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幸福,很近很小:別人給的,不是永遠的快樂,凝視自己內心,每天都是愛自己的練習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幸福,很近很小:別人給的,不是永遠的快樂,凝視自己內心,每天都是愛自己的練習

  • 作者:衛藤信之
  • 出版社:采實
  • 出版日期:2013-06-11
  •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幸福,是自己給的。 別人給的,不是永遠的快樂。 父母離異、繼母自殺身亡、兒子罹患小兒癌症……, 這樣的人,竟然可以說:「我的人生很幸福」,為什麼? 本書作者是一位日本知名心理諮商師,他的工作就是天天聽別人抱怨、求助人生面臨的各種困難,這些來諮商的人並不知道,眼前聆聽故事的人,原來,有更多悲慘的遭遇可以訴說。 作者的兒子在一歲時不幸罹患小兒癌症,當時他非常痛苦,那段時間仍持續諮商工作,每天面對諮詢者接二連三地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的話語時,字字句句都像是在「炫耀」他們都擁有個健康的孩子,「真羨慕你有個健康的孩子。」當時作者滿腦子只有這種情緒。他當時只想說:「你到底懂不懂?孩子越叛逆,父母越能為他們的成長感到開心,多幸福啊!我的孩子才剛滿一歲,也許沒來得及叫我一聲爸爸,短短生命就要結束了,你的孩子卻健康得能反抗你,你還奢求什麼啊?」 鬼門關頭走一遭後,現在,作者的孩子也像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樣,快樂的笑著。作者親身體會,對於曾經被逼入死亡深淵的人來說,能夠好好的活著,就是最棒的事。每個微小瞬間,都是上天恩寵的喜悅。 除了兒子得病的痛苦經驗,作者的童年也非常不快樂。他的父親事業有成,身邊的女人卻一個換一個,作者幼年時期父母離婚後,他跟著爸爸生活,父親常常帶他沒看過的女人回家過夜,然後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叫她媽媽。」,父親對他而言,扮演了最佳的負面教材,他發誓自己在為人父以後,絕不重蹈覆轍。 就這樣,作者的童年先後經歷摯愛母親的死(她是作者父親的再婚對象,自殺身亡)、與不斷離婚又再婚的父親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從小就在大人們的愛恨糾葛中度日,直到長大後他才發現,原來,過去的這些傷痛都是種下現在幸福的種子。 ◎平淡的時光,最珍貴,只是你一直看不見。 作者認為一般人眼中每天重覆的平凡事,就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微弱卻又巨大幸福。 在晚飯後,全家人圍坐在客廳裡,一如往常地做著各自的事時,或是在每天早晨,孩子們像離開航空母艦似地匆匆忙忙衝出家門時所感受到的東西。 雖然說不上和樂融融,不過倒也沒什麼特別不幸的事發生。在這樣隨處可見的家庭光景中,不妨試試把心稍微抽離,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想著:「這種每天重覆、毫無變化的平凡光景,總有一天會消失吧!就這樣,在遙遠將來的某一天,我會發現這是一去不返的寶貴時光。總有一天,我會懷念這個微不足道的當下,把它當作無可取代的珍貴回憶,並且深深地希望能再回到這一天、這一刻、這個地方。」 與家人共處的時光,是多麼地短暫、虛無,也漸漸明白當下的重要及寶貴。不只是家人,與優秀的夥伴們共事時,「在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會瘋狂地懷念這個瞬間吧!」一想到這裡,就應該強烈地覺得自己必須好好地體驗當下。對時間的「失喪感」越深,越懂得珍惜當下。 ◎愛,要跟自己討,別人給不了。 從事「心靈諮商」工作,作者時常遇到無法「愛自己」的人。 作者表示,覺得自己很討厭、很沒用,沒辦法喜歡自己的人,實在多到令人驚訝。他們無法接受原來的自己,認為必須徹底做出改變,才能重新喜歡自己。但改變自我,談何容易。 作者認為改變自我的困難程度絕不亞於改變世界,古今東西,有不少人都是因為不敵「自我」這個難關而敗下陣來。因此,我想給企圖改變自我的人們一點建議:「想改變自己的心,得先改變目前為止的行為模式。」 心是看不見的。我們以為的個性,都來自於外在的言行舉止,只要改善外在行為,周遭人對你的評價自然也會改變。 ◎關於愛情,在一起就是幸福?懂付出才會快樂。 「熱戀時天天都想看到對方,真正結婚之後,怎麼感覺好像沒那麼幸福?」 幸福是「一旦獲得,就很難去實際感受的東西」換句話說,得到幸福的瞬間,也容易失去幸福,戀愛與結婚的關係就是如此。兩人熱戀時,眼裡只有彼此,恨不得每天朝夕相處,等到婚姻終於如願以償地開始了,倆人眼中卻只剩下對方的缺點,渡過了一場風光的結婚典禮後,剩下的是極為平淡的日常生活,於是,美好的憧憬瞬間變為失望。 從一個人變成二個人,作者教你這樣找幸福。真正的幸福,就藏在「追求的途中」。 無論是什麼,一旦得到,似乎就不再美好,那麼,究竟該如何才好?作者認為應該先認清一個事實:真正的幸福不是獲得結果,而是朝著目標不斷前進的「過程」。「與其穿戴珠寶,不如在餐桌上裝飾花朵」,不要貪求被大量物質環繞的龐大幸福,將目光放在就算缺乏物質,心靈依舊平安的微小幸福上。一旦了解這一點,你就不會陷入幸福的矛盾裡。 ◎關於工作、生活,你是珍惜享受?還是悔不當初、憂心忡忡? 作者認為,人類的煩惱都有一項共通特徵,那就是大多數煩心事中,需要「立刻解決」的事情非常少,人總是容易執著在過去的失敗,因過去或未來而侷促不安,反觀貓狗則不會如此,只要這餐吃飽了,牠們就會心滿意足的舔著毛,無憂無慮的過活。的確,如果要說誰比較幸福,「牠們」確實略勝一籌。 不再時時否定自己,作者教你這樣找自信。幸福的程度,全看你有多珍惜現在。 沒來由地陷入低潮、不時感嘆:「唉,我老了,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會走下坡吧!」現在開始會有這種負面想法的你,作者這麼剔勵大家:「現在永遠是你最年輕的時候!」請給自己一個樂觀的暗示:「跟未來的我相比,現在的我彷彿才剛出生嘛!」只要從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再次確認當下的重要性,絕對能再次恢復活力。 ◎關於死亡,只是把借來的,還給宇宙。 人終有一死。如果覺得這個想法有點灰色,那代表死亡對你來說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許多人迴避生命終點的話題,是因為捨不得放棄活著的喜悅。這不正好說明一件事嗎?生與死是一體的兩面,有生必有死,思考死亡等同於思考活著。如果我們無視死亡,只會讓生命變得稀薄,不懂替自己的人生創造價值,也不知道活著有多麼珍貴。 你能勇敢和過去說再見嗎?作者教你如何面對死亡。肯定「老」和「死」,才能將生命活得更燦爛。 面對他人死亡,我們必然會感到哀傷──請把這視為死者最後的贈禮。我們會痛苦、難過,但最終會從失去中學習,讓自己的心靈往前邁步,而且心懷感謝地迎接每一天,能夠延續他們的生命繼續活著,是何其有幸的事!所以讓生活充滿歡笑與感動,才是給死者最好的回報。 這本書的故事,也許就是你的故事。 平淡,卻有幸福光芒。你會發現「原來,幸福是這麼一回事。」 但是,我們常常忘記這些故事背後隱含的意義。於是幸福就這樣悄悄走掉。 我們必須培養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感受幸福的敏銳心靈, 去察覺那些一直在我們身旁微笑等待,平凡地幾乎被我們遺忘的微小幸福。 凝視內心.停下腳步.接受過去。 於是,你可以過更好的人生。 這是一本讓你擁有充實人生、安然面對一切、承受未來勇氣的幸福手冊。 獻給每天忙忙碌碌、心神不寧、想要幸福的你。 ★★★★★日本Amazon網路書店5顆星感動推薦

目錄

【作者序】這一刻,我正在感受幸福 第1章 尋找小小幸福——凝視你的內心,好日子其實早就來了 .人生辛苦是理所當然的,幸福,從哪裡找? 好日子,一年內只要三天就夠了 擁有幸福感的關鍵,是「知足」 .少了什麼,反而是「幸福的開始」 當下的不足,是未來的幸福種子 欲望越多,幸福越走越遠 未知和缺乏,讓我們過得更好 「不知道、不明白、做不到、不足夠」,其實更好 .享受人生,得先忍受失敗 不允許自己失敗,就無法看到更好的自己 失敗是成長的「肥料」 忍得住失敗的人,才能抓住幸福 .易怒的人,通常離幸福很遠 環境太舒適,反倒使人不幸? 無法忍受挫折的人,心容易生病 .耐心等待,幸福會悄悄走向你 給太多,是「害」不是「愛」 煩惱、壓力都是人生被賦予的課題 培養「心靈耐性」,才能擁有「幸福車票」 .接受悲傷,為情緒找到出口 向印地安人學習「接受現實」的智慧 .幸福不遠,只是你未曾正眼看它 過去的不幸是「化妝的祝福」 留心「不幸背後」的微小幸福 .先愛,自己的過去 幸福的人,懂得坦然接受自己的過去 所有的痛苦、悲傷都不會白受 .真正的幸福,不是抵達終點,而是看遍路上的風景 得到幸福,就等於失去幸福? 幸福就藏在「過程」裡,你要自己找出來 .「安心」是奪不走的踏實幸福 拿掉光環,你還剩下什麼? .「完美病」讓人愈來愈憂鬱 從失敗中學習,肯定自己的不完全 真正的幸福是享受富足,也樂於貧窮 第2章 每一刻都是美好——擁有幸福的唯一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等一下,不如活在當下 你有多珍惜現在,就會有多幸福 想過得更好,得先學會「品味當下」 .凡事「趁早」,才不會後悔 人可以永遠不老,只要你「從新」審視自己 努力活在當下,不再奢望「明天會更好」 充實渡過每個瞬間,幸福就不遠了 .珍惜最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你會很懷念的 心智成熟時,體能卻衰老了? 對時間的「失喪感」越深,越懂得珍惜當下 .背後的故事,往往最令人感動 你喝的,不只是一杯水 每件事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以「一日一生」的態度過生活 末日倒數三天,你該怎麼渡過? 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 .幸福,是自己給的,別人給不了 人生的解答不能外求,要捫心自問 .幸福就在身邊,只是你從未發現 當你開始注意身邊的微小事物,幸福就會出現 .容許自己平凡,成功才會屬於你 街頭巷尾的無名英雄,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細心體會,英雄其實無處不在 .活出「非凡」的平凡人生 人生不一定要功成名就,貫徹平凡生活也很偉大 第3章 每天都是愛自己的練習——想過更棒的生活,你得先知道自己究竟是誰 .不是因為快樂才笑,笑,才會快樂 改變內心,從「改變行為模式」做起 試著開懷大笑,心情會晴朗,人會變幸福 .「裝好人」太累太假?越演會越像自己 不要「尋找」自我,要「創造」自我! 勉強露出微笑的那一刻,已經踏上幸福 .幫助別人的快樂,很微小,卻永不褪色 付出自己,重拾生命的價值 為他人而活,讓我們更愛自己 .行善不必做大事,先讓身邊的人快樂就好 幸福本來就不該「縱向」尋求,應朝「橫向」漸漸延伸才對 .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你的幸與不幸 煩惱的源頭不是外在事物,是你的「心」 .感動不會送上門,你得自己去找 迪士尼樂園為什麼讓人回味無窮? 無聊與感動之間的距離,不過一步之遙 .人只能先愛自己,才能去愛別人 「主動」就能得到寬容與認同 .「付出」才是幸福,獲得的快樂,只是短暫的 甘心付出的當下,就是幸福 .情感的過度依賴,讓你越愛越累 真愛不是佔有,維持適當距離才是真幸福 .別跟任何人討愛,跟你自己討 接受每一面的自己,幸福就會降臨 .無論日子是晴是雨,都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承認心中的陰影,找回完整的自己 第4章 向死亡學生活——每一天,都要過得像人生最後一天 .創造你的「人生故事」,這比金錢更有價值 發揮想像力,讓故事決定事物的價值 .自己的故事,要用「心」去聽 磨鍊「感受力」,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人的生命有限,故事卻永遠不死 生命有時,故事卻能永遠產生共鳴 找尋自己的使命,確立「人生軸心」 .和過去說再見,人生因此更精彩 活出生命最大的可能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使命 .老人與小孩不能分開,讓他們分離,就等於切斷過去和未來。 肯定老人的智慧,以長者為師 .肯定「老」和「死」,才能將生命活得更燦爛 「老化」與「死亡」都不該被忽視 人類哭著降生,卻面帶笑容迎接死亡 無視死亡,只會讓生命變得稀薄 .人本來就是「寂寞的來」死亡只是回到懷念的宇宙母胎,平靜而安穩。 死亡只是回歸宇宙原理,並不可怕 .死亡是回歸,也是連結 對死亡充滿盼望的各種想像 死亡只是短暫的離別,到時再見吧! .死亡告訴我們生命的平等,不是噩耗,是禮物 死亡不是噩耗,是生命的禮物 .借來的生命,總有一天要還給老天 借來的生命,總有一天要還 善用借來的人生,盡全力而活

序跋

◎這一刻,我正在感受幸福……
親愛的台灣讀者們,你們好:   得知我的著作要在台灣出版,我感到相當榮幸,也很幸福。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很親切,因此能在台灣出書,真的很開心。   家父年輕時第一次出國旅行就是去台灣,台灣民眾對家父很友善。雖然是五十幾年前的事情,但在陌生國家受到友善對待,讓家父印象相當深刻。我自己出國時,當地民眾也會熱情招待我,因此只要在日本遇到外國人需要幫助時,我一定會以禮相待,回報我受到的恩惠。 ◎幸福,其實已經存在你的內心   台灣是讓我有這種想法的國家,因此雖然不能直接與台灣讀者見面,但能透過本書與台灣產生連結,我真的相當開心。本書最想傳達的重點就是,幸福不在於外面的世界,而是要去探索存在於內心世界的無數幸福。   現今不論是日本或全世界,大家都想尋求外在的幸福。若是經濟無虞、比別人更成功、擁有越多物質上的享受能讓你感到幸福,那也是很好的結果。   話說回來,人類和動物之間究竟有什麼差異?   動物只要自己吃飽就會覺得很幸福,但人類如果只有自己吃飽,卻看到別人在一旁挨餓哭泣,也不會感到開心。這就是身為人類的驕傲。   有一個名詞叫做「貴族風範」(Noblesse Oblige),這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也是對待他人的行為準則。換句話說,貴族風範就是對外彰顯個人高貴氣度的行為。   現今的台灣與日本社會都很富裕,正是因為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才能追求人類的真價值。有鑑於此,富裕國家應該負起的責任就是,與其他國家攜手並肩,一起思考怎麼做,才能讓全世界所有人都幸福。 ◎你有發現幸福的能力嗎?   幸福不是擁有外在的富裕、權力與物質,當一個人衣食無虞之後,就要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磨鍊自己發現幸福的能力,每天的陽光、普通的日子、從小事物中體會到的新發現、平常的會面、祥和的藍天、多出來的時間……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中感到幸福,秉持這種生存之道的人就是最好的「成幸者」(成就幸福之人)。   不要追求別人口中的幸福,仔細吟味在自己無可取代的人生中專屬的幸福,稍微停下腳步,看看自己的身邊,不妨就從這一點開始做起吧!衷心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發掘出隱藏在日常生活裡的「真幸福」,與台灣朋友共同擁有這小小的幸福感,是我最大的榮幸。期待有一天能在台灣與各位見面,並由衷感謝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在台灣出版本書。   最後,身為本書作者,我深切盼望有一天,當有人問我你是哪個國家的人時,我無須回答台灣人或日本人,而是可以大方說出「我們都是地球人!」期盼全世界的人類都能和平相處,打從心底相視而笑。

內文試閱

少了什麼,反而是「幸福的開始」
  總是在內心深處靜靜琢磨幸與不幸的反論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成幸者」,然而多數人總是將「人人平等」視為常態,活在「擁有是理所當然」的價值觀中。   扭開水龍頭後,「本來就應該」會流出水來;捷運「本來就應該」每日準時發車;對方「理當」遵守約定;想要什麼只要掏出錢來,「理當」就能買到……,多數人總以為萬事按著自己的心意而行,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一旦這些事物不再那麼「理所當然」時,壓力與不滿的情緒就會隨之而來。 ◎當下的不足,是未來的幸福種子 一般說來,得到幸福的方式可以分成兩種:      對現有的幸福「心懷感謝」。   追求欲望的同時,努力尋求成功之道。   前者是那位超級業務所選擇的方法,而大多數人則往往選擇了後者。如果將「自己擁有多少」視為幸福程度的唯一指標,你只會越發意志消沉,覺得:   「我實在一無所有,所以才會那麼不幸。」   若是把「沒有」視為家常便飯,那麼只要「擁有」,就會讓人感到無比幸福;相反地,如果總是將「擁有」視為理所當然,「沒有」自然就成了不滿與不幸的情緒源頭。 ◎欲望越多,讓幸福越走越遠   只要將前述這種幸與不幸的思維模式逆轉過來就好了。隨時告訴自己,擁有的一切並非偶然,並將不足視為理所當然。因為欲望越是增長,幸福便離我們越來越遠,唯有削減不必要的欲望,幸福才會翩然降臨。幸與不幸間的關係就該像這樣,在我們的內心做個完全的翻轉。   以我個人為例,因為自幼便經歷了父母離異和繼母的死亡,與其他家庭相比,算是在相當「缺乏」的環境下長大的,就連三餐,吃得也多半是祖母隨手準備的簡單料理。 因此,婚後第一次吃到妻子親手準備的料理時,說真的實在感動得要命。   不僅菜色豐富,更是好吃的不得了。當下的幸福感讓我泫然欲泣,甚至有種「這些菜,我真的可以吃嗎?」的罪惡感。我要是出身在美食世家,從小嚐遍各種珍饈美饌,大概就無法嚐到這般幸福滋味吧!   所謂幸福,正是這種相對存在的東西,當下的「不足」將成為幸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一天發芽、茁壯。 ◎「不知道、不明白、做不到、不足夠」,其實更好   著名攝影家星野道夫,曾說過一段饒富意義的話:   「在踏上旅途前,我總想將全世界的景色如數收進鏡頭內,然而就在以觀景窗窺看各地不同的美景,將之一一收束於底片中後,我的想法卻變得截然不同。假使能將世上所有的景色都化為照片,我大概也不會開心吧!因為我開始覺得,在當下這個瞬間,世界各地還有著許多我所未知的地方、不曾看過的風景,那才是最棒的事。」   換句話說,星野道夫明白了「遙不可及的世界,遠比伸手可及的世界遼闊許多」這個道理,並在其中發現無數的希望及喜悅。   不知道、不明白、做不到、不足夠,正因為我們的生命存在著許多未知與不足,才讓人有不斷前進的動力。而親自克服這些不足的過程中,就算偶有苦難,也必定伴隨著歡樂以及成長的喜悅。   就這層意義而言,「缺乏」和「不足」絕非與不幸緊緊相連的負面要素,相反地我們應該將它視為幸福的種子,以及成長的原動力。 耐心等待,幸福會悄悄走向你   「蜜月回來後,好歹也回老家打聲招呼吧。」父母對他們的兒子媳婦這麼說。   「為什麼三不五時就要回去打招呼啊?」   「對呀,這樣好煩!」   「結婚怎麼這麼麻煩?」   列出許多不滿之後,這對新人竟然因為「麻煩」這個理由而立刻離婚,實在令人目瞪口呆。   人生在世本該慢慢適應,漸漸學會過去不懂的社會規範和習俗。然而這對年輕夫婦卻輕看這個過程,他們願意舉辦一生一次的快樂婚禮,卻不願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未來苦多於樂的日子,因此他們自然沒有承受未來的力量。   簡單來說,他們在尚未擁有「挫折容忍度」時,就因為身旁的朋友紛紛結婚,而一頭栽進了婚姻世界中。 ◎給太多,是「害」不是「愛」   子女教育的領域也是如此。不滿學校的教育方針、總是滿口抱怨的「怪獸家長」越來越多了,他們表面上看似對教育充滿熱忱,其實只是缺乏「心靈耐性」罷了!   親子的「親」字若拆開來看,是「站立」在「木頭」上「觀看」。我們理性上都知道,父母或長輩不該過分介入孩子的問題,要退開一步,站在身後守護,讓他們自主成長。然而這份忍耐力,就如海水浴場那位母親一樣,對現代的父母來說實在不易。   所謂的教育,本來就要花費功夫和時間,就像養花蒔草,有需要大量施肥的時期,也有必須靜靜等待生長的時期。   然而家長們卻沒有體認這一點,非但無法好好忍耐,更誤以為愛就是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和希望,當孩子想要什麼,就立刻買給他們。   這些家長似乎認為,解決孩子們「缺乏」的不幸狀態,在他們的小小世界中放滿「擁有」的幸福,是身為父母的責任,卻不知道給予孩子無壓的舒適環境,反倒損害了孩子的自主性,剝奪他們的成長機會。對於這一點,家長一定要有所認知才行。 ◎煩惱、壓力都是人生被賦予的課題   人類會透過不順心或失敗的經驗,慢慢體會現實,學習容忍挫折,按部就班地踏上成長的階梯。因此,當想要的欲望無法獲得滿足,孩子在當下也許會感到失望與壓力,但這些正是他們成長必要的養分。   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和其他小孩吵架大哭……,孩子若不曾體會這種欲望無法獲得滿足的壓力,便無法具備心靈的耐性。所以父母若事先解決孩子們的這些壓力,就等於奪走他們心靈成長的肥料。   煩惱是人生被賦予的課題之一,無論大人小孩,都得親自解決自己的人生課題,並從中獲得成長。所以千萬別把壓力視為萬惡之源,輕易地屏除它。失敗與壓力絕非不幸的誘因,而是成長的必要經驗,煩惱、痛苦、不足或不滿,也都是審視自己、鍛鍊自己的絕佳機會。 ◎培養「心靈耐性」,才能擁有「幸福車票」   仔細觀察那些愛對孩子的事插嘴,或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立刻買給他們的父母們,就會發現他們嘴上說為了孩子,到頭來還是為了自己。   當孩子們因為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不滿、難過,甚至哭泣、胡鬧,為人父母的就會不自覺產生某種自憐、無法接受現實的情緒,也就是說,在那一刻父母自身的「挫折容許度」也受到了試煉。   現在,我們必須追求心靈的耐性,培養能忍且善等待的心。因為急著想知道答案或是試圖抄捷徑,都未必是獲得幸福的真正方式,唯有心智成熟、學會等待和忍耐的智慧,才能牢牢握住那張通往幸福的車票。 幸福不遠,只是你未曾正眼看它   「幸」與「不幸」不像油、水互不相溶的個別存在,在天平兩端遙遙相隔,相反地,幸與不幸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一般,一體兩面,無法相互分離。   人在獲得幸福的瞬間,也可能抓住不幸的種子。例如,在邂逅戀人的瞬間,分手的恐懼便如影隨形;繼承巨額遺產的同時,開始害怕失去一切;拚命念書終於考上第一志願,校內卻存在嚴重的霸凌問題,像這樣,喜悅在瞬間化為痛苦,絕非罕見之事。   「我的老公醒著時總是滿腹牢騷,睡著時又只會打鼾,擾人清夢。要是他不在了,不曉得耳根會多清淨!」   過去曾這麼抱怨的太太,在丈夫先走一步後,卻變得非常寂寞。   「他走了以後,那些抱怨和鼾聲都變得好令人懷念啊!我就是聽著他的鼾聲,才能安心睡覺。」   當身邊的人事物還理所當然地存在時,也許只是煩惱的源頭,直到哪天失去了,你才猛然驚覺,那些再熟悉不過的東西,都是形成日常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一去不返的至寶。   隨著時光流逝,討厭的事逐漸令人懷念,痛苦的事回想起來也變得有趣,悲傷的感覺也漸漸化為喜悅,在幸與不幸上,這種「雙面性」尤為顯著。   因此我要再重申一次:幸與不幸就像孿生兄弟,幸福會招致不幸,不幸也能孕育幸福,這一點也不足為奇。 ◎過去的不幸是「化妝的祝福」   我的大兒子在一歲生日過後,不幸罹患小兒癌症。孩子住院治療的那段期間,我發現兒童癌症病房的母親們,臉上總是笑盈盈的,表情不見絲毫悲傷。因為幼小的生命隨時都可能消失,為了讓孩子們在還活著的時候,盡量擁有快樂的回憶,做父母的無不強忍淚水,拚命壓抑心中的憂傷。   然而一到了晚上,當孩子們安靜地陷入沉睡時,就能聽見處處傳來低聲的嗚咽。   「孩子,對不起!都怪媽媽沒把你生得健健康康。都是媽媽的錯,讓你現在這麼痛苦!請原諒媽媽……」   她們的哭聲彷彿這麼悲喚著。   那段時間,我仍然持續諮商的工作。面對諮詢者接二連三抱怨:   「孩子老是反抗我這個做家長的!」   「孩子不肯唸我們期望的那所學校。」   我發現自己非但無法像以前一樣感同身受,甚至連諮商師應有的基本論調都沒辦法把持。   「真羨慕你有個健康的孩子!」   當時的我滿腦子都是這種情緒。諮詢者的種種煩惱,聽在我的耳裡就只像炫耀。我甚至產生這樣的被害妄想:   「這個人到底想說些什麼啊?孩子越是叛逆,父母越能為他們的成長感到高興。多幸福啊!」   「我的孩子才剛滿一歲,也許沒來得及叫我一聲爸爸,短短的生命要結束了,你的孩子卻健康得能反抗你,你還想奢求什麼?」   「你知道孩子可以健康活著,是多麼難得的幸福嗎?」 ◎留心「不幸背後」的微小幸福   不過現在,我的孩子也和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樣,快樂地笑著,也時而受挫地學習著。當然,在成長過程中,他也開始反抗父母、說大話,偶爾也會跟我吵架。   可是,就連這種微小的瞬間,都讓我感到無比幸福。反抗父母、和父母吵架,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證據。對於曾經被逼入死亡深淵的人來說,能好好地活著就是最棒的事了。鬼門關頭走過一遭後,每個微小瞬間都宛如上天恩寵般,讓人感到無以倫比的喜悅。   過去的不幸成為現在幸福的種子。經歷大兒子的病痛後,我深深地覺得正因為痛苦過,現在的喜悅才更加真實。   當然,這個世上也不乏相反的例子。幸與不幸之間並非完全相對,它們就像孿生兄弟,悲傷過後必有喜悅隨之而來,同樣地,快樂也可能是痛苦的導火線。   「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任何情況都有幸與不幸兩面,而人類卻永遠只能看見其中一面。   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為我們只看見事物陰暗晦澀的那一面;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轉過頭來,看看事物明亮美好的那一面,幸福之光便會灑落我們心中。將視覺焦點放在幸或不幸之上,人生的色彩將有全然不同的變化。   先愛,自己的過去   周遭的朋友經常說我是「總有悲傷故事可說的人」。不只是大兒子的病,我在孩提時代也先後經歷了摯愛繼親的死(自殺身亡)、與不斷離婚又再婚的父親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從小就在大人們的愛恨糾葛中學到了很多。   不過直到今天我才發覺,過去的這些傷痛都成了現在幸福的要因。   假使那時的我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長大,那麼現在的我就絕對不會存在。過去的悲傷、痛苦和「現在」緊緊相連,全都成了構築人生的基石,給予我無限力量。 過去的不幸,造就了現在的幸福。我對這個因果法則有很深刻的體會,因為倘若沒有那些苦日子,我就不可能成為現在的自己。因此,我學會了兩件事: 第一是「愛過去」。   從諮商的角度來看,無法愛現在的自己的人,多半也恨惡自己的過去。年幼時受欺負而產生的心靈創傷等,那些我們越是想遺忘的記憶,就越是陰魂不散、如影隨形。   相反地,無論多麼不堪、多麼不想去追憶,幸福的人都會坦然接受自己的過去。因為即便不喜歡,他們仍然願意承認,過去的一切是讓他們來到「現在」的必經事物,接受過去就是向幸福跨出一步。 第二則是明白「必要的事,會在必要的情況下發生」。   若你覺得現在的自己過得很充實,應該就能體會這一點。就如同我先前說的,所有的原因和結果緊緊相連,就像莫比爾斯環一樣。 我們所遭遇的事,沒有一件是偶然的,所有事物都發生在抵達「現在」的必經路程中。因此我們必須明白,每件事的發生都是因為它「必須發生」。 ◎所有的痛苦、悲傷都不會白受   每件事的背後,必定有其意義。因為我們所遭遇的每件事,無論好壞,都是成長路程中的必經事物。倘若嚐遍苦頭仍得不到人生課題的解答,那麼人類的悲傷就永遠只是哀愁的無限延續。所以,對正在煩惱、受苦的人,我想這麼說:   「那些煩惱和痛苦,對你而言都是極有意義,也絕對必要的。」   假設,你正為著孩子拒絕上學而煩惱不已。這個情況本身看似不幸,但一家人若是因此開始認真討論起家庭問題,這個情況反而成為家人們重新端詳彼此的重要契機。這麼想來,拒絕上學這個不幸,就帶來充分的意義和價值了!事實上,在我向前來諮商的父母們提出相同的建議時,不少家長會生氣的回應:   「又不是你家的事,當然說得容易!」   不過到了最後,他們反倒向我道謝:   「拜這個問題所賜,我們一家人才能坐下來好好談談,更了解彼此。」   煩惱和痛苦等負面要素,其實也是改變自我、促使自己成長的種子。在煩惱或痛苦的當下,也許很難正面思考,不過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   「啊,就是因為當時的煩惱,才會有現在的自己。」   換句話說,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人生中沒有什麼事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都該打從心底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因為它們必須發生。偶然映入人類眼中的一切,也許都受到某種巨大的自然法則所支配。我想只要這麼思考,所有事物發生的必然性與背後的意義,就會變得更加明確了。   幫助別人的快樂,很微小,卻永不褪色   曾經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個拒絕上學的女孩假裝外出上課,卻是到公園,坐在長椅上發呆。這樣日復一日,她茫然地望著公園旁一位老伯在菜園種菜的身影。老伯當然也很在意這個女孩,也想問她:「現在是上課時間吧?為什麼不去學校?」不過,大概猜到實情的老伯,只對女孩說了一句:   「妹妹,妳既然閒著沒事,要不要來幫忙種菜啊?」   從此之後,種番茄就成了女孩每天的工作。老伯細心地教她施肥的方法、澆水的時機,女孩就這麼充滿熱忱地,將番茄一天又一天地養大。 這一天,她用盡心力照顧的番茄終於成熟了。女孩和老伯吃著剛收成的新鮮番茄,看著對方的臉,異口同聲地叫道:「真好吃!」   「我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番茄!」   「因為這是妳用盡心力,努力種出來的番茄,當然好吃啊!這些番茄,全世界的人都會想吃,他們吃了以後也肯定會讚不絕口。妹妹,妳很厲害喲!因為妳的這雙手,能種出讓全世界的人都開心的美味番茄。」   聽了老伯這番話,女孩頓時脹紅了臉。到了隔天,原本不願意上學的她,竟然開始去學校了。至於理由,女孩這麼解釋:   「因為我會種番茄了呀!」   「就算成績不好,就算被同學欺負,我還是能種出好吃的番茄」——這個事實為女孩帶來了無比的自信。   還有另一個發生在阪神大地震時的故事。為了替受災戶進行心理輔導,那天我到了神戶市的長田地區。在那裡,我看見一群年輕的暴走族,正努力地為災後重建付出心力。他們喊著:   「阿姨,妳要帶什麼東西去避難所?寫下來,我們一定幫您送去!」   「啊!這是要搬過去的嗎?讓我來拿。」殷勤地協助物資的載送工作。   十幾年後的某一天,我和他們再度相遇。其中一位年輕人這麼對我說。   「我剛認識您時,簡直是個白癡。那時覺得自己不過就是爛命一條,就算飆車出事,死了也無所謂。直到幾個親戚在那場地震中不幸喪命,才讓我意識到世界上真正可怕的是什麼。我心想:『自己在搞什麼啊!該做的事不趕緊做。』接著就開始在避難所幫忙。   從那以後,過去看不起我的那些叔叔阿姨們,都拍著我的肩膀說:   『小哥,謝謝你。你真是幫了大忙,真的很感謝你。』   揮著手目送我。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出門有人送行,回來也有人迎接我。」 ◎為他人而活,讓我們更愛自己   看完這兩則故事,各位有什麼感想呢?   種番茄的女孩與暴走族年輕人所感受到「自己也能盡一份心力」的責任感,以及伴隨「讓人快樂」、「幫助他人」的喜悅之情而來的利他感受,給了他們活下去的意義和動力。   人如果只為自己而活,便永遠無法獲得幸福。貪圖己利所得到的幸福,既孤獨又單薄;相對地,將一己之利放在後位,得到幸福就算微小,也會永不褪色。   「愛你原來自己。」   這句猶如救贖般的慰藉之語,是心理諮商等場合中常用的必殺技。的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自己原來的樣子活下去,絕對是幸福的要件之一。   不過如果因為這樣,只將關心的範圍停留在「自己」身上,那只會讓自我中心的感覺過度膨脹,想著:「我只要這樣就夠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若要肯定自己的原貌,愛上不完美的自己,我們還需要從另一方面著手,重新思考自己能為他人做些什麼,或是做了什麼。當「利己」與「利他」在人們的內心平衡共存時,就是人類幸福的極大值   感動不會送上門,你得自己去找   你無法享受樂趣,不過是因為你不試著去享受;你不能開懷大笑,也只是因為你不願意發笑。不積極地採取行動,就無法改變周遭的環境。   「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啊?」   「生活好單調,每天都重複同樣的事。真是無聊啊!」   我們經常聽見這樣的聲音。許多人失去了笑容與生活的餘裕,正是現代諸多問題的癥結,結果導致年輕人叨唸「每天都好無趣」,成年人則氣憤地大喊:「這是一個缺乏感動的時代。」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總是抱怨生活無趣、缺乏感動的人們,是不是只顧著說:   「唉,今天又是雨天。」但是卻不曾努力去尋找放晴的日子呢?   這種人是否只用第二人稱的被動態度,來看待自己的處境,覺得一切都是環境不好,將負面情緒歸咎於他人,而不曾由第一人稱的觀點出發,深刻反省自己的內心呢?   這種人無論活在什麼時代,都不會受到感動。體會無限的感動,或是百般無聊地日復一日,都取決於自己,一旦積極採取行動,你會察覺周圍的風景開始轉變,自己的心靈也就此變得不同。

作者資料

衛藤信之

心理諮商師、日本心靈健康學會代表。 他擅長將心理學理論應用於生活實踐,演講方式輕鬆活潑、極具舞台魅力,因而深獲好評,是日本顧問企業數最多的人氣心理諮商師。他所舉辦的心理學課程年年額滿,該課程結業生多為商業心理學先鋒,活躍於各個領域,他本人則成為學生們最信賴的精神支柱。此外,與印地安人共同生活的經驗,也讓他成為傳授印地安人智慧的專業顧問,近年備受矚目。

基本資料

作者:衛藤信之 譯者:羊恩媺 出版社:采實 書系:心視野 出版日期:2013-06-11 ISBN:9789866228605 城邦書號:A2050084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