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探索,產生新知識
但是我們可能從沒想過,孩子的這些重複行為,正是他們建立知識的重要過程。藉由從大人們的解釋和提供正確的名稱與說法,孩子可以學習該怎麼稱呼心愛的家人、各式各樣的顏色和形狀等外在事物。
接著,他們的認知系統藉由經驗累積整理出的分類概念,建構出每種物件的組成成分、不同物件的共通成分、以及只屬於某些物件特有的獨特性,創造出更多連結,不再只透過詢問「這是什麼?」來學習外界事物,而是自己摸索和探討產生新知識,例如有些孩子會將不同的概念組合成自創名稱,像是把電視看版廣告車稱為 「電視車」、建築用的吊高作業車稱作「長頸鹿車」…… 等。
◆打破固著僵化,發揮天賦創造力
只是,很多時候,孩子會堅持固守著某些僵化概念,就像是「堅持認為黃色的汽車才是計程車」而無法順應調適、接受變化多端的世界。固化的概念很不利於孩子發揮自身的天賦創造力。擁有高度彈性、開放,並且可以適時調整的視角,對孩子的學習及生活非常重要。
那麼,該如何培養、增加孩子對於事物的認知彈性呢?從提供許多認知學習、創意聯想的活動開始,是一個打破孩子固化知識疆界的有力著眼點。
《這是什麼?》一書的作者不只教孩子命名,以及認識許多動物、配件和事物的名稱,更利用書中的靈魂道具 ──「互動巧板」,將相同的單一形狀,精心設計讓它融入每一頁的情境圖像中,鬆綁孩子的僵化認知,讀者會發現,原來一個形體圖像在不同背景之下,可以有好多種名稱;有些玩法和圖像搭配,甚至超乎既有想像,更加凸顯了作者的創意與獨到見解。
◆親子共讀共遊,啟發無限創意
大小讀者藉由作者的巧妙安排,可以透過書本中簡短的提示,讓一片鬍子形狀的互動巧板,可以為墨鏡、鞋子或是肩膀所用,甚或無限延伸,將這片百用巧板發揮得淋漓盡致。書中每一幅圖畫上的說明文字,都是在幫助大家先框出概念,之後再來思考安置巧板的位置;當有了名稱和位置之後,讀者可能突然間驚訝發現:哎呀!原來鬍子和鞋子竟然是這麼的相似!
除此之外,書中所附的互動巧板並不是只能在書中使用,還能自由運用於書以外的任意圖像。家長不妨鼓勵孩子拿著互動巧板,大方的到處去比一比、試一試,甚至可以進一步動手改變巧板的顏色,或是創造更多種形狀的巧板,試著探索能不能在不同物件中,發現更多相似的形狀圖像呢?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親子可以享受一個美好的共讀共遊時光,這真的是任何學習都比不上的寶貴親密交流。
《這是什麼?》挑戰大小讀者對「東西」概念及命名的既有認識,不只有趣好玩,更也讓我們在概念上不固著僵化,擁有彈性與創意,啟發我們對這個世界更多的無限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