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攝影
攝影師之念:讓影像透過文字與設計來述說動人故事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所有影像工作者,無論攝影、編輯、美術都絕對要看的一本書! ◎無論靜態或動態影像,「故事」是讓作品脫穎而出的唯一準則與真理! ◎藉由「設計」,影像、版面、文字將共同擄獲讀者的心、眼、魂! 拍好照片,你只成功了一半。 透過策劃與編排,讓影像與文字一同勾勒出拍攝者的意念與想法, 帶給觀者更深一層的感受,才是攝影的終極目標! 如同寫作,攝影也需要「起、承、轉、合」。 如何讓影像本身就能夠述說動人故事,便是關鍵之所在! 透過閱讀,你我將能夠臨摹當代大師的心法與意念,一同登上攝影的巔峰! 在攝影不斷增生出各種現代形式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過去一直在做的事,是講故事。並非所有工作都會牽涉到故事,有些是封面或單幅影像的拍攝,但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當時,我不會使用講故事這種說法,在我記憶中,我認識的人也都不會這樣說。我們只是單純地這樣做,或者渴望以這種方式去做。我的攝影生涯以從事專題攝影為主,大部份專題工作都容許我們去探索題材的不同面向,以各種角度來呈現,並運用視覺語言去描述。 新發明持續地出現是件令人欣喜的事,也因而使攝影定義多了一點點必要性。有一種本身會不斷重新定義的攝影形式,就是講故事;對我們之中很多人而言,這就是經典的、必要的、純粹的攝影形式。新入行的攝影師會將精力注入於創造整套風格連貫的作品,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在攝影領域中,很少有比完整呈現出一個故事更具有連貫性的創作方式了。這即是本書的重點。 【攝影名師一致推薦!】 ◎黃丁盛 ◎黃天仁 ◎動感小帆 ◎吳毅平 ◎沈平林 ◎十面埋伏 「長久以來,攝影對我而言就是運用影像來訴說〝故事〞;而一組完整的報導攝影,其實就像是在拍攝電影一般,要有腳本、人物、場景、美編、導演、運鏡人員等,然攝影與電影不同之處,就是攝影師必須集所有工作於一身。本書從攝影說〝故事〞該如何選材、規劃、拍攝、整理到呈現,都有詳盡的實例解說,確是一本國內少見的攝影佳作。」 --黃丁盛(世界旅人、風景攝影達人)

目錄

第一部分 專題攝影 1. 敘事 故事架構 經典敘事公式 「3+1」 節奏與步調 2. 攝影與文字 攝影能做到的與做不到的 圖說能輔助影像 3. 歷史案例:〈鄉村醫生〉 主題及議題 準備及企劃 拍攝工作 版面編排 關鍵鏡頭 如何運用版面編排表達論點 4. 構成故事之要素 具有價值的拍攝主題 故事範圍 以單張圖片說故事 多樣化或一致性 第二部分 企劃與拍攝 1. 故事的種類 關於人物的故事 關於地點的故事 關於「製作過程」的故事 關於商品的故事 關於活動的故事 關於收藏的故事 關於機構的故事 概念故事 2. 主題及議題 3. 影像腳本 事件 地點 場景設定 活動 追加內容 人物 4. 即興發揮 第三部分 編輯與展示 1. 攝影師的編輯版本 如何編輯影像 比較拍攝經驗與編輯後的影像 我的拍攝經驗 編輯過程中的影像樣貌 2. 嵌入議題 3. 設計師的編輯版本 序列之內與之外 影像專題 4. 版面編排與時間及空間的關係 馴鷹術故事:比較影像 配對與比較 5. 大故事 6. 線上展覽與線性觀賞 投影片秀 為了網路發表而重新打造的故事 序列所強調的是連續性 賦予靜態影像生命 點擊觀賞或影片播放 音訊與動態影像 組成完整的故事 整體技術表現 平板電腦

導讀

◎文/阿甘 PhotoGump(尖端出版/攝影)   人說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張照片更勝千言萬語),這話一點都沒錯。   但是,如果「攝影」僅止於拍出一張好的照片,那麼它或許也就不會如此地令人著迷與神往了吧?   長年為《生活(Life)》、《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等各大雜誌進行『專題攝影』,聞名全球的攝影師,麥可.弗里曼,這次要帶領你我進入一個更高境界的攝影殿堂。在這邊,器材與技巧將成為次要考量,取而代之的,是從正式開拍之前的「策劃」、「構思」,拍攝當下的「臨機應變」,以及事後的「編輯」與「展示」。   誠如本書的附標題,「讓影像述說動人故事」,當我們已經學會各種相機操作、構圖與曝光等拍攝技法之後,學會如何去「說故事」便是你我所需要不斷練習與努力的挑戰!   《攝影師之念》將帶給所有的攝影人、文字編輯、美術編輯,一場全面性的「課程」。沒有冷冰冰的光圈快門數值,唯一有的,是能夠引領我們學會如何透過一系列的「思考」、「編排」與「展示」,讓你我用心拍攝下來的攝影作品集,可以述說一段動人的故事,讓影像與文字得以昇華,共同闡述拍攝者(亦或是文字工作者、美術編輯)所希望傳達的『意念』與思維。

內文試閱

一個用相機來講故事的人   在攝影不斷增生出各種現代形式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過去一直在做的事,是講故事。並非所有工作都會牽涉到故事,有些是封面或單幅影像的拍攝,但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當時,我不會使用講故事這種說法,在我記憶中,我認識的人也都不會這樣說。我們只是單純地這樣做,或者渴望以這種方式去做。我的攝影生涯以從事專題攝影為主,大部分專題工作都容許我們去探索題材的不同面向,以各種角度來呈現,並且運用視覺語言去描述。這些專題工作有長期的也有短期的;從一天(這樣的案子並不多)到好幾個月的時間都有(奇怪的是,我做過 好幾個長期性的案子,可能是因為我樂在其中的緣故)。   自然而然地,它變成了我最熟悉的拍攝方式,然而直到最近,我才發現同事們會說出「我是一個用相機來講故事的人」這種話。我自己也是直到最近才開始使用這種說法。這必須追溯到攝影領域中發生的改變。攝影敘事、影像故事̶無論你怎麼稱呼,它所指的其實就是雜誌專題報導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生活》雜誌、《國家地理雜誌》、《德國地理雜誌》、《史密森尼(Smithsonian)》、《巴黎競賽(Paris Match)》及《年代(Epoca)》等雜誌之精髓所在。不管怎麼看,雜誌的世界都還不算滅亡,然而它也不再能像過去那樣掌控著公眾的注意。   印刷品—雖然我仍很愛它—已經邁入了漫長而緩慢的衰退過程。這樣說聽起來可能很怪,畢竟這本書就是個印刷品。既然我說「緩慢」,就真的是表示非常慢的意思。無論如何,如今很明顯地是螢幕掌權。所造成的後果是,過去那種依照層級做事的方式正在消失當中,並且逐漸被一個更具獨立性的世界所取代。人們想怎麼拍照都可以,而且既然有數百萬人在從事攝影行為,各種類型的興趣都有足夠的團體力量來支持,無論是iPhone攝影、感性訴求、人道主義的攝影,或攝影串聯(collaborative photography)。新發明持續地出現是件令人欣喜的事,也因而使得定義攝影多了一點點必要性。有一種本身會不斷重新定義的攝影形式,那就是講故事;對我們之中很多人而言,這就是經典的、必要的、純粹的攝影形式。新入行的攝影師會將精力注入於創造整套風格連貫的作品,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在攝影領域中,很少有比完整呈現出一個故事更具有連貫性的創作方式了。這即是本書的重點之所在。   自行尋找題材的專題攝影是個新興領域。雖然沒有專業雜誌攝影師賴以為生的經濟資助,但也並非不可能做到。同時,自創專題攝影也提供了新的自由,讓你可以選擇拍攝主題,並且完全照自己的意思拍。對於許多專業攝影師或攝影編輯人員來說,日子也許不如從前好過,但是對於其他人而言,專題攝影的世界,也就是藉由影像進行各種敘事以及述說故事的世界,終於對所有人打開了大門。 「專題攝影」所帶來的嶄新發展   專題攝影(photo essay)一詞,現在看來也許不陌生,在當初其實是刻意創造出來的。它首次出現於1937年《生活》雜誌替自己打的廣告中;這則廣告提倡的是,將影像故事作為一種更為先進的形式,而不再只是單純的圖片集。它聲稱相機「描繪世界的方式能夠與十七世紀的散文家或二十世紀的專欄作家相抗衡」。其中還刊登了阿弗雷德.艾森士塔特(Alfred Eisenstaedt)拍攝法薩爾大學的影像故事作為範例;根據《生活》雜誌的結論,「這一篇影像故事為這一所大學所製造的印象,就如同約瑟夫‧ 艾迪生(Joseph Addison)筆下的千言萬語,既能表達出個人觀點,又具有普世意義。」這種觀點確實頗具野心。   《生活》雜誌也許比其他雜誌更專注於開創這種形式,但它絕對不是這類攝影的唯一媒介。在1930年代、1940年代及1950年代的關鍵年份中,其他附插圖的雜誌還包括了美國《看(Look)》雜誌(自1937年起發行)、英國《畫報(Picture Post)》雜誌(1938年)、法國《巴黎競賽》雜誌(1949年)及義大利《年代》雜誌(1950年)。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會看到,促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型相機的出現,以及因其衍生的新穎風格̶快速的抓拍攝影(candid photography),次要原因則是德國一些走在前端的畫報。到了1930年代中期,大西洋兩岸的出版商皆意識到公眾渴望藉由相片來見證世界性的事件。不僅如此,編輯們發現可以利用這個好機會來創新出版的形式。如今,他們能夠以更有力而細膩的方式來控制出版的內容;從編排的角度而言,系列影像可以傳達比單幅影像更豐富的訊息。藉由深思熟慮的挑選及編排,一組相片便可以被轉化成一個具有連貫意義的故事。同時,編輯團隊也能擁有更大的掌控權。對編輯而言,這種觀點很有吸引力,然而這也意味著攝影師與編輯之間有著永不落幕的衝突。攝影師通常希望他們最愛的那些影像作品能獲得更好的待遇及更大的空間,但是編輯及版面設計師則想要更適於編排的相片。   看圖說故事(picture story)和專題攝影之間有著微妙的區別。以前者而言,相片可以取自多種來源,理論上這表示編輯可以用很高的視覺標準去挑選影像,也可以獲得多樣化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這也讓影像編輯擁有更穩固的主控權。然而,專題攝影這個詞彙所指的是具有單一性的視野,也就是特定一位攝影師以一致的風格去拍攝的作品。集結影像而成的圖片故事相當常見於旅遊雜誌,但這種「多樣性」需要具敏感度和自制力的處理,才不至於在視覺上使人生厭。舉例而言,如果將不同的人所拍攝的數張高彩度影像全部一起展示出來,看起來可能會顯得繁雜刺眼。   不難理解的是,攝影師總是要強調專題攝影的作者權。沒有人喜歡跟競爭對手共享舞台,因此,攝影師對整個故事的所有權,也代表了他或她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作者資料

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能拍又能寫的專業攝影師。 他擔任專業攝影師三十多年,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題材涵蓋亞洲建築、亞馬遜叢林及非洲部落民族等,領域包括當代藝術設計、商業攝影到影像特效。多年來,他在美國國立史密森尼研究所的科學人文月刊中擔任資深攝影師,也為Time-Life系列叢書以及《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許多作品。 他曾應出版社之邀撰寫及拍攝的書籍有百本以上。第一本自發撰寫的專業攝影用書《攝影師之眼》堪稱集大成之著作,在全球各主要語種均有驚人銷售,與系列續作《攝影師之心》俱為台灣近年來最暢銷之攝影書。

基本資料

作者: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譯者:陳若盈 出版社:尖端 書系:數位影像 出版日期:2014-06-30 ISBN:9789571054216 城邦書號:SPB11020257 規格:平裝 / 全彩 / 192頁 / 25.6cm×21cm
注意事項
  • 購買尖端、小光點出版品,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