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 作者:陸傳傑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15-03-04
  •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精選87幅地圖,拼湊還原日本治台51年的真實面貌 假如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日治時代,會驚訝於縱貫線鐵路的路線與車站名稱竟多與現今相去無幾;舊時的「西門町」同今日一般,是大家休閒娛樂的首選地點;而當時台灣行政區劃的「五州」,又儼然就是今日「五都」的雛型…,種種雷同相似之處,是巧合?還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此外,經常躍上媒體版面的瑠公圳,為什麼從古穿流至今卻少有人能具體說明它的位置?「客家人」占台灣民族人口少數的說法又是如何從日治時代就積非成是到今日? 許多物事的形成有其歷史脈絡,然而今人往往只見結果而忽略其遠因。目前記敘日治台灣時代的字面資料,多半因為敘事者的意識形態而與史實漸行漸遠、或隨時光荏苒消失在大眾的記憶中,造成許多人對台灣社會的今昔樣貌僅存一知半解的想像。 因此,為了拼湊、還原史實,除了交叉比對文獻、口述資料與老照片,地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 繪製精美的地圖是日本民族追求精緻工藝的表現之一。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基於統治與發展產業的需求,日本人繪製地圖的「癖好」得到大肆發揮的機會,測繪了都市計畫、鐵公路、軍需產業、水利設施、族群人口…等各式各樣的台灣主題地圖。 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作者陸傳傑,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並援引參照大量的田野調查與古籍文獻,抽絲剝繭,追溯日本在台灣進行的統治進程與生產建設等各方面的情形。 本書收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台灣堡圖」、「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太魯閣交通鳥瞰圖」、「台灣鐵道線路圖」…等珍貴的地圖;仔細觀察比對地圖,推敲地圖中各種被人忽略的細節,一切被掩藏在時空更迭與政權代換中的謎,便一一被召喚回我們眼前,重新塑造我們對這片土地歷史的認知。 【本書特色】 ◎附錄重要大事記─本書根據行政區劃的演變、鐵公路的興築、產業建設與族群人口統計等不同主題編年記事,是人文、歷史、地理、社會等學科研究必備的基礎素材。

目錄

1.追尋日本時代台灣老地圖的起點 2.靖台篇:紀錄台灣農村原始布局的日清戰爭地圖 3.理番篇:地圖上的賽德克巴萊 4.行政區畫篇:氣勢恢宏的〈大日本帝國台灣島豫察地形圖〉 5.都市計畫篇:意識形態主導下的都市計畫 6.市街篇:西門町的「後街人生」 7.海運篇:日本海運雙霸競爭下的台日命令航路 8.築港篇:從紅樹林遍生的潟湖到南進基地的大本營 9.鐵路篇:縱貫線把漳、泉、閩、客全變成台灣人 10.公路篇:台灣人雙手開出來的縱貫公路 11.水利篇:是幸福的農民?還是幸福的地主? 12.樟腦篇:台灣樟腦:Price of camphor is blood 13.蔗糖篇:日本時代的台灣糖業地圖為什麼一成不變? 14.族群篇:台灣的客家人到底占多少? 15.移民篇:花蓮;日本農業移民的大本營 16.中國篇:日本時代國民政府出版過台灣全圖嗎? 17.鳥瞰篇:鳥瞰圖到底是畫?還是地圖? 18.空襲篇:疲勞轟炸下的台灣 19.光復篇:陳儀是哈日族? 20.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內文試閱

追尋日本時代台灣老地圖的起點
  從那一刻起我對「�q公圳分屍案」所衍伸的   法治、人權、媒體道德等等問題完全失去了興趣   一個社會連對自己生活的土地都了無認知   還有甚麼資格談人權、道德之類的抽象問題?   此後我把所有關注完全放在土地的認識上   田野查踏、閱覽文獻、搜索老地圖是我認識土地的主要來源   當時老地圖在台灣是非常稀有的資源,對此有所認知的人更少   為了瞭解真實的�q公圳,我用盡各種手段尋找相關的地圖   �q公圳是我進入日本時代繪製的台灣地圖領域的起點…………   一九八○代,我在《人間雜誌》擔任採訪編輯,寫過一篇軍人專輯報導,引起了軍界的注意。柳哲生將軍透過朋友的介紹,要求接受我的採訪。   我對柳將軍的印象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日戰爭時代的空戰英雄,另一個是「�q公圳分屍案」的受害者。柳將軍主動要求接受我的採訪,並不是為「�q公圳分屍案」曾經受到的屈辱,尋求「平反」,而是要我為他發聲,要求軍方更正他擊落日本戰機的紀錄。   當時軍方的正式紀錄,他擊落了九又分之一架日本戰機,但他提出國內外的報導、檔案,證明自己真實的擊墬紀錄至少是十一又二分之一架。   其實國內外的軍事歷史學界早已公認柳將軍是中國空軍無人能及的「擊墜王」,再增加個兩架,對他的榮譽並無實質的增益。當時我並不明白柳將軍真正的想法,只覺得他的思維、語言能力已經處於衰退狀態,像是一個受到冤屈,卻又沒有能力為自己申訴的幼童,只是反覆的訴說著相同的說詞。最後,我未能作成報導,刊登刊登在報刊上,為柳將軍「申冤」。不久,他到加拿大探親,竟然突發腦溢血,魂喪異邦,令我感到一種無法釋懷的虧欠。   因為這份虧欠,使我開始注意「�q公圳分屍案」中柳將軍所受到的屈辱。當年新聞媒體在此案發生後,幾乎成了「謠言散佈中心」、「謊言加工製造中心」,再加上軍警顢頇無能的辦案能力,差一點導致柳將軍家破人亡。雖然最後案情宣告偵破,還其清白,但柳將軍卻斷送了原本看好的前程,而被迫提早離開軍職。   在閱讀「�q公圳分屍案」的檔案資料時,我發現當年軍警、媒體的顢頇與荒唐不但表現在偵辦、報導上,甚至連屍體發現的現場都沒搞清楚。一份命案發生多年後撰寫的回憶錄報導,在結尾時提到,�q公水利會的工作人員說屍體的發現地點根本就不是�q公圳,而是一條「無名大溝」。   說�q公圳是早期影響台北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沒人會否認,但要台北住民指出�q公圳的具體位置,卻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我認為這才是「�q公圳分屍案」最顢頇與荒謬的部分。我們對生活環境的無知程度達到了「令人髮指」的水平。   近年受韓國清溪川整治成功的鼓舞,台北的學界也發出恢復�q公圳的呼籲,甚至一位台北市長候選人還以此為政見。當時我想這些學者、政客真的了解�q公圳在哪裡嗎?   從那一刻起,我對「�q公圳分屍案」所演伸的法治人權、媒體道德等問題完全失去了興趣。一個對自己生活的土地,了無認知的社會,還有甚麼資格談人權、道德之類的抽象問題?   作為一個媒體人,此後我把所有關注完全放在土地的認識上,田野查踏、閱覽文獻、蒐集老地圖成了我認識土地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地圖,老地圖在台灣是非常稀有的資源,不但稀有,對此有所認知的人更少。一九八○年代沒有幾個人了解台灣的老地圖,所以也談不上重視。   為了瞭解真實的�q公圳,我用盡各種手段尋找相關的地圖。�q公圳是我進入日本時代繪製的台灣地圖領域的起點。   新生南路中間的大溝比較好理解,從一九三○年代日本殖民政府當局出版的都市計畫圖可以清楚的看出,新生南路中間的那條大溝,其實是日本時代開闢的特一號道路中間的大排水溝,特一號道路就是後來的新生南路。大排水溝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排除台北市中心的雨水,當初並沒有正式的名稱,有些資料稱為「崛川」,目前我還無法確認這個名稱的由來。我認為如果真要找個稱呼,「特一號大排」大概是比較為合適。   為什麼一般市民會將「特一號大排」誤以為是�q公圳?   要回答這問題,首先還是要釐清�q公圳的線路,要釐清�q公圳的線路則要先找到�q公圳最完整的線路圖。   為了要弄清�q公圳的具體路線,二十年前我曾到台北市文獻會查詢有關�q公水利會的資料,閱遍無數資料,發現大都是文字敘述,地圖很少,而且相關地圖繪製的精緻度也很差,根本無法有效利用。   文獻會一位資料管理員冷眼旁觀,看道我連日苦尋無果,便告訴我,他們那兒還特藏了一幅昭和年間出版的�q公圳地圖,平常並不對公眾公開,我一聽大喜過望,立即拜託他取來一閱。   台北市文獻會大概真的很重視那張地圖,像國畫一樣將它裱裝在卷軸上。可這位管理員剛剛攤開地圖的卷軸,我還沒來得及看清圖面,便連人帶地圖被文獻會一名高階的研究員叫到一旁厲聲痛斥,那張�q公圳地圖當下也被研究員「沒收」了。   這位老實的資料管理員無奈的回到我跟前,滿臉尷尬,手足無措,不知說什麼好。那張�q公圳地圖難道是那位研究員的私產?還是有甚麼軍事機密,限制民眾閱圖?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繪製精密的�q公圳地圖非常稀有,那張地圖本身已經就足以成為一篇學術論文的題材,那位研究員大概是想將這幅地圖納入自己的研究題材吧。   這張�q公圳地圖比例尺為一萬兩千分一,屬於大比例尺地圖,是稀有品種中的精品。地圖雖然已經裱褙,但保存的狀況並不好,印刷嚴重退色、圖面顯得十分黯淡,許多細部內容已無法辨識。但因為緣慳一面,令我許久無法忘懷。   後來我在《大地地理雜誌》服務期間,因為負責一篇�q公圳的報導,拜會�q公水利會的會長,尋求參考資料的支援。會長很熱心,立即送我一套�q公水利會剛出版的紀念刊物,內容相當豐富,還附錄不少地圖。   但是這些地圖既不是實測地圖,也非舊地圖的複刻,而是手繪稿,精確度稍嫌不足。我便詢問會長是否還有其他的地圖資料?會長略為思考之後,請工作人員取出一份庫存地圖,說:「這應該是�q公圳所有主幹、支線最詳盡的資料了!」然後轉手遞交給我。   我一看,整整好幾分鐘說不出一句話來,這不正是在台北市文獻會緣慳一面的那張大地圖嗎?不同的是,這張地圖幾乎仍保持全新的狀態,品相與台北市文獻會收藏的那張相較,可謂雲泥之別,地圖右下角還有日本憲兵隊核可發行的戳記與簽字。之後會長還說些什麼,我完全聽不進去,一心只想趕快離開�q公水利會的辦公大樓,深怕會長萌生悔意,收回這張地圖。   如今一萬兩千分一,超大的〈�q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是我最珍貴的收藏。

作者資料

陸傳傑

曾任《人間雜誌》採訪編輯,《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於1992年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因過去任職雜誌的採訪與文史踏查訓練,擅長以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文風,敘寫臺灣文史記憶。 代表作品包括: 《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 《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臺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遠足文化,2014)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隱藏地圖裡的日治臺灣真相》(遠足文化,2015) 《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古地圖,破解12~18世紀臺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野人出版,2018)

基本資料

作者:陸傳傑 出版社:遠足文化 書系:遠足台灣 出版日期:2015-03-04 ISBN:9789865787783 城邦書號:A6800497 規格:平裝 / 全彩 / 208頁 / 18cm×2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