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情緒致勝:感激、同理與自豪的力量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專家公認!情緒科學實驗室認證!透過60個研究,應驗情緒就是成功的契機! 小心!意志力有額度限制!今天忍住不吃棉花糖,明天暴走狂嗑鹹酥雞! 掌握三種關鍵情緒,才能突破意志力瓶頸,取得致勝先機。 情緒會唆使我們,只求滿足當下的欲望?降低自制力? 情緒會欺騙我們,偏袒不正確的選擇?加深後悔程度? 理論上,我們該相信自己的理性,因為它會用意志力等策略做出合乎道德的選擇。壞消息是,理論和現實是兩回事,每使用一次理性分析,專注度與自制力就會持續下降,提高失敗機率! 心理學教授大衛‧德斯諾透過大量實驗與研究證實,並不是理性和毅力,而是感激、同理與自豪這三種親社會情緒,能輕鬆改變你的大腦思考模式,提升自制力,並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與成功更靠近!甚至能傳染給別人,讓我們身邊的人也變得更好。 只要稍微調整一下,這些致勝情緒也能協助你和一位非常重要的人合作,獲得長期成功——這個人,就是未來的你! 〔感激〕 時時提醒我們重視未來的無限可能,克服自私誘惑,和未來的自己合作。 〔同理〕 加強自制力,使人心平氣和、減少鬥爭,幫助未來的自己。 〔自豪〕 提升個人魅力,輕鬆獲得吸引信任、追隨目光,與堅持到底的動力。 各界推薦 【領先全球的心理學研究!各界菁英高度讚賞!】 ● 謝碧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 程大洲,洲界國際顧問總經理 ● 蔡宇哲,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 雅莉安娜‧赫芬頓,《赫芬頓郵報》創辦人、《愈睡愈成功》作者 這本書既深具啟發性,也很實用。作者教導我們如何好好善用感激、同理心和純正的自尊心來改善我們的生活,進一步改造世界! ●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 那些容易達成目標的人,是因為比我們其他人更有意志力嗎?德斯諾在本書中表示,成功的科學即是如感激或同情等「社會情緒」的科學。而我,完全被說服了! ● 保羅‧布倫,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失控的同理心》作者 這是領先全球的心理學研究,原來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的情緒!這些情緒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更堅定自己的目標,也幫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朋友。這本書寫得很棒,也是非常重要的書! ●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給予》《擁抱B選項》作者 如果你覺得自我控制的關鍵在於壓抑情緒,你最好再好好思考一下。這本有趣的書將透過最先進的社會科學,告訴你可以如何讓道德情緒強化你的意志力! ● 陳一鳴,Google開心一哥工程師、《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作者 這本書說明了能讓我們更開心、更健康、更平靜達成目標的革命性新方式。作者透過深具說服力的文字與創新的科學研究,清楚說明我們可以如何實現勇氣與優雅、展現成功的毅力以及激勵他人的品質。 ● 彼得‧薩拉維,耶魯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家 任何想要活得更有意義、更豐富的人,都應該要看這本書。德斯諾在這本書中揭露了「社會情緒:驕傲但不傲慢、感激與同理心」的隱藏祕密。比起一般同類書籍會使用大量的軼事趣聞來當案例,德斯諾利用許多研究與實驗案例,更具說服力!

目錄

推薦序 從情緒了解自己、增益生命 海苔熊  推薦序 多麼暢快的領悟!用對的知識,了解對的情緒 蔡宇哲  推薦序 從情緒管理到情緒致勝,直接邁向成功! 程大洲  導 讀 情緒是寶,更是人生的好幫手 謝碧玲  前言:成功,還有更多你不知道的有效策略  意志力與情緒之間的虛假選擇  讓未來更美好的三種最佳情緒  過度使用認知性機制的附加傷害  善用情緒踏上前方的旅程  第一篇:搞懂來龍去脈 第一章:我們為什麼會貶低未來的價值?  尋求未來獎賞的螞蟻,與決定立即享樂的蝗蟲  讓你自然而然放棄四○○%利潤的反向貶值  每個人的大腦都會偷偷作弊,找輕鬆的路走  第二章:意志力、管控功能與理智為何會失敗?  「情緒壞壞,管控功能好棒棒」的理論該打掉重練  理性腦袋加上情緒腦袋,做決策不再煩惱  理智與意識,正在對我們說謊  意志力每成功一次,自制力失敗的機率就越高  過度抑制情緒與欲望,傷神、傷身,還傷記憶力!  善用情緒工具,散播成功的種子  第二篇:善用情緒工具箱 第三章:感激能克服自私的誘惑,和未來的自己合作  感激的重點不在於獲得回報,而是專注在未來,讓愛傳出去  感激之情能提升自制力,讓未來的利益大幅成長  心懷感激就能更有競爭力、更聰明消費、更有人緣  不是說假的!感激真的有益身心健康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好情緒──感激  第四章:同理能加強內在力量,成就自己且助益他人  如何培養深切永久的同理心、加強自制力  深入高僧的腦袋,學習不做情緒的僕人  自制力失靈,負面情緒潰堤、攻擊爭鬥不斷  人人心存同理,處處減少爭鬥  放下過去的失敗,迎向未來的成功  科技時代,用聰明的方法培養同理心  同步運動,讓相似感激發同理心  訓練大腦,讓自我同理成為本能  第五章:自豪能提升個人魅力,輕鬆獲得堅持到底的動力  我自豪,我驕傲!成為散發魅力的領袖  自豪讓你更能抗拒誘惑,再加把勁  吸引信任與追隨的目光,就靠自豪來加分  內外在動機,效果大不同  解鎖內在動機,提升自豪帶來的努力動能  運用自豪時,務必聰明避開傲慢險坡  第三篇:增強個人與社會價值 第六章:善用三大情緒,改善人際關係,以雙倍力道邁向成功  透過三種親社會情緒,累積道德紅利,培養毅力  與他人互動、增進團隊精神,迅速讓毅力滿點  三種好情緒,平穩與社會的連結,減輕壓力  過度自制,也改變不了你一人吃晚餐的孤獨與失敗  第七章:向外擴展:讓情緒引導你伸出援手,增強群體連結、力爭上游  親社會情緒能穩固社會連結根基,帶我們向上發展  渴望付出,證實施比受更有福、更快樂  情緒傳染,讓團體提升  第八章:向上擴展:利用情緒促進社會成功、改善人類社會  僧多粥少,導致只在乎現在,而非未來的利益  以道德情緒改變社會前,一定要知道的潛規則  深化道德情緒的兩個互補方式  尾聲:致勝情緒,在創新的人生舞台上發光  打破短視近利的職場生態,重視未來的關鍵轉折  感激、同理與自豪,打開良好品格的引擎  作者銘謝 

內文試閱

  感激的重點不在於獲得回報,而是專注在未來,讓愛傳出去      可惡,現在我欠你一份人情了。看到沒!這就是感激和虧欠的差別。有時候別人送你禮物或幫你做一件事,你會對他感激不已,或多一份麻煩的責任感,差別就在於那份禮物或恩情在你心目中的價值。這裡並非指錢或地位,而是更容易改變、更貼近內心的東西—「關心」。比起收到要價數萬元的大禮,我收到女兒花好幾個小時畫的圖或手縫的小玩意兒,反而會更感激。女兒用來做小禮物的美勞用具很便宜,可是對八歲小孩來說,她們花了非常多時間與心思;當一位忙得不可開交的師長暫時放下自己手邊的工作,花時間陪我討論心事、給我建議,會比一封由指導者的助理花五分鐘拼貼出一封看起來很漂亮的推薦信有意義得多,也讓我更感動。不同的事件會讓人感激,共同點就是別人犧牲了某些事物,提供一件你很想得到的事物。      我們感覺到別人為自己付出勞力或心力,就會產生感激之情,讓我們以後願意回報。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用「人類的道德記憶」來比喻感激之情,因為這種感情不會讓你忘記自己欠別人的恩惠。無論你是用金錢、時間或努力來回報別人的「投資」,都會因為感激之情而延後或轉移自己當下的利益,花心思建立或維繫對你有好處的人際關係。這樣說好了,對一個特地花時間力氣幫你一把的人來說,你要是不表示感激,那也太不夠朋友了。如果你每次都不表達感激,結果冒犯了別人,你們的關係很快就會結束。這就是為什麼你就算不感激也要說聲「謝謝」,裝出一副很感動的樣子。不過感激的力量不只在表達,它還會修正你的行為。      這是探索感激如何提升自制力的完美出發點(也是必要的起點)。感激之情能幫助我們克服自私的誘惑、和別人合作,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它也能協助我們和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合作,獲得長期成功—這個人就是未來的你。說到底,為了幫助未來的自己而犧牲眼前的享樂,正是毅力這些概念的本質。      如果感激之情真和我說的一樣,能鼓勵我們自制,進而和未來的自己合作,那我們可以接著假設:感激的時候就該花更多力氣去幫助別人,就算幫忙的過程不是很愉快也無所謂。這是合作的精髓。而且,「合作」在定義上就是跨期投資。根據這種說法,就算你想去海邊玩也要認命地幫朋友搬家,因為他們以前也這樣為你犧牲奉獻。當你想到他們從前幫過你的忙,因此覺得十分感激時,你也因此更重視彼此間的長期友誼,進一步願意犧牲陽光與大海等短期享樂。話雖這麼說,要證明這個論點—感激之情能鼓勵人們抗拒耍廢與爽約的誘惑—就得找一些心懷感激的人做實驗。至於怎麼讓人在你指定的時間與地點覺得感激,就要看研究者的創意了。      若想知道感激之情對人類真正的影響力,就不能去問人類。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與提摩西.威爾森花了十幾年做相關研究,發現人們不擅長預測自己在假定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情緒反應,更不擅長猜測那些情緒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問一個人感激時會怎麼做,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研究者想知道情緒對決策的影響,就必須讓受試者在當下感受到那種情緒,然後觀察受試者在面對時間、金錢等真正的利益得失時會怎麼表現。所以嘛,講了這麼多,到底要怎麼讓人在你的實驗室裡心懷感激?      這是讓我們最困擾的問題。我和研究伙伴莫妮卡.巴特雷特最先考慮到的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送禮⋯⋯可惜這個方法很快就宣告失敗。你能想到什麼禮物是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嗎?而且我們費盡心思提供這份禮物,真能讓所有人都感動嗎?很難吧!其實很多人不怎麼想收到五百元的星巴克禮券或iTunes禮券。於是我們倒退一步,用了一個實驗室裡常見的做法:設計情境。我們稍微改良之前研究作弊的實驗—也就是有簡單小任務或麻煩大任務要完成的實驗—然後一次請兩名受試者進到房間,其中一位是真正的受試者,另一人則是我們找來的演員。聽工作人員說明他們可以選擇的兩種任務之後,演員會自願做比較麻煩的任務,然後受試者就會心懷感激。結果⋯⋯沒這回事!受試者只會覺得自己今天真好運。      最後,我們發現,如果要讓受試者在我們設計的情境裡心懷感激,就得先苦其心志,讓他們遇到困境。只有在他們幾乎絕望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派人去幫他們一把,激起受試者的感激之情。第三次實驗果然成功了,我們想辦法讓受試者身陷苦海,然後被別人解救—好吧,就算不是苦海,也是令人煩躁的情境。      我們自己編了一齣創意十足的戲碼。讓受試者兩人一組進到實驗室,請他們坐在相鄰的隔間裡。其中一人是真正的受試者,另一人是我們的暗樁。準備就緒後,請兩人用電腦完成特地設計得又無聊又費時的任務。我們告訴受試者,在他們完成任務時,螢幕上會出現成績,等工作人員把成績記錄下來後,這場實驗就結束了。受試者完全不知道,電腦會在計算總成績時突然當機,受試者或哀嚎或咒罵。此時,工作人員會對受試者說:「不好意思,麻煩你從頭再做一次。」通常聽到這句話,受試者的怨聲與罵聲只會變得更高分貝。      受試者深信自己完蛋了,接下來還得再面對一次二十分鐘的麻煩任務。      現在,是時候讓他們心生感激了!得派人去解救他們,幫助受試者避免又一次無聊的任務。好消息是,救星就坐在旁邊!沒有遇上電腦問題的暗樁站起來準備離開,她停下腳步,看看真正的受試者:「唉呀,好慘!我的電腦剛剛沒事,不曉得你這部為什麼當機了?嗯⋯⋯」她看了手錶一眼,「我該回學校打工了,不過我先看看有沒有辦法幫你解決問題,我滿會修電腦的。」說完,她開始檢查電線、用鍵盤打字,找機會偷偷按下讓電腦復活的按鍵。電腦修好的時候,受試者通常會滿臉感激。我們接著問他們心情如何時,幾乎每位受試者都表示自己滿懷感激之情。      感激不已的受試者以為實驗結束了。他們走出實驗室,在走出建築物前,我們會確保受試者遇上剛才幫忙解決電腦問題的暗樁。這時候暗樁假裝自己在收集課堂報告所需的資料,向受試者詢問願不願意幫忙。她說自己需要找人來完成一系列的心理測驗,假如受試者願意幫忙的話,她會帶受試者去某個房間完成測驗。受試者撥出越多時間做這些枯燥乏味的測驗,對她這份報告的幫助就越大。完成測試後,受試者只須把測驗資料放在資料夾裡就可以走了。      暫且不談這次實驗的邏輯細節,其實這些受試者面對的情況很直接、很常見。剛才這個暗樁幫了受試者一把—受試者因此很感激—現在暗樁請他們幫忙,受試者必須努力完成一份困難的任務。這裡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沒有人會即時監控受試者。雖然事後能從資料夾裡的文件看出受試者到底幫了多少忙,但在受試者做心理測驗時,不會有人監視他們或用眼神鼓勵他們繼續。他們要幫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願。      我們比較了感激的受試者和情緒中立的受試者(參與相同實驗,但沒有遇到電腦問題的人)花了多少時間幫助暗樁,結果發現這兩組人花的時間相差非常多:感激組花了更多力氣去幫助恩人,比中立組多花了三○%的時間做測驗。實際上,感激的程度和受試者堅持的時間有直接相關性:讓他們更努力報答恩情的,不只是「這個人剛才也有幫我」這麼簡單,重點是受試者被幫助後感受到的感激之情。隨著感激的程度上升,他們幫助暗樁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會增加。      這次的實驗有了正面結果,但我們怕受試者幫助暗樁不是因為他們很感激,而是因為覺得自己欠對方人情。為了確認這點,稍微修改內容之後,再次進行實驗。這回,當受試者準備離開建築物時,請他們幫忙做測驗的不再是剛才替他們修電腦的暗樁,而是受試者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我們找來的演員)。如我們所料,這次實驗的結果和上回差不多,那些走出實驗室時心懷感激的受試者,不僅更有可能幫助陌生人,而且比起情緒中立組,他們幫助他人所花的時間明顯也更長。顯然受試者花更多時間幫助他人,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欠這個陌生人一份人情,畢竟他們根本就沒見過這個人。      和第一次實驗一樣,受試者努力幫助陌生人的基礎其實也受到感激的「劑量」影響。陌生人請受試者幫忙的當下,受試者感激的程度直接影響了他們努力完成測驗的時間長短。那些受了暗樁恩惠卻不知為什麼不太感激的人,幫助陌生人的時間也相對較短。感激程度低,就代表這些人願意犧牲時間與心力的動機也比較少。      同時考慮這兩次實驗的結果,我們發現,至少在自制力這方面,它們提供了值得注意的新資訊:當人們感受到一種情緒,不無視或抑制它,可能會讓人更努力地幫助別人。而且人們越感激,幫得就越多,更願意付出短期時間與精力來幫助陌生人。在第一場實驗中,感激的對象和後來幫助的對象是同一人,受試者回報恩情也是理所當然。不過從第二場實驗中可以發現,無論在什麼時候,當我們心懷感激時,我們努力幫助別人—為未來做打算—的意願就會變高。由此可見,感激的重點不是回報恩人,而是讓愛傳出去。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我們回報恩人不是因為欠了他們什麼東西。理論上,如果你再也不會見到這個人,最合適的選擇是占他的便宜,繼而改善自己的狀況。可是,如果你以後還會遇到這個人—在我們祖先生活的環境裡,這種事情很稀鬆平常—那做事前就得考慮到未來。你要表現得公平、公正,和別人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後才能繼續互利互惠。      華頓商學院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分析了「付出」在一個人成功路上扮演的角色,在他知名的「給予者與索取者」研究中,格蘭特比較「願意花時間與力氣幫助他人者」及「接受別人幫助卻不願報答恩情者」,證實長期下來,給予者在多數領域都比較成功。當然,物極必反是世間常理,就算是做好事也一樣—如果每次都無條件犧牲奉獻,你只會變成工具人。但除了這種極端案例,一般來說,慷慨大方的人會被身邊的人重視,受過你恩惠的人也會加倍報答。所以感激最主要的好處之一,就是為我們鋪一條前往成功最快、最好走的路,並鼓勵我們多多付出。而且這種方法不依賴意志力,也比較難被自私的理智推翻。在鼓勵我們付出的同時,感激之情也會讓我們的思慮與行為專注在未來。      同理能加強內在力量,成就自己且助益他人      同理和感激一樣,是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的情緒。我們不是一人住在孤島上,所以多多少少會依賴他人。當我們知道別人給了自己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會心生感激。同理則和感激相反—簡單來說,同理心會驅使我們關心別人,就算對方之前沒幫過我們也一樣。因此,同理這種情緒能開啟善意的循環,鼓勵人們踏出第一步,為他人犧牲時間、金錢或別種資源,而且幫助的對象也可以是未來的自己。   心存同理,好處多多。就用大型經濟體中,勞工面對的重大跨期選擇—退休存款—來舉例吧!這是很經典的「螞蟻與蝗蟲式」選擇,你可以用手上的現金滿足當下的欲望,或是存進積蓄微薄的退休金帳戶。如果一直到退休,這個帳戶裡都沒幾毛錢,那你可就晚景淒涼了。從金融業者公布的許多篇研究報告來看,多數人處理存款和可支配收入時,會傾向第一個選項,也就是不用這筆錢投資退休後的生活,並無視自己未來必然面對的痛苦。我們都知道不乖乖存錢會有什麼後果,這點每個老闆和理財顧問都會說得一清二楚。話雖如此,我們卻毫不訝異地發現,理性分析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它不一定有足夠的力量讓人抗拒立即享樂的誘惑。      虛擬實境專家傑里米.拜蘭森與心理學家哈爾.赫希菲爾德認為,我們可以幫助人們更輕鬆地對未來的自己心存同理,解決退休存款的困境。他們提出的概念很直截了當:當你同理未來的自己時,你比較能避開那些會傷害自己的選擇。當然,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到底要怎麼讓人同理未來的自己?未來的你畢竟是陌生人,你從來沒和他打過照面,在正常情況下你也永遠不可能遇到他。但拜蘭森與赫希菲爾德設計的情境,倒是一點也不「正常」。      他們的研究團隊以臉部模擬軟體,為一群大約二十歲的受試者模擬他們七十歲時的長相,並做出三維立體模型。接著他們請受試者戴上VR眼鏡,走進房間和一位虛擬的研究者進行訪談。朝向他們的牆上會有一面鏡子,顯示他們現在的長相或年邁的長相。當虛擬實境中的研究者問起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會看到二十幾歲或七十歲的自己回答問題。      虛擬訪談結束後,受試者必須想像自己突然獲得三萬元。這時候他們會怎麼做?拿去買好東西?拿去存?規畫某種好玩又豪華的活動?還是存起來當退休金?才剛看到未來年邁的自己,和那個「未來人」形成某種連結的人,平均決定把五千元存起來當退休金;剛才只看到自己二十幾歲長相的人,平均只想存兩千元。效果非常亮眼,這兩個數字差了超過一倍!拜蘭森和赫希菲爾德等人又做了一次實驗,這回他們用了和我上次實驗很像的時間折價任務,發現那些透過虛擬實境和未來的自己產生連結的人,折價率比較低,表示他們的自制力比較高,而且比其他人更重視未來的獎勵。      為了證明受試者犧牲眼前的利益,是因為他們關心和同理未來的自己,拜蘭森與赫希菲爾德又做了一次實驗,這次他們稍微動了點手腳。第三次實驗的受試者在決定要存多少退休金時,要考慮到現在與未來的自己有多開心或難過,而且他們會看到電腦模擬自己現在或未來的臉(只會看到其中一個)。在考慮該怎麼花錢的同時,虛擬實境中的臉也會改變表情:未來的自己看到退休存款變多,表情會越來越開心,現在的自己則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這次,看到未來自己臉部變化的人,決定多存一點退休金;那些只看到現在自己的受試者,存的錢比較少。這是因為對部分受試者來說,原本抽象的未來有了一張臉、有了歡喜與哀傷的表情,讓他們比較容易同理未來的自己。多虧了虛擬實境技術,他們得以看見未來人的表情像真人一樣變化。      讓存款金額加倍的不是理智或意志力,而是同理心。原本由自我主導的思想,現在因為同理而有辦法輕鬆自制。覺得很不可思議嗎?對全世界最擅長延遲享樂的人來說,這是非常簡單易懂的道理—我們說的這群自制專家,就是佛教僧人。      自豪讓你更能抗拒誘惑,再加把勁      自豪和感激、同理這兩種情緒一樣,可以改變大腦的計算模式,幫助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提升自制力—自豪促使我們面對難關時堅持不懈,同時學習一些長期對我們有幫助的技能。在這種情況下,擁有自制力就等於不顧前方的任務有多艱難、多無聊,都繼續向前行。不過,就算我們對自己的技能感到驕傲,這種情緒也不見得是我們努力的理由。我們練習、讀書或勤奮工作,可能是因為這些事情帶給我們成就感,而自豪的情緒不過是附贈品罷了。   

作者資料

大衛.德斯諾(David DeSteno)

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社會情感小組(Social Emotions Group)」的負責人。心理科學與美國心理協會成員,《情感》專刊總編輯。活躍於媒體,於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廣播電台,以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哈佛商業評論》《大西洋月刊》都可以看到他。著有《信任的真相》《都是個性的問題》等暢銷書籍。 於全美頂尖研究型私立大學東北大學教授情緒心理學、決策行為、情緒與社交、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社交認知。他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情緒,如:偽善、同情、驕傲、懲罰、欺騙、信任等,從中持續不斷地發現,人類的道德行為比預測的還要多變。

基本資料

作者:大衛.德斯諾(David DeSteno) 譯者:朱崇旻 出版社:究竟 書系:心理 出版日期:2018-09-01 ISBN:9789861372587 城邦書號:A49008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