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畫板上的教養課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畫板上的教養課

  • 作者:許榮哲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8-10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79折 253元
  • 書虫VIP價:253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世界閱讀日書展39折起!
  •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內容簡介

畫圖的孩子人生路上不容易被打敗,每個孩子都可以是教室外的第一名 藝術教育最高的價值就是,幫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繪畫,讓孩子找回自信與力量;讓孩子快樂學畫,比教他畫得好重要。 ◆最適合孩子成長的課程「發展式兒童藝術五段教學法」完整公開 作者自小在教室內得不到好成績的肯定,兩度留級,卻在畫板上找回自信,赴歐洲留學、開畫展,從藝術生命的探索中,發現自我的價值。透過本書,許老師將自身經驗分享出來,告訴所有的父母,不喜歡讀學校課本的孩子,透過繪畫認識自己,也能成為教室外的第一名。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學美術,不學又會怎樣? 畫圖的孩子為什麼數學一定要好? 許老師在書中從生活、從美術、從哲學角度說明藝術對一個孩子的影響, 他希望孩子從藝術裡面去認識自己,然後喜歡自己,最後去執行自己。 並以多年教學經驗,回答許多家長的疑問: 有藝術天分的孩子該念美術資優班?還是送出國? 學畫圖一定要從素描開始嗎? 孩子都要看東西才會畫圖,怎麼辦? 著色本對孩子的創造力是助力還是阻力? 如何替孩子挑選一間好的美術教室? 如何幫孩子採購學畫的素材與器具? 如何從圖面看出孩子的個性? 如何營造啟發孩子創造力的環境? 如何和孩子討論他的畫作? 更多的家長提問,書中都有詳細的解說。 翻開本書,你會發現——這不只是畫畫課,更是人生哲學課。 【好評推薦】 江學瀅(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在教學的路上,家長的肯定和孩子的成長,讓當老師的我們很有成就感。現在我真心推薦許老師這本《畫板上的教養課》。在書裡面,大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許老師對藝術教育的堅持,以及如何讓孩子安全快樂學習的方法。 ——卓鳳芸(專業幼兒美勞教師) 在學校裡的第一名只是課業學習的呈現,要能將教室外的學習回饋到校園及生活中,其蘊涵的意義就更加深遠。很幸運能幫孩子找到一個讓他童年快樂成長的好地方。現在許老師將他從事二十六年的兒童美術教育經驗與家長教養孩子的疑惑整理成書,希望這樣的理念能讓您陪伴孩子長大的路上找到一絲絲支持的力量。 ——黃鴻如(學生家長) 我原本是幼兒園的老師,是許老師幫我打開藝術的心眼,讓我也能引領孩子進入藝術大草原。有位孩子在上完木工車子設計與製作課時,寫下:「許老師就像爸爸教我騎腳踏車一樣,有時緊緊扶著我不讓我跌倒,有時卻放手讓我摔下,但是我學會了自己前進。」這是學生心裡的許老師。與其說許老師是教美術教畫畫,我心目中的許老師教的是美學的生活態度。 ——潘艷芬(專業兒童美勞教師)

目錄

目錄 一、 理念篇 1教室外的第一名 2我的學習經驗:從德國到維也納 3為什麼選擇回台灣教學? 4兒童發展來自環境的良性互動 二、 藝術教養篇 5畫圖的孩子數學一定要好,塗鴉期整合自我邏輯概念 6畫畫課裡的人生哲學,畫圖的孩子人生路上不容易被打敗 7幼兒畫的視界 8兒童畫的欣賞與鼓勵,畫得快樂比畫得漂亮好 9孩子用左手該糾正嗎?讓左右腦都開發吧 10人格與創造力並行的藝術教養 11發展式的兒童藝術教育:五段教學法 12美術才藝班混齡教學 三、 藝術教育之分享與應用 13遊戲像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找出管教的方法 14沒有不喜歡畫圖的孩子 15父母的生活態度對孩子藝術教養的影響 16該不該送孩子去才藝班或美術班? 17打破學畫要從素描開始的迷思 18從兒童畫的圖面來了解孩子 19有藝術天分的孩子要念美術資優班,還是該出國? 20一般的孩子要如何發展藝術才能? 附錄: 附-1:師資的培育與培訓:教授與實習 附-2:師資的培訓,人格特質才是重點

內文試閱

維也納教授們給我的人生禮物 (摘錄)
  我在維也納的學習過程,整個延續下來,跟我回國後的美術教學有很緊密的關係。   新學校開學的第一天,模特兒來了。在台灣讀藝專時我畫過模特兒,所以看到裸體的模特兒並不會不習慣。可是我有點不太理解同學們帶的工具,有人帶鉛筆、有人帶水彩、有人帶油畫,我不曉得我要用什麼工具來畫圖;在台灣的教室門口有「功課表」,維也納的教室門口只有教授的名字,沒有功課表。我搞不清楚今天要上素描課還是水彩課,總是很擔心弄錯,怕第一天就做錯事情。   我看到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事情」,我就跑去問薇瑟莉教授:「我今天要用什麼東西畫圖?」   她不講話就把我從她的研究室推出去。我想是否我的德文不夠好,她不懂我的意思,又去對她說:「我想跟您學習。」結果她又把我推出去!我的同學看看我,就拉拉我的衣服叫我坐下來畫圖;我有點不太情願地坐下,但很認真地拿起鉛筆開始畫。   下課後,教授滿面笑容地對我說:「你畫得不錯呀! 」   我問她:「您剛剛為什麼不理我?」   教授說:「你知道嗎?你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如果你連自己要做什麼都不知道的話,你又怎麼知道我能給你什麼東西呢?」   這句話給了我的人生一個當頭棒喝。在台灣的孩子已經習慣被安排了,在維也納,我「人生起點」的第一課被點醒了——「如果你連自己要什麼都不知道的話,你又怎麼知道我能給你什麼東西呢?」   我開始學會了安排自己。第二年的時候,除了繪畫教育外,我再增加念了工藝教育。我修習的「藝術教育」必須跨兩組共修,除了油畫、版畫、水彩、素描、教學實習以外,工藝教育可以做木工、陶土工、金屬工、紙工及編織。另外理論課程包括教育學、哲學、心理學,就到維也納大學(Uni. Wien)修習。   有一天做木工的時候,威策爾教授給了我一塊木頭。我設計好要做桌上型的書架,就用鉛筆在木頭上畫一條線,決定要鋸下的尺寸。   我的教授走過來問我,「你的鋸子要放在線的右邊、線的左邊還是線的上面?」   咦!我愣了一下,他笑一笑說,「這關係到你要的尺寸的正確性。」   鉛筆線與鋸片本身都有寬度,鉛筆線至少有0.1公分的寬度,他們要的就是那個德文Genau(精確)的意思。德國的科技能夠精確,這一點很了不起,他們的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完全精確;你要30公分的長度,你鋸子放在線的右邊,鋸出來的長度便只有29.9公分,不是30公分。威策爾教授的要求就是要做到那麼精準。而台灣的習慣是「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要做一個可以放在書桌上,而底下有兩個小抽屜的書架,完全不用鐵釘就可自行組合的設計。   教授又問我:「你要把內抽屜先做好,再做抽屜外框?還是把抽屜外框做好,再做內抽屜?」咦!我又愣了一下,看著他,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如果完全按照設計圖的尺寸先做外框,那留下做內抽屜的空間尺寸必然要縮小一些才能使用。我完全按照我的設計圖開始做,結果發現我的抽屜有時會拉不開;而且下雨天木頭會膨脹。   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用砂紙把抽屜磨小一點。   可是教授不喜歡我這麼做,他說:「這樣子就不是你原來設計的尺寸。」他希望我,「每天去拉抽屜,讓木頭與木頭之間自然產生它們彼此最適合的距離。」 就像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人跟人之間產生自然的關係,而不是透過權威,去處理這個關係。   這也像我們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不要用權威進去,不斷地溝通,不斷地去了解他的需要,不斷地了解自己能做什麼。   版畫課的啟示:「忘記了」就是要去找新的方法   藝術學院有大約一百年前歷史的大型印版畫機器,很像鄉下阿嬤在做粿的石磨模樣,印版畫時全身都得用力才有辦法操作。   薇瑟莉教授為我介紹版畫製作的技巧,有銅版腐蝕,刀刻技巧、美柔汀法⋯⋯等;我就一直在做筆記。她馬上制止我:「聽就好,不要做筆記。」   我說:「不寫下來,我會忘記。」   薇瑟莉教授說:「如果你會忘記,就是告訴你要重新去找新的方法。你記得你就用,忘記了你就去找新的可能,這樣才有機會創作。」   教授又對我說:「要從知識及經驗中再去發現新的方法,現在是你要工作,所以要用你的方法,而不是用老師的方法。」   這些點點滴滴的啟示對我來講,都是非常、非常棒的觀念;教授完全都用「哲學的語言」在指導,而不是用「老師的權威」在指導,這些觀念的啟發後來我都用在我的美術教學裡面。   陶土工課的啟示: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可能的   有一次上陶土工課,我設計了一個茶壺,要用石膏翻模去複製。在做模子的時候,我怕陶土和石膏會黏在一起,就在石膏模型上先擦一層肥皂水,讓它有一點隔絕陶土沾黏的作用。我後來想一想,「請問教授,用凡士林可不可以?」   陶土工課的老師是岡格爾教授。他回答:「可以呀!」   我又問:「用面霜是不是也可以,像妮維雅那種面霜?」   岡格爾教授說:「也可以呀!」   我又問:「是不是很多方法都可以?」   岡格爾教授說:「對呀!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可能的。」   我懂了!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可能的,不是老師講的方法才是唯一。   在那樣充滿了啟示的教學環境裡面,每一次與教授對談,我都感觸良深,每一次都讓我自己會,每一次都讓我自己發現。   我強烈的感受到——這才是教育。   過去我們非常不清楚「幼兒美勞」是怎麼一回事,反正孩子喜歡就讓他畫。   孩子不會畫,大人就畫給他看,包括我自己;出國前,我在幼兒園教美勞。我們總是想教給孩子一些東西,總是想要去教,孩子就變成了不必思考的複製者。教的結果,孩子只會你教給他的那一部分,他自己到底會什麼?好像從來沒有被人家關心過,他自己也從來不會知道。這就像我剛從藝專畢業時,我發現我不會畫自己想要的圖;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事,因為在學校裡,我從來沒有被鼓勵要畫我自己的東西。   出國念書期間,我在維也納及薩爾茲堡開過三次畫展,是我教授推薦我的。在維也納那段時間,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自我成長——我學會了安排我自己,我發現我自己很棒,我變得很喜歡我自己。   於是當我回來台灣,我站在孩子面前的時候,我也要讓孩子知道:「你自己是很棒的,你要去喜歡你自己,你要去執行你自己,我們絕對肯定你;除了在危險、不安全的情況下,我們會糾正你,其他的方法都放開。」在這樣的一個觀念下完全開放。   我本身是學美術的,我對孩子的認識還是得從實務工作中慢慢得到驗證;理論是對的,但未必每個人都有足夠的修養去執行。   尤其文化是不能移植的。   回國的前一天晚上,我去跟我的指導教授話別,談到很晚,後來他開車送我去坐地鐵。   在路上教授跟我說:「許先生,你知道嗎,當初我們給你一個正式生的位子,不是因為你圖畫得多好,而是我們想看看一個東方學生學西畫的情形,我們也想跟你學一點東方的思想。還有一件事情,你一定要記得:你回台灣的時候,你要把在維也納這邊所學的東西通通忘掉。」   我很感謝教授跟我說這句話,這時候我不會再猶豫,我眼睛一直盯著他看。我看到一個牽著我的手的巨人。   我非常明白他為什麼要我忘掉在維也納的學習?忘掉的目的在哪裡?   教授對我說:「要回去為台灣的孩子重新設計一套適合台灣孩子成長的課程。」   這才叫做教授(Professor)Ich danke Ihnen für alles!這才是一個被人家尊重,叫做「老師」的人。他引導你的東西是讓你的大智慧都爆發出來,而不是給你一套方法去用,就如莊子說的「給你魚吃不如給你一根釣竿」。   所以我回到台灣便成立了「藝術教育工作室」。我積極在建構一個讓孩子能夠表達自己,也能跟別人合作的發展式教學法。於是我用了四年的時間,觀察兩千多個三到六歲的孩子,配合五個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在我的工作室裡面不斷地去實驗;終於研究出「發展式的兒童藝術五段教學法」。   美勞的材料,我們完全取自於台灣現有的材料,也就是說,只要不會臭、不會爛,沒有危險性的東西,通通可以被稱為藝術的材料。我們將這些全都列出來,然後開始用「實驗觀察法」做研究——三歲、四歲、五歲、六歲的孩子,手肌肉發展的特質和限制;孩子們眼睛看東西的視覺角度;孩子們頭腦的思考、創造、邏輯與空間概念;孩子們生活中的認知經驗;孩子們的群性與個人自我控制力發展、情緒表達、道德心與責任感、禮節的教導;孩子們的兩性關係;以及他的家庭組合方式、假日活動的次數與內容;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甚至對孩子的出生過程及嬰兒期的照顧者等等,我們都進行記錄、分析並與家長對談,來幫助我們對孩子的了解,也幫助家長了解他的孩子。   這些研究有效改善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我們發現這樣做,孩子都玩得很快樂,圖畫得漂不漂亮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好玩」牽動了孩子的信心,家長的肯定增加了我們對教育的堅持。   兒童發展來自環境的良性互動   藝術教育工作室的教學內容,涵蓋繪畫與工藝穿插運用;每個材料都能引起孩子不同的大腦與心靈對話,所謂「全腦開發」就是不可只安排某一個單項材料。   教學法是人性發展的觀念,一堂課八十分鐘,分成五個段落來進行,即1.暖身暖腦。2.材料特性介紹。3.自由創作。4.分享。5.清潔、責任與禮貌。   也就是所謂的「發展式的兒童藝術五段教學法」。當然重要的是,整個課程本身的精神——讓孩子從材料接觸中去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喜歡自己,然後勇敢的執行自己,並且會與人合作及分享。   發展式兒童藝術五段教學法的第一段是「暖身暖腦」,也就是先跟孩子玩:你可以變魔術、你可以跟孩子在地上爬、你可以說故事、你可以唱歌、你可以玩任何讓孩子高興的事情;貼心的玩。遊戲規則是,不要傷害自己,也不要干擾別人。   把孩子的情緒帶動起來以後,進行第二段「材料介紹」,也就是讓孩子認識材料的特性。比方紙黏土,我們不會教孩子去做杯子或動物,只會介紹材料的特性,如紙黏土可以搓、揉、摔、打、延展,可以切段、隨興做造形;然後把材料交給孩子。   第三段是「自由創作」,讓孩子自由創作,一百分的尊重。除了不可傷害自己與不可干擾到別人之外,讓孩子用他的方法做他想要做的事;然後播放古典音樂,老師就坐在旁邊休息了;但是老師的眼睛、耳朵是看著孩子的。當孩子有挫折或做不出來時,我們給他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請他過來。讓孩子知道在碰到挫折的時候,一定要去尋找助力,這是我們在課程裡很重要的精神。但是很多學校的老師熱心過度,主動去干涉孩子,這邊要怎樣、那邊要怎樣,這是不禮貌的。不禮貌的事就是不好的事。   接著第四段是「分享」。當孩子說我畫好了,我們就與孩子們做個別分享,而不把孩子的作品擺在前面說這樣漂不漂亮;我們讓孩子自己來說。他想說,我們就聽;他不說,我們尊重他有不說的權利。   第五段是「清潔、責任跟禮貌」。大家要把工作室收拾得乾乾淨淨,工具放回原位,器材交還給原來的教室,並且與老師及小朋友互說謝謝與再見。   這樣五個段落的教學法叫做:「發展式兒童藝術五段教學法」。其實這對一個人最大的啟示是,從材料裡面去認識自己,然後喜歡自己,最後去執行自己。在執行自己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一件事,當孩子拿到材料時,他一定會去想「我要做什麼」(這便是思考);想好了就勇敢去做(這就是執行自己);在做的過程會碰到困難,面對挫折去抵抗挫折,或是跟同學、老師討論,以便發現可用的社會資源(這就是尋找助力);透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成就感(這就是真正的成就)。
◆ 家長提問 ◆
  Q:要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調配色彩?   A: 關於色彩的使用,前面已經提過,孩子的視覺神經發展是透過時間慢慢在演化的。藝術的三原色是紅、黃、藍,所以我通常就只給小班的孩子,紅、黃、藍三個顏色。其實兩個原色互相調一下,就可以變出很多的顏色。所以只要給小班的孩子,水彩的紅、黃、藍三色就可以了;或是十二色的彩色筆、粉蠟筆,但要選擇沒有香味及螢光劑的。不要買一大盒有五六十色,顏色很多又很方便的情況下,會造成孩子濫用顏色而自己不會調色,最後對顏色沒有感覺。很多產品只是為了要賣錢促銷而已,千萬不要把廣告促銷的口號,當作教育的目標,這是我要提醒的。廠商常以某某名人的介紹做宣傳,我相信那些名人的童年一定不是玩這套東西才變成名人的。   在我的教學法裡有一個觀念就是,部分的限制可以帶動另外一種開創。你只給孩子紅、黃、藍三個顏色,他要畫人,沒有皮膚色時,怎麼辦?這就是創造新顏色的開始了。皮膚也不是只有一種膚色而已,像我們的皮膚叫黃種人,還有黑的、白的、紅的、咖啡的。三原色是給孩子用色的開始。   到了中班的孩子,除了紅、黃、藍以外,還可以開放橘色跟綠色;這兩種顏色叫二次色,就是經過兩個原色相混過而產生出來的顏色。   孩子到了大班,再開放咖啡色與白色。咖啡色是三次色(黃、黑、紅的混色),白色可以調亮暗。在大班以前,我都沒有推薦黑色,是因為黑色容易把畫面弄髒。其實孩子無所謂,但是大人很在乎。所以我跟孩子在擠水彩顏色的時候,黑色不直接擠。但是如果孩子要使用,可以不可以給?當然可以。   小學一年級以後,我建議先用「紅、黃、藍、黑、白」五個顏色,去調出所有的顏色。其他的顏色就尊重孩子,可以讓他自己調,也可以再擠。   基本上我建議父母,顏料只要買十二色的給孩子就可以了;不管是水彩或是粉臘筆,十二個顏色絕對夠。畢卡索在使用顏色,也沒有超過五個顏色。   Q:孩子四歲了,常常到處亂塗鴉,包括牆壁、床鋪,該制止他嗎?      A:我建議買一個黑板掛在牆上讓他畫,或是在牆壁、陽台等地方貼上全開的畫圖紙,讓他自由地塗鴉,盡量地發展。或者讓他用牙刷、油漆刷沾廣告顏料來塗牆壁畫個過癮,手、腳也都可以畫,弄髒了再清洗就好。四歲是探索慾很強的年齡,家長可盡量地鼓勵孩子,只要注意安全的問題。   Q:我的小朋友是幼兒園小班,他畫媽媽總是畫得很不像,怎麼辦?例如,我請他畫媽媽的樣子,我是長臉,他就畫一個很圓的圓臉;我的頭髮是直的,他畫蓬蓬頭;我要糾正他,還是任由他隨便畫?   A:這位媽媽很有趣,小班的孩子畫媽媽,把她畫成跟媽媽不一樣的臉;只要母親節一到,很多美術班老師都會出「媽媽」的題目,要三歲的孩子畫出具象的東西,當然是強人所難;於是有些老師就乾脆畫一個媽媽在黑板上給孩子抄,結果畫出來的,既不是老師的媽媽,也不是孩子自己的媽媽;她只是一個刻板圖像的符號,大家都以為媽媽應該就是福相的:有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嘴,豐滿的身材和蘿蔔腿。如果孩子告訴妳,這是媽媽,妳就心領孩子的心意,心意比形狀要有意思。等到孩子大班時,再去引導他觀察人物、動物、植物的特徵,要把東西畫得像,一定要仔細觀察物像的特徵。   Q:我的孩子二、三歲,想請問許老師塗色的問題,是要給孩子兩三個顏色就好呢?還是多一點?還是買著色本讓孩子練習塗色?   A:在一般幼兒園,老師常常會拿「著色本」給孩子畫,這是非常普遍的情形。其實幼兒園的老師是最適合的幼兒美勞老師,但是由於他們對美術材料的運用不熟悉、缺乏經驗都不敢教;所以大部分幼兒園都請外面美術系或美工科畢業的學生來教,這些人又偏偏對幼兒教育沒有概念,他能執行給孩子的就是材料的使用技巧。   使用材料時,又有些幼兒園的經費預算有限,不能給孩子一人一盒蠟筆,常常是拿一桶粉臘筆,讓十幾個孩子一起使用。而著色本是很容易買到的,也有經銷商在促銷,對孩子也有直接的成就感。我的建議是,如同吃麥當勞一樣,每天三餐吃是不健康的,偶而吃一下無妨啊!有人為了要讓家長接受著色本,居然跟家長說著色本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以我的角度來看,這反而是眼睛限制手的發展,因為在塗色時不能超出那個框框。藝術就是要激發創造力,就是要打破框框。在別人設定的框架範圍裡面,勉強限制孩子手的動作,這樣是絕對達不到手眼協調的。   但是我也不否定著色本是一個遊戲。一學期讓孩子玩一、兩次無妨,但是每天、每個禮拜,都拿一張印好圖案的紙給孩子塗顏色,這是絕對做不了創造力的美術活動。

作者資料

許榮哲

台灣桃園人。龍年生,金牛座。喜歡美麗、善良的人事物。 海邊長大的他,書包常常裝滿魚,卻找不到做功課的書本。 青少年時期的他,是個不肯認命背書的孩子,初中高中各留級一次,但也是學校籃球校隊、田徑隊、軍樂隊的風雨人物。 主要學經歷: 1978 考入國立台灣藝專西畫組,加入快樂兒童中心義工行列。 1986 進入國立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藝術教育研究所,在奧地利開過三次畫展。 1990 回國創辦「許榮哲學前美術工藝教育研究社」。 1992 任輔仁大學推廣部講師。 1994 任公共電視兒童節目顧問。 2000 在教育電台主講「教室外的第一名」,並出版有聲書及文字書。 2001 成立假日藝術生活廣場及美勞師資培訓。 2007 任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

基本資料

作者:許榮哲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商周教育館 出版日期:2017-08-10 ISBN:9789864772926 城邦書號:BUE01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