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強尼上戰場(七十六週年紀念版 全球中文版首次問世)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反對不公義 當代革命經典 七十◆六週年紀念版 全球中文版首次問世 ◆國家書卷獎得主、奧斯卡金獎編劇道爾頓.杜倫波口碑佳作 ◆兩度改編電影、改編舞台劇 《新聞編輯室》男主角擔綱獨角戲 ◆名列暢銷書《小說藥方》閱讀書單 革命吧!請舉起槍瞄準正確方向: 是時候向敵人宣戰了,也就是那些製造、支配戰爭的人。 他想擁抱情人,但沒有手; 他想聆聽母親哼歌,可是他聾了, 他想站起身子自己奔向死亡,卻沒有雙腿。 戰場上,四、五百萬人送命,裡頭沒一個想死; 另有數千人因打仗而瘋了、瞎了、瘸了,無論多努力嘗試想死,卻都死不了。 一九一八年九月的某一天,喬.博納姆跳入防空洞,之後眼前事物抹滅,時間停止推移,他,就此不知年月。 當他有意識時,他躺在那兒,感覺頭顱纏滿繃帶,他卻聽不見、看不見,像隻死貓般全身僵硬凍結:他察覺他沒有雙腿和雙臂,沒有眼睛耳朵鼻子,沒有嘴巴和舌頭,半死不活。他怎麼了?他想起,因為國家號召他參戰,而他必須入伍。只是,他從來不知道打這場仗是為了什麼? 他們說,我們去為自由而戰;他們說,我們去為民主而戰;他們說,我們去為榮譽而戰……多麼高貴的出發點!然而,他現在躺著,像一塊肉般地躺著,不禁想問:我的自由、民主、榮譽呢? 本書於二次戰爆發前首度出版,旋即成為暢銷書,其描寫一次大戰的精準立場,引起多次查禁、絕版,後來不僅成為越戰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抗議小說,在美國進軍伊拉克期間,再度引起「反戰母親」的呼號:請讓我的兒子回家!對戰爭的深刻描寫,激勵了好幾代讀者,並且成為對抗不公義與權勢者的革命經典。其警告著:請勿掀起戰爭,一旦你掀起戰爭,那,去送死的不是我們,而是你! 【名家推薦】 作家南方朔專文導讀〈國家操弄的戰爭記憶〉 「反戰母親」辛蒂.西恩 《七月四日誕生》原著作者朗恩.柯維奇 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 《紐約時報》 《華盛頓郵報》 《星期六評論》 讚譽史上反戰經典之作 「我走到哪裡都帶著這本書,頁緣逐漸褪色發黃,封面脫落。它就像是我的《聖經》,只是比我讀過的任何經文都更切身,包括我在越南外出執勤巡守前會讀的《詩篇》。」 ——《七月四日誕生》朗恩.柯維奇 「強而有力……使人眼界大開。」 ——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紀錄片導演 「杜倫波先生開展故事幾乎毫不停頓,也不插進標點符號,以怒火織成雄辯。」 ——《紐約時報》 「一本驚心動魄的書,承載超乎尋常的情緒強度。」 ——《華盛頓郵報》 「讀過的人絕對難以忘懷。」 ——美國文學雜誌《星期六評論》

目錄

導讀 國家操弄的戰爭記憶  南方朔 戰爭是騙局 辛蒂.西恩 從邪惡醜陋中創造美麗,從恥辱挫敗中肯定生命 朗恩.柯維奇 作者序一 一本書,三場戰役 作者序二 數字使我們失去人性 卷一 死者 卷二 生者 道爾頓.杜倫波年表

延伸內容

導讀 國家操弄的戰爭記憶
◎文/南方朔(評論家)   人類的行為裡,以戰爭的罪行為最大。戰爭通常都以諸如愛國、正義、和平等悅耳好聽的口號,來合理化貪婪,殺戮、欺騙,甚至種族滅絕等邪惡。戰爭是最大的騙局。正因為戰爭販子經常都會得懲,所以每個國家在古代都充斥戰爭、名將、著名戰役的神話。   但古代武器尚未發達,而且人口也不稠密,所以戰爭造成的死亡畢竟有限。但進入二十世紀後,武器的發展日新月異。短短半個世紀內,就有過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大戰從一九一四年打到一九一八年,到今年(二○一五年)即將屆滿百年;第二次大戰從一九三九年打到一九四五年。今年是二戰結束七十週年。這兩次大戰論損失、死傷人數與殘酷的程度均為歷史之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奧等同盟國,出動軍隊兩千三百萬,死亡數三百四十萬,英法俄美等協約國則動員四千兩百萬、死亡五百萬,雙方受傷約兩千一百萬,至於第二次大戰,雙方死傷約三千五百萬至六千萬之間,其中以俄國軍人死亡最多,達一千一百萬。中國的平民死亡最多,達兩千兩百萬。因此人們遂說二十世紀是殘酷世紀。   兩次世界大戰之前,雖然戰爭不斷,但論武器和戰爭規模都相當有限。美國戰爭史學者、前威斯康辛大學教授莫賽(George L. Mosse)即表示,從一七九○到一九一四所有因為戰爭而死傷的總人數,乃是一次大戰的一半都不到。十九世紀美國的南北內戰,從一八六一年打到一八六五年,南北雙方死傷總計一百一十萬,乃是迄今為止美國最大的戰爭。十九世紀死傷最多的戰爭有二,一個是一八一二年拿破崙的遠征莫斯科,他率兵四十五萬出發,但俄國焦土抗戰。拿破崙雖然攻下了莫斯科,但天寒地凍,沒有食物,只得撤退。一路上先吃皮靴,爾後殺馬而食。馬吃完了開始吃士兵的人肉,那是人類史上最慘的戰爭,法軍最後只剩一萬。另外則是一八五三到一八五六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雙方死亡二十五萬。除此之外,十九世紀還有著名的普法戰爭。法軍死十五萬,普魯士則死四萬五千人。   二十世紀起,戰爭最大的改變,乃是傷亡不再以十萬計,而是以百萬千萬計。由於戰爭擴大,於是軍事科技快速發展,死亡人數更增。二次大戰後,緊接著又有一九五○至五三的韓戰,朝鮮半島軍民死亡五百萬人。韓戰後又是越戰,越戰期間,美軍死亡五萬六千人,但越高寮三國則死亡數百萬;越戰後則是波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伊拉克至少死亡百萬以上。以前的戰爭還稱「正義之戰」或「非正義之戰」的劃分,但這種劃分從越戰起已經模糊化。越戰本質上是侵略,所以全球反越戰。世界上的知識分子領袖如羅素和沙特等人,甚至主張把美國總統送交國際戰犯法庭審判。美國打波灣戰爭和入侵伊拉克,也受到世人的反對,像「反戰母親」辛蒂.西恩 (Cindy Sheehan)領導的反戰運動就逐漸成了主流意見。後來造成歐巴馬決定從伊拉克撤軍。   近代的反戰運動,嚴格說來,是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雖然有許多戰爭,一方面戰爭的規模及死傷有限,而且許多戰爭都涉及國家之間的競爭,戰爭有辯護的空間,所以反戰很難成民意,只有少數思想人物和作家從和平的價值著眼,反對戰爭和殺戮,但從第一次大戰開始,由於戰爭規模擴大,殺戮和殘酷普遍化,所以反戰的氣氛形成。著名的反戰文學家在一次大戰時紛紛出現,世人共知的就有歐文(Wilfred Owen)、薩松(Siegfried Sassoon)、格尼(Ivor Gurney)、羅森柏格(Isaac Rosenberg)等。他們質問戰爭的意義,戰爭的欺騙,描寫戰爭的殘酷等。   由於人們的反戰情緒在第一次大戰時興起,近代學者也發現,如何操縱人們戰爭情緒、戰爭記憶,也成了現代國家努力的工作,希望透過這工作來延續愛國好戰的精神。近代學者福塞爾(Paul Fussell),以及莫賽即對這個領域做了突破的研究。他們都指出,政府為了合理化戰爭,都會根據國家需要塑造人們的記憶,歌頌戰爭時的死者,以及將宗教力量引進,宣稱死者已進了上帝或聖母的懷抱。如何安慰死者,已成了政府操縱戰爭的要點。而反戰文學的重點,就是要呈現出不一樣的戰爭記憶。   於是,我們可能就要來談一談美國反戰文學的經典──本書《強尼上戰場》及其作者道爾頓.杜倫波(Dalton Trumbo)。這本著作出版於一九三九年,至今已逾七十年。   對美國電影史略有知悉的,一定知道杜倫波其人。他是早年極有才華的好萊塢編劇,乃是理想的左翼青年。《強尼上戰場》出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但它的背景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他的左翼背景,第二次大戰後,在美國白色恐怖時期,麥卡錫主導的「反美行動委員會」曾對好萊塢演員及編劇展開整肅。後來的雷根總統就被列入黑名單。而杜倫波就是所謂的「好萊塢編劇十人幫」之一。他因此而入獄十一個月,後來流亡墨西哥,以化名從事編劇,白色恐怖結束,才返回美國。他因為編劇才華極高,寫過許多名片的劇本。人所共知的《羅馬假期》就出自他的手筆。他後來死於一九七六年,享年七十一歲。   《強尼上戰場》雖然是部小說,但它的故事情節卻非常符合電影的橋段。一個士兵在一戰的戰場被砲彈掃到,失去了手腳口耳鼻眼,成了一個只存意識的靈魂,而這個意識流轉在生與死之間,對戰爭的本質去做無盡的追問。這部傑出的經典,由於它的巧妙布局,已將反戰問題拉到了一個很少人能抵達的高度!
戰爭是騙局◎文/「反戰母親」辛蒂.西恩
  第一次讀《強尼上戰場》的時候,我兒子凱西剛過世一年多。凱西是我的大兒子,二○○四年四月四日在伊拉克遇害,時年二十四。在喬治.布希瘋狂入侵伊拉克之前的時日,我曉得那是錯的,可是從未行動抗議,或明言我對此事的反感。直到凱西過世後,我知道我得做些什麼。於是我首度閱讀《強尼上戰場》,踏上追尋真理與和平之途。   《強尼上戰場》這本書,主要在描述一位名叫喬.博納姆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上戰場,遭炸彈擊中後他失去了雙手、雙腿、臉、耳朵和聽力等所有一切。他逐漸了解自己受的傷有多重,對自己被「策畫戰爭並下指導棋」的人所利用也心生憤怒。喬逐漸醒覺,他要用自己遭毀的樣貌去阻止其他人犯下相同錯誤:   他這是幫了大家一把,包括他自己。他會展示自己給那些小伙子看,也給他們的母親、父親、手足、妻子、情人、祖父母看。他要在身上掛牌子寫「此即戰爭」,把整場戰爭聚縮到如此一小塊骨肉毛髮上。這麼一來,他們餘生將永難忘懷。(第十四章)   在我南下德州克勞福德鎮,去到喬治國王自家草皮上,與他面對面質問戰爭「有何高尚理由?」之前,我巡遊全國,發表演說抵制謊言,倡導和平。旅程中,許多次人們問起我是否讀過《強尼上戰場》。我沒讀過,事實上我從未聽說過這本書。前幾次有人詢問,我只是聳聳肩。然而聽過十多次或更多的引述後,我決定在旅途中找來看。   我第一次讀完這本書花了三個月。《強尼上戰場》非常出色,文筆優美,深刻洞察而感人,且最重要的是——殘忍。我讀了又讀,接著書裡出現如下的段落:   他們死前內心如同小嬰兒般哭泣。他們忘了自己為之征戰的事物,忘了自己願意為它而死。他們想起的是人所能理解的事。他們死前渴望見朋友一面。他們死前哭求父母妻兒的聲音。他們死前滿心想望再看見出生之地一眼,求求上天,一眼就好。他們死前為生命悲鳴哀嘆。他們曉得什麼比較重要了。他們曉得生命是一切,死時尖喊哭訴。他們死時內心僅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我要活下去我要活下去我要活下去。(第十章)   這個段落讓我思索,凱西倒臥於伊拉克的敵土,將死之際會不會也在想同樣的事情。有幾次我把書朝房間另一頭猛扔,在書本飛行時詛咒它。我究竟是在詛咒道爾頓.杜倫波寫出如此難以卒睹的書,還是在詛咒喬治.布希把我的兒子派往伊拉克送死,置身另一場戰爭的砸鍋錯誤之中?不過在那之後,我又看到如此美麗地重述事物的段落,簡單至極卻很優美——那些我們不屑一顧的事物:   這就像一個成人突然被塞回母親的身體裡,他躺著不能動,全然的無助。有根管子插進他胃裡某處,他們從那兒餵食。跟置身子宮一模一樣,只不過嬰兒還可以期待有天能靠自己存活。   他得永永遠遠待在這個子宮裡。他得記住這一點,絕不能抱有期待或希求轉機。這就是他的人生,無論從今以後每一天、每一小時或每一分鐘。他再也不能夠說哈囉你好不好我愛你,再也不能夠聽見音樂、風撫過樹梢的低語或流水的輕笑。他從此無法聞到母親廚房傳來的煎牛排味,春天空氣裡的濕氣,亦或穿越開闊平原而來風裡夾帶的山艾樹美好氣息。他再也看不見人們的臉,那些讓你看一眼就感到舒心的人,像是卡琳。他再見不到陽光星辰,或生長在科羅拉多山腰上的嫩草。 他無法雙腳站立於地行走,不能奔跑跳躍,或疲累時伸展身子。他再也不會累了。(第七章)   或是以粗體標示的這一句,那無疑是我全書最喜愛的句子:   所以他的頭會顯得比腳的位置低,因為他沒了腳,當然會比較輕。空氣也很輕。跟空氣相比,連一片指甲都重。(第五章)   而我極其訝異於書中流洩的感知深度,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高明體察。在生命中此般時刻,我多希望能遇見這樣一位寫作者,具有如此的深度和簡潔。杜倫波使我對書中主角感同身受,他是遭受駭人重傷的士兵,過去曾身為別人的兒子、兄長、麵包坊工人和愛人。敘述逐漸開展喬如何得知自己的可怕處境,不僅在文學上才華洋溢,也證明杜倫波對筆下角色喬的深刻同理心。   喬的遭遇自然挑起我靈魂中的弦,傷害我母性的心。喬有可能是任何一個人,他是平凡的喬。不過我認同最深的角色是喬的母親。她的下半輩子必定反覆揣想兒子的遭遇,他或許列名於「M.I.A.」名單裡。任務中失蹤。喬的媽媽喜歡漢堡攤的三明治,夏天製作密封桃子,會彈鋼琴而且嗓音美麗。   喬的母親實際上代表了每個時代的所有母親,抱著渺茫的希望,期盼失蹤名單上的兒子還活在某個地方,而且終究會平安健康歸來。我知道喬的母親感覺得出喬沒死。她身為人母,心中必定知道喬還活著。我知道她直至入土之際,仍然感覺到喬在某處活著。我只能想像那種心碎,渴望見到她的喬沿著人行道一跛一跛走來,直入她歡欣且寬慰的雙臂裡。不幸地,我不需要想像自己的下半輩子日日期盼在一場狗屎戰爭中失蹤的兒子現身,而戰爭的目的出自於對金錢與權勢的貪婪。我,如同喬的母親,每天思念著我的兒子醒來,為我失去的感到悲痛。直到真正見到凱西棺木裡的屍體前,我心裡總祕密懷抱著希望,但願是他們搞錯人了,而凱西仍活在某處。   我也能理解平凡的喬的滿腔熱情,他意圖用自身的悲劇使現世成為更好的世界,用他令人驚恐的損傷,阻止其他年輕人犯下與他相同的錯。他躺在他的黑暗牢籠裡想通這一點,在那裡,陪伴他的只有自己的思緒:「不,長官,任何投身前線、衝進戰壕為自由而戰的人都是天大的傻瓜,而唆使他們去的人則是騙子。」(第十章)我了解那種衝動。我一度跌坐地板上為死去的孩子哭喊——喊得如此用力,我確信那嘶吼對我的心臟、肺臟和腦子造成某種程度的永久損傷。不久後,我知道我必須做些什麼,使同樣的心痛不再發生於另一個母親和她兒子身上。 我同樣了解平凡的喬的痛苦,當他朝床頭板敲打後腦杓,試著讓某個人聽見他在說什麼,放他重回人世;我了解他的挫折感,當他被迫閉嘴,而且不容許他用自身的悲劇追求更好的人性。在入駐凱西營以前,我感到同等的挫折——失望於一再嘗試卻一再失敗,反覆請求他人聆聽我的故事。拜託,拜託……有沒有人願意聽一位母親心碎與親人逝去的故事?有沒有人願意知道我兒子凱西的事,戰爭機器猛然狂暴地截斷了他的性命?有沒有人願意傾聽我的警告,別讓孩子犯下跟凱西和我相同的致命錯誤?似乎沒人想聽,沒人關心。我可能也曾朝床頭板敲打自己的頭。事實上,我常形容自己初期的追求就像是「把我的頭往牆上撞」。   跟平凡的喬處境不同,我最終突破了原本阻擋我訊息、反戰、支持和平訊息散布的溝通屏障。二○○五年夏天,媒體瘋狂造訪我在德州克勞福德鎮喬治.布希門前的抗議場地,將反戰訊息帶往大眾的眼前。那二十六天的日夜抗議終於讓全世界知道,世上存在不少如我這般遭遇的母親,還有其他數千人堅決反對繼續違法占領伊拉克。進展是令人樂見的奇蹟,更是一種寬慰。 我深信美國人有兩本書該讀,這樣他們就能理解:《強尼上戰場》和史邁德利.巴特勒(Smedley Butler)少將所著的《戰爭是騙局》(War Is a Racket),後者如前一本那樣強烈而豐富。杜倫波的作品描述戰爭之下的人類殘骸,巴特勒的作品點出戰爭得利者的邪惡意圖。我相信假使每個人都看過這兩本書,並且真正理解其內容,那麼戰爭的人肉砲灰將枯竭,戰爭也將隨之枯竭。巴特勒將軍說年輕人不該打老人的仗,平凡的喬說得更清楚:   他想,這就是你的處境,喬.博納姆,下半輩子像塊牛肉癱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人拍拍你的肩說來吧孩子,我們要去打仗。所以你去了,但是為什麼呢?任何一筆交易,例如買車或跑腿,你總有權利問好處在哪裡?否則你有可能花大錢買一部爛車,或是替笨蛋辦事結果餓肚子。你得對自己負責任,當有人說來吧孩子做這件事那件事,你要挺身而出回答,聽我說這位先生,為什麼我該做這件事?為了誰去做?最終我又會得到什麼?現在有個傢伙跑過來說跟我走,你得冒生命危險還有可能掛掉或殘廢,這時你卻失去問那些問題的機會,連回答好或不好、我考慮一下的權利都沒有。(第十章)   二○○五年八月駐紮凱西營期間,即使和平運動吸引到所需的媒體注目,在我撰寫此文的當下,我仍感到沮喪。因為布希政權的戰爭惡行仍在持續。就算我盡了這許多力量,每天每天試圖阻止更多辛蒂.西恩和凱西.西恩生成,只為了貪得無饜的戰爭機器,伊拉克占領行動卻繼續下去,我方陣營和伊拉克平民百姓的死亡人數不降反升。   接近書末,喬的人性走到盡頭,他的探問一如我在二○○四年四月四日問上帝的問題,而且我要持續問這世界: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推薦文 從邪惡醜陋中創造美麗,從恥辱挫敗中肯定生命/朗恩.柯維奇(《七月四日誕生》作者)   《強尼上戰場》仍舊是經歷過越戰以後,對我最具影響力的著作。自我從戰場歸來,其後二十二年靠輪椅生活,胸口以下全部癱瘓。有許多作家深深影響我,海明威、康拉德、托爾斯泰、甘地、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然而沒有別的作品能跟《強尼上戰場》的偉大文學敘事相比。道爾頓.杜倫波的經典反戰小說,以我能理解的簡潔、誠實語言寫就。我立刻受到這本書吸引,如同我跌入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就此讀不釋手。我一頁讀過一頁,愈來愈為這故事傾心,對每一頁、每一段、每一個字產生認同。   我第一次聽到道爾頓.杜倫波的字句,是在一九七一年春天洛杉磯的反戰示威,當時我聽到演員唐納蘇德蘭朗讀《強尼上戰場》書中的篇章。唐納蘇德蘭和他的同伴珍芳達巡迴全國各地,表演他們著名的「F.T.A.」。(「F.T.A.」代表解放軍隊,或是去他的軍隊,端看你有多憤怒。)杜倫波的文字使我感動萬分,我亟欲將內心感受說出來,而我做到了。我走上台,發表了我做為政治運動分子的第一次演說。 「那就是我!」我不斷這麼想,「那就是我的遭遇,那就是我的感受,那就是我經歷過的一切。」很明顯,杜倫波是為了每一個普通人寫這本書,寫給街上的人,他稱呼為「那些窮傻蛋」。他們把自己的兒子,那些在工廠和麵包坊,或像我一樣在「大西洋與太平洋茶葉」工作的年輕孩子,送去打富人和有權勢者的戰爭。我曾是那群普通孩子之中的一個,如同其他一百萬人誤信謊言。杜倫波的小說走進我生命時,我正深感絕望,急需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尤有甚者,《強尼上戰場》是抗議與異議行動重大里程碑的基石,就像是定位的錨和關鍵地基,構成我未來的生活。這麼說好了,讀過這本書以後,我不再是原來的我。你無法給一本書,或一件藝術作品更高的讚譽了,你之為你已永遠因它而改變。我二十四歲時,這本非凡著作轟炸我的認知,如同真理的定時炸彈,促使我立刻投入反越戰,以我原先未曾想像的激烈程度獻身於反戰行動。   我走到哪裡都帶著這本書,頁緣逐漸褪色發黃,封面脫落。它就像是我的《聖經》,只是比我讀過的任何經文都更切身,包括我在越南外出執勤巡守前會讀的《詩篇》。即使是我最喜愛、曾給予極大撫慰的《詩篇》第二十三篇,都不曾像杜倫波的《強尼上戰場》如此影響我。《聖經》和《詩篇》是有鎮痛作用的香膏和麻醉劑,在我面對未知的恐懼或無能掌控時發揮作用。然而,《強尼上戰場》是解藥,治癒我從戰場帶回家的痛楚;它也是不留情面的喚醒,一如真相的永恆面貌。它導向的不是安眠或紓解,而是消滅我的睡意,使我保持醒覺——令我思考,在思考中領會,領會後行動,集合眾人力量,有力反擊任何嚇唬我的事物。《強尼上戰場》使我洞察自身困境的真相,引領我通往答案和解決方法,在我承受的折磨裡找到意義,並隨之得到我生命的目標。   雖然《強尼上戰場》深深激勵我持續奮戰,我的內心仍然存在極大的空虛與悲傷,想望成為世界的一分子,再度受到他人的賞識。杜倫波筆下虛構角色喬.博納姆渴求的事物——新鮮空氣的氣息、女人的香水味、森林中的漫步,和人群共處並重拾與他人的連結——正是我同樣渴求的事物。我想要不再感到如此迷失、如此憤怒與恐懼,並重新接納使我感到畏懼的某部分自我。我盡力想相信喬.博納姆想要相信的,讓自己有能力相信人、被愛與反饋以愛。再一次懷抱信念,付出信任、感受平靜,如同我兒時曾有過的能力。當時的美國對我來說相對簡單,世界也看似簡單多了。 …… 我們相遇那一晚,杜倫波顯得因我對他作品的致敬而十分感動,我記得我向他請求簽名。「你願意簽在我的輪椅上嗎?」我問道。而他欣然同意,彎下腰在我的輪椅背後細細寫下這些字句:「沒有更多可說的,只能去做」,並簽下「道爾頓.杜倫波」。輪椅壞掉許久以後,我還保留著那塊背板,搬到哪兒都帶著,直到有天找不到了。   直到今天,我仍在猜測他說「沒有更多可說的,只能去做」的用意。或許他意指反對戰爭的書寫已寫盡,現在我們必須做的是採取行動。他試著告訴我的是這個嗎?那似乎是個行動令,是時候與敵人交戰,也就是那些製造、支配戰爭的人。他們持續引戰,拒絕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把標語給我們,我們會使之成真。唱戰爭的讚美歌,我們會從你收聲處接著唱。不是一個人,不是十個人,不是一萬人,不是一百萬人,不是一億人,而是十億個、二十億個我們……」(第二十章)   杜倫波對我的深遠影響,發生在我迫切想知道,我能怎麼把自身悲劇轉化為對他人有幫助、有意義的事之時,心情如同杜倫波筆下的喬。而《強尼上戰場》啟發了我,為我開出一條道路。突然間,我明白自己可以成為達致和平的手段。正因為擁有如此可怕悲慘的身體和經驗,我可以善用它們來教導大家認識戰爭,關於它的無益、荒謬、不具意義和浪費,就跟喬一樣。我可以遊行走遍全美,讓人們徹底見到戰爭的真貌。我會把我的生理和情感創傷當成學習啟迪的工具,儘管是如此使人驚恐。要是我夠幸運,世界會改變,理性會取代荒誕。杜倫波讓我知道,我有機會從醜陋、反美中創造出美麗;面對我憎惡不願回想的、我鄙視想忘掉的、我的恥辱和極大挫敗,把這些惡變成公平良善,變成歡欣鼓舞、堅定意志以及對生命的肯證,一如喬.博納姆想做的。   在書的末尾,喬.博納姆終於突破阻礙,與外界溝通說出他的想望,然而他們卻拒絕了喬把訊息帶往外頭世界的權利。他領會到自己的生命有非常特殊的作用,所承受的痛苦並非白忙一場,就算處境再糟糕,他仍然活著,還能與外界溝通。他可以讓人們看看戰爭的面貌,讓他們親眼目睹、凝視,假如願意還能伸手碰觸。他相信若是人們看見他就會了解,了解以後絕不可能容許戰爭再度發生。如果他付諸實行,世上不會有下一個喬.博納姆。   他興奮熱切,他再也不用感到迷失,或是漂流在憤怒的海洋,對生命和死亡皆一無所知,沒有作用沒有意義——儘管許多人是用這種方式活著。不過當他試著說出真相、把訊息傳往外界,他們卻試圖使他閉嘴。真相可能會帶來風險,而他明白,他們認為放任真相示人過於危險。要是人們看見喬看見的、理解喬理解的,讓真相在心中滋長,那麼他們絕不會赴死,絕不會在政府要他們打仗時去打仗。   要求人民從軍征戰時,他們將不會願意高舉雙臂拼鬥殺敵,一想到這點就使政府感到十分焦慮。要是沒有了戰爭、殺戮、垂死、受苦與瘋狂,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喬.博納姆堅持下去,抵抗他們直到最後。他控訴加諸於自身的不公義,以及至今在每一場戰爭裡受害的其他數百萬人,為死者、盲者與肢體殘障者發聲,唾棄所有獻給失去生命者的紀念碑,還有令人作嘔的政府公告。   喬堅稱,如果你指向通往毀滅、瘋狂、更多死者和無意義受苦的道路,有必要的話我們會把槍瞄準你的頭,阻止你大肆屠殺,逼我們自己反抗你的愚蠢戰爭。你指出道路,你這戰爭的首腦,使出你所有的謊言和欺瞞、計謀和操弄把年輕人送往戰場。而這次我們手上有槍,你這狗娘養的,我們會用槍來保護自己和孩子的性命。 杜倫波的小說點燃了我,使我決心繼續提倡反戰,意志從未如此堅定。這本書直接對我說話,全無不確定言詞地告訴我,我不僅擁有抵抗這些人和他們作為的神聖權利,更有神聖的義務要這麼做。這本書慶賀生命的寶貴和人類的正直秉性,給我勇氣和更大的力量去應付眼前的爭鬥。   《強尼上戰場》仍然是反戰、反對不公義史上的革命著作,引人熱血沸騰,告訴人們該做些什麼。它呼告革命,舉起槍瞄準對的方向——並非指向窮人和無權勢者,而是指向狡猾的統治者,那些「使一個鞋匠殺另一個鞋匠的你,使一個勞工殺另一個勞工的你,使一個只想活下來的人殺另一個只想活下來的人的你。」(第二十章)   《強尼上戰場》如同《獨立宣言》或《共產黨宣言》一樣具有實質意義。憑藉著偉大勇氣和簡潔語言,它公開表明,警告後世所有把年輕人派往戰場的政權,下次輪到他們的頭顱懸掛於街市。無論他們認為自己有多重要,在政府擔任何等要職或官階多高,他們握有的權力我們不屑一顧。因為他們試圖用愚蠢的政策帶走、傷害我們的兒子,對此我們會用任何必要手段還擊。   要是他們把槍放到我們手裡,表明叫我們去殺害另一個人,這次不需要任何人告訴我們敵人是誰。我們會曉得,我們當然曉得。敵人是極盡貪婪腐敗的政府,玩弄著權謀與操縱,犧牲人命來滿足他們對利益的無窮欲望。   試試看,而我們會竭盡所能跟你拼鬥,直到戰爭永遠消失前我們不會休息。在那之後,我們所有人終能真正共存。

作者資料

道爾頓.杜倫波(Dalton Trumbo)

道爾頓.杜倫波(Dalton Trumbo,一九〇五-一九七六),從事小說與電影編劇創作,是美國當代重要電影劇本作家,曾寫過三十多部劇本。由於曾遭懷疑為共產黨員,杜倫波為了躲避嫌疑,使用化名撰寫劇本。描述杜倫波一生的同名紀錄片「杜倫波」 (Trumbo)揭露,杜倫波在一九五六年以化名Robert Rich寫《鐵牛傳》(The Brave One),他以該部片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著劇本,知名電影《出埃及記》(Exodus)與《萬夫莫敵》(Spartacus)的劇本亦出自他的手筆。一九九三年,在《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上映六十年後,奧斯卡追認杜倫波為《羅馬假期》的真正編劇,是他獲得的第二座奧斯卡獎。 本書於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首次出版後兩天,二次大戰正式爆發,德軍進攻波蘭。對比今日國際局勢戰亂不斷,本書歷經七十餘年,仍給予世人重要的啟發。本書獲美國國家書卷獎,杜倫波也親自在一九七一年將其改編為電影。一九八五年,劇作家Bradley Rand Smith將其改編為獨角戲,由近年剖析媒體亂象至力的劇集《新聞編輯室》(Newsroom)主角傑夫丹尼爾主演,他並因而獲Orbit 獎。二〇〇八年,此書再度搬上大銀幕,二度改編電影,成為影迷與書迷心中永恆的經典。二〇一四年亦在倫敦再度上映舞台劇。《衛報》書評並指出,本書令人震撼,充滿謀求和平者的不安。

基本資料

作者:道爾頓.杜倫波(Dalton Trumbo) 譯者:楊芩雯 出版社:麥田 書系:GREAT! 出版日期:2015-04-30 ISBN:9789863442233 城邦書號:RC7028 規格:平裝 / 單色 / 30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