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讓你我思考新科技的現在與未來,
指引我們如何善用新科技,做出更好的選擇。

★《人工智慧的未來》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一致推薦
★ 本書入圍《金融時報》和麥肯錫2017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名單

試著想像一下,擁有新科技的生活是這樣的:

  • 透過物聯網,你家的磅秤向你家的冰箱「告狀」,叫它「鎖起來」,不要再讓你拿冰箱中起司蛋糕,因為你體重已經嚴重超標。
  • 藉由生物科技,你可以「篩選」更聰明、更健康的寶寶。
  • 孩子入學後,老師竟然「不是人」,而是具有人工智慧的化身,依據學生的程度和喜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客製化課表。

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生物科技和無人載具科技(自動駕駛的汽車、飛機或船舶等),這些新科技推陳出新的速度愈來愈快,能讓人類的生活更健康、更方便。不過,新科技也讓人類陷入失業、隱私不保、富人掌控新科技等惡性循環。

面對這些新科技,人類必須做出選擇,而這些選擇,對於未來的科技與商業發展,還有我們的生活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這本書,為的就是提供這種工具,因為有選擇才有力量,相信參與的人愈多,做出的判斷愈好。

科技選擇:如何善用新科技提升人類,而不是淘汰人類?
定價380元 | 特價79300
費維克.華德瓦、亞歷克斯.沙基佛──著
譚天──譯
費維克.華德瓦(Vivek Wadhwa)

哈佛大學法學院與卡內基美隆大學特聘研究員,杜克大學普拉特工學院的研究所所長,《華盛頓郵報》全球專欄作家。曾在史丹福大學法學院、埃默里大學與奇點大學任教。華德瓦教授科技、產業顛覆、創業、與公共政策等課題;研究指數成長的新科技造成的政策、法律與道德議題;幫學生做好因應現實世界的準備;還為數國政府獻策。除了是《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以外,他還為VentureBeat、《赫芬頓郵報》、LinkedIn的「影響人」部落格、美國工程教育學會的《棱鏡》雜誌供稿。

亞歷克斯.沙基佛(Alex Salkever)

作家、未來學家與科技顧問。曾任Mozilla行銷傳播副總,也曾在幾家高科技新創公司擔任行銷長與行銷主管。在進入行銷這一行以前,他曾是BusinessWeek.com的科技編輯。他也是《移民大出走》(暫譯,原書名The Immigrant Exodus: Why America Is Losing the Global Race to Capture Entrepreneurial Talent)的共同作者。《移民大出走》曾獲《經濟學人》評選為「二○一二年年度最佳商業書」。

「費維克提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議題,如何用科技提升、而不是淘汰人類。他的這本書為我們帶來極具價值的指南,讓我們評估未來科技的利弊與風險得失。」
──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如何找出眼前回報最豐、最有遠景可期的科技,一方面避開它們的危害,堪稱人類未來最重要的二個議題。費維克的這本新書以獨到見解,明確而清晰地檢驗了這二個議題。」
──發明家,未來學家,《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與《人工智慧的未來》(How to Create a Mind)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
「非常好的書!我們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現在進入『指數衝刺』,這種顛覆帶來巨大後果。費維克給了我們剖析這一切變化的棱鏡。」
──蘋果前執行長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
「呈指數成長的科技即將改變我們人生的每一層面。對每一個人、每一家公司,了解這些科技的潛能與它們的衝擊都極端重要。費維克在這本書中為你提供一個明確而且具有權威性的藍圖,幫你評估它們的利弊與風險。」
──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與執行主席,《紐約時報》暢銷書《富足》(Abundance)與《無畏》(Bold)作者彼得.迪亞曼迪(Peter H. Diamandis)醫學博士

◎前言

那是一個溫暖的秋晨,我在走過加州山景(Mountain View)市中心區時見到那輛車。它有些像高爾夫車,又有些像《傑森一家》(The Jetsons,按:一九六○年代美國華納經典卡通)中那艘有個泡泡頂、翩然而至、停在十字路口的太空船。乘客座上坐著人,但駕駛座上似乎不見人影。我心想,這倒是新鮮事。但我很快察覺,眼前這是一輛谷歌(Google)車。這家總公司設在山景的科技巨廠,正在這?路測它小小的自動駕駛車。

這是我在一條沒有特定結構的普通道路上,邂逅一輛全自動車的第一次。

一名行人在它前面走過,這輛谷歌車耐心等著。另一輛車跨出路口,打出左轉燈號,但谷歌車有路權。它毫不猶疑地加速,穩穩通過路口。我發現那車上的乘客似乎一點也不擔心。

這次邂逅經驗讓我驚豔,但也讓我惶恐。友人與同事告訴我,我有這種反應不稀奇。許多人類比機器優越的假設已因無人駕駛車出現而備受挑戰。

科技進步,迫使人類讓出駕駛座

在這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都必須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雖說我生活在矽谷(Silicon Valley),見到這樣的自駕車,仍讓我對今後可能面對的一切未知惶惑不已。在物質富裕的國家(世上其他國家的情況也逐漸如此),學習駕駛是一種人生階段,它代表自由,權力,代表長大成年,它證明人腦可以克服體能極限,擴大人體可以辦到的領域。直到最近,如何駕駛一輛車仍然似乎是只有人腦才能解決的問題。

駕駛是在極度變化多端的環境條件下,不斷運用風險評估、感官認知與判斷進行調適的一種組合行為。直到不久以前,一般認為這工作過於複雜,機器人無法處理。現在,至少在公路上,機器人的駕駛技術比人類還熟練。無須多久,就連人類應不應該駕駛都會成為公共議題。

這樣的範式(paradigm,譯按:特定科技活動遵行的共同模式)轉移不會沒有成本,不會沒有爭議。自駕車一旦普及,數以百萬計以開汽車、卡車與大巴士(最後包括飛機與輪船)為業的人將失業。我們會以一種Uber與Lyft的延伸版本共享我們的車。但軟體總會出錯,因而導致的人命傷亡勢所難免,我們又如何處理這類問題?一旦面對極度艱難的抉擇,例如,為了保住載了一車學童的校巴,自駕車應不應該犧牲自己車上的乘客,衝下懸崖?我們該怎麼運用程式,讓車子做出正確決定?

我沒想到,第一次在馬路上見到谷歌自駕車那一幕竟會讓我如此百感交集,又愁又喜。之後我終於發現,我所以如此情緒激動,反映的正是新科技為人類帶來的震撼:這些強調效率、即時性、聯網、無障存取與多媒體同步串流的新趨勢,已經為我們帶來失業、認知與社會適應力不足、孤立、苦惱、以及認知與情緒超負荷等等後果。

科技曾經是一門互不相關、以系統與一些酷儀器掛帥的行業。它在暗中一點一滴不斷滲入我們人生每一角落;今天,這股暗流已經成為聲勢驚人的洪流。科技占領我們的一切:我們人生的每一部分、社會的每一部分、每天醒來以後見到的一切。幾乎無所不在的數據網路與連線裝置,讓我們可以迅速通訊,可以隨時處理資訊,從生物學、能源、與媒體,到政治、食物與運輸交通,一切的一切,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重新詮釋我們未來的變化。我們自然惴惴不安;我們也應該這樣。主要為加惠少數人而設計的科技,可能造成反撲,讓我們大多數人與我們的環境受害。我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控制感,需要真正控制自己的人生。

未來並不遙遠,我們是否做好準備?

最能說明這種憂患意識的,就是谷歌車。我們歡迎更美好的未來,但我們擔心失控,擔心失去部分自我,而且最重要的是,擔心失去自由。為了科技,我們需要付出什麼?我們又怎麼才能決定,改變我們人生的科技創新值得我們的犧牲?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深獲駭客與技術人員尊崇的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一九九九年的一次電台訪問(顯然不是第一次訪問)中說:「未來已經來到;只不過分布不是非常均勻罷了。」事隔近二十年以後(儘管大多數人,包括最窮的人,今天都有可能參與非正式決策,決定新科技的分布,甚至決定某些科技的禁止使用),吉布森當年那段話仍然有效。

我靠思考未來、與其他人討論未來維生,也因此有幸生活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未來裡。我駕一輛好得不得了的特斯拉(Tesla)Model S電動車。我在史丹福大學附近、門羅公園(Menlo Park)內的住宅是一棟被動式節能屋(Passive House),完全不靠電廠供電,冷暖氣能源耗費極低。我的iPhone上有許多電子感應裝置,無論我置身世上任何角落,只需把它置於胸前就能繪出詳盡的心電圖,傳給我的醫生。

(作者按:我心臟一直不好,曾經因心臟病發作而險些送命。能夠在幾秒鐘內、而不是拖延幾小時以後才能與我的醫生取得聯繫,使我的人生過得更安全、更輕鬆,讓我可以充滿信心地登山,在世界各地旅行、發表演說。)

許多與我討論突破性科技(例如人工智慧與合成生物)的企業家與研究人員,都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營造更好的未來。有一個團隊只用三星期,就造了一個全功能外科手術手套原型,能在醫生進行檢驗時為醫生提供觸感指導。還有一個團隊用四個星期造了一種視覺化軟體,能使用市面有售的無人機空拍攝影影像,告訴農人他們的作物長得好不好。

所以說,所謂遙遠的未來,其實並不遙遠。我們指望一些機構能評估、或許還能預防新科技的風險,能讓新科技的利益普及均霑,能幫我們了解、融入它們。但問題是,科技變化腳步超過這些機構,這些機構已經陷於一片改變之海中。

如果我們坐視不管,這種劇變造成的大規模漣漪效果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我們的壽命長短,甚至改變我們身而為人的本質。就算我現在這種未來色彩濃厚的生活看來或許有些不真實,不出十年,我們可能認為它原始得可笑,因為我們的科技現在已經擁有工具,能讓我們的生活經驗出現人類來到這個世上以來最大的變化。人類過去也曾歷經劇變,從開始用火到農業崛起,到帆船問世,到內燃機引擎,再到電腦,像過去這些變化一樣,眼前這波變化也是科技大進的結果。不過眼前這波變化規模遠比過去大得多,速度快得多,對當代世人造成的壓力也更加令人難以承受得多。不了解這波變化會使我們人生、使這個世界似乎更加失控。

現在我們如何選擇科技,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我將在以下幾章帶你進入這個未來世界,討論幾種正以指數規律飛速成長的科技,說明它們帶來的種種可能。你會見到我對它們的潛能無比興奮,但同時也對它們造成的風險憂心忡忡。

大體說來,我們會在二種可能的未來中集體選擇一種。一種是《星艦迷航》式烏托邦未來。在這種未來中,我們的需求既已滿足,於是全力鑽研知識,力圖改善人類。另一種是《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譯按:美澳合拍的一部末日後科幻片)式反烏托邦未來:一種你爭我奪、文明自我毀滅的可怕未來。

這二部影片都是好萊塢創造的科幻世界,不過都有可能成真。我們已經有能力,可以創造一個分析手機、基因複製儀的世界,已經擁有了不起的運輸科技,可以造就全民福祉、富足的食物、飲水與能源。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可能迎來無就業經濟,喪失一切隱私,無所不在的醫療紀錄登錄、優生、以及貧富懸殊惡性循環的不斷加劇:種種條件都有可能造成動盪不安、造成奧威爾式(Orwellian,譯按:指沒有人性的極權社會,源於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寫過幾本膾炙人口的小說)、或充滿暴力的未來,讓我們熱烈期盼的科技帶動的進步化歸泡影。我們也知道,文明進步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倒流。歐洲在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情況正是如此:人性沉淪,墜入「黑暗時代」(Dark Ages),羅馬人經過嘗試與失敗、好不容易學得的大量知識與科技就此消逝。現代文明的進步固然驚人,但在全球性動盪刺激下,照樣可以重演當年黑暗時代的淪亡慘劇。

決定這一切後果的是我們的集體選擇。科技一定會製造動盪不安,一定會毀滅產業與就業機會。它可以同時既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也讓我們的人生更醜陋。但如果我們可以共享創造的繁榮、軟化它的負面衝擊,確保利益超越風險,取得更大自主,而不是淪為科技附庸,我們可以進入「星艦迷航」的境界。

你會發現所謂「非黑即白」在這裡並不存在;同樣的科技既能造福、也能為禍人類,是福是禍,一切端視我們的集體選擇而定。人類文明走向何方,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一種決策角色。

最後你會發現我打從心眼裡就是樂天派。我真的相信我們都能學習、進步,攜手同心創造奇幻未來。

就讓我們抱著這種信念,展開這趟旅途吧。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人工智慧的未來:揭露人類思維的奧祕
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讓今日電腦無所不能的最強概念
智慧工廠:迎戰資訊科技變革,工廠管理的轉型策略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大數據時代,做好量化決策、分析的有效方法
Big Data大數據的獲利模式:圖解•案例•策略•實戰
馬自達Mazda技術魂:駕馭的感動,奔馳的祕密
本田宗一郎自傳:奔馳的夢想,我的夢想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人工智慧的未來:揭露人類思維的奧祕
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讓今日電腦無所不能的最強概念
智慧工廠:迎戰資訊科技變革,工廠管理的轉型策略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大數據時代,做好量化決策、分析的有效方法
Big Data大數據的獲利模式:圖解•案例•策略•實戰
馬自達Mazda技術魂:駕馭的感動,奔馳的祕密
本田宗一郎自傳:奔馳的夢想,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