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曼德拉A到Z:馬迪巴的多面人生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2013年12月5日,前南非總統曼德拉離世。他反抗南非血腥種族隔離政策的故事感動無數人,然而,他的死亡也一直是被預告的紀事。就像莎拉.娜托(Sarah Nuttall)所描述的:「出現後消失、消失後再現,這一複雜的辯證邏輯正是曼德拉的人生寫照,真實反映了他從1961年開始從事地下活動,到1990年獲釋再度出現在公眾面前這段時間的景象。因此,曼德拉最終的實際死亡絕對不會是猝死,他的最終死亡也不會是徹底消失。他的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振盪曲線,在來回振盪中度過這一生:從相遇到分離,從孤苦一人到賓主歡宴,從激情的青春到平靜的晚年。」 就在曼德拉離世前一週,從1960年代開始追尋曼德拉、拍過多部曼德拉紀錄片的丹尼.謝克特,預言式地出版了這本書。歷經多年心血、遍訪百位人物,他以A到Z二十六個關鍵詞,細緻入微地交織出這位南非人心中Madiba(父親)的多重形象,以及「漫漫自由路」背後的故事。在他的生花妙筆下,鄉下人、部落貴族、小霸王、拳擊手、花花公子、自由鬥士、律師、政治家、麻煩製造者、和平締造者、囚犯、總統、離異人士、病患、偶像、傳奇人物、超級英雄、救世主……齊聚一人/生,每個角色都是從某個視角和時間看到的曼德拉。 【本書特色】 1.本書別出心裁地以A到Z二十六個關鍵字構築曼德拉的一生,讀來興味盎然、一氣呵成。 2.作者三十年心血之作,訪問一百多位重要人物,終於在曼德拉去世前一週出版,是曼德拉離世後最具權威的傳記作品。 3.每個心懷自由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名家推薦】 「我們深受感動,曾有一個擁有如此勇氣的人面對不公而毫不示弱。世界應該感謝這位羅本島的英雄,他提醒我們,沒有任何牢獄能束縛人類的精神。」 ──美國總統歐巴馬 「丹尼.謝克特長期追蹤報導曼德拉的事蹟,他與南非政府的接觸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代。他根據電影劇本以及曼德拉的現實世界──他的摯友與合作夥伴,開始著手寫作本書。本人還邀請他在書中加入自己歷年來的採訪和報導。丹尼出色地完成了這項重任。《曼德拉A-Z:馬迪巴的多面人生》是丹尼.謝克特所著關於曼德拉的最好作品之一,書中真實地呈現了曼德拉複雜的內心世界,以及發生在他身上頗具戲劇性的故事,還涵蓋了作者個人及其他人的見解。」 ──安南.辛赫(Anant Singh)(電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製片) 「丹尼.謝克特富創造性的寫作手法獨特、令人耳目一新……他筆下的曼德拉比我所知道的還要細緻入微,更令人敬佩。」 ──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美國知名記者和評論家) 「眾所周知,丹尼.謝克特將畢生精力投入南非的解放運動中,令人十分敬佩。他對曼德拉的理解深刻,在本書中揭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獨特的見解。」 ──傑西.傑克遜(Jesse Jackson)(美國黑人人權運動領袖) 「丹尼.謝克特幫助曼德拉點亮了通往自由的漫漫長路。沒人比他更瞭解那些在那條路上曾經遭遇挑戰、贏得勝利以及面對各種複雜情況的鬥士。《曼德拉A-Z:馬迪巴的多面人生》是安南.辛赫製作的電影新作《曼德拉:漫漫自由路》的參考指南,該電影又改編自曼德拉的自傳。每個心懷自由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夏萊恩.杭特-歌特(Charlayne Hunter-Gault)(美國知名記者、黑人人權運動人士)

目錄

前言 電影背後的故事 作者序 一場關於意義的追尋 推薦序 消失後再現 Athlete 運動員 Bully 桀驁不馴 Comrade 同志 Diplomat 外交官 Eloquent 能言善道 Forgiveness 寬恕 Global 全球性 Humble 謙遜 Indigenous 原住民 Jailed 監獄生活 Kafkaesque 卡夫卡式荒誕體制 Love and Loss 愛與失落 Militant 好戰份子 Negotiator 談判專家 Onward 向前進 President 總統 Questions 相關問題 Recognition 認可 Stalwart 堅定份子 Terrorist 恐怖份子 Unknown 不為人知 Voices raised up in Song 音樂昂揚著人民的心聲 Waiting 等待 X Factor 未知因素 Youth 青年 Zuid Afrika to .za 南非,從過去到現在 後記 曼德拉教我們的六堂課 曼德拉年表

序跋

作者序 一場關於意義的追尋
  這個故事以前已經有人說過,但聽眾仍想一聽再聽:一個非洲小男孩,出生在以丘陵、草原、自然風光和部落文化而聞名的南非東開普省(Eastern Cape)的農村地區,卻鑄造了非同尋常的人生軌跡。他成為一位舉世聞名的革命家,發起的運動改變了整個國家,甚至在世界史上也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   在那麼多訴說這個故事的人中,納爾遜.曼德拉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獄中秘密撰寫自傳,將自己的人生形容為「一條漫漫自由路」,他在書中記錄自己人生中所遭遇的種種障礙和無數挑戰,以及為反抗種族壓迫和種族隔離進行的浴血奮戰。   這本題為《漫漫自由路》的自傳已經成為描寫自由戰士的文學經典。它不僅被譯成多種語言出版,還在2013年被改編成電影劇本。這本傳記篇幅長達600多頁,作者的嘔心瀝血由此可見一斑。編劇威廉.尼克森以此為藍本,妙筆生花,把它改編成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電影腳本,終於把曼德拉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   製作一部能全面展現曼德拉、凸顯其光輝又巧妙避開敏感問題的電影本身已非易事,但比這更具挑戰性的恐怕還是如何以獨特的角度,把一個眾人皆知的故事講好。   廣大南非人對曼德拉有著深刻的認同感。他就是他們的其中一員,與人民一起遭受著同樣的遭遇。他的故事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同時,他們也認識到自己多麼需要這樣一位領袖。他們需要曼德拉將他們凝聚在一起,幫助他們找到一條共同的出路,創建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沒有曼德拉,未來只會一片混沌。   他深切地明白這些,也扮演著人民需要他扮演的角色,積極追求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地位,哪怕這可能與他的政治抱負相悖。為了相信他們自己,南非人也必須選擇相信他,因為他不但經歷了與他們一樣的苦難,而且還贏得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支持和認可。   他言辭謹慎,對於說什麼、怎麼說都十分小心翼翼,他還習慣於隨時做筆記。這是他作為律師職業素養的一部分,他從未放棄這個方法。為了保護別人,他經常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審查、修正。他告訴自己的傳記作家安東尼.桑普森(Anthony Sampson),把他所作的那些可能會傷害他人的評論刪掉。協助他完成上一本書《與自己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Myself)的其中一位作家提姆.庫桑斯(Tim Couzens)也注意到了曼德拉的嚴謹細緻。參與創作的其他研究人員還對曼德拉關愛家人的真心讚不絕口。儘管他長期身陷囹圄,無法陪伴家人,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責任,他不斷地在遠方鼓勵和讚美著自己的妻兒,成為他們強大的精神支柱。他以書信作為與他們同在的方式。對於一位把為人民贏得自由視為己任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看見他溫暖親和的天生氣質,他的人生也深具其個人特色。   記者出身的研究員薩姆.凡特(Sahm Venter)將與曼德拉對話的70多小時的錄音整理成文,他閱讀了這些文稿後說道:「聽著馬迪巴抑揚頓挫的語音、醉人的音色和他說話時簡潔中透露出的智慧,我似乎沉醉其中,難以自拔,忘記了整個世界。他經歷了煉獄般的生活,卻塑造出完整的靈魂、信念和尊嚴。」   馬克.馬哈拉傑(Mac Maharaj)曾與曼德拉在羅本島共度12年,正是他把《漫漫自由路》的手稿偷運到倫敦,我們十分感謝他把這份珍貴的手稿保存下來。他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曼德拉的看法:「我必須說,馬迪巴是個你很難真正與他親近的人。他似乎對所有人都很熱情。他與陌生人握手,也會讓對方感覺他們像是多年的至交好友;假設過了20 多年,你們再度重逢,你好像會覺得他一直在關注著你。你們之間沒有任何隔閡,你的自我感覺會特別好,自尊心得到提升,你以為他對你有某種特殊的認可。每次你見到他,都會感覺他特別親密,但當你真正想走近他時,你會發現那兒始終隔著一堵牆,你無法接近他的個人生活。」   1976 年,曼德拉在寫給溫妮的一封信中,承認了這堵牆的存在:「我已經習慣於戴上面具示人,只有家人才瞭解面具背後的我。我決不會輕易流露真實情緒,」他在信中寫道:「甚至在寫這封信時,我也在克制著自己的情緒。」   當然,他從來沒有向溫妮掩飾自己的愛,他把溫妮的照片放在自己房間的醒目位置,與此同時,他也擺放了從《國家地理》雜誌上剪下來的一張性感女人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子袒胸露乳,曼德拉叫她諾麗莎(Nolitha)。他對同事開玩笑說,把另一個女人的照片放在他桌上,是為了讓溫妮「吃醋」。關於曼德拉的作品幾乎很少涉及他玩心嬉鬧的一面。   他扮演著多種角色,呈現出不同個性。很多人都很困惑,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他?他到底在想些什麼?為什麼他時而安靜隨和,時而又那麼高調、咄咄逼人?在他身上總是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   南非《鼓》(Drum)雜誌的編輯、對南非瞭解頗深的傳記作家安東尼.桑普森在他的著作《曼德拉傳》(The Authorized Biography)中指出,即使在曼德拉獲釋後:「他的心裡仍然架著一座牢房,把他與外界隔離,控制著他的情緒,讓他始終保持一份哲學家式的超脫。」   1990 年代中期,他多年牢獄所種下的病根再度復發,但曼德拉還是竭力掩飾他的情感,對外他總是保持著一貫的高貴形象,只暗地裡默默承受著病痛的折磨。南非學者莎拉.娜托(Sarah Nuttall)寫道:「事實上,他在晚年時發現,他不斷掙扎想要掩飾那內心深處所感受到的一股深層的空虛感,其核心可能是空無一物。」娜托似乎在說,這種掙扎反映出人民共有的糾結,也就是「認定自己是一個國家,並將國家的各個碎片整合起來,從過去漫長的種 族主義歲月中,建立起一份共有的身分認同。」   本人十分榮幸執導了九部關於曼德拉的紀錄片,大部分是受安南.辛赫之邀,還有一部是受到馬迪巴本人的親自邀請。在拍攝過程中,我與曼德拉一起去過很多地方取景,南非、非洲南部的其他國家、歐洲、加拿大和美國。但我並不想因此炫耀我們之間的關係有多親密。儘管他時常表現出很在意我的樣子,會找我聊天,但就像很多人一樣,我也明顯地感知到,其實我們之間的關係並不如我想像的那麼親密。很多非洲民族議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ANC)的領袖都是我的朋友,如塔博.姆貝基(Thabo Mbeki)和喬.史洛佛(Joe Slovo)等,但在我看來,曼德拉是我欽佩之人、是我需要追蹤報導的人物,是激發我靈感之人,卻並非我的朋友或夥伴。   我的確近距離地觀察公眾面前的他,例如他發起了某次集會或某個事件,或者進行索然無味的政治演說,他與我所見過的其他政客不同,他的言行中極少出現自我推銷。他知道如何讓群眾積極回應他的號召、如何引起轟動,然後優雅地全身而退。我曾親眼目睹他一天12至14個小時都在進行宣傳活動,而且一連好幾天維持這樣的工作量,   我不禁覺得奇怪,他怎麼會有那麼旺盛的精力。他的後方團隊總會對他的時間進行規劃管理,而且還有保鏢盡職盡責地照顧他,所以別人極少有機會對他下手。有人可能會覺得,曼德拉是天降大任者,他的角色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但當你看到他的真誠、幽默感和奉獻精神,特別是他毫無顧忌的大笑時,不難發現,其實他很享受這種萬眾矚目的感覺。   本書並不想重彈很多傳記作家已經彈過的老調,也不是複述曼德拉自己已經講過的事。我們旨在挖掘背後的故事,尋求更深層次的反思。本書不僅涉及他在「非洲民族議會」的同志,甚至包括他的一些敵人,涵蓋了曼德拉本人的故事,也融合了我對這個傳奇人物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本書所採用的方法就是把圍繞一系列主題的短文評論融會貫通,涵蓋了諸如欺負或寬恕等最個人化的主題,也涉及到曼德拉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而有意識地摒棄自己的個人欲望和政治信仰等相對宏觀的話題。每個字母都代表了自成一體的獨立敘事章節,其內容源自於有關曼德拉的文學作品、原始資料研究、報告、訪談、媒體報導和文獻。它不是一本學術巨作,而是旨在為習慣於快速閱讀媒體資訊的讀者提供一份「營養價值」較高的精神食糧。十分歡迎廣大讀者能與我們深入探討這些話題。南非政治與世界政治的未來都仰賴於某種平衡。打開本書,你將聽到曼德拉和其他專業人士正在大聲疾呼,漫漫自由路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但這還不夠,我希望本書還能引起讀者思考,就我們共同的未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內文試閱

Athlete
運動員   在監獄裡,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那間只容得下兩張床的牢房裡,極其堅持地繞著牢房跑步,做俯地挺身和仰臥起坐。後來他搬到另一間較大的牢房,與其他三名政治犯一起關了三年。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在牢房內繞圈跑步一小時,其他獄友總會被他吵醒而怒不可遏。──摘自《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 體育改變世界   曼德拉說,小時候他的運動能力平凡無奇,但他卻過著如運動員一般的生活。   1995年,在約翰尼斯堡舉行世界盃橄欖球比賽,曼德拉前往觀看南非小羚羊隊(Springboks)對紐西蘭的冠軍賽,為其加油助陣,這個事件也是他總統生涯中的一大成就。長期以來小羚羊隊被視為南非白人的象徵,曼德拉的支持昭示著黑人與白人的和解,也提升了南非人的民族自豪〔註: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2010)是為了紀念這個事件而拍,片中由摩根.佛里曼(Morgan Freeman)飾演曼德拉,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球隊隊長法蘭索瓦.皮納(Francois Pienaar)〕。最後南非小羚羊隊獲勝,許多人感到驚訝和興奮,認為這都是曼德拉前來助陣的功勞。   我們很難想像橄欖球是促成南非團結的一項重要工具。白人喜歡這項運動,用曼德拉的話說,這是他們的「宗教」,小羚羊隊的成員被南非的白人視為主教一樣的地位。但是,黑人痛恨國家隊由白人獨霸,他們將小羚羊隊的綠色隊服視為可惡的種族壓迫的標誌。   《體育畫報》報導:   讓曼德拉最緊張的是在艾利斯(Ellis)體育場舉行的南非隊對紐西蘭隊的比賽。「老實說,我從來沒這麼緊張過。」這位耄耋老人向我透露:「我快暈過去了。」曼德拉向來臨危不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冷靜,他之所以說出這段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話,是因為他對橄欖球沒有太大興趣,根本不懂橄欖球的規則……曼德拉也許不懂橄欖球的規則,但他十分明白這項運動的政治意義,所以他才抓得住世界盃橄欖球賽這個契機。   曼德拉對於相對衰落的南非白人表現出極大的慷慨。早在1992年,南非就獲得了此次橄欖球世界盃的主辦權。1995年,剛上台的曼德拉說服自己的黑人同胞接受南非小羚羊隊,儘管15名註冊球員中只有一名黑人。   當然,他對體育的迷戀並不僅止於橄欖球。「體育擁有改變世界的魔力,」曼德拉說:「它能激勵人心,團結群眾,具有無可比擬的凝聚力,它可以用一種年輕人能明白的語言。」   如果你深入研究曼德拉的過去,就不難發現運動對他的意義。《時代》雜誌的主編理查.史坦格(Richard Stengel)是曼德拉自傳的主筆之一,他提醒我們,曼德拉對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不感興趣,他喜歡單打獨鬥的運動。曼德拉對史坦格說,他在學校開始練習長跑和拳擊。 拳擊是平等的   到約翰尼斯堡後,他最感興趣的還是拳擊,因為拳擊是一項需要紀律的運動。南非的時尚生活雜誌《鼓》展示一組曼德拉的照片,照片中他站在約翰尼斯堡一棟建築的屋頂與拳擊手傑利.莫洛伊(Jerry Moloi)對陣。電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重現了這一場景。製片人找到照片中的那棟建築時,發現它很破舊,而且沒有電梯。但這個場景很重要,必須在那兒拍攝,於是演員和工作人員扛著幾百磅重的攝影器材爬上屋頂拍攝。   就連在南非政府禁止傳播曼德拉照片期間,有一張他扮成拳擊手的照片仍然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被許多南非黑人視為寶貝,他們都把它貼在自家簡陋木屋的牆上。傳記作家安東尼.桑普森(Anthony Sampson)指出,南非政府曾分發了七萬本宣傳小冊,譴責非洲民族議會,人們就把冊子裡曼德拉的照片剪下來貼到牆上,而且還把攻擊ANC的宣傳標語改成了支持的口號。   在入獄前,曼德拉靠練習拳擊保持良好的體態,他不但每天進行90分鐘的例行訓練,還經常繞著約翰尼斯堡最長街道之一的委員街(Commissioner Street)跑步。他也進行重量訓練。桑普森在曼德拉的傳記中寫道:「曼德拉從政治的角度來解讀拳擊,在他看來,這項運動的本質是平等而不受膚色限制的,非洲黑人能夠擺脫種族歧視獲得比賽勝利。」後來他在獄中仍保持著嚴格的健身習慣。他當年的監獄看守克里斯多.布蘭德(Christo Brand)說,他經常不厭其煩地要求獄友們保持運動習慣。 在《漫漫自由路》一書中,曼德拉寫道:   與拳擊運動中的暴力相比,我更喜歡它的科學。拳擊手為了保護自己如何移動身體、如何使用進退自如的策略、如何巧妙掌握比賽節奏,這些都讓我深深著迷。拳擊是平等的。在拳擊場上,你的社會地位、年齡、膚色和財富都變得無關緊要……踏入政壇後,我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真正的拳擊比賽。我最大的興趣在於訓練,我發現這種嚴格的訓練方式很能讓人釋放壓力和緊張。每次劇烈運動後,我的心理和生理上都無比放鬆。它可以讓我全心投入其中,而不必有任何顧慮。前一晚練得筋疲力盡,第二天早上醒來,我會發現自己不但更加強壯,而且也更有精神,我又可以迎接其他挑戰。   看了上述文字,我們可能會以為曼德拉的好勝心不強,但他的律師喬治.畢佐斯(George Bizos)告訴我,有一次他去羅本島看曼德拉,警衛為他們送茶和一些點心。他回憶道:「他們端來了一盤很可口的三明治,我發現我比曼   德拉吃得還多,便好奇地問:『你為什麼不吃一點?』他告訴我,幾天前他與某人打網球打輸了,但我忘了那個人是誰,所以他決定要變得更強壯,改天一雪前恥。這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運動在他心目中有如此特殊的地位。」   當曼德拉獲釋出獄,可以自由到南非以外的國家旅行,總有成群結隊的職業拳擊手慕名而來。特別是在1990年6月,一些電影人和演藝圈名流在曼哈頓下城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的翠貝卡餐廳(Trebeca Grill)舉辦了一次反對種族隔離的活動,曼德拉應邀參加。當時在附近有警察擔任狙擊手維護安全,而餐廳裡,一群拳擊手正在看顧他。   並非他身邊的人都能忍受他對拳擊的狂熱。前非洲民族議會主席雪洛.卡洛拉斯(Cheryl Carolus)講述幾年後,在一場拳擊比賽後她與曼德拉發生了爭執:「當時我們在愛丁堡吃早餐,一切都很美好。之後我們就要與歐盟的一些國家元首進行會談,所以在早餐時,我們儘量聊一些輕鬆的話題。」   「然後他開始談論拳擊。我對他說:『別傻了,拳擊太野蠻了。』但他馬上開始嚴肅地發表長篇大論來反駁我。我回應:『我無法理解,你為什麼要讓自己被另一個人打,而且你怎麼能不斷地打對方,直到他們失去意識?我覺得很殘忍。』」   「唉,我只能說,最後淪為一場毫無意義的爭吵。我倆真的吵了起來。事後我們做了兩個約定:第一,以後我們不再聊拳擊手和拳擊;第二,決不餓著肚子聊這種話題。」   「這實在太可怕了。有一次,我們在倫敦的南非駐英使館舉辦活動,有個叫雷諾克斯.路易斯(Lenox Lewis)的拳擊手混了進來。他並不在受邀嘉賓名單之列,但他聽說曼德拉會出席活動,就說道:『我必須去見見這個人。』所以他就來了。他很高,長得有點特別,但對我來說,他就像消失在人群裡。後來,曼德拉來了,他很快就在人群中發現了雷諾克斯.路易斯,於是把重量級嘉賓和各國部長撂在一邊,逕自朝路易斯走去。『我一直很想見你。』曼德拉對路易斯說,接著他們又聊了路易斯最近所參加的一場比賽。」   「你知道,那天我有多慘!要應付那些等著接待以國家元首身分出席的曼德拉的重要貴賓。沒辦法,如果你想要吸引曼德拉的注意力,就得用兒童、嬰兒和拳擊這些方法。」

作者資料

丹尼.謝克特(Danny Schechter)

紀錄片、新聞工作者。1967年,他開始與非洲「民族之矛」接觸,後來在波士頓組織了「非洲研究小組」,與非洲民族議會等南非各解放組織一起工作。他曾為「全球視野」(Globalvision)頻道創辦了South Africa Now專輯,該節目每週播出一次,在美國公共電視台和美國以外的30多個國家連續播出三年。 丹尼筆耕不輟,最有名的著作是The More You Watch, The Less You Know(1997)。他曾以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製作人獲得艾美獎,在CNN、ABC、CNBC等新聞頻道擔任過製作人,並於半島電視台、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路透社(RT)等發表新聞評論。 他是唯一一位被曼德拉視為自己人的美國紀錄片工作者。從獲釋出獄和當選南非總統期間,無論是在美國或南非,曼德拉都把丹尼當成自己團隊的一員。 丹尼曾製作並執導了六部關於曼德拉的紀錄片:Free At Last(1990)、Mandela in America(1990)、Countdown to Freedom(1994)、Prisoners of Hope(1995)、A Hero for All(1998)、Viva Madiba(2009)。最近他剛完成一部長達三小時的紀錄片Inside Mandela: The Making and Meaning of Nelson Mandela's Story。

基本資料

作者:丹尼.謝克特(Danny Schechter) 譯者:潘麗君任小紅張琨楊琇玲 出版社:廣場出版 書系:歷史紀像 出版日期:2014-03-05 ISBN:9789868962248 城邦書號:A1680009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