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情緒OK繃:日常心理創傷急救方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浪漫告白,被狠狠拒絕; 無故遭同儕孤立;老闆動不動找麻煩; 辜負家人的期待; 做錯事得不到對方原諒…… 拒絕、寂寞、失落與受傷、內疚、反覆回想、失敗、自尊低落, 每個人生活中必定遇到的7大心理創傷, 若沒有緊急處理,就可能像感冒惡化成肺炎。 本書有如快又有效的心靈阿斯匹靈, 可以幫助你甩開痛苦、擺脫陰霾、走出傷痛, 再次迎向陽光,重拾美好生活。 身體受小傷,可以用OK繃保護;心靈受創時,該如何即時療癒?很多人將情緒創傷放著不處理,導致原本不需要專業治療的傷痛惡化,讓我們承受更多痛苦、難過更久。 幸好,受創的情緒確實有急救方,執業心理醫師蓋.溫奇博士引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提供迅速簡單的逐步療法,幫助我們舒緩情緒創傷、度過難關,以勇氣與信心面對挫折。 本書涵蓋七種平日常見的心理創傷:拒絕、寂寞、失落與受傷、內疚、反覆回想、失敗、自尊低落。 本書的每章都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各種創傷帶來的心理創傷,包括我們常未察覺的傷害。例如,我們可能知道寂寞讓人難過,卻不知道放著不管寂寞時,可能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縮短壽命。另外,還有一個比較不明顯的傷害,寂寞的人容易自暴自棄,在無意間把能陪他們解憂的人拒於門外。 每一章的第二部分,則提出用來舒緩前述創傷的方法。作者是以通用的療癒準則,來說明如何使用療法、何時使用最好,以及療法摘要和「劑量」建議。作者提出的急救方子都是具有臨床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創傷治療法,但又簡明易懂、容易實行。 作者善用有趣的比方,例如一個人的「創傷與失落感」就好比斷了腿,必須趕緊接骨,才能恢復健康,得到意義,奮鬥前進。同時,他將「自尊」比作是受到損害的感情免疫系統,以及將「孤獨」比喻為肌肉不夠強健。 例如其中一則「挫敗感」的急救,上班族業績直直落、升遷總沒分,或是家中衝突齟齬不斷,會導致人的自我價值低下。作者則直指情緒受傷原因為人會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永遠達不到又讓自己備感壓力,提出的急救處方則包括1.尋求支持,2.不將成功視為必然,3.設定合理目標,4.不要有過度期待,5.培養能分散注意力的小習慣等。 由於本書就像居家常備的心理療癒箱,不是用來取代專業的心理治療,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後會列出一些準則,提醒讀者在哪些情況下,應該找專業的心理醫生求助。本書的建議是以頂尖科學研究為基礎,它們都經過同儕審查的程序,曾在一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 【本書特色】 1.暢銷書〈抱怨力量大〉作者最新力作。 2.最能觸動人心的問題情境:作者舉出許多向他尋求輔導諮商的真實案例,也是每個人常聽到或經歷到的人生情境,幫助我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七種情緒創傷,包括:拒絕、寂寞、失落、內疚、反覆回想、失敗、自尊低落,必能觸動讀者內心的問題和渴望。 3.簡單可行的自我療癒急救方,解決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情緒困擾:提供讀者透過書寫、反思、釐清、溝通、行動等方法,協助自己走出情緒困擾。 4.自我成長的重要案頭書:每個人在遭遇情緒困擾時,都應懂得如何自處,避免讓自己成為負面情緒的犧牲者,學習自我療癒,是最值得學習的人生大事。 5.自助亦可助人:學習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也可隨時幫助你接觸到或關心的人,走出情緒陰影,心理更健康。 【名家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吳娟瑜(情緒管理專家、作家) ◎許文耀(政大心理系系主任)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在這本讓人耳目一新的好書中,溫奇提出既實用又好上手的建議。在感覺自己失控時,這些的確是能讓人鬆口氣的務實技巧。」 ──安內利.魯弗斯(Anneli Rufus)(《自尊低落的寶典》(The Big Book of Low Self-Esteem)作者) 「溫奇博士這本實用、聰明,又論理清楚的好書,為日常生活的種種痛苦,提出有效的療癒方法。即時運用這些技巧,可避免讓尚未坐大的情感創傷變為巨大的沉痾,這正是心理治療師指定的良方。」 ──珍.賽佛博士(Jeanne Safer)(《該隱的遺念》(Cain's Legacy: Liberating Siblings from a Lifetime of Rage, Shame, Secrecy, and Regret)作者) 「這裡有著對所有受傷心靈極為有利的良方。」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溫奇)對話式的筆調充滿幽默感,閱讀本書讓人極度享受。」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拒絕--情緒傷痕和日常摩擦 第二章 寂寞--關係肌肉軟弱無力 第三章 失落與受傷--帶著骨折行走 第四章 內疚--內心的毒素 第五章 反覆回想—拉扯情緒傷疤 第六章 失敗--情緒性「感冒」如何惡化成心理「肺炎」 第七章 自尊低落--情感的免疫系統失靈 結語 建立個人的心理醫療箱

內文試閱

連莫名其妙的拒絕都讓人痛苦萬分(出自第1章 拒絕)
  想像你和兩位陌生人坐在等候室裡,其中一個人看到桌上有顆球,便把球拿起來,拋給另一個人。那個人露出微笑,看了一下,把球拋給你。假設你拋接球的技術還不錯,你把球拋回給第一個人,他又把球拋給第二個,但第二個人沒把球拋給你,而是回拋給第一人,把你排除在遊戲之外。這時你有什麼感受?你覺得難過嗎?心情會受到影響嗎?自尊心有了什麼樣的變化?   大多數人覺得沒那麼離譜,「兩個陌生人在等候室裡不拋球給我,那又怎樣?誰在乎啊!」但心理學家研究這種情況時,發現驚人的現象:我們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在乎。這個拋球情境,是經過研究證實的心理實驗,實驗中的兩位「陌生人」其實是研究夥伴。「受試者」以為他們三人都在等,等著做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實驗。這三人互拋小球一、兩回合以後,受試者總是被排除在遊戲之外。數十次的研究證實,那些受試者都表示,他們遭到排擠後相當難過。   幾年前來找我諮詢的大衛就是這樣,他罹患罕見的遺傳疾病,影響身體好幾個系統的運作,肌肉與骨骼的問題使他步伐不穩,臉部明顯異常,例如,上唇扁平、下顎突出、牙齒畸形。此外,他在控制唾液方面也有問題,容易流口水。他由於外表特殊,身體不協調,一專心就容易流口水,天天飽受同學的冷酷排擠。   大衛不曾受邀參與派對,幾乎沒有朋友,午休和下課時間都獨自坐在位子上;他四肢不協調,肌肉無力,所以下課無法和大家一起遊戲,也無法參與課外活動;他參加過幾次專為殘疾兒童舉辦的課後活動,但有時因為比其他殘童「健康」,反而顯得突兀。所以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大衛幾乎毫無歸屬感,時常遭到尖刻的拒絕,內心十分難過。   大衛幾個月後即將到社區大學就讀,一想到新同學可能有全然不同的排擠方式,讓他害怕。我們開始腦力激盪應變措施,幫他舒解步伐不穩或流口水時,可能造成的尷尬或緊繃氣氛,例如適時地開對方玩笑。一週後,大衛踏進我的辦公室時,臉上明顯帶著痛苦的表情。他整個人陷坐在沙發上,大大地歎了一口氣,沒人看我一眼,他們以為我沒發現時,會偷偷看我;但我看他們時,他們就把頭轉開。沒有人跟我說話,沒有人正眼看我,連教授也不看我。」   療法:恢復自我價值   想減少遭到拒絕的難過,恢復自信與自我價值的最好方式,是提醒自己有哪些特質,是別人重視及喜歡的,只不過是拒絕我們的人不欣賞而已。例如,某位來找我諮詢的女子很有魅力,每次她被男人拒絕時,都會站在鏡子前,大聲地對自己說:「不是妳的問題,妳看起來棒極了!」   大衛用的也是這種自我肯定的方式,大衛不管是來找我諮詢,或是平時去大學上課,都習慣提早到。他總是帶著好幾份報紙,趁著空檔詳讀每份報紙的體育版,而且各種數據都不放過。他平時也常聽球賽轉播,所以對體育活動相當熟悉,尤其是棒球。他是死忠的洋基隊球迷,每次談起洋基就眉飛色舞,整個身子坐得更挺了,講得頭頭是道,洋溢著自信風采。其實,他對球隊、聯賽和棒球都非常熱中,而且瞭若指掌、見解獨到。   開學第二週,大衛發現他不是唯一習慣早到的學生,有些男同學也會提早到教室,趁上課前的空檔看體育版。大衛從他們的打扮和隨身用品,看出他們大多也是洋基隊球迷。我建議大衛找其中一人聊洋基,但大衛沒有回應,他還是擔心自己遭到冷落,不敢主動找同學討論。不過,洋基隊贏得第一場決賽以後,他實在太興奮了,聽到同學談起洋基隊奪冠的可能性時,也興沖沖地插了一句。讓他意外的是,那位同學興奮地呼應他的看法,還舉手跟他擊掌。大衛很驚訝,又提出另一個看法,不久之後,他和兩位同學就熱絡地聊了起來。   這些隨性的聚會,對大衛的舉止與心情影響很大,他這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受到同學尊重。洋基隊的戰績愈好,大衛愈渴望去上課,以便和同學討論比賽。他愈常展現棒球知識及見解,同學也愈願意接納與肯定他。   某次討論時,出現一個關鍵時刻。大衛因為講得太興奮忘了吞嚥,口水就從下巴滴了下來。他頓時慌了,但又馬上恢復鎮靜,以我們預先想好的應變台詞來回應。他擦了擦下巴說:「洋基隊的戰績要讓你興奮到流口水,你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洋基迷。」同學一聽都笑了,大家繼續討論,彷彿剛剛的狀況沒發生過。那次機靈應變尷尬場面後,大衛對自己更有信心了。   當年洋基隊的季後賽表現相當優異,讓大衛和同學有很多機會了解彼此。他最自豪的一刻,是某天他比平常晚到教室,剛好聽到一位同學在問:「那個洋基球迷大衛呢?」他在下一秒走進教室時,便得到同學的熱情招呼。   後來他來找我諮詢時坦言:「我這輩子聽到別人談論我時,都說我是怪咖、傻蛋、怪人之類的。」他停頓了一下,臉上泛起大大的笑容,「現在他們叫我大衛,說我是洋基球迷!」大衛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我感覺自己終於找到融入大家的方式,變成團隊的一份子,他們是真的看到我,把我當成真正的人看待,那種感覺真棒,棒到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   
寂寞和抽菸的共通點(出自第2章 寂寞)
  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幸福、充實人生的必要條件,但長期寂寞對我們的傷害,不光是縮限我們的基本幸福而已,也和憂鬱症、自殺的念頭和行為、敵意、睡眠障礙有關。   更重要的是,寂寞對我們的健康有驚人的影響力,它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導致高血壓、身體質量指數增加、膽固醇增高)、內分泌系統(壓力荷爾蒙濃度增加),甚至免疫系統。一項研究探索寂寞對身體健康的直接影響,結果發現,對健康的大學生注射流感疫苗後,孤單的學生對流感疫苗的反應,比不孤單的學生弱了許多。孤單也對心智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包括決策力較差、注意力下降、判斷力受損、阿茲海默症較快惡化等。   聽起來很驚人,而且寂寞對身體健康的長期影響,和抽菸差不多,都會縮短壽命。香菸包裝上印了有害健康的警語,但極少人知道孤單的風險,所以孤單很少讓人產生危機意識,我們通常不會覺得掙脫寂寞魔掌、療癒心理創傷很重要。   賽琳娜是最近來找我諮詢的高中老師,她發現自己在不自覺中,陷入了這種惡性循環。她說自己「毫無感情生活可言」,她現在約三十五歲,外型讓人驚豔,我可以肯定她應該受到很多男性的關注。後來才知道,賽琳娜的外型在四年前經過了徹底改變:她減了三十六公斤。   「我從小到大一直是個胖子,男人看到我時,就好像我不在場一樣,視線直接穿透我。而且,相信我,」她悵然地微微一笑,「要一眼錯過我很難。現在,他們則是緊盯著我,對我微笑、眨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的感覺還是和以前一樣,他們好像只是回應我的外表,但對我這個人的本質,還是當成隱形的。」   賽琳娜很想結婚,但也很怕受傷。多年來的孤單,讓她對感情有些遲疑,缺乏信任。但她的過度恐懼,也讓人覺得她在逃避,抱著防備心,永遠心存疑慮。所以她和男人約會時,氣氛總是非常尷尬而緊繃,很少男人有興趣再跟她進一步交往。這些男人跟她約會後就音訊全無,讓賽琳娜更確定最初的疑慮:他們本來就對她的「本質」不感興趣。她從沒想過,是自己在約會時老是把「真正的賽琳娜」藏起來,從未展露過真正的本質。   療法:以對方觀點思考   任何人際關係都需要取捨和妥協,但想要達到最好的取捨,必須站在對方的觀點思考,這就是所謂的「觀點取替」。精確解讀對方的觀點,是一種重要的關係肌肉,可以幫我們了解對方的優先選項和動機,預期對方的行為,甚至預測對方的反應。此外,也可以增進我們協商與合作的能力、機靈應變及解決問題、有效溝通、發揮同情心和同理心。   寂寞和社交孤立削弱了我們觀點取替的肌肉,讓我們更容易在社交上失誤,或是給人舉止不當、太急切或疏離的感覺。恢復這種關係肌肉最快的方法,是找出我們在觀點取替上的失誤,並加以改正。   
自尊縮小:目標似乎變大了(出自第6章 失敗)
  棒球選手很久以前就說過,他們在擊出安打時,球在他們眼中看起來,是真的變大了,所以比較好擊中。當然,在他們揮棒落空時,他們也說球看起來似乎縮小了,比較難打中。大多數心理學家從來沒有正視過那種說法,也許是因為棒球球員向來以迷信出名。有些選手贏球後不願洗內褲,以免洗去好運。   心理學家決定以科學方法印證球員的說法,他們要求受測者從十碼線射門,每個人可踢十次。在踢球前,所有受測者都以類似的方式,來估算球門的寬度和高度。但踢球之後,只踢進不到兩次、任務失敗的人,估算的球門窄了10%,任務成功的人,估算的球門寬了10%。由此看來,棒球選手的說法確有其事。失敗可能讓我們覺得目標更難達成,看起來比之前更遙不可及。   失敗不僅讓目標感覺更高遠,也讓我們覺得自己變得更渺小。失敗可能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沒有魅力,能力不足,技巧不夠,略遜一籌,這些感覺會大幅衝擊我們的信心,也影響未來努力的結果。例如,大學生期中考考砸時,可能會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課程較難,對期末考更加擔心,也比較沒信心。有些學生可能因此埋首苦讀,加倍努力,有些學生可能受到驚嚇,開始懷疑自己那一科會不會過關。   很多人面對失敗時,會想著或說出自暴自棄的話,例如:「我真窩囊。」「我什麼都做不好。」「我就是不夠聰明。」「我真白癡。」「我真是丟人現眼。」「我輸得活該。」「像我這樣的人沒什麼前途。」「哪個腦袋正常的人會想雇用我∕和我約會?」之類的自我貶抑。   失敗後,通盤否定自我不僅是錯的,對自我價值及未來表現的傷害,也會比最初的失敗還要嚴重。如此全面地批評自己,讓我們對未來的失敗更加敏感,可能深感羞恥,威脅到整體的心理健康。此外,那樣做,也會讓我們難以精確評估失敗的原因,阻礙我們避免類似的錯誤。例如,如果我們覺得無法改進自己,都是個性害的,就不太可能發現,其實問題是出在規劃和設定目標上,所以無法改進。   療法:重新取得掌控   失敗可能讓我們感覺受困與無助,彷彿事情已經無法掌控,注定會以失敗收場。一旦我們相信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結果,通常就會放棄或意興闌珊。但放任自己那樣,會讓情緒性的感冒變成心理性的肺炎,因為絕望和無助往往會演變成憂鬱現象。   失敗的可悲在於,很多導致我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的假設和觀感,其實是假的。此外,科學家一再證實,改變觀感,並把焦點放在我們可以掌控的方面,對我們的希望、動機、自尊,都有很大的正面效益。在有些情況中,光是取得資訊以否定我們的錯誤假設,就足以治療我們的麻痺感,避免情緒性的感冒惡化。   一項以一群年紀超過六十五歲長者為對象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年長者通常久坐不動,那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不過,久坐對任何年齡層的健康都不是好事。問題是,如今的老年人常以為,久坐是年老的自然現象;這當然不是真的。科學家指導老年人,教他們別把久坐的生活方式歸因於年齡,而是歸因於他們可以完全掌控的因素,例如每天行走的步數。一個月後,這個簡單的改變,讓年長者每週的走路距離多了二哩半,增幅相當明顯,而且,他們的體力和心理健康也都改善了。   想要重新掌握導致失敗的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審視我們的準備(目標規劃)和表現(如何執行計畫),如此一來,就能找出原本以為無法掌控,但只要改變處理方式或觀感,就能掌控的要素。   

作者資料

蓋.溫奇(Guy Winch, Ph, D)

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在紐約曼哈頓執業超過25年的心理醫師。 蓋.溫奇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會員,為美國著名心理學網站「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撰寫超人氣專欄〈抱怨力量大〉(The Squeaky Wheel),並以同名出版書籍,暢銷20國。 蓋.溫奇也是備受各界歡迎的演講者,偶爾也在紐約各地玩票演出脫口秀。 個人網站: http://www.guywinch.com ☀TED演講影片: https://www.ted.com/talks/guy_winch_the_case_for_emotional_hygiene?language=zh-tw

基本資料

作者:蓋.溫奇(Guy Winch, Ph, D)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生命樹 出版日期:2014-07-07 ISBN:9789866032608 城邦書號:5BWB009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