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福爾摩斯遇見福爾摩沙
曹銘宗

  我做過台灣文史記者、主編、作家、講師,近年來又兼任英語、華語導遊,以及台灣文創、休閒農業參訪團顧問,所以相當注意台灣地名源流。但我發現,政府機構對很多著名地名的解說,卻常見錯誤或欠缺說服力。
  以下先舉幾個例子,看看這些地名由來的官方說法是否合理?以及我提出的質疑。
  貓空(台北文山):「此地因河流沖刷在河床上形成很多凹凸不平的壺穴,台語稱之『皺空』(Jiâu-khang),後來被錯寫成諧音的『貓空』(Niau-khang)。」事實上,台灣很多地方都有壺穴地形,而以基隆河流域最多,基隆暖暖地區最密集,但並沒有「皺空」的說法。
  九份(新北瑞芳):「這裡最早住著九戶人家,對外採購都要求先分成九份,再運送到此。」這種說法似乎言之成理,但如果九份地名由來是把運送物資分成九份,那麼如何解釋其他的十分、八分、七分、六分、五分(分是份的簡寫)等地名呢?
  卯澳漁港(新北貢寮):「從高處俯視灣澳,或從海上瀏覽灣澳溪流,形似卯字。」請問,海灣如何長得像一個筆畫不算簡單的「卯」字呢?
  凍頂山(南投鹿谷):「本鄉種植烏龍茶於凍頂山,據說因先民早年無鞋可穿,寒冬必須凍著腳尖上山頂而得名。」這種說法很好笑,先民不會穿草鞋嗎?
  阿里山(嘉義):「相傳本地昔日山胞頭目名曰阿里(或稱阿巴里),遂將此獵區稱為阿里山。」哈!頭目名字再加一個字就變「阿里巴巴」了。
  奮起湖(嘉義阿里山):「原名畚箕湖,以地形如畚箕而得名。相傳當年蔣經國(或蔣中正)總統乘坐阿里山鐵路視察,認為畚箕二字不雅,就改名諧音的奮起。」但是,早在日本時代,阿里山鐵道就有「奮起湖驛」的站名了。
  高樹(屏東):「日本時代初年設高樹下庄,後來簡化為高樹庄。高樹地名由來,傳說因早年村內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樹而得命。」事實上,中文辭典並沒有「高樹」這條詞彙,因為華人形容樹木高大會說大樹,不會說高樹。在日本,一般形容樹木高大都說大樹或巨木。
  蘇澳(宜蘭):「清代移民團統領蘇士尾率人來此港灣,故以蘇命名。」但是,在清代文獻中找不到有移民「頭人」或「墾首」名叫蘇士尾的資料,現今蘇澳也未流傳蘇士尾的事蹟。
  紅葉溫泉(花蓮萬榮):「昔時為阿美族住地,因多山貓而稱高藥,其地狀狹長陰翳故譯紅葉。」這是說紅葉村因土地形狀而得名,但最早可能先畫地圖再取地名嗎?而「高藥」又與山貓有什麼關係?
  談台灣的地名,先要談台灣的歷史。台灣先有原住民族,後有各種移民,四百年來歷經荷蘭、西班牙、明鄭、大清、日本、中華民國的統治,政權經常更迭,加上族群非常多元,使得地名源流變得十分複雜。
  在台灣,現在用中文寫的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現有十六族,還有很多消失或凋零的平埔族群)音譯,歐洲語(葡萄牙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音譯,漢人的福建語(漳州、泉州、福州等)、客家語(四縣、海陸等)、明清官話(北京語),以及日本語的漢字(可能音讀或訓讀)。
  因此,探討台灣地名的由來,必須聽音辨義,不能望文生義。例如野柳(新北金山),很容易想到是野生的柳樹,但野柳位海邊,哪有柳樹?例如松山(台北),很容易想到是長滿松樹的山,但松山不只沒有松,甚至不是山;松山舊名錫口,但錫口也不產錫。
  台灣較有系統的研究地名由來,始於日本時代日本學者伊能嘉矩的《台灣地名辭書》、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戰後,台灣地名由來的解說,也大都以這兩本著作為基礎。
  然而,台灣地名源流涉及台灣的歷史及複雜的語言,伊能嘉矩、安倍明義以外來的日本人,在研究上想必力有未逮。他們解說的台灣地名由來,很多都說源自原住民語,但未加說明或沒有證據,所以現在就無法對證了。例如安倍明義說鵝鑾鼻(屏東恆春)的地名是由當地排灣族語「Goroan」(中文音譯鵝鑾)+台語「鼻」(岬角之意)組成,而Goroan 指帆船。但是,目前的排灣族語卻沒有Goroan 這個字。
  今天,如果想探索多元族群語言由來的台灣地名,需要有如福爾摩斯偵探推理、科學解析史料的精神。因此,當我想找一位可以諮詢台灣地名源流的人,則非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的翁佳音先生莫屬了!事實上,翁佳音研究台灣地名源流的能力,加上現今所擁有的工具,包括台灣原住民各族語言辭典,以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等,已非當年伊能嘉矩、安倍明義所能及。翁佳音以台灣史研究見長,他的母語是漳泉語,他還精通日語、歐洲語,尤其他可以直接閱讀十七世紀的荷蘭、西班牙史料。
  在我當文史記者時,翁佳音就是我的採訪對象。這次,我再化身記者,向翁佳音採訪台灣地名由來,經過我無數次的詢問,他毫不保留的解答,終於寫成了這本書。我在寫好每一篇後,常先貼在我們兩人的臉書上,聽取多方意見,再做修補定稿。
  在此特別一提我們兩人合作的一件美事。我是基隆人,以前從基隆搭火車到台北,經過八堵、七堵、六堵、五堵,但多年來沒有人知道消失的四堵、三堵、二堵、頭堵在哪裡?結果,翁佳音先找到一份清代的地方契約書,再以地理資訊系統比對,終於確定了從頭堵到四堵的位置。原來,頭堵位在當年的「橫柯庄」,今天汐止的橫科里,正好就在翁佳音住家附近。
  本書並不是有系統的研究台灣各縣市地名源流,只是對現在很多常見的地名,但地名由來卻因循舊說、語焉不詳,甚至望文生義、似是而非,提出了修正,或是較具說服力的解答。例如福爾摩沙、台灣、基隆(雞籠)、高雄(打狗)等大地名的由來,多年來幾已定案,但本書仍提出有憑據的新見解。
  此外,特別要再感謝翁佳音提供大量佐證地名由來的地圖、文書、圖像,其中有很多是他個人多年來的蒐集。
  本書最後附有一篇「地名謎猜」,收集很多流傳多年、以台灣地名為謎底的謎語。一九九五年我擔任聯合報鄉情版記者時,曾開闢「台灣地名謎猜」專欄,介紹與台灣地名有關的「謎猜」或「燈猜」。現在我重新整理增訂,以饗讀者。
  最後我們要強調,本書對很多台灣地名由來提出新的看法,並不是宣布蓋棺論定,而是希望可以打開討論風氣,因為研究地名可以了解命名的本意和土地的身世,讓大家更加愛惜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