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寂寞,於是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 :我喜歡有個人,但我更喜歡一個人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這本書談什麼?」 「談寂寞。」 「那豈不是悲慘極了?」 「不,正好相反。」 因為,學會寂寞的你,有自信、有魅力、摯友更多, 懂得獨處,變得更快樂、堅強而有勇氣, 為什麼? 這是瑪麗拉的30年寂寞經驗談--原來寂寞這麼好。 德國暢銷作家瑪麗拉,不管身邊有沒有伴侶、總喜歡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她說:懂得寂寞的美好,於是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一個人過生日:躲到山裡的修道院,喝著紅酒,我才領悟出…… .偶爾人間蒸發獨居幾天:隱遁、安靜及忘我,這是好創意的基本條件。 .獨自用餐、散步:聆聽、觀察陌生人,當個旁觀者,你更靠近答案。 .溫存之後,一個人睡:少了遷就、多了思念。 .自己參加聚會:才知看人晒恩愛與宣示主權有多好笑,其他好處包括…… .隻身出門旅行:獨行,徹底沉浸在「自己的速度」裡。 懂得寂寞的人,偶爾社交,所以懂得篩選出真正的朋友。一個人住,於是有時間傾聽自己的內在,有一種本能般的時間感。獨自去做某件事,擁有真正的經驗,而不是旁人不斷灌輸的觀點。跟陌生人表達善意,結果…… 每個人都會有寂寞的時候,人群裡、派對中,它從沒消失過。寂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別跟著流行歌、偶像劇學習如何處理寂寞,也不必急著表現自己的好人緣、朋友多,更不必覺得一個人去做某些事會很不好意思、很難過。 寂寞而快樂,成了一種迷人的人生形式。 請一個人看這本書,你馬上能領略這種「寂寞快樂」。

目錄


  【推薦序】 繞寂寞而過的人生,太累∕陳立書
  【前 言】 和自己相處,快樂地寂寞著

  第1章 你的寂寞,屬於哪一種?
  
1所有人其實都躲不過……
  2寂寞不需要分類
  3職場英雄,與世界失聯

  第2章 我這樣的寂寞,剛剛好!
  
4為溫存後的獨處,慶祝
  5和朋友說謝謝,一個人過生日
  6歡聚之後,還有屬於自己的快樂等著我
  7練習:我的安德希斯禁閉室

  第3章 獨處,一門生活的藝術
  
8寂寞就像政治立場不同的好友
  9這是所有優秀靈魂的命運
  10散步,「為我自己」
  11無聊製造偉大
  12經驗,讓我用另一種眼光看待獨處

  第4章 寂寞要規範,獨處的特權就剛剛好
  
13寂寞時需要什麼聲音?
  14寂寞並不丟臉,裝熟才丟臉
  15寂寞傷人,但也有好處
  16小心落入「孤獨」的危險
  17別跟著流行歌、偶像劇學習處理寂寞

  第5章 高峰經驗,留多點時間給自己
  
18當「參一咖」不能讓你快樂……
  19繆思要求寂寞
  20唯一能訓練出高貴心靈的學校
  21高峰經驗能改變人生——需要一個人

  第6章 偶爾喜歡人群,這讓我愛上獨處
  
22一個人出席聚會,興奮刺激
  23微笑?這些人你都認識嗎?
  24喜歡人群,才會更愛獨處
  25孤獨藝術家,隨時轉換寂寞與交流
  26依偎,因獨眠而更貼緊

  第7章 愛上寂寞,讓人有魅力
  
27開心作伴,但:能不能先別說話?
  28請不要強迫我接受你的安慰
  29別因為「怕寂寞」,才找得到對的另一半
  30去墓園待上二十分鐘
  31寂寞令人有魅力
  32找一個你自己的洞穴

  第8章 「獨」與「群」的平衡
  
33仔細想想,你有幾個朋友?
  34自在勇敢的縮小朋友圈
  35開心獨處的人,健康長壽
  36寂寞加上知足,等於好快樂

  【後 記】 寫給總是抱怨寂寞的你

序跋


  前言

  和自己相處,快樂地寂寞著

  「這本書談什麼?」
  「談寂寞。」
  一陣驚訝的沉默。
  「那豈不是悲慘極了?」
  「不,正好相反。」
  又是一陣驚訝的沉默。

  那些寫給單身或者寫給愛獨來獨往的人的參考指南,都不夠激進,總是在「安慰」和「抗拒」之間游移,並未直指問題的核心--你懂得「和自己相處」嗎?

  因此本書要談的就是如何將寂寞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追求美好的生活並不容易。許多事情往往會遮掩了美好生活可能帶來的驚喜,例如寂寞。因為寂寞常和眼淚、憂鬱及自殺等產生聯想,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這多半是不公平,需要被導正的。

  你將在這本充滿爭議的書中,看到一位理念堅定的獨行女俠,也就是我。即便是對於寂寞不容易被人了解的那一面,我也瞭若指掌,因此,我清楚了解如何化苦惱為愉悅。

  此外,對於那些飽受人群包圍及壓迫的獨行者,我會用俏皮犀利的口吻提供你們優雅的對策。這些人有其獨特的人生規畫,並不積極尋求能被別人所接納,這些人將「面對寂寞」視為迷人的挑戰,因此,這是一本適合「一個人」看的書。

內文試閱


  所有人其實都躲不過……
  
  你常獨來獨往嗎?
  你想成為哪一種獨行者?
  為什麼你得一個人讀這本書?
  
  在我開始談論自己的經驗、軼事、訪談內容或相關佐證前,我這個理念堅定的寂寞狂愛者,想要先談談你──親愛的讀者,你為什麼要花時間讀這本書呢?
  
  第一個可能:你「認為」自己很寂寞。
  
  如果是這個原因,我要說:錯了!你只是「覺得」寂寞。「認為」自己寂寞跟「覺得」自己寂寞,這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舉個例子,氣象報告中的氣溫和現實生活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可能會因為風的大小或季節因素,一樣的溫度卻讓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感覺。
  
  有時你認為自己寂寞,只是因為:
  你的心情、你的顧影自憐,你對「寂寞」的自我解讀。
  卓越的外語能力讓你聽著每首熱門英文歌曲時,總是會聽到「lonely」這個字。
  
  你有超強的想像力,放眼望去只看見周圍的人正在愉快的聊天、親暱的擁抱,歡樂的氣氛、沉浸在幸福情緒或有著令人臉紅心跳的親密動作。
  
  只因為這個、那個及其他千百種理由,你「覺得」寂寞,而不認為自己只是一個人而已。
  
  你會讀這本書的第二個可能是:你並不寂寞,但害怕有一天或幾年後(誰曉得呢?),或老了以後(這比較可以確定),甚至是害怕有幾小時空檔可能會寂寞。只是對於未來的事,我們除了等待也沒什麼好說的。
  
  有人會在徹夜等待某個人後,才發現自己一夜之間變孤單了;或是一個細心照料孩子長大的母親,在孩子長大離開後,只能寂寞地在家中盼著孩子有空歸來;而有些人因為戰爭、逃難、生病或年老生病等狀況,被迫變得孤伶伶的。
  
  這些人在寂寞中並沒有崩潰,而是選擇重新出發:放眼新的靠岸。這些人擁有無懼的勇氣同時又帶著謙卑,有時大口深呼吸,有時又如釋重負,甚至感到解放,他們也詫異自己並不因此感到不幸,而是感覺某種程度上──得到與命運握手言和的幸福,而不是怨天尤人、勢不兩立地對峙。
  
  還有第三個可能:你讀這本書,但你並不寂寞,卻渴望寂寞。
  
  也許你只是想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認為自己已經成熟到可以安然自在地待在寂寞島嶼上。在人際關係豐富及複雜的生活中,如果你渴望找尋或偶爾想要擁有這種天堂般寂寞島嶼的人,那這本書真的挑對了。
  
  你會從這本書中得到鼓舞、激勵,並且想要立刻付諸行動。
  
  這是一本自己一個人看的書
  
  不過我建議你最好偷偷讀這本書,就像學生時代讀課外讀物一樣,必要時我會準備幾個「我這樣經營婚姻」、「團結力量大」及「兩個人會更好」等類似書名,讓你可以應急、避人耳目。因為周圍的人(另一半、孩子、父母、岳父母、公婆、同學、急診醫師、瓦斯抄表員……)可能會不斷地問:「你在看什麼書,看得這麼津津有味?」
  
  用別的書名來掩護的另一個原因是,如果剛好有人在路上做閱讀習慣問卷調查時,你就可以大方地填出你正在閱讀哪一本書了。
  寂寞這個議題以各式各樣的型態,涉入每個人的生活。有人期待它,有人因它而崩潰;有人提出受寂寞牽引而創造歷史的偉大靈魂為證,有人則說出一個受不了寂寞而跳出窗外的鄰居的故事……。
  
  這些事和寂寞到底有何關係?寂寞,不就是一種獨處嗎?
  
  你需要另一種和寂寞相處的模式
  
  我們很清楚,當不快樂者的「不快樂」突然被拿走,他會變得更不快樂,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習慣也是一種樂趣,即使它是地獄。所以不要冒然嘗試,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安排寂寞。
  
  但是,改變觀點未必會讓你飽受驚嚇,而換個角度有時不必大費周章。以我們的情況來說,只要對獨處和寂寞換個不同的看法與角度,就代表輕鬆和幸福。培養新的、非傳統的想法,並熟悉新的、非傳統的行為模式可以是一種充實的冒險。
  
  忍痛或說謊,是抱怨命運的寂寞者最喜歡採取的兩種因應方式,而改變對寂寞的看法則可能成為第三種方式。改變看法是一種從現況中學習、和現實交鋒、確實掌握日常生活並打破規則的能力。
  
  這種想法的轉換「不」需要放棄自己的理念或見風轉舵。例如,我有一個童年摯友,她支持的政黨和我不同,她熱心參與社會活動與教堂唱詩班,烹飪功夫更是一流。因為家庭因素辭掉工作後,她開始當起忠實的妻子和操心的母親。
  如果說,有哪兩個人完全相反、搭不起來,就是我們。可是我們已經習慣一種彼此都不會難受的相處模式。她對我懶散的單身生活不以為然,我會在她談起教會婦女團體時,躲去吃她親手做的蘋果派。
  怎麼辦到的呢?我們決定,要一起超越日常生活和意識型態的鴻溝彼此相愛,若是讓一些芝麻小事破壞我們的友誼就太愚蠢了。
  
  換個想法,準沒錯!   
  
  微笑著期待下次的約會
  
  我和一個住在郊區的男人已交往幾年,我們習慣每個週末約會,在他家裡或是我城裡的住處。即使在剛開始熱戀的三個星期,每個星期天晚上彼此要道別時,我也不會覺得特別難捨。返回慕尼黑的路上或關上家門後,我會在陽台上和他揮手道別,然後我轉身深吸一口氣:終於又是我一個人了。
  
  戀愛、享受依偎、全然的渴望,和他相聚的那幾小時的溫暖,有如一件輕盈的大衣包圍著我,我微笑著,期待下次的約會。
  
  而現在,我一個人,就是檢視、沉澱、清理(廚房、浴室、思緒或回憶)的時間。共處的美好時光延續為美夢,狂野的夜晚成為平和的回憶。比起那已消逝的過去,此刻的回音聽來更為和諧。面對另一半時的全心付出,此刻被坦然自在所取代,獨處時無需任何的體諒及和解。
  
  我很快地從默想轉為沉思,這是在有意識的寂寞下最舒適的活動之一。
  
  寂寞並不丟臉,裝熟才丟臉
  
  寂寞應該感到不好意思嗎?
  
  飽受寂寞之苦的人,往往要承受著雙倍的痛苦,除了徹底絕望的寂寞,及失落地處在幸福兩人或多人的世界,還有第二種的痛苦──為落單感到不好意思(覺得丟臉)。沮喪的寂寞者常會羞愧到無地自容,因為他們害羞、不喜歡被注意,而往往當他們隻身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就會引人注意。
  
  人群中落單的自己被突顯了,只好忍受被眾人注目的目光。他們會揉爛手中的紙巾,咬斷自己的香菸或指甲;沒有伴侶的落單者,在派對中仔細研究主人書櫃上的書封或逗玩主人家的寵物;隻身前往劇院的人,則會在中場休息時,待在自己的座位上,研讀節目介紹手冊。
  
  這些事情,在別人的眼裡看起來或許悲慘、但愛好寂寞者卻不覺得可恥,他們願意耐心強調自己不是愛講話、個性外向的人,不想像花蝴蝶或開心果般四處周旋。因為就算樂於交際者也非個個都是社交天才,有不少人只是喜歡討好任何人、表現自己的人緣。拜託,這些人才應該覺得可恥!
  
  當「參一咖」不能讓你快樂……
  
  當你看到牆上有蜘蛛時,連忙逃開,你從此就不再害怕蜘蛛了嗎?
  
  答案大家都知道——不會。那麼,逃避寂寞,對寂寞的害怕就會消失嗎?
  
  奧地利女作家艾森巴哈(MarievonEbner-Eschenbach)在十九世紀就寫下:「當寂寞和我們同處於世間的紛攘中,感覺讓人痛苦;但當它侵入我們的家庭溫暖時,那更令人難以忍受。」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每逢除夕夜的小型聚會,在滿桌的歡樂氣氛中,總會有人落淚,這情景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歡聚的氣氛,加上極佳的日期,引發了自憐自艾,新仇舊恨一一湧現。如果問他,恐怕只能得到哲學式的簡短回答,像是「別問!」或「到最後,我們在這世上不也是孤單一人?」這種了無新意的答案,不過夜晚也就這麼過了。
  
  還有無數瘋狂參與任何慶典、狂歡派對或音樂祭等活動的人,投入狂熱的歡鬧中,只為撫平寂寞帶來的痛苦。但他們之後往往大失所望,反而更加拖著寂寞的腳步回家。即使身邊有人攙扶,但身旁的人其實也是同樣的心態,想要找到可以攙扶自己的人。
  
  那些在熙攘人群中才有歸屬感,喜歡融入、凡事「參一咖」的人,也許認為在群體中就能麻痺單獨一人的痛苦意識。
  
  有些人需要別人和他面對面,盡可能擠迫、盡可能靠近。「他們期待,親近能產生溫暖。」美國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RichardSennett)在《再會吧!公共人》(Thefallofpublicman)如此寫道:「他們努力追求一種緊密的合群關係。然而,他們的希望卻變成失望。人們彼此愈接近,他們的關係便愈不愉快、愈痛苦、愈具毀滅性。」
  
  但也有不是這樣的。他們不要暫時的麻醉,勇於做出不同選擇,我指的不是去找醫生、心理治療師或神職人員。通常他們會被療癒,同時有能力痊癒他人,這些人常常是偉大的寂寞藝術家。
  
  晒恩愛很累,單身赴會最開心
  
  獨行者觀察家,總是在聚會中注意到「幸福的伴侶關係」如何被展現。男女主角幾乎無法克制一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互屬標記,例如,一對夫妻在聽某人談論匯差時,妻子會用關懷般的主導性手勢,輕輕地為丈夫拂去衣袖上那想像的、不存在的毛球。這個手勢傳達了三項訊息:第一,我照顧他;第二,我可以這麼靠近他;第三,他屬於我。
  
  另外,在聚會上獨行者也能觀察到一種現象:當一方還沒來得及和獨行者友人或異性朋友說到話時,他(或她)的另一半就用狐疑的眼光開始尋找、拉長著脖子,搜尋他(或她)的所在位置。
  
  「一個女人生命中最快樂的角色」,絕對不是她們最光鮮亮麗的角色,而是在她扮演這個角色時,也要感到舒適才算數。   而伴侶關係經常在沉悶的厭煩、難堪的占有欲,和潛藏的猜疑中度過。我所說的並不是以柔情溫暖彼此的熱戀情侶,而是關係穩固的伴侶,那些所謂的幸福關係,往往只是在公開場合給人幸福的印象罷了。
  
  單身女性應該很熟悉以下我所遇到的狀況:聚會上,我只是和一個男人談得開心點,突然間就會擠進一個女人,宣勢性地挽住男人的手臂,認真的看著我。最好的情況是,她鼓勵的說:「你們說你們的,別管我。」最壞的情況是,她忌妒的問:「你們在說什麼?」而這突然冒出的女人,通常是他的老婆。
  
  我根本沒有任何非分之想,只是想談論一個共同的同事以及他的健康情況。這對黏膩像堵人牆的夫妻站在我面前,頓時令我說不出話來。
  
  而真相就是,成雙成對的伴侶們其實需要獨行者的存在。因為上述所有微妙信號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需要一個第三者,一個會嫉妒或讚嘆他們的人;或是一個被告誡單身者要有分寸、單身很悲慘的人,來讓他們知曉自己的「幸福關係」。否則這些身體或心理的小動作,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獨行者的出現,能讓雙人伴侶有機會將第三人當作獵物,或消除自己的不完美、感覺人生的完整。或許伴侶們也會發現,原來一個人出席聚會是如此興奮刺激、自由自在。

延伸內容


  推薦序

  繞寂寞而過的人生,太累
  ◎文/陳立書〈好事聯播網「好事有氧午餐」主持人〉


  寫這篇推薦序的時間正是跨年夜,難得四天的連假,台北市過去幾天像個漏水的盆地,人都向外流出,街上看來像是農曆過年時節,很空。

不瞞你說,我極度享受這樣的「空城記」。

  過去當了四年的深夜電台DJ,常常應聽眾要求,播了無數次的寂寞情歌。常常歌詞細聽下來才驚覺,這個世界早就決定把「寂寞」跟「悲傷」綁在一起,當成一式兩份的產品賣出。

  我們常被一連串的等號制約了卻不自覺。一個人=寂寞=孤單=絕望=糟糕=悲慘=所有你能想到的負面形容詞。還能再更慘一點嗎?!

  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不算是個合群的人,因為我對於一個人的生活,相當怡然自得。吃飯、看電影、旅行,甚至high翻小巨蛋的演唱會,一個人去做那有什麼問題。

  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不代表我拒絕其他人的加入,我仍然歡迎一切新奇有趣的人、事、物繼續豐富我的人生。寂寞當然會有,怎麼看待而已。我接受、享受度過寂寞時刻,而非刻意繞路而行。

  繞路的人生,太累!

  已故作家三毛曾說過:「寂寞如影,寂寞如隨,舊歡如夢,不必化解,已成共生。」當寂寞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時,刻意地瞥頭不看,也未免太不自然,會得內傷。

  與其如此,倒不如像作者瑪麗拉.薩托里歐斯(Mariela Sartorius)所言,將寂寞視為一種迷人的挑戰。既然是種挑戰,就得想辦法面對它,因為寂寞本身真實存在,從沒消失過。

  著名的香港填詞家林夕說:「一個人的好處,在歌詞中都快給寫到爛了!」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評論。但我們也沒因此聽過哪個誰,從流行歌詞中得到教訓,從此頓悟明白,寂寞並非傳染病,不需要怕成這樣。

  反之,仔細觀察一下,KTV排行榜中的前五十名,近三分之二仍是那些寂寞到死的情歌,並且不斷增加中。

  一個人在寂寞時,我們常會說些無意義的虛詞,以為這樣就算幫了誰的忙。例如:「你很棒的」、「加油喔」、「沒關係,不要想太多」、「她或他,馬上就會出現」等諸如此類聽來都像風吹一般,吹完就散的安慰。

  與其給魚,不如學會釣魚。我覺得這本書雖是散文,更是本實用的「工具書」。它讓你知道如何與寂寞相處、聽見寂寞的美好並且享受它。

  大部分的我們都覺得寂寞很吵,但仔細想想,吵的是寂寞本身?還是我們自己不安的心?胡亂嫁禍給寂寞,那它實在太無辜了。

作者資料

瑪麗拉.薩托里歐斯(Mariela Sartorius)

生於慕尼黑,幼年時期常和父母從事環球冒險旅行,青少年時期多半在探險旅行度過,足跡遍布各大洲。 在慕尼黑大學研讀心理學和東方哲學,現為自由作家。27歲結婚,幾年之後與丈夫離異,從此過著獨居生活,但與好友仍保持社交生活。過去30年,她寫過不少暢銷散文,在《南德日報》、《法蘭克福匯報》、《時代》、《明星週刊》、《Vogue》等知名雜誌,發表過許多心理學專欄文章,以及進行電視專訪、廣播短評等工作。 在德國出版過不少暢銷書,如《多愁善感的最高藝術》、《女性EQ》、《心靈改變》等。現居慕尼黑和奧地利提洛爾(Tirol)山區。

基本資料

作者:瑪麗拉.薩托里歐斯(Mariela Sartorius) 譯者:杜子倩 出版社:大是文化 書系:Think 出版日期:2013-01-31 ISBN:9789866037689 城邦書號:A183008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