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健康 > 心理勵志 > 心靈成長
夢想力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夢想力創造大奇蹟!活出人生大不同! 你是誰?是台下的觀眾,還是自己的主人?夢想的力量,帶你體驗每個升斗小民都能經驗的不凡人生: 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的大地旅人Peter與慧儀;為窮學生架設免費家教網站的Fun Learn小子高至豪;什麼都修、也孵鵝蛋的黑手博士陳秋民;從IBM出走、助人圓夢的心靈教練毛樂民;賣掉便當事業、重建社區的台灣阿信姚添富;永懷一顆赤子之心的布農傳人林南吉;讓伍佰也驚艷的環保女鬥士林子淩;副業一籮筐的荒野頑童李偉文…… 奇妙的是,這些人都住在台灣一座美麗的花園小鎮上,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夢想的磁力,讓他們齊聚一堂,再平凡不過的小人物,都能放膽做大夢,展開新人生。從二十琅璫的小夥子,到六十知命的智者,這些夢想園丁灌溉出一畝畝夢想花園,讓你看見台灣人的心靈力量,夢想力所推動的美妙人生,找到住在台灣的理由,活出自己的價值! 放膽做大夢的花園新城奇人,十三則夢想成真的勵志故事。 只要你還有夢,不論在哪個年齡,都能展開新的人生,遇見幸福,易如反掌!

目錄

推薦序 活出你的人生意 義張德芬
推薦序 我住花園新城 鄭同僚
推薦序 給自己一次不一樣的機會 盧蘇偉
自序  別老在想,你現在就可以做

1補教界的羅賓漢高至豪(28歲),台大FunLearn家教創辦人,為窮學生設立免費家教網站。

2踩著荊棘也要聆聽自己的聲音毛樂民(34歲),從IBM出走,成為助人圓夢的心靈教練。

3我們都只是大地的旅人Peter和慧儀(37歲╱37歲),推行環境教育不遺餘力的大地旅人。

4乘著歌聲的翅膀Mia和Scott(37歲╱45歲),讓台灣被看見,連天地都為之動容的表演藝術家。

5俠骨柔情奇女子林子淩(44歲),經歷喪女之慟的環保女鬥士,讓善念不斷在人間傳遞的大地之母。

6自在飛翔的富翁阿正與淑明(45歲╱43歲),窮到被鬼抓卻樂天知命的異國鴛鴦。

7大隱於世的布農傳人林南吉(46歲),滿腦子故事的獵人,台灣版鱷魚先生。

8用雙手實踐一個夢陳慈佈(46歲),藉由雙手傳遞宇宙能量的靈氣治療師。

9「荒野」傳教士李偉文(47歲),副業一籮筐的牙科醫師,挑戰自我極限的演講機器。

10不信天賦、永不放棄的台灣馬蓋先陳秋民(49歲),什麼都修的黑手博士,與鵝共舞的鵝爸爸。

11堅持棒球精神的台灣阿信姚添富(60歲),秉持棒球精神的便當界唐吉訶德,一手重塑花園新城。

12從台灣關懷全世界徐仁修(62歲),在全世界撒下保育種子的環保先驅。

13現代「夢」母的共學堂大夢,社區媽媽合力共組共學堂,給孩子一間不一樣的教室。

後記人生從此大不同羅婉婷

內文試閱


  我們都只是大地的旅人 Peter和慧儀 37歲/37歲
  兩年前,我從報章雜誌上得知Peter(孟磊)和慧儀這對特立獨行的夫妻搬進了花園新城,約略了解他們自組了一個「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還聽說他倆力行簡樸生活。原以為社區不過又多了一個老外「怪咖」,沒想到不過短短兩年,這對夫妻竟在社區裡掀起一陣「新生活運動」。這一切都跟一個奇特的名詞有關:「樸門學」(Permaculture)。
  
  因為Made in Taiwan,踏上愛護地球的人生之旅
  什麼是「樸門學」【注】 呢?Peter簡單解釋說:「過去,我習慣用『永續生活設計』來介紹Permaculture。近來,台灣有人將Permaculture音譯為『樸門農藝』,但我認為「樸門學」可能較能傳達這個設計系統的真意。Permaculture是永恆的(Permanent)和農業(Agriculture)、文化(Culture)的複合字,也可說是一種永續生活的設計;其實它的內涵不只是農業,還包括了教育、能源、農業、建築等領域。」接著,便娓娓道來他與「Permaculture」相遇的過程。
  
  Peter十二歲時,曾與家人短暫客居以環保聞名的德國,首次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小小年紀的他,原以為美國人廣受全世界愛戴,卻驚訝地發現歐洲人對美國人其實很不以為然,尤其在環保和節能方面,美國確實落後許多。因此十三歲回國之後,他一直不適應同學奢侈浪費的生活習慣,便開始思考做些什麼來彌補美國人的罪過。因此上高中後,他開始對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產生濃厚的興趣,埋下日後與「樸門學」的不解之緣。
  
  上了大學之後,主修環境研究和中文的Peter修了一門課程,有機會到台灣、德國、波蘭等其中一個國家進修。因為從小接觸的塑膠玩具都是「Made in Taiwan」,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完全陌生的國家,一方面是好奇、想趁機看看世界,又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於是一九九○年,他來到這個最需要解救的塑膠王國。
  
  那次的文化交流課程結束後,Peter從台北出發,除了偶爾搭乘火車,他限定自己每天不花超過一百元,徒步環島一個月。途中經過許多小農村,有些倚著高山,另一些則傍著大海。他看到台灣多元的風貌(漢人、客家人、原住民),也在山林間讚歎豐富的生態之美:台灣彌猴、人跡罕至的野溪……徒步的過程中,他不時遇到好心邀請他搭便車的車主,也在不少空房子裡度過夜晚,心想,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空房子,卻還不斷在蓋房子?
  
  回美國完成學業後,Peter來到一家農場,向種植有機蔬果的農夫學習,並協助農場建立社區支持農業制度(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農場在耕種季節開始前招募會員,收成期開始後,會員每週可以獲得當週採收的新鮮蔬果及鮮花。Peter也協助編寫刊物,告知種植過程的點滴,讓會員了解農人的辛勞,教育他們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以及共同分攤環境風險的觀念,徹底在實際生活中落實永續生活的理念。對於那一年的學習,Peter印象最深刻的是:「向菜園學習──當你一早起床,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就走到菜園,問問植物、土壤需要什麼。」
  
  Peter難忘台灣之美,再度回到這座友善的小島,暫時以教英文維生,償還助學貸款。但他不耐這般無趣的日子,同時也時時念著用手接觸土地的感覺,便在加拿大友人的建議下,到澳洲完成「Permaculture」認證課程,得以實踐之前所學,透過練習增加寶貴的經驗。三個月後,Peter回到台灣,在陽明山平等里落實「樸門學」理念。
  
  他這麼看待自己與大地的因緣:「從青少年開始,我就發覺自己是一個大地的旅人──我與世界上其他的生物與非生物都是緊密相連的。從那時起,我便開始學習各種對地球友善的生存技能、知識,並嘗試在生活中實踐。而台灣對我來說,是個美麗、生態豐富、文化多元的地方,也是我的家。」
  
  走進繪畫的自然之鏡,通往環境教育新天地
  慧儀大學念的是英文系,畢業後準備出國深造,朝藝術領域邁進。中間經由朋友介紹,到雲林麥寮擔任補習班英文老師。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她,初到鄉下處處驚豔,住房外就是連綿的玉米田,慧儀興致盎然地觀察植物生長和農人作息,每天兩至三小時的英文課也讓她有餘暇體驗農村生活。鄉村的自然景色、傳統農村市場的熱絡氛圍都令她驚艷不已,開始對自然產生興趣。甚至讓她一度棄絕最愛的藝術。
  
  麥寮的生活,讓慧儀開始思考不同的未來。她延遲出國計畫,應徵上農委會贊助的專案,陪同一位澳洲老先生到台灣各地巡迴推廣「與孩子共享自然」的主題,自此踏上「環境教育」的新天地。
  
  「我年輕時經常流連故宮和台北美術館,欣賞各派名畫,但接觸麥寮的自然美景後,我一度喪失了賞畫的興致,因為藝術中的自然都關在美術館裡,真正的自然應該是無所侷限,天高地廣的,藝術家再怎麼畫,也畫不出自然的神韻;直到年紀再大一些,發現繪畫其實就反映了自然,這才找回從前熱愛藝術的心境。」她這麼敘述環境與藝術殊途同歸的奇妙領悟。就這樣,文藝的夢,變成了「跪地聞花香」的一生。
  
  將永續生活設計理念帶入社區
  Peter與慧儀在台東卑南族的豐年季上邂逅,兩顆同樣關懷自然的心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二○○三年,他們成立「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認為每個人都是地球短暫的過客,應該要善待大地,留下最輕的生態足跡。他們在全台各地推廣一系列被動式太陽能技術(passive solar)、能源教育、生態社區、都市農耕、綠色校園、自然建築等主題。
  
  「之前我們接受委託,在台北市大安區錦安里開過十堂課,希望從社區開始推動『樸門學』的理念,那是我們第一次將永續生活設計的概念帶入社區。原本不敢期望都市的菁英會有共鳴,沒想到竟引來許多嚮往綠色生活的居民:打扮入時的漂亮媽咪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竟會撿拾落葉做為堆肥的寶貝;社區中有人翻修屋頂花園,丟棄植栽與土壤,學員也會奔走告知,騎著腳踏車、推著嬰兒車來蒐集廢棄沃土。雖然很高興看到他們的改變,但因為沒有生活在一起,無法觀察整個過程,總覺得遺憾。」
  
  連結人、社區與自然的新生活運動
  慧儀與Peter曾經在陽明山一個迎東北季風的山谷裡住了六年,親身實踐「樸門學」的生活方式,後來因為地主出售土地而搬到花園新城。
  
  慧儀回憶當初找房子的有趣過程:「因為我們不習慣都市的生活,所以當時都會坐到每路公車的終站去找房子。其實十年前,我們就與花園新城緣慳一面。那次山上印象很差,天上下著濛濛細雨,路人也很冷漠,覺得這裡死氣沉沉像座廢墟,才剛進來就掉頭而去。但後來再去,發現完全不同,整個環境和氣氛變了很多;加上我們原來住在陽明山,坐擁幾百坪農地,是一般都市人沒有的條件,即使大力推廣簡樸生活,仍然較無說服力。因此看到有棟二十三坪的頂樓公寓正要出租,便想,也許這種侷促的空間是另一種挑戰與學習,看看我們能做出什麼改變。Peter特別喜歡屋頂的陽台,想利用它來實驗太陽能鍋、種植有機食物,所以便住了下來。」
  
  與花園新城再度結緣的慧儀夫妻很快就發現,這裡與農村的天然環境相去甚遠,但有一群與他們理念相同的鄰居。負責發出動員令的花園新城行動黨主席綺文回憶說:「那時對Peter很好奇,常看他一個人在路上拾荒,後來知道他是個學環境生態的怪人,很了解『樸門學』的觀念,正好吸引了我們這群嚮往有機生活又愛玩的住戶。Peter說過:『我們可以利用住家附近的任何空間種植蔬果,自給自足或與鄰居分享。也有人創造一座森林,種植全年輪生的各式食物。』我愛死這個食物森林的想法了!想到每天走進森林,隨餓隨摘的日子,就覺得好像活在世外桃源。」
  
  後來,Peter便在社區裡開了六堂「有機生活工坊」課程,雖然只在最後一堂才簡單介紹了「樸門學」的理想,卻讓上完課的行動黨員立刻興致勃勃地進行「樸門學」生活體驗。
  
  俊豪看中翰林樓旁經年累月堆放垃圾的一塊地,計畫把它改成有機菜園;還沒清完地上的垃圾,隔壁的住戶早已迫不及待想要參與耕作。一時之間,原本陌生的鄰居開始有了交集。正如Peter所說:「『Permaculture』不只改善人與土地的關係,還在每個人自食其力的同時,因為食物的交換、訊息的流通和服務的分享,改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些自發性的行動不斷累積一種正面能量、一種共鳴,當漣漪越來越大,人與人的距離就越來越小,也就恢復了農業社會的濃濃人情味。想到有幸住在這麼一個奇妙的社區,我心裡忽然泛起一種幸福的感覺。
  
  太陽能鍋和石頭湯
  初到台灣的時候,Peter便常被林立的高樓所吸引,他喜歡到爬到頂樓,鳥瞰台灣都市建築的水泥與柏油屋頂,密密麻麻,一棟接一棟。這些屋頂多半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太陽光熱。他常想,這些屋頂若都長滿了綠樹、可食的植物,那該有多好?有什麼方法可以善用太陽的光熱?在陽明山的日子裡,他開始學習如何收集陽光。用太陽能鍋來烹煮食物,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剛搬到花園新城的公寓時,他們遇上燠熱的夏天,Peter在屋頂上使用太陽能鍋的時候,被對面大樓眼尖的鄰居瞧見,便要他分享這種不需燃燒任何化石燃料的烹飪方法。綺文更提供家中場地,讓附近的媽媽與孩子們來學習太陽能鍋DIY。不久後,在管委會的俊豪協助下,大夥又在社區小公園舉行「太陽野餐」烹食活動。大家不怕烈日當頭,興奮地置入各自準備的葷素食材,利用正午的陽光當能源,體驗「分享、節能」的生活方式。
  
  二○○七年底,當慧儀跟一位朋友透露一年一度的跨年憂慮時,朋友對她說:「何必那麼嚴肅呢?大家總是要想些理由來歡樂一下嘛!」。朋友的話點醒了她,應該用更積極正向的態度來面對新一年的來到。於是,慧儀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跨年活動──「石頭湯」。
  
  那天,在花園新城,一大群老小孩們在蘭溪畔餐敘,利用附近撿拾的枯枝腐葉做熱源,絕不浪費地球任何資源。《石頭湯》是個寓言故事,敘述三個和尚向路過的居民索食不得,便在一鍋清水裡擺三塊石頭,號稱能煮出全世界最美味的湯。不相信的村民按照建議,每人丟了一份食材下去,驚訝地發現真的變成美味的石頭湯,原來冷漠的村民也因而變得熱絡。
  
  慧儀描述說,那晚她見到許多從未謀面的鄰居。有鄰居獨自來參加,或挺著七個月的身孕來響應、牽著剛學會走路的寶貝來認識其他小朋友,有人全家出動,也有鄰居邀請社區外的親朋好友來享受熱呼呼的石頭湯聚會!有些鄰居彼此早已熟識,也有些鄰居是初次見面,卻發現有共同熟識的朋友!大家圍在鍋邊,或談論鍋中的美食、或交換近來的消息。也有人靜靜地坐在大石頭上,邊喝湯,邊享受營火的溫暖與火苗竄升至天空的美麗。孩子們難掩對火的好奇,圍在營火旁用各種小孩擅長的方式與火互動……對於那晚的經驗,慧儀直說要謝謝可愛熱心的鄰居們,用行動讓她過去數年的跨年憂鬱隨著那晚的火花飄散而去……
  
  體現永續設計與自然建築精神的香蕉圈與麵包窯
  
  有次在花園七路散步,看到Peter帶著一群人開墾荒地,挖洞堆土,討論不休,像在上自然科學實驗課。我好奇地湊上去,聽他操著不算流利的國語解釋:「水不知道流向哪去時,我們可以挖一小塊地,種個香蕉Keep住它。香蕉、木瓜、芋頭是水土保持最好的植物。平常時,它們圈住的那塊地能保存比較多水,乾旱時會再放出來。」
  
  Peter稱這個將香蕉樹圍種在一塊空地的小環境為「香蕉圈」,裡面可以用來堆肥。這個概念也來自「樸門學」,在栽種各種可食用植物的同時,恢復土壤的健康、修補被人類危害已久的生態系統,進而由覺醒的居民結合社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下,規畫一個永續發展的生存環境。
  
  二○○七年,Peter和慧儀到美國學習自然建築的趣味,回來後不經意與綺文聊到蓋麵包窯的點子。Peter認為社區可以運用自然建築的觀念,打造一個共同煮食的地方,除了培養自己動手做的自信,觸摸泥土和物質再利用,對心靈和物質也會有不同的啟發,大家齊聚吃喝,更能促進彼此的感情。
  
  為了符合節能回收的觀念,這座造型有趣的麵包窯完全就地取材:啤酒瓶、榻榻米、小木屑……除了必要的耐火磚需要外購,其餘全部自力救濟。過程中,大人小孩將泥漿踩踏成黏度適當的窯土,搶不到位置的人就去篩土劈材,之後大家像輕撫愛人般揉揑每吋凹凸有致的窯體。經常看見大人小孩站在尚未完工的作品前發揮想像力,有人猜要蓋一座土地廟,有人說是焚化爐,只有每天在小公園玩耍的小朋友知道答案:「他們又多了一座大玩具」。
  
  社區人氣日趨熱絡,Peter總是謙稱自己並沒有「帶領大家」,只是從旁提供「一點點協助」,並歸功於參與工作的老少鄰居。二○○八年四月花蟲季前夕,這座居民用童心打造的麵包窯大功告成,也立刻掀起用這座「社區灶腳」打野食的高潮。鄰居和朋友一同分享別具風味的食物,輕鬆談笑間拾回的不只是童趣,還有古早質樸的互動,完全呼應了樸門學的理念。

  力行節能、「無消費」理念的實踐家
  Peter夫婦自二○○一年在台大校門口彈吉他、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引進「國際無消費日」以來,每年都用溫和有趣的活動不斷提醒台灣同胞健康的消費觀念,如早在卡奴風暴之前,集體剪斷助長物欲的信用卡;戴著甜甜圈枷鎖在排隊購物的人龍前表演,象徵物欲對人的桎梏;在一○一大樓演出抗拒廣告「不看、不聽、不買」的行動劇,傳達減少消費就能增加自由的觀念。
  
  「也不是什麼都不要,只是希望大家在購買前多想一下,少一點耗能,少一點消費,多為地球想一點。」Peter和慧儀希望用自己做例子,告訴大家只要成為一種習慣,生活仍然可以順利運作。
  
  例如,他們沒有信用卡、盡量買二手衣,用撿來的家具布置室內;公寓頂樓用廢棄浴缸做成堆肥場,包括自己的排泄物和落葉腐枝、廚餘爛菜做成的「黑金」,把屋頂菜園的番茄、萵苣、辣椒、山藥、地瓜、木瓜等蔬果養得頭好壯壯;屋頂排水管和自外而內的繩索接引雨水,灌溉室內蔬果,養魚澆花;冬天將烤箱搬進書房,既能烹煮食物又可驅除風寒;出門拔掉耗電電器插頭;地上鋪反光紙板增加室內照明;用黑色儲水袋吸收夏季陽光,做為晚上的洗澡水;至於最拿手的太陽能鍋,更是夏天每日必備的炊具……各種節能省錢的方法,應有盡有。
  
  低碳的新經濟體系:「花錢。幫」
  Peter和慧儀對能源系統、適切科技的發展,日常生存技術的設計、經濟體系的規模以及對工作的看法,都受到生態經濟學家舒馬克(Schumacher)「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理念的影響,因此,他們也在花園新城傳遞「在地消費」的觀念。
  
  慧儀認為經濟未必要透過貨幣才能進行交易行為,若我們能集眾人之力製作一張社區專業地圖,公告每個人的專長和需求,就能用「交換」獲取服務。如此不僅可降低金錢的消費,減少對現行商業系統的依賴,也能建立低碳、持續、健康、小而美的新經濟體系。
  
  社區貨幣推動小組成立之後,便在大家的同意下,以「花錢。幫」之名建立部落格,意即以「花」錢來「幫助」彼此。幫友們用畫家鄰居細心繪製的「花幣」進行「非傳統」的消費行為。一時多少英雄豪傑競相投靠,提供美髮、攝影、搭便車、送狗就醫、水電油漆等五花八門的交換內容,左鄰右舍的感情立刻大幅升溫。也有幫友開始思考,自己除了帶小孩,還能做些什麼來服務鄰居?為了早日加入這個「台灣梵諦崗」,我也想好了一項專長:「為尋覓真愛的女子指點迷津」,你覺得如何?
  
  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
  「我們何不改造都市,讓都市也具備某些農村功能,可以生產一些食物、可以更容易聽到昆蟲振翅、鳥兒唱歌的聲音?」「我們何不讓都市也成為自給自足的夢土,綠帶隨處串連,讓鳥兒飛行時,有數不清的屋頂綠地可以停歇?」
  
  報章雜誌曾用這些文字描繪Peter和慧儀的願景,花園新城恰是一個最佳實驗室,除了先天自然環境的優勢,綺文更這麼形容:「許多人住進花園新城,都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因為這裡住了很多有理想的人。」
  
  理想的環境加上理想的人,我衷心期盼在Peter夫婦和大家的攜手努力下,花園新城有一天能擁有全台灣第一座食物森林,成為「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的見證。
  
  補教界的羅賓漢 高至豪 28歲
  有位芳鄰告訴我志豪教書的功夫十分了得,她家桀敖不馴的青春期小霸王只上了兩個月數學家教,不但進步到令專家跌破眼鏡,更不可思議的是,連教授老爸都不甩的小霸王竟對至豪言聽計從,儼然已經取代了牆上掛的周杰倫。望著努力想笑得端莊一點的芳鄰,我驚訝那位音樂部落格突破百萬人氣的年輕人竟然還有這種本事?待找了機會與他長談之後,更不禁擲筆發出「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的長嘆。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在九十六年十一月五日和六日連續寫了兩篇報導,標題分別是「台大Fun Learn家教免費到家」和「補教傳奇Fun Learn添新軍」,詳細介紹了至豪和他三位台大碩博士班夥伴洪文璞、高宏名、王藜穎所架設的國高中數理家教免費網站「台大Fun Learn」(https://www.wretch.cc/blog/FunLearn)。許多有家教經驗的大學生、研究生及高中數理老師熱烈響應他們的想法,自願加入錄製教學影片的行列;也有人盛讚這個免費網路教學的創意寫下「台灣補教史的一頁傳奇」,一天內有超過一萬兩千人次到「台大Fun Learn」網站瀏覽。
  
  對各種學習程度和經濟環境相對弱勢的學生而言,這個網站彷如荒漠甘泉,不但提供了一個因材受教的學習方式,也讓他們獲得一個更公平的競爭平台。一位網友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現今這個M型社會的改變過程中,最期望、也是最失望的莫過於教育體系的大改變,想讓孩子補習跟上腳步,因為知識是我們窮人翻身的最好工具,可是卻口袋空空。你們這群年輕學子能有這樣的理想,讓我看了這則新聞後心裡好感動,畢竟,這個社會溫馨的事不常見了。」
  
  做有意義+有意思的事,架設免費家教網站
  「自從媒體報導之後,吸引了很多關心台灣教育的補教界老師,他們自願免費提供教學影片放到網上協助進度,目前我們只錄製了十分之一的教學單元,因為大家多半還是學生,得兼顧課業,還要詳細構思線上課程,找出過去十幾年教學經驗中同學最不容易了解的地方,加強解析,所以進度較慢。
  
  「未來我對這個網站還有很多規畫,除了增加與老師的線上互動,還要設計同學發問和解惑區塊,讓全國同學了解彼此的困惑和心得,建立常見問題的『問與答』資料庫……網路可做的事情太多,目前這個網站是全國唯一的免費教學平台,將來可能會是全球或華人世界罕見的免費教學平台。別的國家有類似『teachers pool』的網站,但並非以教學為目的,所以缺乏很多應備功能;國內有『階梯學院』,但需收費。因此,這項以教學為目的的免費網站也許是前所未有的創意。」
  
  身為團隊召集人的至豪不疾不徐地描繪這個網站的遠景:
  
  「很多人把我們定位為『公益事業』,想要捐錢,其實當初並沒想得那麼崇高,只是一群年輕人想將現有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而已。科技能破除很多金錢的障礙,讓沒錢的學生也能獲得公平又充分的教育機會,與其說我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不如說我們在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感覺上比較沒有壓力。因此我們婉謝了所有捐款,以免將來遭受批評,未來希望能找到合適的獲利方式,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甚至發展如YouTube、Google或無名小站這樣的事業。」
  
  我暗自慶幸至豪沒有大唱高調,台灣已經有太多廉價的道德口水,我寧可聽到年輕人憑自己的能力,用正當的方法結合私利與公益,創造一個不須仰人鼻息的事業,那才是可長可久、又不會受人左右的想法;何況繼續聽至豪談到這個網站的構想源頭,其實他已經不自覺地將「有意義」和「有意思」融合成同一件事了。
  
  「我從大學開始就擔任家教和補習班老師,十幾年來覺得與其教一個考九十分的學生,不如將一萬個考二十分的學生提升到六十分,這樣可以用最小力氣創造最大效益,做起來非常有趣;而補習班也只是針對中上程度的學生做補充教學,對那些程度不夠的學生並無幫助,反而造成他們的挫折感。網路影音教學除了內容需要充實,接收端也需要相對設備才能銜接,所以如果網站開始賺錢,我們會優先扶助經濟弱勢的學生,改善他們的設備,否則『免費影片』的美意就無法落實!」
  
  克服肢體障礙、堅持玩音樂的Pianoboy
  至豪是民國六十九年次的大男孩,出生時醫生一邊接引一邊抱怨錯過重要新聞,心浮氣躁用力拉扯,造成他右手臂神經叢嚴重受損,嬰兒時期右臂完全沒有反應,也注定他當左撇子的命運,幸虧十幾年來復健頗見成效,雖然迄今不能高舉過肩、不能舉直,也不能緊握,但比當初近乎癱瘓好太多了。
  
  至豪不確定自己兩、三歲就開始學琴是不是為了復健,因為他不喜歡在過去中打轉。但由於很喜歡音符,長期接觸後培養出敏銳的音感,特別喜歡樂器之王——鋼琴的豐富表現力。上高中後他遭遇極大的課業壓力,不但沒有放棄鋼琴,反而又接觸吉他,用更瘋狂的練習來釋放情緒,久而久之對兩種樂器的掌握有了心得,因而創造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這段時間父母雖然擔心我不能兼顧功課,但並未阻止我藉由音樂平衡壓力,先前也未逼迫我學習樂器,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我的了解,否則我可能會故意違抗,弄得兩敗俱傷;不過這也因人而異,父母必須清楚孩子的個性,因勢利導。」
  
  考上台大物理研究所之後,很有自己想法的至豪休學一年,打工環島玩音樂,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周圍的環境和人物,累積了強大的創作能量。他經常寫一些曲子放到自己的部落格「Pianoboy的音樂世界」,歡迎同好分享下載,三年多來拜訪人次竟高達一百多萬,擁有世界各地的知音,許多網友因為他的音樂而撫慰了喪失親人或寵物的創傷。
  
  「我很高興我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容許我的叛逆,好比我決定每天大幅縮短讀書時間而去彈琴時,我知道他們其實非常擔心這種反其道而行的讀書方式,但我也不想解釋,只知道誰反對都沒用。我從叛逆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因為興趣而願意投注大量心血,終於克服肢體障礙,獲得一點成果,而這成果最後又能安慰需要的人。」
  
  至豪強調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如此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他觀察很多同學一路讀書考試,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做的也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
  
  「那真的很可怕,這樣的人生我永遠不要!」。
  
  專注,讓放牛班小子成為台大高材生
  知道至豪自成功高中考上台大農工,然後念台大物理研究所的學歷,很多人會以為他從小品學兼優,事實呢?
  
  「完全相反,我從小不愛看書,有字的書更是從來不翻,一直上了公館附近的民族國中後才開始讀一點書。國中校風自由,大家都不喜歡讀書,因此雖然成績略有進步,仍然差其他國中一大截。還好後來有『自學方案』,只要你是全班前幾名,就算是再爛的國中也能直升對應的高中,所以我才能僥倖進入成功高中。」
  
  至豪高中第一次考試是全班倒數第三名,殿後的兩位來自其他國中的自學方案。於是他開始發憤圖強,每天回家念書到凌晨二、三點,一大早又從花園新城搭第一班車上學。
  
  「我讀得很辛苦,但我明白過去玩了太久,實力太差,所以並未將考試結果放在心上,只想努力跟上同學的程度。」
  
  但拚命苦讀並沒得到預期的效果,至豪決定改變讀書方法。他每天五點放學後先彈三小時鋼琴,徹底放空,然後專心念到十一點就寢,甚至每週一小時請鋼琴老師個別指導,星期天及晚會或主日崇拜還到新城教會司琴,完全不理會課業壓力,如此反而從高一倒數第三名進步到高三的第三名,終而考上台大農工系。
  
  「其實,台大農工並非我的最愛,只是高中拚了三年,大學想輕鬆念念書而已。我是一個很注重思考的人,所以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會流於怠惰,也會為思考後認為值得的目標全力以赴,不需要別人督促。像後來念物理所,就是經過思考後的選擇。因為自己喜歡科學,從小就愛親自動手做,也想了解周圍的粒子世界,掌握它們的規律。」
  
  聽心裡的聲音,走自己的路
  不只是念書有自己的堅持,至豪從高中到大學七年一直與新城教會保持密切關係,也有許多談得來的朋友,但他始終沒有受洗成為一位正式的教徒。
  
  「因為我從高中開始就想到人生與自己使命的問題,想從中獲得滿意的答案。教會雖然有一套理論,卻無法印證自己的狀況。我經常與教會的朋友討論,也沒法見證心中的疑惑,因此一直未成為教徒,也因為這個緣故,後來被迫放棄一直很喜歡的司琴工作。不過,我也沒有放棄我熱愛的音樂工作,目前我為一些藝人寫歌,合作過程非常愉快,也交了不少朋友。」
  
  虛長至豪二十多歲,我很羡慕他這麼年輕就能擁有和堅持自己的想法。不似我的成長時代,年輕人幾乎都是為了國家社會和別人的價值而活,「犧牲」是被讚許的美德,「服從」是不容思辯的傳統,或許我們因此得到衣食無缺的生活為獎品。但不知怎的,和他聊完的那晚,我忽然好想重新活一次。這次,我只想聽自己心裡的聲音。
  
  ◎至豪的部落格:Pianoboy的音樂世界 https://www.wretch.cc/blog/superpaino

延伸內容


活出你的人生意義

◎文/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

  《夢想力》收錄了十三則花園新城的傳奇故事。這十三則故事中的人物,以世俗眼光來看,都不是「從貧窮到巨富」的傳統勵志典範。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每個人都盡其所能活出了他們精采的人生!
  
  這些人都是心靈的鬥士,不受周遭環境和生命事件的影響,抗拒了「追求穩定收入」的誘惑,成功地追尋自己的夢想,終能活出自己的理想,進而嘉惠、影響周遭的人。許多人不但受到他們實質的幫助,也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示。
  
  當我們埋怨老天不公、命運不平、世界不善的時候,這十三個生命奇蹟,告訴我們如何在逆境中依舊活出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人生品質,不?外境所動。
  
  雖然從我熟悉的靈性角度看來,這些人好像沒有一個是正式在靈修的,但是,他們卻都活出了靈性生活的特質:活在當下,把生命的挫折當成禮物,接納人生的不完美,但是盡己所能做到最好。他們沒有讓外在世界影響他們的內在,因?他們都有足夠的內在力量,能夠活出他們自己的人生劇本。
  
  在美國暢銷將近八百萬的心靈書籍《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方智?版社)中,作者說到我們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把宇宙的意識帶到這個世界。但是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在這十三則傳奇故事中,我們看見了十三種獨特的表現方式。能夠用不同的方式活出自己精采的人生,這才是我們來此一遭的目的。
  
  用雙手實踐夢想的慈佈說:「回首這一路走來的人生,我無法不歎服造物者精心巧妙的設計。從前視為沒有意義的獨立事件,因緣成熟之後便自然而然連結,串成一件有意義的『發生』。生命從沒有無謂的事件,如同自然界沒有無用的產物,就看我們如何定下心來覺察『發生』當下的感受,因而活出真正的自己,獲得自在喜樂。」這段話真是深得我心,由慈佈自己親身經歷而娓娓道來,更是令人動容。
  
  五毛的人生經歷也很有意思,在IBM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毅然離職,追求自己的夢想。這讓我想起自己當年的經歷:我離開IBM之後,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開始寫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沒想到在海峽兩岸獲得了廣大的迴響,結果現在我以心靈寫作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能夠「捨」,才能夠「得」。
  
  而幾個一九八○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以自己的理想創立了第一個線上免費教學網站,嘉惠了貧窮的莘莘學子,真是美事一件。在這個故事裡,傾聽內在的聲音,不隨波逐流,是我們要學習的課題。
  
  讓我驚訝的是,這些人顯然不了解最近非常流行的「吸引力法則」,但是他們卻都已展現了藉由心靈力量,讓自己夢想成真的能力。看了他們的故事,讀者也許可以想想:我的人生劇本是什麼?我要盲目地在生活中前進,還是收回生命的主控權,寫出自己的人生劇本?
  
  你可以在當下就做決定!
  
  (本文作者為身心靈作家)
  部落格:blog.sina.com.cn/tiffanychang

我住花園新城

◎文/鄭同僚(公共電視台董事長)

  我會住花園新城,先是因為認識書中人物之一??偉文。他爽朗真摯、永遠笑嘻嘻,熱心執著、不知疲憊為何物。然後,我聽他說住在花園新城,歡喜朋友不約而訪地敲門相遇。多好,這地方,竟然有歡迎友人隨性來敲門的朋友。於是,我開始被花園新城吸引。
  
  我和家人第一次到花園新城看房子,就遇到書中另一個人物秋民。他在自家院子前做木工,我們是路人,但他毫不猶豫就放下手邊的工作,主動和我們聊起來,告訴我們住在這裡有多好、買這裡的房子應該注意什麼,還說歡迎我們來當鄰居。那時住在台北將近十年,為了找理想的住所,也在假日裡奔波了兩、三年看房子,可是,從來沒有那樣被一個陌生人的自然親切感動過。那天,我們一家四口離開秋民的工作室時,屢屢回首,依依不捨,開始愛上這裡。
  
  不久,我們果然就搬到花園新城了,房子,竟然就買在秋民家斜對面。搬來的第一天,鄰居吳先生夫婦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接著二話不說就開了他們的廂型車,幫忙跑了一趟木柵舊家。那天夜裡,我的孩子和左右鄰居的孩子們已經開始在互相探詢,輕笑不斷。躺在院子裡沾滿露水的草地上,微風輕拂,仰頭看著久違的星星,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幸運的人。
  
  住定後,總覺得自己也該主動做些什麼,讓社區更美好。沒多久,來了大颱風,住家附近的蘭溪邊由上游沖下來一大堆泥土,還夾帶了許多盤根錯節的野薑花。我常在清晨到溪邊散步,漫聞野薑花香四溢。看這些野薑花的根因大水沖刷裸露,容易採集,心想何不將這些花散種到新城各處,將來處處花香?於是我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戴著斗笠,拿著塑膠袋跟鋤子,先到溪邊分挖小部分綿密的薑根,再沿著馬路找潮濕有水的地方種植。每天種一、兩個地點,種了將近一個月,由花園新城的底部溪邊,種到偉文家的新城坡頂附近。種完後,覺得自己對這地方也盡了點力,算是道地的花園新城人了。
  
  我喜歡散步,種花之後,更喜歡散步。在花園新城走路,人們會互相打招呼。這樣的地方,可以漫步,可以安然地心不在焉,真正有家的感覺。在花園新城住了三年,但書中人物有好多位都還不認得,這讓我更期待黃昏時的散步。因為,也許下次相視而笑的,會是某位還不相識的書中人物呢。
  
  如果,你對日子還有一點點浪漫的期待,請讓這本書帶領你的心靈去散步。這本書,不但給你生動的故事,更能替你開拓屬於自己心靈的花園新城,不可不讀也。

給自己一次不一樣的機會!

◎文/盧蘇偉(《看見自己的天才》作者)

  夢想力!找到住在台灣的理由,活出自己的價值!這真是一本讓人興奮的書,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執著,讓人讀了有一份共鳴的感動!
  
  三十年前,我還是一個高職學生,因為讀了一些哲學書,深深著迷,決定自不量力地參加大學聯考。考了七年,前後五次,才因退伍軍人加分而考上大學,但我已不再鍾情哲學系,而選擇了社會工作和青少年輔導。我覺得哲學是思想,愛與智慧應是行動和實踐。自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畢業,二十年來一直守著一群迷途的孩子,實踐自己對生命的愛與熱情,經我陪伴走過一段路的孩子和父母不知凡幾,他們說我是他們生命中的貴人,其實他們才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他們豐富了我的生命,因有有愛,有夢想,讓生命從此不一樣!
  
  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裡面有幾位人物是我景仰已久的老師,如徐仁修老師和他的荒野保護協會,早已是我們全家人和周遭朋友共同的學習偶像。對生命的關懷,來自人的自省和謙卑,人取用大自然如此之多,回饋大自然的卻只有無止境的破壞。徐老師帶領我們用行動向自然學習,也用最簡單和樸實的方式生活。陳秋民老師是我的小孩最崇拜的對象,幾年前有機會聚會,他總是能把所有孩子吸引到身旁,讓孩子發出陣陣驚歎,他的課堂上學生要打瞌睡,恐怕會有永生難忘的驚奇經驗!
  
  我雖無緣結識書中其他人物,但從他們的故事中讀到了生命獨特的深度和滋味,阿正與淑明夫婦和我雖同是小人物,卻在生活中別有自己的堅持和態度,平凡中看見不一樣的創意!保護地球是多麼偉大的使命,卻在牙醫師李偉文先生的多方努力下成為可能的行動,他證明了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有無限的可能,別輕易被自己的專業和工作,束縛了我們對生命的熱情,永遠挑戰自己!永遠給自己的生命一次不一樣的經驗和機會,我們的熱情和行動會創造豐富和精采的生命。
  
  林子凌因喪女的悲慟走出不一樣的人生;高至豪用具體的行動,為繳不起學費的孩子創辦免費的家教網站;陳慈佈從生活出發,愛物惜福做玩具,發動募款打造安全的童年;毛樂民從高科技公司IBM出走,勇敢逐夢,走出一片海闊天空;Mia和Scott攜手用藝術感動天地!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的大地旅人Peter與慧儀;姚添富秉持棒球精神,一手重塑花園新城,堅持便當品質;林南吉出版布農口述歷史、搶救部落;花園新城的現代「夢」母要將學校搬進社區,給孩子一間不一樣的教室……
  
  這些人都不是什麼大人物,只因一份理想和堅持,他們讓自己的生命不一樣,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具體行動,而且堅持到底,努力不懈!
  
  你也想讓自己的人生從此不一樣嗎?
  
  從現在開始看重自己獨特的想法,賞識自己的天才,不管周遭親友的評語和意見,只要它是利己利人的事,就永不放棄,努力地堅持到底。不要只期望有份薪水和安定的生活,人生可以要得更多,只要你開始夢想,你的熱情會讓你的眼睛閃爍著希望和光芒,你的夢想會讓你的生活充滿活力和動力!給自己的人生一次不一樣的機會!Go!Go!Go!
  
  (本文作者為板橋法院少年保護官暨知名作家)

作者資料

張念陽

四年六班後段生,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後卻去當了十七年偵查犯罪的公務員;八年前經朋友力邀轉戰電子產業,近日因公司經營不善全員資遣,目前陪嬌妻煮飯洗衣、學拳淨心,行有餘力,則遊走社區撿拾垃圾狗屎自娛,竟比上班還不得閒。 兩年前一個偶然,為素昧平生的夏學曼寫了一本《一個癌症媽咪給兒子的遺書》,復因此次深入探索多人閱歷,而對生命略有所悟。故計畫遷居東海岸,以「助人為快樂之本」做為人生下半場的開場白。

基本資料

作者:張念陽 出版社:野人文化 書系:野人家 出版日期:2008-08-05 ISBN:9789866807268 城邦書號:A1010138 規格:平裝 / 全彩 / 22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