心智。」現在我們知道思想是神經元放電模式了,會在腦中產生電活動,因此確實會產生磁場;不過這種磁場弱得可憐。《科學美國人》的專欄作家麥可.薛默(Michael Shermer)評論道:「大腦的磁場強度為十的負十五次方特斯拉,會快速從頭骨散出去,馬上被其他磁場吞沒,遇到強度為十的負五次方特斯拉的地球磁場就更別說了,地球磁場是大腦磁場的十的十次方倍呢!」也就是說,地球與大腦的磁場強度比是一百億比一,因此,一般磁鐵不會受到人的腦袋吸引或排斥,人的腦袋也不會給冰箱吸過去,這是眾所周知的啊。   確實有一種方式能使心理活動影響物質世界,不過這得動用許多技術。人能使用生物反饋技術,只要透過「嘗試錯誤法」,就能讓大腦產生電活動,移動電腦螢幕上的游標。使用這種技術的人,必須戴上布滿電極的帽子(也就是腦電圖儀),來偵測腦內的電訊號,電訊號會接著被放大並傳送到與電腦連接的介面上。這種技術通常是用來幫助嚴重癱瘓的人對外溝通,但跟「以心靈克服物質障礙」的力量毫無關係。不過要是用隱喻的角度來看,這項技術的確是在施展「心靈力量」、克服物質的障礙。不過若沒有技術協助,人無法光憑思考來移動電腦游標,更不可能把錢移到銀行戶頭。   由於吸引力法則缺乏合理解釋,於是有人搬出量子物理學來解釋,不過他們用的是經過大幅篩除與改編的量子物理學。拜恩在《祕密》中引用量子物理學,和二○○四年的電影《當心靈遇上科學》如出一轍,今日所有走在潮流前端的教練都不會忽略量子物理學。新時代學派的思想家和所有哲學投機分子都認為,量子物理學大有可為,似乎能使人類擺脫決定論的死板束縛。他們推測,在亞原子粒子的世界,什麼都可能發生,而且大家所熟悉的牛頓物理定律不再普遍適用。因此他們認為,沒有理由人類生活的世界不能跟亞原子粒子的世界一樣。   量子物理學還有個更普遍遭到濫用的概念,那就是不確定性原理。這個原理純粹只是主張我們無法同時知道亞原子粒子的動量與位置。用大家比較熟悉的說法來解釋就是,測量量子時會影響被測量的量子,因為要測量電子這類粒子的座標,就得用一種名為「量子崩塌」的方法來處理粒子,才能把粒子固定在特定的量子狀態。有位新時代學派的物理學家就根據不確定性原則提出不切實際的詮釋,朗達.拜恩則加以引述:「心智確實會塑造察覺到的事物。」顯然又有人從這句話就草率提出這樣的想法:「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心智創造整個宇宙。」像是有位人生教練寫道:「我們是宇宙的創造者……量子物理學出現後,科學漸漸不再認為人類是軟弱的受害者,開始瞭解我們是無所不能的創造者,能創造生活與世界。」   套一句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默瑞.蓋爾曼(Murray Gell-Mann)說的話:「太多與量子有關的鬼扯淡了。」這麼說是有原因的,量子影響的層面遠小於身體、神經細胞,甚至連傳導神經衝動的分子都影響不了。至於心智有能量可以創造宇宙的這種說法,量子物理學客氣地提醒了我們,人類的心智與想像力是有「極限」的。像電子與光子那種極度微小的東西,確實可以同時像波與粒子一樣作用,但這並不意味電子與光子無所不能,當然更不表示我們自己可以變成波。相反地,若從非量子世界的日常畫面,我們絕對無法去想像這類小東西。 此外,不確定性原理也不表示「心智確實會塑造察覺到的事物」,該原理只是說明,對於量子粒子這類東西,我們能發現的有限。量子粒子「到底」在哪裡?移動速度多快?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就連拜恩在《祕密》中請來的神祕學派物理學家,在《新聞週刊》找上門時,也不再堅持心智可以透過物理力量實現欲望。   不過,在聖地牙哥的演講人協會年會中,這類疑慮絲毫不影響眾人稱頌量子物理學(或許我該特別註明是它是特別的「量子物理學」)。蘇.墨特在舞台上蹦蹦跳跳地說:「各位的現實生活就決定於各位選擇調到哪個能量的頻率。」她補充說:「遺憾的是,我們從小就學習牛頓的思想,因此要領會量子物理學是有困難的。」職業為脊椎按摩師的墨特對量子物理學理解多少,這我是不清楚,但是她認為我們都是振動,可以自己選擇頻率,這種想法根本就不對。除此之外,她還犯了一些惱人的小錯誤,像是她說「電子雲是在原子周圍」。(電子是原子的一部分,繞著原子核運行。)不過她宣布了項好消息,說「科學已經明明白白證明」,現實生活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粒子可以像波一樣作用,波也可以像粒子一樣作用,這意味著「凡你認為真的,就是真的」,她堅持這個命題不容置辨。   我確實有找到一位心存懷疑的人。他是一場研討會的主持人,自稱「領導力教練」與「量子物理學家」,不過實際上他說自己只有原子物理學碩士學位。研討會結束後,我死纏著他逼供,他在無路可退之際,坦言「有些是胡扯」,不過也堅決認為量子物理學和新時代學派的想法「有許多共同點」。當我再加強逼供力道時,他告訴我,去質疑目前遭到濫用的量子物理學是沒好處的,因為「太多人相信那種說法了」。不過在我那些吹毛求疵的追問中,最令我詫異的回答是來自一位穿著昂貴服裝、來自南加州的人生教練。我用三言兩語概述了對虛假的量子物理學感到不安後,她對我露出像醫師在治療病患的那種親切神情:「你是說量子物理學對妳沒效嗎?」   當下是我第一次在這群親切的人們中感到極度孤單。若大家可以依個人喜好來接受或否決科學,那麼她和我的現實世界有哪些共同點呢?若我認為太陽從西邊升起的這種說法「對我有效」,那她願意同意這種說法嗎?她願意接受那是我對事物的獨特詮釋嗎?不管是引用「振動理論」或量子物理學,不論引用的科學多麼沒格調,這些正向思想家願意費心思去求助於科學,或許我就該佩服他們了。用科學或貌似科學的論述作為一種信仰或世界觀的根基,目的就是為了打動不相信或不瞭解的人,告訴他們,若同樣有系統地去觀察與推論,也能獲得相同結論。也有人以神示或神祕的洞見作為世界觀的基礎,不過一般人無法認同這類基礎。換句話說,科學有很強的社交性,至於社交性強不強,完全取決於別人是否願意分享與宣傳其論述內容,不過這樣一來,在這種「凡你認為是真,就是真」的世界,人與人如何能連結呢?科學和多數的一般人際互動一樣,應該都是仰賴下列這個假設才對啊:除了我們自己之外,還有其他有意識的生物,大家都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都必須面對世上所有驚喜、尖刻與危險。   有一晚賴瑞金邀請《祕密》裡頭的幾位「導師」參加節目,當時這個理論激怒了賴瑞金。有位導師說:「我一直在規劃整個人生。坐在這兒與你面對面,談論我待會兒要說的事,就是其中一件我夢寐以求的事。所以我知道吸引力法則有效。」賴瑞金受不了這番話,因為這表示他是被「吸引」到別人生活中的對象。他突然大為光火,氣呼呼地說:「你們誰的夢想板上要是有我的照片,我就把它砸了。」這種情況對如此知名的談話節目主持人是很不尋常的,賴瑞金強調自己不只是別人夢想板上的照片,而是有個人意志的獨立生命體。   正向思想家想出來的,是個美好的宇宙,有大片閃耀著光芒的北極光。在那裡欲望能自由實現,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至少都是如你想要的那麼完美。夢想會自動實現,你只要清楚說出願望,願望就會成真。但是住在那地方的人肯定孤獨到極點。

作者資料

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曾任《時代雜誌》專欄作家,作品也常出現在《哈潑》、《國家》、《新共和》等刊物,是相當活躍的女性主義者與民主社會主義者。她出身礦工家庭,讀大學時受到反戰運動啟蒙,拿到博士學位後決定放棄教職,投入寫作與社會運動;也因為前夫是卡車司機,特別關注美國社會底層(M型另一邊)的生活。《我在底層的生活》出版後,她被診斷罹患乳癌,在治療過程中以此個人經驗探討美國的醫藥產業問題。艾倫瑞克至今已出版二十一本著作,包括暢銷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失控的正向思考》、《嘉年華的誕生》,以及自傳作品《我的失序人生》,最新作品為《Natural Causes: An Epidemic of Wellness, the Certainty of Dying, and Our Illusion of Control》。

基本資料

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書系:左岸社會觀察 出版日期:2012-10-03 ISBN:9789866723766 城邦書號:A040004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