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人文藝術
用年表讀中外歷史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懂得運用年表,中外歷史一讀就通! 發揮「年表」的優點——視覺化,時間點清楚,線性發展明白,方便查詢; 配合「歷史事件始末敘述」——掌握來龍去脈,瞭解前因後果,置身歷史現場,閱讀趣味高; 結合「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兩大特色,相互對照,這是你案頭必備工具書。 《用年表看懂中國歷史》 ◎上起遠古,下迄民國一百年,依朝代分十五章,每章有一總說。 ◎年表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繫以中國歷史事件,包括朝代興衰、帝王更替、戰役、改革、政爭、變亂、將相人物等;西洋歷史大事直接對照。 ◎二百二十餘條中國歷史重要事件始末敘述,標題清楚,敘事明白,與年表呼應。 ◎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歷史工具書。 《用年表看懂世界歷史》 ◎上起遠古,下迄西元二○一二年,依時代分為八章,每章有一總說。 ◎年表標示西元、地區、時代,繫以世界歷史事件,包括各國的王朝興衰、君王更替、戰役、改革、政爭、動亂、重要人物等;並有中國歷史大事直接對照。 ◎一百六十餘條世界歷史重要事件始末敘述,標題清楚,敘事明白,與年表呼應。 ◎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世界歷史工具書。

目錄

《用年表讀通中國歷史》目錄 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傳說時代與三皇五帝 「猿人」出現:人類文明的曙光 「北京人」、「山頂洞人」早就不見啦!:出土與失蹤經過 丁村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代表 長濱文化:臺灣地區舊石器時代的代表文化 左鎮人與網狀文化:臺灣地區的舊石器時代 「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究竟哪裡去了?:一段追尋的過程 進入新石器時代:特點和遺址分布 燧人氏是不是北京人?:遠古帝王與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關聯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很難懂?:用電腦遊戲來介紹 臺灣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五帝」相繼繼位:中國逐漸從史前時代走向歷史時代了! 夏朝.商朝 從「禪讓」到「家天下」:夏朝開國過程 啟殺益和啟與有扈氏的戰爭:「家天下」初期的不安 少康中興:田一成,眾一旅 夏朝:一個古書上說有,部分學者懷疑其存在的朝代 「湯武革命」的前半段:湯伐桀 太甲的失位和復位:輔臣伊尹的功勞 盤庚遷殷:商朝的都城安定了 武丁在位:商朝最後的盛世 商亡周興:商紂對照周文王 周武王繼位與首次東伐:爾未知天命 「湯武革命」的後半段:武王伐紂 周朝 管蔡之亂:周朝初年的政治危機 共和元年:從此史書對於年代的記錄沒有中斷 周幽王被犬戎所殺:都於鎬京的西周時期結束了 周平王率眾東遷:都於雒邑的東周時期開始了 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霸主出現與齊桓公的霸業:「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華元國際和平運動:同恤災厄,備救凶患 句踐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開始:韓、趙、魏「三家分晉」 商鞅變法:以「徙木立信」的方式建立威望 蘇秦與張儀:合眾弱以攻一強?事一強以攻眾弱?都是縱橫家的操盤 呂不韋的抬轎藝術:吾門待子門而大 周朝的最後結局:猶如風中殘燭的赧王 荊軻刺秦王: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戰國時代結束:六國中最後的齊國被滅 秦朝 秦「王」嬴政改稱「皇帝」:皇帝之名與制度的開始 秦朝的滅亡與混亂局面: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楚漢相爭:楚河漢界,中分天下 西楚霸王項羽的敗亡:四面楚歌,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自刎於烏江 漢朝.新朝.三國 呂后的成與敗:中國第一位女性政治家,外戚專權的先驅者 七國之亂:漢室進一步邁向中央集權 漢武帝建元元年:「年號」紀年的開始 漢武帝罷黜百家,提倡經學:漢朝的治國理念與學術風氣為之一變 漢武帝征伐四方:擴展了漢朝的疆域與對外的影響力 張騫「鑿空」,西域開通:中西交通史的源頭 巫蠱之禍:漢武帝晚年的宮廷政變 王莽篡漢:從「假皇帝」到「真皇帝」 新朝傾覆:王莽「託古改制」,漢宗室起兵反抗 綠林兵起兵綠林山:新朝被一群綠林兵給打倒了! 光武中興:對人「推心置腹」的劉秀恢復漢政權 班超出使西域:「不入虎穴,不(焉)得虎子」 蔡侯紙:蔡倫造紙術的突破 漢朝的地球科學家張衡:精準的候風地動儀 兩次「黨錮之禍」:東漢朝廷的賢臣幾乎被迫害一空 黃巾之亂:亂世即將到來 官渡之戰:曹操稱霸北方的重要戰役 赤壁之戰:決定三分天下的關鍵戰役 曹操侵奪漢獻帝權力:東漢的結局 劉備的發展與即位稱帝:復興漢室的希望 三國鼎立的形勢:互有往來與征戰 三國時代最後稱帝的孫權:與蜀、魏維持既緊張又和平的關係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興復漢室希望破滅 司馬炎篡位:司馬懿家族有樣學樣 三國時代落幕:蜀魏吳,爭奪天下,西晉漁翁得利 晉朝.五胡十六國 「八王之亂」粉墨登場:皇帝領導力不足,皇后忌妒心很重,親戚諸王爭權奪利 八王之亂:每一個王都因其掌權的野心被殺 「五胡亂華」開始:腥風血雨籠罩華北 永嘉之禍(上):晉懷帝被俘,中原陷入哀鴻遍野 永嘉之禍(下):長安繼洛陽之後淪陷,晉愍帝「投降」,西晉瓦解 東晉企圖復興:瑯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 祖逖北伐:發下「中流擊楫」的誓言 桓溫三次北伐:回家的路很遙遠 淝水之戰:東晉與五胡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劉裕篡東晉,南朝開始: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建康) 南北朝的宋、魏兩強對峙:北涼滅亡,「五胡十六國」時代結束 南北朝 北朝魏前期:小皇帝孝文帝登基之前 南朝宋:奪過皇帝寶座約一甲子就拱手讓人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上):遷都洛陽、革衣服之制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下):改變鮮卑人的語言 北魏的全面性改革 南朝齊:立國不過二十三年就壽終正寢 北魏內亂:高歡獲得權力 北魏分裂為二: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府兵制:西魏改革兵制,建立軍隊 東魏的滅亡:東魏孝靜帝與高氏父子的關係 西魏的滅亡:改革完成,功成身退 侯景之亂:長達三年八個月,梁武帝憂憤而死,南朝衰落 北齊與北周:北齊先天條件優於北周,但反被北周攻滅 北周興亡:從開國、制伏權臣、擴張、到被外戚楊堅篡奪 隋文帝統一天下前的建設:改變官制、修築長城、增強漕運、開通渠道 南朝陳:南北朝時代的結束 隋朝 隋煬帝建立東京(東都)洛陽:東方的京城、國都 隋煬帝開鑿通濟渠、邗溝:為了帝王一己的享樂 隋煬帝設進士科:改變為國選拔人才的方式 永濟渠的軍事用途:窺見與朝鮮的關係 江南河:隋煬帝最後下令開鑿的運河 隋煬帝三征高麗:隋朝元氣大傷 隋朝即將瓦解:群雄角逐天下,李淵直搗京師 隋朝走向末路:隋煬帝在江都被弒殺 李淵建立唐朝與隋朝的最後掙扎: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隋朝滅亡:群雄並起競逐天下 唐朝 唐朝統一天下:在隋末群雄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玄武門之變(上):誰能或夠資格繼承皇位? 玄武門之變(下):高祖之子建成、世民、元吉激戰,決定了唐朝繼位的領導者 貞觀之治:唐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捉東突厥頡利可汗到長安:唐朝聲威擴大至疆域之外 景教在唐朝:唐太宗允許,開始傳布 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壯舉:佛教在中國的傳布再開新頁0 唐太宗親征高麗:依然未竟全功r 武媚的影響力興起:唐高宗廢立皇后 武后取李唐天下:一步步邁向皇帝之路 從周聖神皇帝武曌,到唐中宗、唐睿宗在位時的政治局勢 開元之治:唐朝的第二個太平盛世,以及對外擴張發展的極限「怛邏斯之役」 安史之亂(上):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下):唐朝無法再創盛世 宦官亂政、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諸多問題一步步侵蝕唐朝國力 從「牛李黨爭」到「王仙芝之亂」:憲宗到懿宗的政局 王仙芝之亂:揭開唐末和五代十國大亂的序幕 黃巢之亂(上):唐朝境內幾乎都陷入戰亂 黃巢之亂(下):唐朝走向分崩離析的局面 唐朝遷都洛陽:數百年歷史的帝都長安城繁華落盡 近三百年的唐朝滅亡: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五代十國 契丹:出現在歷史上的時間與耶律阿保機的建國 五代十國與後梁的興亡: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從後唐到後晉:石敬瑭的興起 十國與南唐的立國 從後晉到後漢:被契丹操縱命運的後晉 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後漢:隨著後周、北漢建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進入最後階段 後周世宗的積極作為:為宋朝的統一奠定基礎 宋朝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上):取天下於孤兒寡母之手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下):自導自演 杯酒釋兵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燭影斧聲:從太祖到太宗 金匱之盟:宋史中的一段疑雲 宋遼關係:中國v.s.中國 澶淵之盟:龍戰於野,宋真宗御駕親征 宋遼夏關係:三國大亂鬥 慶曆新政: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 王安石變法(上):君臣達成共識 王安石變法(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新舊黨爭:從意見到意氣 聯金滅遼(上):海上之盟 聯金滅遼(下):與虎謀皮 靖康之難(上):前門拒狼、後門迎虎 靖康之難(下):北宋王朝覆滅 南宋建立:背海立國的半壁江山 宋金和戰(上):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宋金和戰(中):岳飛之死 宋金和戰(下):紹興和議的簽訂 采石之戰:虞允文書生能敵百萬兵 高宗傳位孝宗:從太宗到太祖2 孝宗的北伐與隆興和議:犬父有虎子 開禧北伐:宰相有頭能和議 蒙宋滅金:脣亡齒寒 黃禍(上):蒙古的第一次西征 黃禍(中):蒙古的第二次西征 黃禍(下):蒙古的第三次西征 蒙哥大汗之死:釣魚城屠龍記 南宋之亡(上):襄陽困守 南宋之亡(中):直搗臨安 南宋之亡(下):宋末三傑撐殘局 元朝 忽必烈的大元王朝:奪位建元 第一次元軍征日: 海將軍救援 第二次元軍征日:神風保庇 馬可波羅來華:如真似幻的歷史 白蓮教與紅軍(上):挑動黃河天下反 白蓮教與紅軍(下):剋星帖木兒 朱元璋的掃平群雄(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的掃平群雄(下):從乞丐到皇帝 明朝 胡藍之獄:明太祖殺文武百官,冷血衛江山 靖難之役:骨肉相殘 鄭和下西洋:四海揚威、八方來貢 土木堡之變(上):英宗與太監王振拿國事當兒戲 土木堡之變(下):龍困淺灘 于謙與北京城保衛戰:力挽狂瀾 奪門之變(上):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奪門之變(下):兄弟鬩牆 嘉靖年間的倭寇:三分真倭、七分假倭 萬曆新政:張居正的改革 利瑪竇來華:遠來的和尚唸聖經 中日朝鮮戰爭:援朝抗倭 明末三大案之一:梃擊案 明末三大案之二:紅丸案 明末三大案之三:移宮案 魏忠賢與閹黨亂政:日月無光 魏忠賢與閹黨的末日:日月重光 寧遠大捷:爛船也有三斤釘 寧錦大戰與袁崇煥之死: 忠魂依舊守遼東 流寇之亂與明朝之亡:日月星隕 清朝 從後金到大清:大清帝國的打造 吳三桂與清兵入關:衝冠一怒為紅顏? 鄭成功攻臺:歸骨於田橫之島 三藩之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雅克薩之戰與尼布楚條約:砲打羅剎鬼 施琅平定臺灣:海上明燈終消熄 清史第一疑案:雍正奪嫡 馬戛爾尼來華: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和珅專權:史上第一貪官 鴉片戰爭:大毒梟鬥紙老虎 太平天國(上):洪楊之亂 太平天國(中):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下):四面楚歌 洪大全其人其事:檔案中的虛構 第一次英法聯軍(上):得寸進尺 第一次英法聯軍(下):懷璧其罪 第二次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自強運動(上):師夷長技以制夷 自強運動(下):扶得東來西又倒 捻亂(上):太平天國的守護者 捻亂(下):肆虐於帝國腹心 同治三大回變(上):漢回不兩立 同治三大回變(下):疆獨先驅 實錄與檔案中的虛構(上):噶爾丹之死 實錄與檔案中的虛構(下):洪秀全之死 中法戰爭:十九世紀的越戰 甲午戰爭:東星耀揚 戊戌變法與政變:無奈亢龍變潛龍 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上):失控的民族主義 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下):向全世界宣戰 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帝國輓歌 民國時期 北伐與國共合作:需要靠攏、也需要距離的關係 八年抗戰與國共分合:前一秒就是歷史,兩岸的現在進行式 跋 參考書目 《用年表讀通世界歷史》目錄 1.人類的起源與古老文明的遺產 人類文明的開始:新舊石器時代的遺跡 文化的搖籃:大河造就的四大古文明 崛起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 從大祭司印和闐談起:埃及的舊王國時期 《鳩格米西史詩》的傳頌:蘇美人的創世與永生 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發展 第一部法典《烏爾納姆法典》中的公平與正義 從《漢摩拉比法典》看見古巴比倫帝國的社會現象 埃及法老的興衰史:從中王國時期到新王國時期 種姓制度:古印度文明的階級牢籠 特洛伊戰爭與地中海愛琴文明的崛起 亞述帝國:用血腥堆砌出尼尼微城的宏偉 史上第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新巴比倫帝國:冒犯上帝的城市 悉達多王子求道記:釋迦牟尼與佛教的創立 居魯士大帝:解放猶太人的波斯人 2.古典時代:希臘文明與古羅馬帝國的興盛 最早的民主曙光:雅典式的民主政治 延續五十年的大戰:希波戰爭的始末 希臘霸權爭奪戰:斯巴達vs.雅典Fight! 哲學家皇帝亞歷山大的東征與希臘化時代 古羅馬帝國的崛起:狼孩傳說 佛光普照:印度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孔雀王朝」 帝國形成的前哨戰:三次布匿克戰爭 羅馬霸權成型:終結希臘化的時代 羅馬終身獨裁官凱撒:英雄的失敗與偉大 羅馬的第一位皇帝屋大維:八月的由來 西元三世紀危機:羅馬帝國的東西分裂 帝國毀滅:匈奴來了! 基督教的誕生與轉折:開啟新生機的《米蘭敕令》 民族大遷徙和日爾曼各民族的建國 3.中古世紀:騎士精神和歐洲黑暗年代 中古世紀的歐洲社會:封建制度與莊園制度 基督教會的保護者:法蘭克國王克洛維 查士丁尼大帝:羅馬帝國榮耀的曇花一現 一手可蘭經一手劍:先知穆罕默德和阿拉伯帝國 中古歐洲的捍衛者:東羅馬帝國的興盛年代 拯救基督教文明的法蘭克戰士「鐵鎚查理」 查理大帝(上):羅馬人的皇帝 查理大帝(下):「上帝之城」 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 以武力加冕的「羅馬皇帝」:鄂圖一世 征服者威廉的諾曼王朝與「末日審判書」 敘任權之爭:亨利四世的「卡諾薩悔罪事件」 吹響十字軍東征的號角:「曼齊刻爾特會戰」 克勒萊宗教會議的號召:十字與新月的戰爭 中亞草原的遊牧民族: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 日本幕府政權的建立,揭開武家天下的序幕 不務正業的獅心理查和簽下《大憲章》的約翰 東羅馬帝國的淪亡首部曲 西方世界的震撼彈:蒙古人西征 聖殿騎士團的末路:腓力四世的「三級會議」 黑死病:是災難也是重生的開始 史上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 轉變中古經濟體系的商業革命:漢薩同盟的出現 聖女貞德的政治象徵與歷史意義 商業城市的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 拜占庭帝國的最終末日 璀璨帝國阿茲提克的毀滅 馬雅文明:消逝於叢林中的奇蹟 4.變革的年代: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 文藝復興的發展: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 玫瑰戰爭:蘭開斯特與約克家族的王位繼承權之爭 法蘭西的統一,高張王權的路易十一 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驅逐異教徒,完成統一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殖民擴張的啟動 歐洲的殖民擴張: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黃金年代 開啟日本戰國亂世序幕的應仁之亂 宗教改革:贖罪券與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綱領」 麥哲倫航行世界:十六世紀橫渡太平洋的航海王 英國國教成立:為了離婚不惜摃上教皇的亨利八世 被消滅的印加文明:黃金帝國的太陽之子 英國「黃金時代」的推手:童貞女王伊莉莎白 法國的宗教自決:從「胡格諾戰爭」到「南特敕令」 「聖巴赫特雷大屠殺」與推動法國霸權的亨利四世 落的開端:無敵艦隊的慘敗 日本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明朝出兵救援成功r 海權對經濟和政治實力的影響: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5.轉折的年代:啟蒙運動和民族主義的興起 文藝復興的反動:華麗的巴洛克登場 三十年戰爭:從內戰演變成全歐啟動的戰爭 啟蒙運動:歐洲人破除迷信,進入光明時代 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落實英國議會政治的「權利法案」 君主專制的巔峰,太陽王路易十四與馬基維利的《君王論》 印第安人傳說:北美的易洛魁聯盟和蘇族文明 大不列顛王國誕生:《威爾斯法案》與《聯合法案》 粗魯的彼得大帝與俄羅斯帝國的西化 歐洲諸國勢力消長之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爾虞我詐的《維也納條約》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不公平的《亞琛和約》 腓特烈大帝:從易北河邊的小選侯到普魯士王國 七年戰爭:歐陸海外殖民地的戰爭 工業革命:影響近代西方文化的重要革新 三次瓜分波蘭: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的侵占. 6.革命的年代:近代民主政治的發源 美國獨立戰爭之始:印花稅與波士頓茶葉事件 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標榜人權的獨立宣言 法國大革命之始:財務無底洞與啟蒙運動的推波助瀾 法國大革命進行曲:從攻陷巴士底監獄到人權宣言 法國大革命的尾聲:上斷頭台的君王與拿破崙崛起 革命的背後: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萌生 拿破崙的火與劍:法蘭西人的皇帝誕生 拿破崙大帝武力橫掃歐陸:帝國高峰的潛在危機 普魯士王國的復興:戰火下的改革 大陸封鎖政策的崩潰,節節敗退的拿破崙軍隊 美國國歌的誕生:美英第二次獨立戰爭 拿破崙的輓歌與維也納會議:歐洲政治地圖重整 法國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與拿破崙的恩怨糾葛 美國的「門羅宣言」:英美首次合作插手國際事務 法國的七月革命與二月革命:中產階級力量的興起 「恢復古羅馬光榮」:薩丁尼亞王國的崛起 共產主義的發展:早期共產主義的催生與發展 法國從第二共和到第二帝國:路易拿破崙的崛起 路易拿破崙的失敗與第二帝國的終結 義大利復興運動的大功臣:加富爾與加里波底 美國南北戰爭和林肯的《解放宣言》 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從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帝國:普奧戰爭的影響 法國第三共和的巴黎公社:無產階級的理想象徵 日本實施「明治維新」:幕府時代結束 祖魯戰爭:英國確認對南非殖民的統治權 英國十字軍入侵西藏:拉薩城的悲歌 美國「巨棒外交」時代:覬覦拉丁美洲的老大哥 美國設立「巴拿馬運河區」:巴拿馬成為美國的附庸 7.全球大戰:霸權爭奪下的戰爭與和平 俄國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血腥星期日」與共產政權建立 大戰前哨(一):「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勢力牽制 大戰前哨(二):日俄戰爭的影響 大戰前哨(三):殖民地的利益衝突 大戰前哨(四):歐洲火藥庫的點燃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一觸即發的塞拉耶佛刺殺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二):軍事史詩「阿拉伯的勞倫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三):美國參戰與俄國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同盟國的變天與投降 國際聯盟成立與華盛頓會議:國際和平社會的失敗 甘地與不合作運動:印度邁向獨立之路 義大利法西斯黨獲得執政:墨索里尼的崛起 希特勒與納粹德國:德意志新帝國主義的極致發展 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大東亞共榮圈」的推動 美國的睦鄰政策:為經濟大恐慌找尋出路 二次大戰前夕(上):英法綏靖政策失敗 二次大戰前夕(下):俄國的互不侵犯政策與美國的孤立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爭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德國的閃電戰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三):蘇德戰場開打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諾曼地登陸」,同盟國的反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五):慘烈的南京大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六):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七):《波茨坦宣言》與原子彈下的投降 聯合國的成立與《舊金山和約》 8.迎向未來:當代社會的危機與轉機 美國「馬歇爾計畫」:世界經濟秩序的重建,醉翁之意昭然若揭 毛澤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成立 「冷戰」的開始與結束:美蘇的對抗與恐怖平衡 南北韓的「板門店」協議:北緯三十八度停戰線 越南戰爭:冷戰世界中的美蘇勢力之爭 以阿戰爭: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家園保衛戰 古巴飛彈危機:美蘇抗衡下的加勒比海核子風暴 到底是誰殺了甘迺迪?: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事件 中國文化大革命:毛澤東重新奪回毛氏政權 美國水門事件:小蝦米扳倒大鯨魚的第四權之戰 蒙特婁議定書:開始正視環境議題的全球共識 柏林圍牆的築起與倒塌:東西德的分裂與統一 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坦克車擋不住的民主思潮 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終結種族隔離政策 兩次波斯灣戰爭:假正義之名行使的石油爭奪戰 美國「九一一事件」與反恐怖主義戰爭的發動 大債時代: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海嘯危機 當國家也面臨破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不願面對的氣候真相:京都議定書的簽訂

內文試閱

希臘霸權爭奪戰:斯巴達vs.雅典Fight!   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文明進入黃金時期;在這期間雅典和斯巴達扮演著兩大霸主的角色,明爭暗鬥從未真正的停歇。兩強對峙時,衝突的契機總是慢慢的醞釀著,成熟時遂演變為一場霸權爭奪戰。   西元前四六○年,一個名為米加臘的城邦,突然退出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投奔雅典。這事促發了雅典與斯巴達的軍事衝突,史上稱為「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這次戰役雙方打成平手,並簽下三十年和平協定,互諾尊重對方的聯盟關係。   在這之後,愛琴海的情勢緊張依舊。生活在當世並記錄這場衝突的雅典歷史學家修昔的底斯,他在《伯羅奔尼撒戰史》中描述:雅典與斯巴達人將城邦榮譽看得過重,他們熱血沸騰,渴望參與戰爭。而希臘的多數城邦都等著看雅典與斯巴達的力較量,很多人站在斯巴達那一邊,把它當成是希臘的解放者。多數人對雅典都又怕又恨,渴望脫離它的控制。   維持沒多久的和平後,戰爭的導火線又被點燃了。之前退出伯羅奔尼撒聯盟的米加臘,又重回了斯巴達的懷抱;雅典的公民大會決定對其採取停止貿易的制裁。心有不甘的米加臘夥同其他對雅典有恨意的城邦,要求斯巴達維護伯羅奔尼撒聯盟的尊嚴,向雅典宣戰。另一方面,雅典城內的領導人,不約而同的也想借戰爭分散一些國內的政治危機,因此沒有積極求和。再加上,斯巴達忌憚雅典的富裕與強大已久,早就有大戰一場的打算;於是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就這樣揭開了序幕。   這場戰爭歷時二十七年,牽動了希臘諸城邦,還有周圍的異民族國家,稱為是「古代的世界大戰」也不為過。在戰事如火如荼進行的期間,兩方陣營皆有極力主戰的將領身亡;少了強硬派作梗,雅典與斯巴達便又簽訂了一次和約。可惜雙方都不願老實遵守協定內容,無奈的,戰事又一觸即發。   不能不提的是,在和約簽訂後的短暫休息期間,雅典的公民大會被油嘴滑舌的策略家煽動,決議向西西里島遠征,好掠奪物資補足城內的虧空。這場遠征是個徹底的災難,派出去的海軍艦隊高達三萬多人;但雅典卻吃了大敗仗,最終能回到家鄉的人寥寥無幾。從此雅典元氣大傷,之前為它所控制的聯盟成員,接二連三的叛逃。此時斯巴達秘密的和波斯達成外交協議,拿到一筆資金擴建了海軍。在斯巴達海陸軍的猛烈夾擊下,雅典於西元前四○四年的春天投降了。   這場戰爭雖然是伯羅奔尼撒聯盟打贏了,但從長期看來,全體希臘人都是輸家。戰爭結束後,斯巴達成了短暫的霸主,但國力已大不如前。希臘的黃金時代進入尾聲了。 聖殿騎士團的末路:腓力四世的「三級會議」   腓力四世(PhilippeIV)是法國卡佩王朝時期將王權提升於教權之上的君主,他本人身材高大容貌俊美,是中世紀出名的美男子,但他並不是空有臉蛋卻無腦的統治者,他繼位後延續之前歷代君王的政策,更加積極擴張法國領土,在他任內奪得法國的香檳區、里昂等地,並且曾出兵參加十字軍東征,但是連年的征戰也使國庫日漸空虛,入不敷出的財政讓他傷透腦筋,將主意打到教會身上,想課徵教會的財產稅,但遭到教宗波尼法爵八世(PopeBonifaceVIII)的強烈反對,腓力四世為了可以合法向教會徵稅,召開了任內第一次三級會議。   法國的「三級會議」並不是常設機構,而是國王針對具爭議性決策的需要才召開。成員分成三種階級,分別為第一級的教士(神職人員)、第二級的貴族和第三級的城市民眾,三種階級各自選派代表參加會議。但投票表決的議題則由各階級分別討論出統一的結論,一個階級只有一票,如果三個階級和國王的利益一致,國王就可以順利得到希望的結果。在這次會議中腓力四世得到城市民眾和貴族的支持順利通過提案,使他可以合法向教會徵稅,這次的會議增加法王的王權,也使得法國境內教會實力大為削弱。腓力四世集權的下一步驟是就要向蓄積大量財富的「聖殿騎士團」下手。   「聖殿騎士團(KnightsTemplar)」是僧侶騎士團的組織之一,原本只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為了保護到耶路薩冷的朝聖者由私人設立的修會騎士組織,後來逐漸受到教廷重視,正式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十字軍東征的主力,也是直屬教廷的軍事組織。騎士團的人身穿繪有紅色十字標誌的白長袍,初期成員多為法國貴族騎士,後來逐漸擴張成兩萬人左右的龐大組織,但大部分的成員是補給的後援部隊,實際上真正的戰力大約只有三百人左右,但個個都是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騎士團直屬教會,只對教宗負責無須聽從地方領主或國王的指揮,也享有許多教會專屬特權,像是免稅權,又有大批領土可收取領地的什一稅等權利。到十二世紀末騎士團的財產幾乎富可敵國。但這也是他們為教廷立下汗馬功勞而換來的成果,例如:一一七七年的蒙吉薩之役,以僅有百人的騎士團大敗回教蘇丹薩拉丁的兩萬大軍,為中世紀騎士團傳奇的戰績再添傳奇。   但這一切看在腓力四世眼中,無疑是對王權集中的一大阻礙。因為忠於教宗而不服從國王的命令,財富也為集團騎士私有,而因為有免稅特權所以國王也無法向他們徵稅,所以他決定大刀闊斧將聖殿騎士團給剷除。一三○七年十月十三日,腓力四世宣布這些騎士團成員為異端,並且秘密發動行動大肆屠殺這些騎士團成員,由於事前相當保密,騎士團成員都措手不及的被逮捕並處以死刑。此外又沒收這些騎士團成員的財產。   一三一二年更逼迫教宗克雷芒五世(PopeClementV)將聖殿騎士團解散。當時克雷芒五世能當上教宗都歸功腓力四世的幫助,而腓力四世為了有效控制教權,甚至將教廷由羅馬遷到法國南部的亞維農,即歷史上有名的「亞維農之囚」事件,之後法國國王可以左右教廷,形成王權高於教權的局面。而一旦騎士團被教會解散,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也隨之消除,法國以外各地的聖殿騎士團,也逐漸轉成一般的修會組織,成立兩百多年的騎士團從此銷聲匿跡。而法王腓力四世則從中獲得大筆財富,和凌駕教權之上的王權。   聖女貞德的政治象徵與歷史意義   「一位來自法國東北部的農家女孩到達什農城,宣稱奉神的旨意來幫助法國擊退英軍,當她在宴會中晉見查理王子時,竟不對坐在王座上的王子行禮,反而對屈居角落身著侍從衣飾的男子行大禮。原來這位男子的身份正是為了測試貞德是否真能認出自己的正牌王子。」這個畫面是盧貝松的電影「聖女貞德」中的一幕,也是貞德和日後的法王查理七世(CharlesVII1)初見面的場景,她落落大方的態度給這群原本準備要嘲笑這位農村女孩的法國貴族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貞德原本是法國的農村少女,十六歲時宣稱得到神的旨意,要她帶領法國對抗敵人的攻擊。當時奧爾良正受到英軍砲火的猛烈攻擊,此城一旦失守的話,英軍便可以輕易攻入法國南部,法國全境都可能成為英國領土。一四二九年,她獨自晉見王子查理,查理賜給她軍旗、馬匹和一把劍,授予兵權,讓她解奧爾良城的危機。雖然貞德並不識字,也不懂得戰略技術,但她有對神的強烈信心和堅定的信仰。貞德到戰地後,先給英王一封和平信件要求英國退兵,這當然不可能被接受。而後,她下令法軍突破英軍的圍城,身先士卒的突破英軍的防守闖入奧爾良城中,使城中法國百姓精神為之一振。她在入城後數度指揮軍隊向城外發動攻擊,雖然貞德在戰爭中也曾受傷,但奧爾良全體軍民士氣大振的結果,經過僅僅九天的突圍和攻防竟成功擊退英軍。這場戰役是貞德的第一場勝戰,也鼓舞長久以來士氣低靡的法國軍民,可說是扭轉英法勝負的關鍵性戰役,她也一躍成為法國的民族英雄。   之後的戰爭,貞德也取得勝利的佳績,一四二九年收復了蘭斯等城池後,她支持查理王子在此登基成為查理七世。在之前因為一四二○年英法簽訂的合約中法國王權被轉讓給英王,但現在查理的地位穩固下來,對英國也持續進行猛烈攻擊。但接下上帝似乎對她有了別的安排,一四三一年,她被勃艮第貴族所俘虜,遭轉賣給英國,接受宗教法庭的審判,最終被認為是女巫處以火刑致死。但貞德為法國犧牲的事蹟,讓法國民眾群起激憤而憤力對抗英軍。一四五三年除了加萊一地以外,法軍終於將其餘失土全部收復,並將英軍趕出法國境內,結束英法間的百年戰爭。雖然一四五六年羅馬教廷重新翻案,洗清貞德是女巫的罪名,但遲來的正義無法改變她犧牲的事實。   有關貞德的事蹟歷史記載相當稀少,但她被查理七世重用的背後隱含著政治目的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時王子查理雖空有王室頭銜,但沒有實權可用,法國內部和敵軍英國掛勾的勃艮第貴族集團不認同他的地位。查理認為貞德的存在精神上既代表上帝的旨意,又是法國軍民眾望所歸,受到她的支持便等同合法表示自己是神所託付的君王;且在對抗英軍的戰爭中她的存在是軍民的期望。但貞德被俘虜後法王卻沒有積極去解救,也可看出如果貞德受死刑,對法國軍心將會更有震撼的影響,更加團結一致的抗敵;加上貞德的出現和戰績,早就讓朝中貴族嫉妒不滿。查理七世為鞏固自己朝政,更加不會出兵救援。而對英國來說,貞德的存在表示神是站在法軍那邊,英國的侵略就變成神所不容許的非法之事,當然想盡辦法一定要以異端來對她進行裁決,才能將自己的攻擊合理化。所以貞德的死亡可視為英法雙方政治和戰爭的角力下必然的結果和犧牲品。 英國國教成立,為了離婚不惜摃上教皇的亨利八世   都鐸王朝到亨利八世(HenryVIII)時代君王權力變得更加強大,為了婚姻問題,他和羅馬教廷發生嚴重的對立和衝突,甚至於一五三四年創立以英國國王為最高領導者的英國國教。   亨利八世的情史應該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事蹟,他的一生中有過六任妻子和多位情婦。第一任妻子凱薩琳皇后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姑母,也曾是亨利的嫂嫂,因政治考量被亨利七世安排再嫁給小自己十二歲的亨利八世,是場標準的政治婚姻。兩人所生的小孩只有女兒瑪麗公主順利成長,其餘都夭折。因為亨利八世需要兒子繼承皇位,打算休妻後迎娶當時身為侍女的情人安寶琳(AnnBoleyn)。然而國王的離婚必須要有教宗批准,而凱薩琳背後有西班牙國王做後盾,教皇兩方都不想得罪,對於亨利所提出的離婚申請一再拖延,此事也成為他和教皇決裂的主因。其實在離婚問題發生前,他和羅馬教廷關係相當良好,也曾發表過維護教廷的文章來對抗馬丁路德的宗教言論,還曾被教皇封有「信仰捍衛者」的名號。   不過,亨利八世對離婚一事相當堅決,不耐教廷的一再推託。一五三四年經過一連串經年累月的國內會議後,終於通過成立英國國教派(被稱為新教,羅馬天主教則被稱為舊教)的決定。雖然被稱為新教,但新教中的儀式、教義和組織等仍大多沿襲天主教的舊制,但是內容更加簡化。和舊教的最大不同處在於不承認教宗的權威,而是以英國國王為最高領袖,此外教會的主教必須由國王來任命,而境內教會原本要繳交給教廷的什一稅則改為上繳給教會最高領導者的國王,要原本給羅馬教廷的獻金因為宗教不同,當然無須繳交。雖然在瑪麗一世時期,曾短暫的將境內的新教恢復成舊教,並屠殺新教徒,但到了伊莉莎白女王又再度恢復新教信仰。   雖然因為婚姻問題才另創新教,但是亨利八世也趁機解散教會,沒收英國境內教會、修道院的土地和財產,除了充實國庫和擴張君王權力,順便將土地轉賣,或將贈與貴族或是商人,一旦這些人接受教會財產,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好處後,反對力量便會減弱,也可以得到這些新興工商業者及貴族對自己和新教的支持。   突如其來的改革引起天主教徒的不滿,所以他用武力為手段鎮壓英國境內的反抗勢力,又訂立所謂《叛逆法》,規定:「凡在背後非議國王的作為、不承認國王為宗教上的最高領袖,以及對國王婚姻加以否認者,都要以叛逆罪處以死刑。」當時這個規定處死了許多英格蘭境內的天主教徒。雖然他任內收刮了不少教會的財產,但也因將錢財投入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中,但卻搞得血本無歸,種種錯誤的外交政策使得英國國庫空虛,繼承者也被財政問題搞得焦頭爛額。   成功結束和凱薩琳的婚姻後,他迎娶安寶琳為后,但生下的依舊是個女兒(即日後的伊莉莎白女王)。而為了迎娶第三任妻子,他將安寶琳以叛國通姦罪處死。最後,第三任妻子珍西摩(JaneSeymour)不負期待的為他生下兒子,為日後的愛德華六世(EdwardVI),但生下小孩後她即因產褥熱而死,之後亨利八世的婚姻也大多以不好的結局收場。   他的執政生涯對英國最大的影響,就是英國國教的創立,他的果決和專制獨斷,樹立君主專制的最佳典範。英國當時沒有正規的海軍,但他建造的軍艦,卻為之後伊莉莎白時代奠下英國海洋實力的基礎。 日本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明朝出兵救援成功   這場發生在一五九二到一五九八年間所發生的兩次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並沒有統一的稱謂,依照各國年號不同而有不同名稱,中國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在日本則為「文祿慶長之戰」。   戰爭的開始是這樣的,豐臣秀吉自一五九○年統一日本後,有了稱霸亞洲的野心,第一步就是將腦筋動到鄰近的朝鮮及中國上頭。隔年豐臣秀吉遣屬下告知當時朝鮮國王宣祖李昖,日本將在隔年借道朝鮮攻打中國,需要朝鮮協助。據說此訊息並未傳達給宣祖,也未獲得任何允許,但日本正好以朝鮮不願幫忙作為入侵的藉口。 一五九二年四月,豐臣秀吉先發動攻擊進軍朝鮮。他進攻朝鮮前已做好萬全準備,從日本各地的大名集結約三十萬大軍,朝鮮雖然在亞洲也算是頗有份量的國家,但當時國內有嚴重的黨爭政局不穩,加上軍隊疏於訓練,長久以來武備廢弛,面對日本突如其來的侵略可說是兵敗如山倒,毫無招架的餘地。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攻佔此地後繼續進擊,朝鮮幾個重要城市都相繼淪陷,後來甚至進逼至首府的漢城,宣祖只好棄城逃到平壤,但在日軍節節近逼的情況下,他只得再度出逃躲到邊境的義州地區。同年六月,朝鮮行政區的八道,僅剩下平安道以北的義州一帶尚可保全。日軍僅花將近三個月就掌握大半的朝鮮領土,還包含了首都的漢城及重要的平壤等城市,宣祖只得向中國的明朝求援。   對中國來說朝鮮如果真的成為日本領土,中國便是下一個被侵略的目標,邊疆外患的增加並非朝廷所樂見的。在唇亡齒寒的情況下,明神宗決定出兵幫助朝鮮。雖然明軍和朝鮮軍隊對於領軍將領和戰略上互有歧見,聯軍內也互有不信任和衝突產生。但明朝軍隊的援救,確實使得朝鮮戰況逐漸好轉,到了一五九三年陸續收復平壤、漢城等城市,並將日軍驅逐到朝鮮南部的沿海一帶。   此外,海上的戰爭則在朝鮮水軍節度使李瞬臣的帶領下屢創佳績,依靠優良的海上戰略及龜船等船艦設備,不但擊敗豐臣秀吉的海軍部隊,並且切斷日本軍隊運輸糧食和兵源的補給線,對依靠水運補給的日軍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眼看補給線被切斷,曾經佔領的土地又逐漸被奪回,日本開始跟中國進行議和。   一五九七年,因為議和進行不順利,雙方談判破裂戰事再度爆發戰爭。這次豐臣秀吉先使反間計讓宣祖罷黜擅長海戰的李瞬臣,之後集結約十六萬名的水陸軍隊再度入侵釜山。明朝也二度派兵前往援助,雖然兵力明顯不足,一開始吃了多次敗仗,但到後期戰局開始逆轉,逐漸有擊敗日軍的趨勢。水戰上也因為朝鮮軍屢戰屢敗,宣祖重新任用李瞬臣來指揮水軍,日本的運輸線再度被截斷。這次雙方聯軍將日軍逼退至朝鮮東南地區,此時日本方面又傳來豐臣秀吉已死亡的噩耗,日軍也萌生退兵的之意。趁著日軍撤退之際,中國和朝鮮軍隊伺機追擊一舉擊敗日軍,亞洲三國多年纏鬥就此劃下句點。   這場戰役是十六世紀亞洲相當重要的跨國戰爭。戰後的朝鮮經濟蕭條滿目瘡痍,幾乎滅國。而日本也因豐臣秀吉的去世,各地大名間再度開始勢力爭奪戰,直到德川家康將日本再度統一才安定下來。中國的明朝在戰爭中也受到相當大的損傷,萬曆年間接二連三的征戰,使得國力消耗大半,以致於對於崛起的後金勢力,沒有力量去圍剿,也使女真族,也就是後來的清廷有壯大勢力的機會和空間。 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大東亞共榮圈」的推動   一九二九年,美國發生經濟大恐慌事件,此事件很快地影響到日本,日本政府雖然在這個全球性經濟問題發生時,馬上採取緊縮財政支出的行動,但仍無法挽救國內經濟,使情勢有復甦的跡象,反而因生產過剩,輸出衰退,造成更大的經濟問題。到了一九三○年代,失業人口高達三百萬人,大資本家紛紛組成斷集團維護自己的利益。這種種因經濟引發的問題皆讓日本的軍人勢力抬頭,他們結合因經濟問題而失業者,組成祕密團體像是「櫻會」、「血盟團」與「皇道會」等,試圖改造國家。   這時的日本軍方為了紓解軍人對國內環境的不滿情緒,在不顧政府與天皇的反對,便於一九三一年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件」,而且為了模糊侵華的焦點,隔年就發動「一二八淞瀘事件」與「五一五事件」,這一連串的侵華事件引起國際社會一片譁然,當時親華派的首相犬養毅,在這些侵華事件發生後試圖修復與中國的關係。然而犬養毅在日本國內卻引起軍國主義者的不滿,結果造成犬養毅被槍殺。此後的日本政府受到軍方控制,由海軍將領齊藤實組內閣,自此日本轉向軍國主義。   在軍國主義政府統治之下的日本,發現透過侵略中國的戰爭行為,可以從中國獲得巨額的賠款,掠奪中國的財富,並將日本生產過剩的物資銷到中國,以此能解決日本國內的經濟壓力,因而認為占領中國可以解決日本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因此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更全面發動侵華的戰爭。一九三八年,日本首相近衛文磨發表了聲明,提出建立一個包含日本、東亞與東南亞的「大東亞新秩序」概念,此概念是由日本、滿洲國與中國相互合作,成立一個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皆有關係的共同體。一九四○年,近衛文磨正式宣布這個共同體為「大東亞共榮圈」,這個大共榮圈包含範圍除了日本(含滿洲國、朝鮮與台灣)、中國、東南亞外還包含了南太平洋上的澳洲、紐西蘭與大洋洲地區。這些地區大都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勢力,因此日本首相就以驅除在亞洲的西方勢力,協助亞洲各民族獨立建國為目的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但實際上日本的司馬昭之心,無非是想將這些地區全納入掌控中。

作者資料

雷敦淵

《用年表讀通中國歷史》作者 1978 生,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近來察覺坊間書店內陳列的歷史類書籍中,翻譯引進外國著作者多,經海峽對岸人士撰寫再轉成正體字出版者,其數量更是激增,國內在比例上相對較少;其中又有相當部分屬於研究著作,大多是給史家和史學系的學生閱讀。如果再摒除這些的話,好像寫給青少年學子、大眾閱覽,且源自國人之手的讀物真的不多。 每個地區、國家的人們在用字遣詞上的習慣不同,而且觀察歷史事件的角度也有差異。當代多元社會裡,接觸不同說法可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假使國人的觀點也在其中,就能讓大家瞭解國內有哪些意見,與其他地區的想法有什麼同異之處。因為沒有讀太多聖賢書,學力當然無法與前輩史家相提並論;不過既與讀書人沾上了點邊,還是希望可以略盡綿薄。相信之後一定會有許多有識之士發表新的歷史作品,豐富每個人的心靈。

楊士朋

《用年表讀通中國歷史》作者 1972年生,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專長為中國近代史。 2000年畢業後,先後於國小、國中、高中、專科等學校當了兩年多的社會或歷史科代課老師。在這段期間曾經動筆寫過幾篇關於胡適、徐志摩、錢鍾書、傅斯年、饒毓泰等民國名人的文章,發表於《傳記文學》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2004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擔任數位典藏計畫研究助理,從事軍機及宮中檔案目錄校對和數位化影像查核的工作,後來轉從事於明清檔案人名權威資料庫(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的建置及外交部寄存於故宮的條約和地圖的數位化工作。2009年轉往檔案管理局擔任檔案描述人員及數位典藏計畫研究助理,主要負責的是臺灣產業經濟檔案的數位化工作。

翁淑玲

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平日喜愛閱讀,並對上網接收資訊有狂熱,喜好閱讀、旅遊、資料分析,座右銘:寵辱不驚,長期參與中文經典一百句寫作。 相關著作 《用年表讀通世界歷史》

陳沛淇

《用年表讀通世界歷史》作者 東華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畢業。喜歡和文字玩無盡纏繞的遊戲:各種形式的寫作都是一種愉悅。 相關著作 《重讀經典:從寓言學習說故事的力量》

許曉倩

《用年表讀通世界歷史》作者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學士,英國伯明罕大學古代歷史和考古研究所埃及學碩士。 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後,曾於擔任翻譯社的兼職英文翻譯人員。二○○五至二○一二年間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與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數位典藏計畫,於圖書文獻處擔任善本古籍計畫研究助理一職。任職故宮期間於《故宮文物月刊》上先後發表〈古埃及神明的呼喚—神祕的喪葬〉、〈唐土名勝圖會—日本江戶時期的中國旅遊名勝指南〉、〈虎年窺虎—中國古籍中的虎記事〉等文章,並協助國外來台展覽的圖錄。

劉瑋琦

東吳大學歷史系學士,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目前就讀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攻魏晉南北朝與隋唐的考古美術。 曾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協助漢代竹簡的數位化影像查核工作,也曾在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協助軍機及宮中檔案校對和數位化影像查核工作,目前在東吳大學教授大一歷史。

基本資料

作者:雷敦淵楊士朋翁淑玲陳沛淇許曉倩劉瑋琦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漫遊歷史 出版日期:2014-09-25 ISBN:4717702087838 城邦書號:BH3000S 規格:平裝 / 單色 / 672頁 / 20cm×19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