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BIG DATA:讓你看見真實欲望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你或許知道,BIG DATA正在快速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更應該知道,如何透過BIG DATA改變顧客的消費行為。 你曾經再熟悉不過的市場分析、行銷方式、銷售手段已經成為過去。巨量資料的時代已經來臨,你值得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得到顧客的焦慮、問題、需求是什麼,用更精準的資料來做為商業決策的依據。 這是一項值得你花時間去瞭解的投資,用最科學、最客觀的資料分析,挖掘出顧客的真實欲望,擷取出需求的真實樣貌,在欲望、需求浮出檯面之前,成功取得市場先機。 BIG DATA為什麼精準? 客觀:樣本數不再是隨機抽樣,而是全體 真實:答案不是刻意營造也非選擇題,而是日常反應 即時:網路資料無時無刻在汰舊換新當中 【本書特色】 巨量資料釋放了精準行銷的無限潛力,徹底揭露消費者行為的神秘面紗,讓商業決策得以革新,預見未來的軌跡。 從事市場工作的你,準備好了嗎? ◎星巴克的競爭對手不是咖啡館? ◎打敗頂級保養品的是醫美診所? ◎精品的成功秘訣在於限量供應? ◎如何準確挑選品牌代言人? 巨量資料足以取代所有傳統調查及預測工具,它的精準前所未見。 雖名為巨量,但重點並非在於數量或大小,而是在於它的深度及廣度。 別忘了,巨量資料只是工具,你該學習的,是如何活用它。 從目前眾多的案例當中可以發現--人心最難測,但巨量資料能夠帶給你的就是推測人心,也就是人的情緒。 情緒變化從何處來?也就是來自於浩瀚無垠的網路世界,巨大的資料流當中隱含著群眾的情緒、喜好以及欲望。 這些數據不是刻意營造,也未經過任何加工,而是來自於你的最真實欲望。 問題優先 巨量資料能夠更加活用購物籃分析資料,讓行銷的視野更加擴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聽到顧客為何不到賣場購買物品的真實心聲,更可以藉此吸引顧客到賣場消費。比起坐著靜靜等待路過且進門的客人,主動出擊潛在消費者,行銷的效益更大。 拋棄先入為主,答案就會呼之欲出 要找到真正的理由,就必須拋棄先入為主的觀念,並且傾聽來自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發出的真實聲音,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以網狀方式去探索而非線性方式,一定會有預期以外的發現,而這些就是線索。誰能料想得到?飛利浦的競爭對手是賣副食品的店家;製藥公司的競爭者是蛋農。 解讀情緒變化 成功解讀巨量資料,不但可以看到趨勢變化的全貌,更能觀察到即時的過程。同樣的議題,如果能夠描繪出消費者的思緒走向,以此做為基礎,就能擬訂出商業模式。有誰能夠想到,日本311地震發生之後的半年間會讓全球的蜜月聖地大洗牌。

目錄

前言|洞察人心的重新詮釋 1. Future @ Now 未來就在當下 抗憂鬱症藥物,在周末賣得特別好? 「未來」是一種現在進行式 人人皆「智者」的時代來臨 問題優先 提出「問題」吧! 分析巨量資料的過程 給IT專家的建言|機會一定會再次到來 2. Understanding Why 了解原因 正在瓦解中的「不對稱資訊」模式 從「反映」到「形成」 購買欲望要從何處引燃? 市場的「空位」在哪裡? 尋找解決問題的數據 發現新市場 商品開發必須超前 重點是消費者的心,而非商品 拋棄先入為主,答案就會呼之欲出 給市場行銷人員的建言|看人而不是看市場 3. Finding Opportunity 找尋機會 跨出市場就能看到機會 解讀情緒變化 不再侷限於既有消費者 描繪群眾的情緒地圖 從現在瞭解未來 給想成為巨量資料科學家的學生|讓練習提問成為你的DNA 給想要投入巨量資料的領導者|以客觀的資料分析做為決策的依據 後記|Elephant Never Forgets

序跋

作者序
  本書除了敘述我在找尋啟發的過程,同時也提出對於在企業與商業行為如何活用巨量資料的建議。為了能幫助各位更加了解這個部份,同時也能在閱讀當中得到趣味,我會盡量將自己本身執行過的分析及案例介紹給各位。希望能夠透過此書讓各位更加了解現況、覺察未來,並且能發現網路資料是個多麼有趣的東西。也就是說,利用不斷閱讀以及分析網路上的巨量資料,能成為商業中的契機,這便是將巨量資料分析發揮到了最大值。

內文試閱

從「反映」到「形成」
  雖然巨量資料或網路資料的分析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但在2010 年之前,對於這個領域的關注卻少之又少。   每當我遞上名片時,十之八九的人會說:「就是入口網站服務,對嗎?」   當時,委託分析的企業所關心的名詞是「反映(reflection)」。   在發生顧客抱怨時,及時掌握不滿的原因,或是為品牌認知度進行評價等等,主要專案都是以「事後確認」為主。   看到了網路上所留下的貼文等內容,就能瞭解消費者對於某種商品或某種議題的想法,而這也是客戶希望我們幫他們分析的資料。   我們可以說,這是網路資料分析最根本的功能─看了你的貼文後,就能知道你在想什麼。2012 年初,美國某企業因為要求求職者提供臉書帳號一事而引起軒然大波。除了帳號,甚至還要求密碼14。   據該企業的人資主管表示,他們認為,比起履歷表上詳列著出色的學歷及經歷,他們更希望能夠透過求職者個人社交網路的使用情形,來衡量是否錄用這個人。   因為透過社群網站可以更加清晰得知求職者的個人性格、社交能力、甚至是酒品等。   全錄公司(Xerox)有一個類似的經典案例。全錄的客戶服務中心擁有48,700 名員工,離職率偏高向來是該公司的一大問題。   透過分析之後發現,大部分離職的員工在個性上都有個共同點─獨善其身。   也就是說,對他人毫不關心的人在這個職場上很容易說走就走。   因此,全錄公司的客戶服務中心後來在面試考題上加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人提出疑問的話,你會樂於為他解答嗎?」只因為增加了這個面試考題,客戶服務中心的離職率竟下降了15 !歡迎來到這個就連企業在選擇人才時,也能夠運用巨量資料分析的世界。   但事情總有一體兩面,如同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那般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因為體內含有罹患心臟病的遺傳基因,而導致你失去搭乘宇宙飛行船的資格。   然而, 這並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約在2005 年, 當時的MySpace 十分流行,美國的入學面試官為了能夠如實完成評價反映,就曾經要求學生提供MySpace 的帳號。   入學面試官不是只看學生所提出的論文或申請書,他們更希望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去觀察這個人。   如果學生平常有吸大麻或是酗酒的習慣,便會拒絕入學申請16。雖然這成了一種侵犯隱私的議題,但也證明了比起履歷上的學識經歷,透過日常生活更能完整地瞭解一個人。   究竟該怎麼做好呢?如果我沒有使用臉書的習慣呢?若真是如此,你更不會是個選項,因為他們會認為你是個連基本社交活動都不參加、不夠社會化的人。   無論應試生還是求職者都必須瞭解到,這個世界早已經不在原來我們所熟悉的正軌上。   然而,僅透過此人的過去就能夠印證他的未來嗎?這也是個疑問句。我以自己曾經執行過的案例來說明。   到2007 年為止,我都在思考要以什麼做為公司的主要產品策略,為此,我整理了三星手機的用戶資訊給三星電子。   這會讓他們產生以下這些興趣:   ‧原來這項功能受到了用戶的喜愛,我們需要更多這方面的資料。   ‧在下一個版本,這部分需要多加強。   ‧市場上的競爭產品中,原來大眾接受度較高的是這項產品。   我們有什麼優勢可以超越呢?   如何評量一項產品的好壞,過去大家會一致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問題」。   但問題必須等到結果產生之後才會知道,即使發現商品有問題或瑕疵,但商品仍在販售階段也無法立刻回收。   利用資料分析來修正根本性的錯誤,成效還是有限的。   在製造業的範疇中,商品從研發到量產約需兩年半的時間。   此時,設計圖都製作完畢、工廠也在運轉當中;突然要他們修正問題無疑是緣木求魚。   對於一家大型企業來說,一年所產出的商品有數百件,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全部商品的改良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這些建議對他們來說緩不濟急,根本解決不了眼前的任何問題。   當時的我必須說服客戶,不能再用「反映」來反映已知的事情,而是要用「形成(Shape)」來形成未知的動向。   分析網路資料可以得知消費者的想法,但並不是單純地用它來得知現狀,而是用它來了解消費者未來的動向。   在我提出這樣的思考邏輯後,企業逐漸對此一說法產生極大的關注,而這也是巨量資料能夠成為企業改變商業模式的主要依據。   寶僑(P&G)企業在2012 年2 月裁掉了1,600 名的員工,主要原因是網路行銷逐漸取代了過去透過四大媒體為主的行銷方式。   一直以來,寶僑企業是以「廣告」為主要行銷手法的最佳代表。   歐美國家會稱呼連續劇為「肥皂劇(Soap Opera)」的原因,便是起源於1931 年,播出連續劇的同時會出現寶僑的肥皂廣告,而寶僑企業也因此被貫上「銷售人員訓練學校」的稱呼。   寶僑企業對於行銷廣告產業的趨勢向來有著領頭羊的姿態,從它身上總能嗅出商業的整體趨勢。   最近各種有關於行銷議題的演講場合,都會發現許多與會者提出:「若要在網路上進行行銷該怎麼做?」這樣的問題。   但從這裡不難看出,企業主對於消費者在想什麼並沒有太大興趣,仍然將重點放在「活用資料」後,如何將產品賣出去而已。 從「反映」到「形成」 | 98-99   在2000 年代初期,曾吹起了一股電子郵件行銷(e-marketing)的熱潮。許多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先後成立,並投入大量資金來募集會員,而他們的行銷模式非常簡單,就是透過網路與Email來行銷並做廣告。結果導致消費者對於垃圾廣告郵件避之唯恐不及,就如同在電視頻道上不斷看到重覆的廣告一樣,成為一種無用的「汙染源」。但是我們似乎已經養成了無法記取教訓的壞習慣,就算將巨量資料的原理和原則向企業主做了完整說明,他們的腦袋仍一成不變的將重點放在「訊息散佈」上面。   要把巨量資料變成一種趨勢,就應該適當地加以活用。一位專攻計量管理學(Metering management)的大師,同時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的Greg Allenby 便將巨量資料區分為「巨量資料1.0」及「巨量資料2.0」。他提到了「巨量資料1.0」是以「什麼(what)」為中心來告訴我們這是什麼樣的商品、價格多少、流通方式、採取什麼樣的廣告和銷售業績是有相關性的;而「巨量資料2.0」則是著重在「為什麼(why)」,它以基礎分析為出發點,分析更多如:「為什麼消費者會如此行動?」、「行動當下的地點為何?」、「什麼樣的人會有這樣的行動?」等資料。若將這些資料加以整合,便能擴及更多樣的想法、獲取更大的價值。   如果只看得到現況,無論資料再龐大,都無法得到解決方案及對策。因為重點不是「什麼」,而是「為什麼」。由此觀念出發,便能一窺活用網路資料的分析方式。 購買欲望要從何處引燃?   自從iPad 在2010 年上市之後,消費者對於iPad 的關注突然暴增。如果搜尋早期網路上提及的iPad 關鍵字,消費者的想法仍然非常混亂。有人認為iPad 是「電腦」、「電子書」、「平板電腦」,甚至有人認為是「手機」。iPad 常和iPhone、iPod、iPod touch 及其他廠牌的平板電腦相提並論,而其畫面、電池、影片、相機、網路等重要屬性也常被提出討論。   在這個平板戰國時代,群眾普遍對於iPad的認知關鍵字是「新的」、「想要買」、「便利」及「有趣」。   iPad 是個「不知道好在哪裡,卻成功反應在銷量上」的經典案例。瞭解商品哪裡比別人好,就容易知道如何販售,原因是比較便宜、比較漂亮、總之只要比較好一點就可以了。   以雨傘為例,若比起他牌雨傘再減輕100 公克;比起他牌雨傘只能兩折,三折更好收納;或是比起他牌雨傘便宜100 元的話,就比競爭者擁有更好的賣相。   以擁有的具體訴求做為與競品比較的重點,有助於消費者更容易地做出判斷。   但是,這對於全新的產品來說則有困難,因為消費者無從想像商品該有的輪廓,如此一來,要如何證明你的商品比別人好,就非常困難了。   現在,iPad 已廣為人知,但其實一開始並沒有人知道這項商品的定位,它必須和小筆電、手機、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iPod等並列於同類產品,才能得到較具體的輪廓。   就連我自己在當時都只能猜測:「這應該是跟iPod 差不多的產品吧。」大部分的人正因為無法跨越那道「創新」的圍籬,所以才無法擺脫對既有商品的思維。然而,蘋果卻因為創新而在市場上找到一個絕佳__的駐足點,並且發揮了驚人的實力。 蘋果到底是如何行銷iPad的呢? 注重實用,而非功能   iPad 1 在亞洲上市時的反應和當初在美國上市時的反應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真正將創新反應到銷量上的則是iPad 2。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iPad 幾乎都是第二代。原因為何?請思考看看!   當iPad 出現時,輿論一致認為這是個十分創新的商品。   所以在消費者之間產生了這些關鍵字─「超想買的」、「吸引到我了」;但同時也有其他負面的關鍵字出現─「好大」、「好重」。   當這種關鍵字開始出現時,便代表著這項產品無法從AIDMA法則i 中的「關注(attention)」階段跨越到「欲求(desire)階段,因此,銷量便停滯不前。   而iPad 2 上市時的反應則讓情況產生逆轉─大家認為iPad 變得又輕又快了,從此銷售業績便如日中天向上攀升。   原本的問題是又重又大,問題解決後,成效便直接反應在銷量上。   從第二代開始便能產生驚人銷量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讀到了消費者內心的話,明白行銷手法要往哪裡去:主張「又輕又快」的關鍵字便成功擄獲顧客的心。   此法則是指消費者從看到廣告,到發生購物行為之間的心理過程。AIDMA 是由五個英文單字所組成的縮寫字,也就是:A(Attention) 引起注意;I (Interest) 產生興趣;D(Desire) 產生欲望;M(Memory) 形成記憶;A(Action) 促成行動。   當時為了對抗iPad,某些製造商推出了一款具備通話功能的平板電腦。   他們的策略是提供消費者一個足以和iPad 競爭的商品,並增加iPad 所沒有的功能,如此一來,便能擊敗iPad。   從策略上來看似乎沒有任何瑕疵─平板電腦能夠擁有通話功能,iPad將立刻被淘汰出局。然而,結果並沒有動搖到iPad 2的銷售成績。   iPad 和七吋平板電腦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是強調「實用」,而後者則是將注意力放在「功能(feature)」。   大部分企業很容易將重點放在產品的「功能」,但消費者則是將重點放在「實不實用」。   若希望某項產品能夠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首先要注意的是讓消費者感到不便的問題,並且予以解決,也就是所謂的「問題優先(Problem First)」。   就算智慧型手機內建1000 種功能,對消費者來說都不是重點,因為他們可能連20% 都用不到。   那麼,為什麼還要在用不到的功能上浪費時間呢?   iPad 的訴求是「聰明生活」,而此商品的主要使用者年齡層定位在20 世代。   試想一下,20 多歲的年輕女孩坐在星巴克裡,點了一杯美式咖啡,手邊正在使用iPad,這代表什麼呢?表示「我很時尚」這個概念,對年輕人來說就是個極具「實用」的價值,而這一點跟功能其實沒有任何關聯。   因為這個目的,所以蘋果不設計過多複雜的功能(例如通話功能)。iPad 在早期的市場定位,確實並非必需品,而是一種象徵流行與地位的奢侈品。 iPad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再讓我們從不同的觀點切入。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沒有通話功能的iPad ?單純只因為流行而已嗎?目標客戶還有什麼人?若從資料分析結果來看,就可以知道還有誰需要iPad。   如果試著推測iPad 和人之間的緊密程度,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iPad 是在擁有iPad、iPhone、筆電、智慧型手機、任天堂DS(NDS, Nintendo DS),以及書籍等可以隨身攜帶的商品中,與兒童最相關的商品。   在iPad 和顧客、消費者、朋友、父母、丈夫、女性,以及家族等與人有關的關鍵字當中,我們發現提到孩子的比率有20%。   來看看網路上最普遍的敘述文。   「我的孩子每天都跟我搶iPad。孩子比我還要沈迷,我得隨時為他們下載遊戲和教育用的App。」  「如果孩子們玩這個App 的話,會沈迷於iPad 而無法自拔。」   「我的女兒雖然只有14 個月大,卻會自己滑開iPad、按出App,還會自己選歌曲跳舞。」   由於調查對象皆是以成人為主,要他們為幼兒說出使用該商品的理由,內容並不客觀,就如同有人對消費者做了「喜歡星巴克的理由」調查,但消費者卻無法具體描述喜歡的理由。   因此,我們不需要詢問消費者,而是去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想法。   這種方法和「人種誌(ethnopraphy)」的方式很類似。也就是透過觀察行為將一種社會文化以「敘述性」的方式做成研究的過程。   因為透過網路的分析是藉由網路所完成,所以被命名為「網路誌(nethnography, netnography,網路+ 誌)」。   分析結果發現,iPhone 可用來通話、收發Email、聽音樂;而iPad 可以看書、看電視,還可以上網。所以,i 系列的產品多了__「禮物」這個關鍵字,而該年度的最佳耶誕禮物,理所當然地由iPad 奪冠。   現在的消費者非常聰明,銷售手法也因此而變得相對複雜。   若不深入瞭解消費者的心之所欲,無疑是自取滅亡。   如果你是中華電信或台灣大哥大的iPad 商品負責人,便會期待消費者在購買iPad 的同時,使用自家的3G 上網。然而,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卻非如此。在此藉由圖表20 中的四個為什麼,來說明消費者在每個階段所考慮的購買因素,如此一來,企業便能理解消費者的問題點是什麼。 市場的「空位」在哪裡?   一般人對於名牌的認知,手提包是最容易識別的一種。   在網路上用來描述「拜金女」的標準,也幾乎以她是否手持名牌包來決定。   透過這些現象就能發現,手提包已經不再單純是實用性的商品,而是奢侈以及地位的象徵。   有關手提包品牌,若從消費者的觀感為出發點,圖表21 顯示了消費者對這些熱門品牌所產生的情緒關鍵字。   ‧方便、具備實用性, 以及擁有廣大消費族群:LouisVuitton、Gucci。   ‧以價格昂貴著稱:Hermes、Chanel。   ‧擁有華麗典雅等印象:Burberry。   ‧ 摩登又時尚:Michael Kors;獨特性強:Marc Jacobs。   透過圖表21 可得知,方便、實用性強且擁有廣大消費群的品牌是Louis Vouittin 以及Gucci,而消費者認為價格昂貴的品牌則是Hermes 與Chanel,予人華麗典雅的印象是Burberry,摩登又時尚的品牌是Michael Kors,而獨特性強的品牌則是Marc Jacobs。   或許有人會問:「Louis Vouttin 或Gucci 怎麼會是以實用取勝呢?」這也是相對性的認知。Louis Vouittin 的手提包通常要價超過三萬元,價值不斐,之所以會以實用性著稱是因為已經有其他品牌在「價格昂貴」佔有一席之地了。   若要和至少七萬元以上的超級品牌Chanel 以及更昂貴的Hermes 一較長短,LouisVouittin 算是實用性的品牌。就算是價值七萬元的手提包,並沒包含什麼特殊材質,更沒有提供任何附加價值,卻還是有人願意購買這麼昂貴的包包,理由就如同我前面所說的,這是能夠提升身分地位和自身價值的象徵。   也就是說,當價格提升,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若是手持Hermes 的柏金包上街,則代表著你在兩年前便過著極度奢侈的生活,因為訂購柏金包後,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取得商品。   這一切都是為了刺激人類欲望而產生的銷售方式。隨手可得的商品,容易讓人失去購買衝動。   圖表21 的品牌地圖中,最後是「可愛且討人喜歡的」部分,根據資料分析,Prada 的子牌Miu Miu 則在此佔有一席之地。   一般來說,擁有品牌的企業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品牌資產(brandequity)調查。   這是一種關於「品牌目前受歡迎程度以及問題」的健康檢查。   然而,透過這樣的檢查並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   原因我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因為感到頭痛,所以你吃了頭痛藥、游了30 分鐘的泳、睡了兩小時的午覺、散了一小時的步後再看了三本漫畫書,頭痛的症狀才完全消除,那麼,當你再次感到頭痛時,該做哪一件事來解決問題呢?   若是以科學方法來分析,會分析每一種行為所帶來的反應,以確認哪一種行為是真正解決頭痛問題的方法。   然而,分析品牌價值並非天天皆可執行,所以才會一年做一次。但在這為期一年的時間裡,企業為了自身品牌所產生的行為實在太多了,以致於我們無法量化究竟是哪些行為在當時對於品牌特色產生價值。 成功擠入市場的空位   圖表22 是各化妝品及保養品的品牌位置關係圖。SKII 在保養品界是以專業及抗老化的品牌,而彩妝則是Bobbi Brown,基礎保養則以碧兒泉(Biotherm)較占優勢。契爾氏(Kiehls’)、Benefit 以及碧兒泉是相似度較高的品牌,而在韓國最奢華的化妝品品牌則是雪花秀、迪奧(Dior)以及雅詩蘭黛(ESTEELAUDER),而香奈兒(Chanel)則是消費者認定的高級品牌之一。   若企業對於自身品牌的認知和這項分析結果一致的話,即代表該公司的市場分析做得相當好。反之,就必須深入探討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作者資料

宋吉永(송길영)

Mind Miner,人心的探勘者。數據分析專家。 在記錄無數日常的社群大數據中,閱讀及分析人們的內心,而從事這份工作已超過二十年,持續與各領域分享從數據中所獲得的各種發現。 高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博士學位,現任高麗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兼任教授,韓國商業智慧學會副會長。2015年曾出任鴻海集團特邀顧問。另外成立意見探勘工作小組(Opinion Mining Working Group),領導有關如何在企業中運用資料探勘的研究。現為VAIV company(原Daum Soft)副社長。VAIV company是專門將線上消費者的意見轉換為企業能夠使用的訊息的公司,擁有包含文本探勘、大規模資訊蒐集、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慧技術,並以此自動分析數十億個社群媒體中的消費者意見。 是個閱讀不停歇的雜食性讀者,喜歡與各式各樣的人對話。著有《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2012)、《停止想像》(2015)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宋吉永(송길영) 譯者:陳姿穎 其他:尹相志/校閱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13-08-19 ISBN:9789865912604 城邦書號:A1720014 規格:平裝 / 雙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