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其他
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有關細菌、病毒和黴菌的必要知識與常識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在廁所吃三明治比在廚房吃更安全? 掉在地上的食物,只要不超過五秒,還可以撿來吃? 抗菌產品真有作用,還是花錢圖個心安? 本書描述各式各樣重要的微生物,好的、壞的,還有醜惡的,是了解微生物學的第一本入門書, 也是日常生活中習得保身之道的必讀著作! 餅乾失手掉在地上,可以再撿來吃嗎?根據「五秒守則」的說法,只要不超過五秒,細菌不會污染餅乾,所以照樣能撿來吃。這種遍及全球的說法,真的可信嗎?作者藉「五秒守則」的說法,彰顯出環境微生物學的六項基本原理。這些原理可以幫助你了解微生物的世界,以及懂得在這個看不見的微生物世界中過活的自保訣竅。 在作者諧趣、易解的筆調下,完整提供細菌、病毒、藻類、酵母菌、黴菌和黴斑的相關知識,描述各式各樣的重要微生物,不管是好的、壞的,甚至是兇猛可怕的。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無所不在的微生物,明白微生物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作用方式。書中穿插許多破除迷思的小知識、衛生保健祕訣,還有三十多幅展現這個隱形世界的插圖。 本書還告訴您: ◎家庭清潔產品的驚人事實 ◎準備食物之前,應謹守的重要原則 ◎二十五道最常見微生物問題 【專業推薦】 ◎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感染症學及臨床微生物學專家 薛博仁醫師 ◎「作者由淺入深地從歷史角度帶領讀者進入微生物學的世界,分章介紹最基礎的微生物分類及微生物構造,病原菌的認識,家中、工作環境及公共場所的微生物知識,飲水及食品中的致病病原,消毒殺菌的正確知識,抗生素使用的原理等重要知識。……作者將困難的微生物知識轉換成一個個很生活化的實例,讓讀者在很友善及無痛苦的環境下,學習到很多正確及實用的傳染病學問。」~陳皇光(台大預防醫學博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 ◎「這本書可以提供讀者豐富的微生物知識,穿插無數我們所關心的議題,提供專業的答案,書中同時也有許多趣味的生活知識和典故,提供理性判斷的基礎。作為教育者,期待本書對於年輕學子的啟發,提升我們微生物學研究的能量!」~黃顯宗,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

目錄


〈專文推薦〉一本最友善的「微生物學」 ◎陳皇光醫師
〈專文推薦〉發黴的年糕能吃嗎? ◎黃顯宗教授
緒論: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

第1章:微生物學研究什麼?──有關微生物學的幾項基本觀念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類群,也是地表數量最多的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酵母菌和原生動物,有些藻類也屬於單細胞類型。而病毒是種微粒,不是生物,但往往也被納入微生物學研究範疇中。

第2章:上了新聞的微生物
日常活動空間混雜了各種細菌、黴菌和黴菌孢子,這些微生物的專有名稱無關宏旨,真正重要的是它們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像是容易引發腹瀉的大腸桿菌、與腸胃炎有關的諾沃克病毒、引發香港腳的髮癬菌……等。

第3章:我們全都住在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學家具備察覺顯微世界的本事,深知我們每次碰觸事物,每一次呼吸,都會受到何等影響。只要對身處的周遭環境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也能養成「見到」細菌的好本事!

第4章:桀驁不馴的微生物──食物和飲水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適應人類抵制策略的速率,遠比人類適應它們更快。單憑這項理由,想要體徹底消滅病原,讓它們在食品和水中完全絕跡,恐怕永遠不可能實現。但殺滅致命微生物的科學研究仍努力不懈,不斷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處。

第5章:如你所願洗個乾淨
究竟該保持多乾淨、消毒得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真正保障安全?對此微生物學家已經有許多論戰。有些人覺得,清潔和消毒工作最好只做到最低程度就好;另有些人則認為,住家保持一塵不染才是不二法門。

第6章:感染和疾病
病原體隨時間逐漸演化,對所有醫學發明幾乎都能迅速反應。而除了人體的先天免疫力之外,我們其實還有許多能先期制止病菌蔓延的方法,其中包括十分容易實踐的動作,例如洗手以及不亂觸摸東西。

第7章:新興疾病的威脅
人類行為和人口組成出現變化,都是造就新興疾病、導致疾病再現的條件和理由。新興微生物乍似和我們的生活相距甚遠,不會帶來威脅。但事實上,如今許多已知的病原體,對過去而言都是料想不到的新威脅。

第8章:它們都是未開發的資源
地球上的微生物,多數都是未開發的資源,它們可以提供酶、蛋白質、抗生素和化療藥物。它們的潛力雄厚,能治癒疾病,還能為我們的居住空間清理毒物。微生物在生物圈扮演的角色可說是不計其數。

五秒守則終曲
二十五道最常見問題
名詞淺釋

內文試閱

第2章:上了新聞的微生物 

  看,卻不觀察。這之間的差別是很清楚的。──阿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 

  我們往往認為微生物是一群神祕的「病菌」,它們細小得看不見,有時又很危險。只有當它們讓牛奶變質,或引發難聞惡臭時,它們才不再神祕。我們很少深思微生物在我們的環境生態中扮演了哪些角色。當微生物發揮機能且讓人得知行蹤的時候,經常會被視為有害生物。

  人類很少賦予這種細小生物該享有的敬重。微生物介入地表所有生物反應,而且在人類出現前三億多年期間,都不斷發揮這類功能。它們在碳、氮、硫等世界成份的再循環過程發揮重大影響,也為所有高等生物補充必要養分,它們還消化廢物、中和環境毒素。美國麻州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at Woods Hole)的微生物學家茱莉.胡伯爾(Julie Huber)做了一個總結說明:「微生物是地球的驅動力量。」

  而微生物的數量同樣未受應有重視。和地球上所有多細胞生物總重相比,微生物的總重約達二十五倍之譜。

  主要微生物類群不只展現多采多姿的形狀,大小也有天壤之別,同時它們的代謝作用(指稱生物的養分運用,和維持生存必須進行的種種生物活動)也各具不同類型。針對每個類別了解些許知識,可以幫我們作出較正確的決定,也才得以與身邊的病菌和平共處。例如:若民眾不明白細菌和病毒的基本結構和生物學差異,他們或許就會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處方,但實際上他們卻是受了流感病毒的侵染,抗生素可以抑制病菌生長,卻對病毒無效。過去五十年間抗生物的濫用與誤用,已經讓細菌發展出許多抗生素耐藥品種。此外,感染型疾病的症狀和根本病因的關連,微妙難定,就連醫師偶爾都會誤診疾病。從學得微生物的生活形態相關知識,到得以指認致病嫌犯,還有一段遙遠的路程。

  於是臨床微生物學家和醫師必須全面動用他們對微生物學的分類知識,才能正確鑑定病原體,接著開出處方來殺死病菌。同樣地,食品微生物學家也必須知道有可能污染食品的微生物類別,才有辦法設計出有效的防腐保存系統。微生物學所有分支專家都必須更深入了解微生物,單只浮泛認為它們是「病菌」還不夠。而就個人而言,認識不同類別的微生物,明白它們如何以不同作用影響日常生活,這項知識也有好處。 

細菌 

  細菌是新聞題材的常客。細菌會引發各種症狀,包括:腸道菌類導致腸胃炎和腹瀉,志賀氏菌(Shigella)引發痢疾,鏈球菌引致咽喉炎和耳炎,葡萄球菌引發肺炎和毒性休克症候群,奈瑟氏菌導致淋病,密螺旋體(Treponema)引致梅毒,此外細菌還會引發其他幾百種疾病。食物含有好幾類致病細菌,從令人不快的,到要人性命的都有。人體外表和消化道中都有細菌,除非受了干擾,讓它們出現新的情況,否則是沒有害處的。舉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這種球菌平常棲居鼻孔中,然而若是偶然接觸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口,它們就會引發很難治療的嚴重感染。另一種常見的案例是大腸桿菌,儘管大腸桿菌是消化道的常態住客(固有菌群),但若在其他地方發現它們的蹤跡,這就代表衛生措施不當,有可能因身體接觸感染致病,或吃了受污染食物而生病。

  身體各處的原生微生物都有偏愛的生長位置,如:腸、鼻孔、外耳道、頭皮、生殖器、雙腳、皮膚外表和指甲。另外有些則在住家內部和四周定居:地毯和窗簾、浴室的潮濕表面、排水管、自來水、庭院土壤、寵物,還有從雜貨店買回來的所有食品,幾乎都包括在內。只要有水,溫度合宜,再加上養分,細菌就可以在居室中長期生存。若是溫度、食品和水份條件妥當,它們會迅速增殖。就食品所含的病原體而言,這往往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夠了。 

大腸桿菌

  這裡就直接探討微生物界最熱門的新聞角色──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是細菌界明星,最常上報紙頭條。在近年的轟動熱潮之前,大腸桿菌早在實驗室中扮演實驗推手角色好幾十年,科學家透過研究這種微型生物,學到許多其他細菌的知識。儘管素富惡名,大腸桿菌在自然界並不扮演重要角色,它只棲居人類和動物消化道中,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就生長機能和感染能力而論,大腸桿菌並沒有特殊本領,因為很容易在培養皿中生長,才成為實驗室的熱門研究對象。

  大腸桿菌的樣貌就像根粗肥的香腸(狀似芽孢桿菌),體長約為一微米,體表長滿凸出構造,這種延伸物稱為菌毛,可以幫助它附著於各式黏膜(諸如鼻道和腸道的內襯構造)。每顆大腸桿菌細胞外表都長了幾百根更小的毫毛,稱為性菌毛(pilus,複數寫成pili),大腸桿菌個體可藉由性菌毛來轉移遺傳資訊。這是種革蘭氏陰性菌,很容易以消毒劑殺死。大腸桿菌會消耗氧氣,不過不需氧氣也能生存,大腸桿菌可以從消耗氧氣的有氧代謝切換到另一種方式,也就是不需氧氣也能生成能量的厭氧代謝(也稱無氧代謝),因此當環境無氧,它也能生存。大腸桿菌等腸道細菌對我們的身體有益,原因之一是它能供給維生素K(可幫助血液凝結)和某些維生素B(參與提供能量)。

  研究人員使用大腸桿菌進行遺傳工程作業,讓它採擷其他細菌的DNA,生成獨特的新品系。大腸桿菌本身的DNA是種圓形分子,包含兩千多個基因,人類DNA則擁有兩萬到兩萬五千個基因。大腸桿菌很容易培育,只需水、葡萄糖、鹽(氯化鈉)、磷酸銨(氮源)、磷酸鉀和硫酸鎂就能生長。若設定培育溫度為攝氏三十七度,大腸桿菌約每隔半小時會倍增細胞數量,因此微生物學家只要培育幾百顆細胞,隔天上午便能得到幾百萬顆。

  所有細菌都具備若干大腸桿菌型特徵。它的近親菌類包括沙門氏菌(Salmonella)、沙雷氏菌(Serratia)和志賀氏菌,全都屬於腸類細菌(見於腸道內部),行為也都相仿。較疏遠的親屬種類(革蘭氏陰性菌)的結構和生長要件也與大腸桿菌雷同,不過它們還具備大腸桿菌沒有的特點,這類例子包括弧菌(運用彎曲形狀在水中游動)和硫珠菌(Thiomargarita,在含硫磺的泥中生長,大小達零點七五毫米,肉眼可見)。此外還有與大腸桿菌更疏遠的種類:梭菌會形成芽孢;根瘤菌(Rhizobium)幫植物吸收空氣中的氮;綠菌(Chlorobium)能營光合作用。 

微生物多樣性

  科學家並不清楚地球上有幾種細菌,估計種數少說達六位數,多可達數兆種。普林斯頓大學一位地球科學家曾經估計,區區一小勺土壤裡面,就有超過五十萬種細菌。地球上的微生物並沒有完全經過鑑識、命名,事實上,微生物學家推估,經過他們辨識的種類,遠不及總數的百分之一。目前我們認識的微生物約計六千到一萬種,而環境科學家仍不斷發現新種微生物,認識它們的特性,累積相關知識,了解發生在我們環境中的生物歷程。

  單從統計資料上學不了多少重要的微生物知識。廚房料理台上不會只棲居單一種類,其他地方更是混雜了各種細菌、黴菌和黴菌孢子,這些微生物的專有名稱無關宏旨,真正重要的是它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我們還是有必要記住其中幾個名字。 二十五道最常見問題

1.肥皂會不會沾染病菌?

  會,用過的肥皂,表面有可能沾染細菌。這實在不令人意外;地表所有地方幾乎全都找得到細菌,肥皂的成份加上含水環境,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微生物學家曾模擬普通洗手情況,測定轉移到手上的肥皂量,並據此判定,一塊肥皂上的細菌數有可能介於幾十顆到一萬顆之間。其中多數是常見皮膚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瓶裝液體肥皂含菌量較低,不過壓柄和出口卻有可能受到污染。肥皂上的細菌數量遠比你手上的少。不過洗手可以洗掉手上和肥皂上的大半細菌。衛生專家建議可採用「雙重生日快樂」洗手法:邊洗手邊唱「祝你生日快樂歌」,唱完兩遍才算洗好。

2.接種疫苗不是比不接種更危險嗎?

  不對。全世界有幾億人還能活著,都要感謝有效的接種計畫。確實有人因注射疫苗引發併發症而死,不過案例很少。因此就整體來講,接種疫苗對健康有好處。有關疫苗的健康隱憂,主要在於疫苗有可能引發(1)感染症或(2)過敏反應。減毒型(弱化的)疫苗採用經過處理,已經不能引發感染的活體病毒製成。不過就目前所知,有些仍會引發副作用。減毒型痲腮風三聯疫苗(預防痲疹、腮腺炎和德國痲疹的疫苗,德國痲疹又稱為風疹)就是個例子。接受痲腮風三聯疫苗接種的民眾,有些注射約過了一週,就會出現輕度發燒和/或者皮疹症狀,比例可達百分之十五。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建議,對蛋類蛋白質過敏人士,最好不要接種痲腮風三聯疫苗、流感疫苗和黃熱病疫苗,這些疫苗都以蛋類蛋白質為基本原料,風險太高,很容易引發過敏反應。

3.我的海棉真的會讓我生病嗎?

  有可能。若是你用海棉來擦拭生肉淌出的肉汁、血液,接著又用那塊髒海棉來擦拭表面,而那處表面還會碰觸到蔬果,或者用來切麵包,這時你就很容易從海棉染上疾病。這種多功能表面使用過後,一定要先用肥皂和溫水徹底刷洗,才可以再次使用。你還可以使用拋棄式抹布來擦拭生肉或生魚污物,這樣比使用海棉安全。若是使用海棉來擦這種污物,用後就要去除污染或換個新的。

4.誰比較乾淨,是男人或女人?

  大哉問。好幾項研究比較了衛浴使用和洗手習慣,結果顯示,女人和男人的衛生習慣不同(毫不意外),而且從微生物學度來看,至少就一個層面而論,女人比男人髒。和男廁相比,女廁的微生物數量較多,還有較多表面受到污染。女性的洗手習慣比較好。哈里斯互動調查公司(Harris Interactive)在二○○五年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在全美多處公廁觀察男女民眾的行為習慣。百分之九十的女性觀察對象洗了手,而洗了手的男性只有百分之七十五。其他幾項研究也觀察洗手人數,結果百分比還要更低。研究還發現不管男女都不夠誠實。該系列研究包含一項電話調查,結果發現,百分之九十七受訪女性表示,她們使用公廁之後一定會洗手或通常會洗手,就男性而言則為百分之九十六。

5.抗菌皂真的有效嗎?

  有效,不過還要看洗潔使用方式而定。科學證據顯示,抗菌肥皂可以減少手上含菌量,而且效果比普通肥皂好。這類研究有若干瑕疵,其中一項是受試對象往往來自衛生專業界;和沒有受過衛生訓練的人士相比,那些受試者比較清楚該如何正確洗手。另外一項缺失是,許多洗手研究都沒有深入探究一般美國人的日常洗浴方式。多數人洗手時間都不夠長,水溫也不妥當,導致肥皂(任何肥皂)不能發揮最高效能。在這種情況下,肥皂所含抗微生物成份,恐怕無法大量殺死微生物或大幅減少其數量。總而言之,這裡建議各位妥善洗手,不論採用哪種肥皂,都可以抑制病菌散播。

6.蚊子會不會傳染愛滋病?


  不會。引發愛滋病的病毒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必須藉由性愛接觸或非消化道途徑(直接血液轉輸)才能感染,例如使用骯髒針頭。理由如下:(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蚊子體內無法複製,而藉由媒介動物傳播的病毒,必須先在昆蟲媒介體內複製才能感染人類。(2)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進入蚊子體內無法長期生存,這是由於昆蟲沒有CD4淋巴球(這種淋巴球上含有CD4抗原,也就是病毒附上細胞的要件),而這種淋巴球正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對象。蚊子消化血液之時,也把吸入的病毒殺死。(3)蚊子叮咬寄主時,注入的是唾液,不是血液。(4)世界各地都有詳盡研究,針對這項問題徹底探討,研究範圍涵括愛滋病患者比率非常高,而且媒介昆蟲總數也十分龐大的地區。迄今沒有任何資料足以證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動物媒介,能夠傳播可引發愛滋病的感染劑量。 7.有些衛生清潔噴霧劑自稱能夠殺死飄在空中散發臭味的細菌。空氣中的細菌真的能散發惡臭嗎?

  那種噴霧劑是否只是用香味來蓋過臭味?空氣裡的細菌不會散發臭味。空飄細菌通常都附著於潮濕微滴,或者附上飄浮的塵土、塵埃、花粉、葉片和毛髮等物品跟著移動。細菌在空中短暫停留期間,只消化極少養分,也不會發出惡臭。然而,一旦落在表面,它們就會開始生長,最後就會發出氣味。如今市面上的空氣衛生清潔劑都沒有接受細菌試驗;那種衛生清潔劑的說法,是根據產品成份來推論,而那類製品往往也含有香水成份。

8.使用護手衛生清潔劑來洗手,效果和肥皂加水一樣好嗎?

  兩種都有用,兩種都有必要。百分之八十的感染型疾病都是藉人類接觸來傳染,而且其中多半是用手傳播。肥皂和水可以洗掉塵土、毛髮、壞死皮膚細胞和眾多微生物。許多情況都應該用肥皂和水洗手,包括:預備食物和進食之前、幫小孩換尿布之後、碰觸寵物之後、待在室外之後,還有上廁所之後。護手衛生清潔劑含有酒精,這是種有效的抗微生物物質,不過酒精會刺激某些人的皮膚。若前往找不到肥皂和水的場合,好比搭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外出旅行、參加體育活動、露營或戶外活動等,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使用護手衛生清潔劑來清潔雙手。至少有一項研究顯示,含酒精衛生清潔凝膠(乾洗手劑)比肥皂和水更能清除手上的病菌。

9.狗的嘴巴真的比人類的嘴巴更乾淨嗎?

  狗的嘴巴和人的嘴巴不同,卻沒有更乾淨。犬隻口中含有大量口腔菌群。犬類口腔菌種群和人類的不同,這或許是由於犬類飲食少含碳水化合物,還有唾液分泌模式不同所致。染患蛀齒的狗非常少,不過有些狗確實患有牙齦炎,若是不加治療,便可能轉為牙周病,還可能導致牙齒脫落。犬類牙齒上很容易長出齒菌斑。犬隻會舔舐排尿和肛門部位、表皮和被毛,給自己接種糞生菌群。牠們還舔舐爪子,那裡沾染的微生物不計其數。有些犬隻還表現迷人的吃屎習性,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食糞症(coprophagia)。愛狗人士親吻犬隻不太會染上傷風、感冒,反而是狗比較容易受到感染,或許就是如此,民眾才認為狗的嘴巴很乾淨。

10.究竟傷風宜飽食,發燒宜禁食」對呢,或者「發燒宜飽食,傷風宜禁食」才對?還有,不論哪種作法正確,這為什麼能幫助殺死病毒呢?

  這句俗話不但正確說法未定,連原始意義也有爭議,而且不論採哪種方式,就醫療效用來看,始終是深受質疑!現代的正確說法為「傷風宜飽食,發燒宜禁食」。這句話源自十六世紀使用的一句相仿英語,不過原句和今天這句話的意思並不相同。多年以來,醫學專家大半贊成,傷風、感冒時最好要適度攝取養分、流質並充分休息,因此生病時不該禁食。於是這句俗話便一度與其他幾項醫學迷思同被束之高閣。後來在二○○二年,荷蘭一組醫學研究人員發現證據,顯示均衡飲食能助長身體製造γ型干擾素,這種化合物能殺死病毒。至於禁食則能夠刺激身體製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也稱為白介素),這種化合物能抑制引起發燒的細菌感染。換句話說,那句老俗話畢竟還是有醫學根據,也或許可供借鏡。那項荷蘭研究規模很小,只使用六名成年男性志願受試,後來也沒有經過大規模研究重作。所以,除非有進一步發展,否則當你傷風感冒,還是多臥床休息、攝取大量流質,並且享用一碗溫熱雞湯。

11.我們這樣不斷使用消毒劑和衛生清潔劑對嗎,是否弊多於利?


  這項爭議還沒有答案。證據顯示,居家經常使用消毒劑可以降低屋中的病原體數量。然而,由於器物表面清乾淨之後又重複使用,因此效用為時短暫。持反面意見的科學家論稱,化學消毒劑會促使微生物養成抵抗力,也讓免疫系統沒有機會發展出正常功能。兩派見解都大量累積科學論文,分別佐證己方論述。由於爭議雙方情緒高漲,要想客觀深究釐清資料是越來越困難了。

12.坐馬桶會不會染上任何壞東西?

   除非你努力嘗試,否則不會。其實和衛浴間的其他東西相比,甚至和廚房器物相比,馬桶坐墊都比較乾淨。多人共用的無生物表面大半都不會危害健康,馬桶坐墊也一樣。碰觸任何明顯髒污表面,你都會沾上危險的微生物,不過碰觸看來乾淨的表面,也同樣會沾上病原體。使用廁所之後以肥皂和溫水徹底洗手,而且至少洗二十秒鐘,這樣才能降低風險,避免從日常使用的衛浴間沾上微生物。切記,每次上廁所之都必須洗手。 13.給狗舍消毒的最佳作法為何?

  拿走食盤、玩具,也把狗帶開!清除肉眼可見塵土,接著用水和粗刷子刷洗所有表面。用熱水徹底沖洗乾淨。使用漂白劑溶液或其他消毒劑(切勿混用),按照產品使用說明,以噴霧器或拖把消毒。消毒犬隻活動場的混凝土地面時應使用適合產品,閱讀說明文字,選擇指稱能有效消毒這類表面的產品,並依循說明來使用。處理硬塑膠或金屬犬籠等無孔硬實表面時,推薦使用漂白水來消毒。取養樂多小塑膠瓶(一百毫升)裝家庭常用漂白劑達八、九分滿,倒入兩公升寶特瓶,加滿水調成漂白水備用(約一分漂白劑對二十二分水)。所有表面都塗滿漂白水,並保持濕潤至少十分鐘。(若使用非漂白劑產品來清洗犬隻活動場,應遵照說明並依標籤所述接觸時間來施用。)拿水管沖水徹底清洗狗舍,最後用橡膠刮乾條(常用來清潔玻璃的雨刷狀清潔用具)刮去水份並通風晾乾,儘量不留任何潮氣。由於消毒劑揮發氣體會引發動物不適,因此就算產品自稱用後不必沖洗,第一要務仍是徹底沖洗乾淨。漂白劑會腐蝕金屬表面,因此許多狗舍主人採隔日或隔週方式,輪替使用漂白劑和其他非漂白劑產品。

14.我該怎樣應付炭疽?


  美國聯邦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網頁提供相關網站連結,可點選瀏覽炭疽細菌與相關風險,閱讀所提建議和討論。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網站提供炭疽問答檢索網頁,而且若您懷疑自己曾接觸炭疽病原體,也可運用網站顧問諮詢功能來聯絡執法機關。所有機構都建議民眾,若見到沾染任何色澤粉末的可疑包裹或信封,都應該提出舉報。

15.傷風病毒可以在門鈕上存活多久?

  這裡牽涉到幾項生物學定論。有些傷風病毒在門鈕一類表面逗留幾分鐘之後,依舊保有活性。不過證據顯示,傷風病毒在無生命堅硬表面可以熬過三天之久。觸摸廚房料理台、水龍頭、冰箱門把等共用物品之後,除非洗過手,否則不要用手或手指碰觸臉上任何部位。

16.將來會不會有這麼一天,所有細菌都能耐受所有已知抗生素?

  這個問題目前沒有答案,不過這種情況或許不會成真。世界上還有成千上萬種細菌沒有被人發現。其中有些種類,將來或許會帶來人類前所未見的新疾病。新的種類或許並不具抗生素耐藥性,不過,我們知道微生物有可能迅速發展出抵抗力。此外還有大量植物和微生物尚未為人所知,而那批資源也可能產生有效的新型抗生素。儘管普見於醫院和一般大眾的已知病原體,對現有藥物的抵抗力都愈來愈強,然而我們卻也認為,技術和新發現可以讓我們恰好領先一步戰勝威脅。

17.染上傷風的人,是否在症狀顯現之前就開始散播病毒?

  染上傷風病毒過了一天,症狀還沒有出現之前,它們就開始在你的鼻腔襯覆黏膜裡面複製。隨著鼻中病毒量增加,你就會開始藉由雙手或唾液,向外散播病毒。不過就傷風來講,較常見的散播時機或許是症狀最嚴重的階段。擦拭鼻涕污染雙手,接著和人握手或碰觸共用表面就會散播傷風病毒,這是已知事實。打噴嚏、流鼻水和咳嗽是最明白的警告,顯示那個人是個傷風製造廠。

18.我該把孩子送往日間托育中心,或者該讓他待在家裡並遠離病菌,怎樣做比較安全?

  這又是一個還有爭議的微生物學課題。只要雙親和日間托育職工都明白,維持優良衛生習慣的必要性,那麼日間托育機構就是安全的。凡是有幼童群聚共用玩具、在地上爬動,還把手指和玩具擺進口中的地方,都必須特加注意清潔和個人衛生。遵守優良雙手衛生習慣的小學學童,平均每年請病假缺課日數為兩天半左右。不遵照優良衛生習慣的孩子,請病假缺課日數略超過三天。成人必須養成衛生習慣,接著才能幫助學步兒童保持清潔。孩子生病就必須讓他留在家裡。最後,兒童照管專業人士、托育中心的廚子和清潔人員,還有雙親都必須接受優良衛生訓練。只要顧及這幾項要點,就可以安心使用日間托育服務,因為家裡也有病菌。

19.我可以維持多久不洗澡?

  依情況而定。你希望有多少朋友?不洗澡影響你的觀瞻,程度超過健康危害。不過條件是你對抗病菌的皮膚屏障沒有受損,身上沒有割傷、擦傷、皮疹或其他傷口,因為這種情況會引發感染。 20.旅館房間是不是到處都有病菌?

  是的。旅館房間的所有表面,幾乎全都有微生物。儘管旅館房間都經過打掃,清潔人員卻有時間限制,沒辦法徹底清潔、消毒。旅館房間的部份物品都經過多人使用,而這些東西從來沒有經過消毒,包括:床罩、電話、冰箱/微波爐門把、馬桶壓柄、電視遙控器和電視遊樂器的控制裝置。許多旅行用品商店都銷售攜帶式黑光燈(長波紫外燈),住旅館時可用來照出病菌。這種燈光可以激發天然磷化合物發出光芒。不過請注意,除了微生物之外,其他物質也含磷質,好比糞便、精液、汗水和唾液。使用黑光燈之後,你大概再也不會住旅館了。

21.用電話會不會染上任何病症?

  電話機等表面全都有微生物。發話人手拿話筒對著發話口講話,這時話筒便從手上和口部沾染病菌。若你使用電話機或手機之後,馬上觸摸你的臉部,電話上的病菌就會傳染到你身上。傷風和流感都靠無生命的物品、表面來散播。傷風病毒染上無生命堅硬表面過了一個小時,儘管水份已經乾燥,其中百分之四十卻依然具有感染性。

22.壽司有多安全?


  每天都有千萬壽司食客活著見到隔日日出。相比之下,郵輪餐飲、沙拉吧和速食店漢堡卻共同組成美食地雷區。如今O157型和0126型大腸桿菌登上舞台,就連身為健康膳食標誌的生鮮蔬菜,也似乎帶了風險。壽司餐廳和其他餐廳相同。點餐之前,先聚精會神檢視餐廳是否清潔,還要注意侍應生和廚子是否表現衛生舉止。吃生肉和海鮮帶有額外風險,因為這類食品比較容易受到微生物和寄生體感染。光顧壽司餐廳之前先探聽一下,檢視郡縣餐廳檢查報告書,最好只去聲譽卓著並通過檢查的餐廳。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建議,免疫系統缺損或染上肝病等身處高風險健康情況的民眾,最好別吃壽司和生魚片。

23.我每次搭飛機都生病,該怎麼辦?

  你可能不是在飛機上感染病症。長途旅行,在擁擠的航空站或車站等待交通工具、度假、參加家庭聚會和業務會議,也都為病菌製造散播機會。你搭機的時間愈長,在機上感染病菌的機會愈高。搭機時儘量不要碰觸公用物品,好比雜誌、椅背托盤桌、枕頭、毯子和耳機,這些東西都可能沾了微生物。有些人使用護手衛生清潔劑,或戴上口罩來避免病菌侵染。若有機會選擇,搭乘較不擁擠的班機。在航空站時避開群眾。用餐前和上廁所之後,一定用肥皂和溫水洗手(這時護手衛生清潔劑也很好用),在航空站附設餐廳用餐也一樣。

24.夏天天氣較熱,微生物是否比在冬天時生長較快?

  是的,不過這只是就大體而論。在人類合宜溫度範圍生長最好的微生物,遇上較低溫度,成長速率便要減緩。若達到冰點,它們就完全停止生長。微生物在暑熱夏季攝取堆肥養料,把鳥類戲水盆的水轉成綠色,連分解死屍的速率都超過寒冬時節。人體內外都很溫暖,溫度相當穩定,棲居你身體內外部位的微生物,都喜歡那種環境。它們在冬季和夏季都長得一樣好。

25.讓我的狗從馬桶喝水沒關係嗎?


  狗喝馬桶水沒關係,你喝了也無妨。不過清潔劑殘餘和馬桶水箱用清潔錠釋出的消毒劑,卻可能帶來各種問題,輕則導致胃腸不適、噁心、嘔吐,重則可能引發嚴重腸胃道疾病。馬桶水中的菌群也可能讓狗生病。大腸桿菌會讓人類害病,也會讓狗害病。防止犬隻喝馬桶水的辦法很簡單──蓋上馬桶蓋。

延伸內容

發黴的年糕能吃嗎?  ◎文/黃顯宗(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

   我常問學生:「發黴的年糕能吃嗎?」,學生常被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愣住,這其中藏著許多層次的問題,諸如:發黴多還是少?長了什麼樣的黴菌?這些黴菌有毒嗎?只是表面有毒還是整塊都有毒?削去表層後是否可以吃?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根本不理會這樣的問題,發了黴的年糕洗洗蒸蒸後就下肚了。這個問題剛好跟西方社會上「五秒法則」(The Five-Second Rule)相似,說到食物掉到地上在五秒內撿起來還是可以吃。我們會懷疑掉在地上的蘇打餅乾和蛋糕,兩種情形一樣嗎?或掉在中式廚房和餐廳的地面一樣嗎?「發黴的年糕能吃嗎?」和「五秒法則」的背後都藏者許多微生物的知識!

   商周出版的這本科普書《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有關細菌、病毒和黴菌的必要知識與常識》,便是以「五秒法則」為序幕,看完全書後便能細辨該法則中各種狀況!書中分成八個章節,第一章:「微生物學研究什麼?」,介紹各類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和核酸、培養、染色、顯微鏡觀察等幾項基本觀念。第二章:「上了新聞的微生物」,介紹新聞上常見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細菌。第三章:「我們全都住在微生物世界」,介紹家居和工作等場所中的各類微生物,如廚房、砧板、浴室、洗滌槽、排水管、海棉、洗衣間、地毯和牆壁、工作場所、公共場所等。第四章:「桀驁不馴的微生物」,從廢水處理至飲水處理過程中,介紹生物膜、食品病原菌、食品處理、益生食品、海鮮、發酵菌等。第五章:「如你所願洗個乾淨」,介紹各類殺菌劑、抵抗微生物用品的基本原理和管理等。第六章:「感染和疾病」,則從天花談起,介紹各類感染病菌、微生物毒素、致病機制、病菌的傳播方式與免疫力等。第七章:「微生物時代一探究竟」,介紹了新疾病、死灰復燃的疾病與新興場所的病菌等。第八章:「遠眺地平面」,介紹微生物生物技術的產品,如黃原膠、枯草桿菌蛋白酶、麴菌的解脂酶等在生活上的應用。

  科普書籍的難處在於如何吸引讀者讀下去,且在讀完後能有所獲益,前者需要趣味、具生活性及感性的流暢文筆,後者則需要豐富而明確的科學內容。有許許多多微生物存在於你我周遭,為我們帶來飲食、健康與疾病,雖然我們多少都知道一些微生物知識,但是渺小微生物因為平常是看不見的,要一般讀者描述可說困難無比。這本書可以提供讀者生活上豐富的微生物知識,更穿插無數我們所關心的議題,提供專業的答案。例如:頭皮屑和體臭與微生物的關係、如何自行處理飲水、「綠色環保」家庭清潔劑、生物技術與刑事鑑定、疫苗接種安全性等。

  除此之外,本書還特別針對一般大眾最常關心的二十五個問題,以Q&A的方式一一解答,如:消毒狗屋的最佳作法為何?坐馬桶會不會染上任何壞東西?使用電話會不會染上任何病症?……。唯一讓我稍感擔心的,是一般讀者可能容易被部份艱澀難懂的科學資料或數據困惑,如水質硬度和消毒劑的相互作用、如何認定清潔劑效能等部份。

  筆者特別感興味的是作者在書中提供了歷史上天花、流感、鼠疫等傷感的瘟疫簡述,以及「傷寒瑪莉」(傷寒菌帶原者)的典故,還站在時代尖端,關心紋身、肚皮穿洞時可能遇上的微生物問題,也不忘以開放的態度介紹西方民俗治療感冒和流感的紫錐菊。還蒐錄二十世紀初大流感疫情時期的一首童謠:「我有隻小小鳥,他名叫流感。我打開窗子,流感飛進來。」像是預言了近年全球關注的禽流感。

  在這本書中有豐富的微生物知識,同時也有許多趣味的生活知識和典故,一個大學教授少有時間能做這些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本書作者安妮.馬克蘇拉克是美國一家顧問公司的顧問專家,提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美國環保署、各大藥品與生技公司各種諮詢與訓練,在藥品公司與消費應用產品公司累積了二十年的工作經驗,主要負責微生物相關的衛生管理工作,怪不得能夠舉重若輕地介紹生活上種種微生物知識。

  作為微生物研究者與教育者,對科普著作一直存在著挑剔態度,對本書亦然。也為我輩沒有為台灣寫出這樣的專書而感到慚愧!例如本書討論到各類型的微生物(細菌、真菌、藻類、原生蟲、病毒、朊毒體),若能再介紹於形態與結構上如何分辨、在生物分類體系佔有什麼樣的角色則會更好。另外,書中介紹的極端環境的微生物,這是屬於古細菌(Archea)微生物,與常見細菌不同。此外本書的寫作背景在美國,生活環境及形態、流行的病菌和衛生管理都和台灣有些許不同,提醒讀者注意,在台灣流行的病菌是海產的致病菌如腸炎弧菌,而非美國的沙門氏菌和O157型大腸桿菌。

  本書定能充實讀者生活上的微生物的知識,提供理性判斷的基礎。此外,古代中國歷史中有酒池肉林的故事,說明數千年前已經有高明的釀造技術,《尚書》裡便有麴的描述,那就是微生物的應用。從《天工開物》和《齊民要述》裡看到我們祖先注意到環境清潔,注意到技術的改進,可惜從裡面的《祝麴文》可知,古人相信背後的神靈而非探究麴裡面的微生物,致使得今天我們所唸所教的都是源自西方的學識。作為教育者,期待本書對於年輕學子的啟發,提升我們微生物學研究的能量!

作者資料

安妮.馬克蘇拉克(Anne E. Maczulak)

安妮.馬克蘇拉克博士是美國知名微生物學專家,在微生物學領域擁有資深經歷,跨足產業界及學術界,產業經驗相當豐富。因此馬克蘇拉克博士的理論研究、實務知識兼備,條件得天獨厚。她更是少數能以幽默且易懂的淺顯措詞,向大眾解說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知識,與一般讀者一探顯微鏡下的神祕世界。

基本資料

作者:安妮.馬克蘇拉克(Anne E. Maczulak) 譯者:蔡承志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科學新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08-09-16 ISBN:9789866571183 城邦書號:BU0085 規格:膠裝 / 單色 / 32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