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傳記
帶來新應許的門徒:看守世界的心靈革命家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一位謙遜的阿根廷人,為何成為舉世矚目的風雲人物? 面對陳舊的梵蒂岡、日漸敗壞的世風, 他如何讓世人重新看見真理、讓人心回歸純樸? 他能夠改變梵蒂岡嗎? 教宗方濟各不是完美無缺的聖人,事實上,他的人生複雜得多,也比一般人接受更多考驗。他曾倍受懷疑煎熬,但他始終努力不懈,願為信仰作最真實的見證。在教會危機重重之際,他臨危受命,肩負起領導的責任。他是近一千三百年來第二位非歐洲裔出身的教宗,也是第一位把宗教再放回人心的教宗。 在這本第一手記錄的傳記中,作者詳細調查教宗方濟各的前半生,完整記述他的童年經驗、修會陶成,乃至阿根廷政治亂局如何形塑他的神學與社會立場。 書中仔細探究梵蒂岡裡對教宗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教宗在羅馬和其他地方的作為,亦從政治背景切入,探究阿根廷的民粹遺風對他社會意識的影響。 本書也紀錄教宗方濟各就任後的成功與挫折,翔實報導他如何處理教會陳年積弊、重建梵蒂岡道德威信,讓教廷再次成為民主與和平的推手。 【本書特色】 金融時報王牌記者、毛姆文學獎得主傾盡才氣,耗時數年深入教廷、踏遍各洲,呈現世人所不知的教宗 【鄭重推薦】 甘國棟(光啟文化事業社長)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吳伯仁(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孫效智(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振忠(天主教會高雄教區主教) (依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楔子 初次相會 第一部 歸主之路 第一章 啟程之前 第二章 本篤十六世的出線與遜位 第三章 教宗方濟各 第四章 移民家庭 第五章 聖召 第六章 耶穌會之根 第七章 裴隆歸來 第八章 骯髒戰爭 第九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主教 第十章 政治斡旋者 第十一章 時危世亂 第二部 在信徒之中 第十二章 權力與貧民區 第十三章 第一站,巴西 第十四章 神的銀行家 第十五章 醜聞陰影 第十六章 女性與教會 第十七章 善牧忠僕 尾聲 未盡的旅程

內文試閱

  二○一三年三月十三日,教宗方濟各首次站上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從那一刻起,全球觀眾都嗅到一絲不尋常的氣息,隱然感到不僅天主教會將邁入新的靈性層次,全世界的政治、社會局勢也將開啟新頁。教宗僅身著白袍、戴著鐵製十字架,未循歷代教宗慣例,在這個場合換上紅鞋、披上紅披肩。在大多數人眼中,梵蒂岡很講究新教宗首次現身的排場,但這種刻板印象隨即化為烏有,因為教宗方濟各只簡單揮手道聲「晚安」,在首次降福「全城與全球」之前,先請廣場上數以萬計的人為他祈禱。   對他當選感到意外的人不在少數。雖然很多人相信,在二○○五年教宗選舉閉門會議時,得到第二高票的就是這位脫穎而出的樞機,但很少人認為他會在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後繼任。獲選的豪爾赫.伯格里奧(Jorge Bergoglio),是樞機團裡唯一一位耶穌會士,我當時對他的了解十分有限,各種資訊相互衝突,難以判斷這樣的選舉結果是否值得高興。我曾採訪、報導過阿根廷天主教會,深知教會人權紀錄複雜,更可議的是他曾支持軍政府入侵福克蘭群島,這些經驗不禁讓我懷疑:讓布宜諾斯艾利斯樞機當全世界十二億天主教徒的新領袖,真的是個好決定嗎?不過我沒時間猶豫,他才當選沒幾個鐘頭,大西洋兩岸的稿約、詢問便蜂擁而來,我不得不立刻投入研究,回想我受耶穌會教育的經驗,動用我在阿根廷當記者時的資源。這些初期研究是這本書的源頭,我試著發現阿根廷的政治與社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他選擇加入的耶穌會如何塑造了他,我也想知道亞西西的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對他的意義,畢竟他當選教宗後以方濟各為號,而且這位十三世紀的聖人確實對世界影響深遠。   他當選後那幾天的言行,進一步透露伯格里奧樸實無華的作風,在他身上,你似乎能見到初代宗徒與感召他們的那位領袖的影子。方濟各放棄優遇,不入住梵蒂岡宗徒宮(ApostolicPalace),反而選擇以聖瑪爾大之家(Domus Sanctae Marthae)為寓所。這間位於聖伯多祿大殿旁的宿舍,原本是讓神父、樞機住的。新教宗說:三十個房間的教宗官邸實在太奢華,他還是不入住比較自在。他就任教宗後的第一個聖週,先是去觀護所為青年收容人洗腳(其中還包括一名穆斯林女性),又熱誠接待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朝聖者。自半世紀前的教宗若望廿三世(John XXIII)以降,從沒有一位新教宗如此廣開教會之窗,讓教會亟需的新鮮空氣流入。但大家當時仍在觀望,對教會的未來走向議論紛紛,他們還需要更多時間認識伯格里奧這個人,以及教宗方濟各的行事風格。   二○一三年十一月,在羅馬,一個晴朗而舒適的禮拜三早上,冷冽寒冬到來之前的涼秋之__末,我見到了教宗方濟各,離他就任教宗才幾個月而已。我帶著一張票和主業會友人的建議,早早到了人還不多的聖伯多祿廣場,站在教宗會經過的路線挺前面的位置。雖然站在人群裡不可能和他好好說上話,但能親眼見到我的研究對象還是值得。   一個小時不到,廣場便擠滿了人,我幾乎被人潮沖走,擠在一家子阿根廷人和另一群興奮的義大利年輕學生之間。人們揮著國旗,或是自己學校、神學院或組織的旗幟。大多數人似乎是天主教徒,講的多半是西班牙文或義大利文,但仔細去聽,還是能聽出其他語言,我匆匆一瞥,也看到幾個其他信仰的團體。在興奮期待的人潮中,我發現一對義大利夫婦也擠在人群裡,媽媽小心翼翼地抱著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他們站的位置挺後面,不太可能近距離看到教宗,於是我開口叫他們,跟他們說等教宗到了,乾脆把孩子傳到前面來讓我幫忙抱。   於是,等到教宗站在敞篷車上進廣場、往我的方向駛來時,我手上多了個嬰兒。大家小心地把他傳到我懷裡,像是遞包裹一樣。我欠這孩子一個大大的人情,因為他的關係,教宗在這裡待得比我預期中久:教宗看到我抱著孩子,便請車子停下,我將孩子高高舉起,讓教宗俯身親吻、祝福了他。那幾秒鐘裡,廣場像是空了一樣,只剩我、孩子和教宗親密地聚在一起。全場就我抱著別人的孩子,就算這不是奇蹟,也是天意—我很早就被宣告無法生育,我為此悶悶不樂了好一陣子,後來太太和我一起決定領養小孩,才讓我稍微釋懷,生命也因此多了很多喜悅。教宗當然不知道這件事,但當他和我四目相接時,我霎時覺得受到鼓勵、獲得認同,一切壓力與心結都消失了。他離去前對著我微笑、也祝福了我,我深深被他發自內在的美善觸動,望著他迎向幾千個等待他的人。   這樣的畫面我稍早也看過。那年夏天,是他第一次以教宗身分跨洲出訪,前往巴西主持世界青年日(World Youth Day),我也跟了過去。一路上,每當教宗方濟各與人潮中的個別人士互動,似乎總是散發出超乎尋常的同理心。我在羅馬秋日的那次經驗,從他就任之後很多人都體驗過。   教宗方濟各用來解釋這種轉化性相會(transformative encounters)的詞語之一,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俗話「nos primerea」,字面意思是「他先於我們」,這是教宗跟他支持的聖老楞佐足球隊學來的。阿根廷球迷看到神射入門時常喊這句話,稱讚球員「遙遙領先」或「先馳得點」。   我和教宗的轉化性相會,十分切合天主教徒從小認識的教宗形象:教宗是基督在世間的代表。不過,不論是過去的伯格里奧,或是現在的教宗方濟各,顯然複雜得多,不能就這樣一句話帶過。我的目標不是勾勒一位完美無瑕的聖徒,而是講述一名深具人性的神父如何與艱困的環境奮鬥,真摯地為自己的信仰做見證。他不追求高位,也沒預料會接任教宗,但他卻在教會與世界陷入政治、經濟危機時,被推為天主教會最高領袖。   本書將以伯格里奧接受的耶穌會信念為經,阿根廷紛亂不安的政治為緯,講述這些背景如何形塑他成為獨樹一格的神父、主教。我也想探討他社會意識的形成,究竟受阿根廷爭議民粹總統璜.裴隆(Juan Perón)將軍及其妻艾維塔(Evita)影響多深? 還有,當阿根廷軍政府對異議人士發動「骯髒戰爭」(Dirty War),數千人遭受酷刑、殺害、下落不明時,他的道德立場何在呢?   畢竟當時有人怪罪他努力不夠,沒有盡全力營救包括耶穌會神父在內的受害者。不過,這些指控也應放在更廣闊的脈絡中看,對照教會歷史脈絡、政治與宗教權利的競合,以及現實政治的運作,並試著理解:即使是最屬靈的人,有時似乎也不得不遷就現實,施展某種程度的政治手腕。伯格里奧當時謹慎避免公開譴責人權罪行,但私下與當局協商,低調保護、救援異議人士。結果他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確實挽救了某些人的生命。   軍事執政結束後,他也自我轉化為更積極的社會公義倡議者,他的謙遜贏得國人尊敬,他也不懈地抨擊政治及其他層面的腐敗劣行。在挑戰繼任總統、銀行家、企業、甚至教會領袖時,伯格里奧向全世界的墮落體制釋放一個訊息:我們身處的時代,無論是靈性或政治都必須更新。   教宗方濟各已具全球影響力,但他在任還不夠久,世人對他的了解還不夠深,所以各界對他有不同期許,對他的決定也常霧裡看花、各有解讀。教宗選舉後一度出現大量關於他的報導和討論,以放大鏡挑剔他的一言一行。在這個方面,我頗認同教宗的環保顧問、巴西神學家李奧納多.波夫(Leonardo Boff)的看法:「重要的不是伯格里奧和他的過去,而是方濟各和他的未來。」   不過我也認為:不仔細了解他幾十年的耶穌會神父經歷,不熟悉阿根廷這段時間的文化與歷史,我們將很難了解這本書的主人翁。為了好好敘述接下來的故事,我也會深入探究梵蒂岡裡對教宗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以及教宗對整體世界——不僅止於天主教徒——的影響。   這本書不僅是傳記,也是場個人旅程。我帶著自己的特殊背景動筆:我是天主教徒,我所接受的耶穌會教育向各式信仰表述與實踐開放,從密契主義到大眾信仰,從儀式到社會、政治行動,盡皆包容;在此同時,我也是專業記者,曾長年派駐布宜諾斯艾利斯報導南美情勢;而現在,我的身分是教宗方濟各的傳記作者,我將深入調查伯格里奧在羅馬和其他地方的作為,踏遍各洲訪問他生命中不同階段的重要人士。   我曾為足球巨星馬拉杜納(Diego Maradona)和我老父作傳,兩次都不是容易的工作。但為教宗作傳又特別有挑戰性,就像我朋友說的:「吉米,要寫天主一定很難吧?」天主教教理說教宗是「主教們和信友群眾的一個永久而可見的統一中心與基礎」,作為基督代表及全體教會的司牧,他「對教會有完全的、最高的、普遍的權力,能時常自由地使用」。   不過,我不是以天主教作者的身分來寫這本書,而是單純以作者的立場出發,但也不刻意壓抑自己的天主教徒身分。我在寫作過程中,可能難免會受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影響,但我絕不會只是歌功頌德,將這本書寫成聖徒傳。   我因良知而相信:如果要讓這本書具有意義,我就該持平納入不同的資訊與評論,將自己的疑慮與信心都寫進去。畢竟,這是趟透過懷疑尋求真理的旅程,我有義務客觀訪查那位成為教宗之人的腳蹤—雖然方濟各本人刻意迴避「教宗」這個頭銜,更偏好「羅馬主教」這個更謙遜而具學術氣息的職稱。馬拉基(Malachy)預言說他是最後一位教宗,或許是真的也說不定—誰知道呢?也許方濟各之後的教宗也都用「羅馬主教」這個頭銜,馬拉基預言就這樣應驗了。   在採訪、寫作的過程裡,我始終堅信:了解伯格里奧和方濟各的關鍵,就在於掌握他是耶穌會士的事實。對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而言,最大的靈修信念之一就是「在萬物中發現天主」。依納爵深信,上主絕不侷限於天主教會之內,在每一刻、每個人身上,你都能找到祂。與這個概念密不可分的是:不論信仰、文化或背景,正面覺察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除了惡行以外)都有益處。依納爵靈修的另一個目標則是「在行動中默觀」(contemplation in action),換句話說,就是在緊湊的生活中開放心胸傾聽的能力。與此相關的還有言行保持彈性,隨時以專注、創意的精神面對每個情境,不囿於教條而逕行排拒或譴責。這也是我為何甘冒不諱取了這個書名:帶來新應許的教宗。   少有教宗選舉如這次一般引人注意,畢竟,豪爾赫.伯格里奧樞機是第一位來自美洲的教宗,也是一千年來第一位出身歐洲之外的教宗。我想他會繼續引起廣大關注與爭議,也明白自己的主要挑戰是超越種族和國籍,成為引領世界的導師、先知與傳道人。伯格里奧一定相當清楚自己任務艱鉅,因為他獲選教宗時呼求的亞西西的聖方濟,不就是因為高聲呼籲的謙卑與改革被教會漠視,最後黯然辭去自己一手創立的修會會長之職嗎?   雖然我出身天主教家庭,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能打動教友,也能引起非教友的共鳴,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當代宗教領袖,因為他的政治、社會影響很可能超越教會,遍及全世界。

作者資料

吉米.伯恩斯(JIMMY BURNS )

《金融時報》頂級記者,從事新聞及文字工作三十餘年,獲獎無數。其作品《痛失英雄之島》(The Land that Lost its Heroes)榮獲一九八八年毛姆文學獎(非小說類),被譽為「了解福克蘭戰爭前後阿根廷情勢必讀之作」。 長年擔任駐外記者,精通拉丁美洲事務,調查報導備受重視,亦常受邀擔任政治與公共事務評論員。他長期為國際天主教週刊《板訊》(The Tablet)與《新視界》(Vida Nueva)撰稿,也常與CNN、BBC、CBS、SKY New、《金融時報》、《衛報》、《獨立報》等國際媒體合作。 生於馬德里,受耶穌會薰陶的天主教徒,現居英國倫敦。

基本資料

作者:吉米.伯恩斯(JIMMY BURNS ) 譯者:朱怡康 出版社:啟示 書系:Soul 出版日期:2016-03-08 ISBN:9789869187374 城邦書號:1MA047 規格:軟精裝 / 單色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