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投資理財
獲利的法則: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暢銷美國20年,經典中的經典! 全美專職投資人、投資部落客指定閱讀 投資失敗不是方法錯誤,而是你不懂得為何賠錢! 為什麼這是一本談賠錢的書?! 因為賺錢的方式人人都有一套,但賠錢方式就那幾種。 作者從自身的經驗告訴人們,只要建立起簡單架構,即可幫助你理解和接納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虧損,從而避免災難性的虧損,且辨識、確認並避免掉一些投資、交易和投機上的陷阱。 吉姆.保羅從肯塔基州北部的小鎮迅速竄起,年紀輕輕就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擔任董事要職,卻又因為一連串的驕縱自大,輸掉一切,包括他的財富、聲譽和工作。在本書誠實、坦白的分析中,保羅和布南登.莫尼漢重新檢視導致保羅做出決策災難的過程,深入探索這些投資失策背後的心理因素。投資人在市場上賠錢,可能是因為分析錯誤,也可能是因為心理障礙導致無法適切地應用行情研究和判斷。 各種分析方法都有其效力和限制,會在某些狀況下無法發揮功用,但心理因素卻會讓人陷溺於失敗之中,慌亂地找尋新方法只求合理化自己的決策。保羅和莫尼漢在書中提供一個簡單架構做為獲利的法則,讓讀者避免大虧損,學會理解、接受和避開一些投資、交易和投機的危險,創造出迷人的獲利。

目錄



哥倫比亞版前言
前言

第一部:交易員回憶錄
第一章:源自飢餓
第二章:跨進真實世界
第三章:木材交易
第四章:投機豪賭
第五章:追尋探索

第二部:學習教訓
第六章:虧損的心理動態
第七章:風險的心理謬誤
第八章:心理群眾

第三部:綜合討論
第九章:規則、工具與傻瓜

結論
後語
附錄

序跋




  說到成功交易的要素,我常常跟聽眾提起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說起來也只有交易才會發生,其他行業都不會有。我說的例子是這樣:任何一個理智正常的人走進書店(現在這個時代假如你還找得到的話),走到醫學書籍區,找到一本腦外科手術的書,帶回家讀它一個週末,你不會相信自己星期一就能進醫院手術房幫病人開大腦手術吧。我這裡強調的是「理智正常」。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覺得,你走進書店,找到投資書區,挑一本像是「我去年炒股獲利百萬」的書,回家讀它一個週末,然後就能在週一上場交易,相信自己可以擊敗投資專家。為何對這兩者的思考,竟是如此天差地別?

  對於上述矛盾,我自認為有個很好的答案。就我所知,交易是唯一一件業餘人士至少也能擁有五成勝算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交易時你真正能做的事也只有兩個:不是買進、就是賣出。而且,就結果來看,那些茫茫然毫無頭緒的菜鳥甚至還更容易決定要買要賣。這種情況在其他專業都不可能出現,甚至只是非常、非常短暫的成功都不可能。要是沒接受過外科醫生的訓練,你想成功完成大腦手術的機會應該就是零;要是連小提琴都從沒拿過,你想在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前面表演小提琴獨奏的機會也是零。但只有交易才有這種奇怪現象,讓一些沒有真材實學或甚至毫無優勢的人也可以短暫成功,因此也讓人誤以為運氣比技巧還要重要。

  吉姆.保羅認為他早期在市場上的成功,是因為他聰明,或者說是因為他願意打破規則。一直到他賠光家當還欠了一屁股債之前,他都沒想過自己之前所向披靡完全只是運氣好。保羅大概是第一個承認過去連戰連勝只是運氣好,不過還真是好了不少年。但是他作為交易員是有些缺陷,因此也造成必然的全面潰敗,這個結果恐怕也是不可避免。所以他也爽快地承認,就算那個時候沒有賠光家當,到更後來也會賠得更多、更慘而已。

  事實上交易成不成功,通常都是因為心理因素,而不是戰術問題。吉姆.保羅最後在市場上學到昂貴教訓,才明白成功交易絕非來自賺錢祕訣,而是要先搞清楚怎樣會賠錢。保羅努力研究自己在市場上的慘痛經驗,發現成功交易員都有自己一套賺錢方法,甚至常常彼此相互矛盾。他們都明白交易本是有輸有贏,而且他們都知道怎樣會賠錢。賠光一切之後,保羅成為賠錢專家,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變做成功的交易員,而非曇花一現的幸運兒。

  很多投資書固然揭示各式各樣的成功祕訣,但我們從吉姆.保羅的失敗經驗卻能學到更多,而且《獲利的法則: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讀來還很有趣。不過,這本書雖然寫得輕鬆活潑又好笑,各位絕對不能忽視這麼一本薄薄的書裡頭,其實蘊涵著豐富的交易智慧和見解。這些經驗教訓都是保羅耗費全部家當才學到,現在各位只要花錢買本書就能學會,可真是太划算啦!


哥倫比亞版前言

  這本書第一次出版到現在已將近二十年,這段期間交易市場已有許多改變。人工喊價撮合幾乎是絕跡,許多交易所也合併,新奇的投資工具層出不窮,有些新玩意更帶來的巨額虧損,甚至讓全球金融市場受傷慘重。

  但是過去二十年來,交易員和投資人在市場上犯下的決策錯誤,卻沒怎麼改變。不管是管理他人資金的專業人士或自負盈虧的投資散戶,儘管操作規模有大有小,卻很容易犯下同樣的錯誤。從這本書第一次出版以來,我們親眼看到幾次風險控管上的大災難。比方說,一九九五年霸菱銀行(BaringsBank)的尼克.李森(NickLeeson)在日本股市豪賭,輸了八億七千二百萬英鎊(約十四億美元);同一年,大和銀行(DaiwaBank)的井口俊英(ToshihideIguchi)也賠了十一億美元。住友商事(Sumitomo)的「銅先生」濱中泰男最後就栽在黃銅交易,賠了二十六億美元。還有,全一銀行(AllfirstBank)的約翰.魯斯納克(JohnRusnak)在二○○二年交易外匯,賠掉六億九千一百萬美元。中國航油公司(ChinaAviationOilCorporation)的陳久霖在二○○五年的噴射燃料期貨交易賠掉五億五千萬美元(堪稱「航油之王」的悲壯殞落)。接著,法國興業(SocieteGenerale)的傑洛米.科維爾(JeromeKerviel)在二○○六年至二○○八年間交易證券衍生商品,總共虧空四十九億歐元(約七十四億美元),這個數字真是太驚人了。

  這些備受矚目的重案和其他類似狀況,讓新聞媒體、監管機關和學術界對風險管理產業的策略和控管極為關注。雖然事後針對個案的檢視與研究,對於內部控管和避險策略的選擇提供許多寶貴教訓,但大家卻都忽略了交易員釀成大禍的個人心理層面。儘管這些虧損是因為控管失嚴和避險策略錯誤,但此二者實非虧損主因,交易員的作為才是關鍵所在。要了解這些虧損是如何造成並防止慘劇再次發生,我們必須先了解這些人的心理。這本書就是探討投資心理上的問題。我以吉姆.保羅(JimPaul)的故事為寓意,揭示投資人和交易員平常在市場上最容易出現的三大錯誤,這些錯誤其實一直都沒改變,恐怕也永遠不會變。這些錯誤不受時間所限,因此從中獲得避免犯錯的教訓也將永遠適用。本書出版後我曾經訪談過幾百位交易員和投資人,他們對書中說法和其中的教訓都感同身受。這是因為我們在某些時候都賠過錢,而書裡頭所談的正是造成交易虧損時的心理過程、行為特徵和情緒變化。針對這些過程、特徵和變化,書中提供一些預防的方法,要是可以避開這些陷阱,虧損自然不會發生。希望這些教訓和故事都能讓各位有所啟發也感到有趣。

內文試閱


專家怎麼賺錢?

  我把所有的錢輸光,不只是因為黃豆油倉位處置欠佳,我也發現到自己不是個夠格的交易員。當然,我是在市場上賺過錢,但事實證明,我並不曉得自己是怎麼賺到錢的。因此在我必須靠交易來維持生計時,也無法複製自己的獲利模式。那幾年能靠「交易」賺到錢,與其說我是個優秀的交易員,不如說是優秀的業務員,在適當的時機、處於適當的位置,結識一些合適的人,才讓我賺到一些錢。就我而言,實在是缺乏與生俱來的交易才能。

  發現到自己不夠格當個交易員,是個痛苦的覺悟。要在場內擔任交易員,我既沒耐心也沒機械式交易的技能,而在樓上當個成功的交易員嘛,我做起買賣來也欠缺一致性。想要學習交易賺到錢,就要先搞清楚別人是怎麼做的。因此我找來許多投資專家的書和相關的採訪報導來研讀。我努力研究華爾街和拉沙街(LaSalleStreet)最優秀的投資人和交易員,包括:彼得.林區(PeterLynch)、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Baruch)、吉姆.羅傑斯(JimRogers)、保羅.都鐸.瓊斯(PaulTudorJones)和理察.丹尼斯等等。

  畢竟,當我們生病時,都會去看最好的醫生,碰上麻煩時也會請最好的律師。因此,我現在也要找到那些最棒的投資專家,看看他們在市場上是怎麼賺錢的。如果我知道他們怎麼做,我就可以東山再起,重新邁向致富之路,而且這一次,我一定要留住戰果。

  以下就是這些專家提供的賺錢建議。

  我沒碰過有錢的技術分析師。
  (吉姆.羅傑斯)

  聽到誰說「沒碰過有錢的技術分析師」,我就想笑。很厲害嘛!既傲慢又愚蠢的反應。我搞基本分析搞了九年,最後靠技術分析賺大錢。
  (馬蒂.史華茲)

  讓人看了很糊塗!好吧,也許是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你是個基本分析派或技術派。我個人靠這兩種方法都賺過錢,儘管我發現技術分析是必要的,但市場的變化也往往是基本面因素所致。也許別的主題可以揭示專家的祕密。

  投資要分散。
  (約翰.坦伯頓)

  沒錯!我開始抓到一些關鍵,也令我深有同感。或許我就是押得太滿,就投入市場的資金來說,我在黃豆油價差交易的比例過大。甚至到後來,往往只投入一個交易市場。看來這就是我要學習的第一課:多元化。但我繼續讀下去,又看到不同的說法:

  多樣化只是一種避險的無知。
  (威廉.歐尼爾)

  你的投資要集中。要是你有四十個小老婆,那麼你對誰都不會深入了解。
  (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在市場上已經賺了十億美元以上,我算哪棵蔥敢不同意他的話嗎?但坦伯頓也是現存最偉大的投資大師之一,對此他的意見跟巴菲特完全相反。

  好吧,那麼多元化或許也不是答案。也許你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然後非常小心謹慎地維護,照樣可以致富。又或許,到目前為止所挑選的主題,都太過廣泛,不夠精確。當然,投資專家都認為應該更精確地研究投資和交易技巧上的實際應用。

攤平

  對於所投資的企業,你一定要了解它的業務。不然一旦股價下跌,你就難以判斷是否逢低承接。
  (彼得.林區)

  攤平是一種可能造成嚴重虧損的業餘策略。
  (威廉.歐尼爾)

  賣到最高價、買到最低價,不要在底部釣魚。
  (彼得.林區)

  甭想買到最低、賣到最高。
  (伯納德.巴魯克)

  在芝加哥,趨勢也許有幾分鐘是你朋友,但大多不能靠此致富。
  (吉姆.羅傑斯)

  我相信市場反轉時最容易賺到錢。大家也都說,想抓頂部和底部最危險,所以應該把握趨勢,只取中間那一大段。不過,十二年來我常常放過中段,但抓到許多頂部和底部。
  (保羅.都鐸.瓊斯)

鎖定價差

  要是你不確定市場再來會怎樣,就找些你認為漲太多的東西先拋空,這是明智的保護。
  (羅伊.紐伯格)

  不管我對後市看漲、看跌,手上總是同時會有多、空倉位,算是以防萬一。
  (吉姆.羅傑斯)

  我試過在同個產業中同時作多和作空個股,但通常不會太成功。
  (麥克.史坦哈特)

  很多交易員碰上商品(或股票)倉位下跌時,就採取對沖避險來保護自己,也就是說拋空某些商品(或股票)以彌補虧損。這實在是大錯特錯。
  (威廉.甘恩)

  我本來就預期專家們的意見可能會有些微差異,畢竟有些是股市大戶,有些是專精選擇權或期貨交易,不過這些人有什麼共同看法嗎?從上面那些例子來看,更像是相互攻訐的辯論。

  我想要找到專家在市場上賺錢的方法,想要知道他們都會的祕密,但要是專家對於怎麼賺錢都沒有相同的看法,又要從哪兒學會什麼祕密呢?這時我才想到,也許根本就沒祕密。他們不是靠同樣方法賺錢。甲說某某事不要做,乙又說你就應該這麼做。為什麼他們意見不一呢?我是說,這幾個人從市場上賺了幾十億美元,而且也都守住了戰果。他們賺錢的時候,至少也該有些共同點吧?要是某甲做了某乙告誡的事,某甲為什麼沒有因此賠錢?而既然某甲不會因此賠錢,為什麼某乙就會呢?

  如果照著專家做就能致富,不照著做就一窮二白,這些傢伙應該個個都成了窮光蛋吧,因為他們都不照著專家做嘛。個個都相互打對台,他們早都該破產啦,於是我才想到,與其要找尋賺錢的聖杯,也許探索賠錢是怎麼發生更重要,所以我又把那些專家的意見重新讀過,這次專注在他們對於虧損的看法。

虧損

  我的基本建議是,不要賠錢。(吉姆.羅傑斯)

  我更關心的是,怎麼控制失利狀況。要學會接受虧損。想賺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虧損失控。(馬蒂.史華茲)

  相對於賺錢,我比較注意賠錢。別光想賺錢,要專注於保護你的戰果。(保羅.都鐸.瓊斯)

  投資法則只有兩條:第一條是絕對不要賠錢。第二條是絕對不要忘了第一條。(華倫.巴菲特)

  大多數菜鳥散戶在虧損還算少的時候死抱不放,他們原本可以在受傷不重的情況下退出,卻受制於情緒和人性,一廂情願地一再延宕,造成虧損越來越大,終致損失慘重。(威廉.歐尼爾)

  要學會迅速而俐落地砍斷虧損,不要期待自己永遠不犯錯,而是在錯誤發生時,儘快砍掉虧損。(伯納德.巴魯克)

  現在我挖到一些東西,要是賺錢有那麼多種不同的方法,我從那裡頭要如何找到什麼祕密呢?我自己就曉得怎麼賺錢,之前我在市場上就賺到一百萬美元啦,可是我對賠錢卻是一無所知。

  那些專家儘管方法各異,但因為他們都曉得怎麼控制虧損,因此仍然可以賺到錢。當某甲的方法賺錢的時候,某乙運用相反的方法應該會賠錢,如果某乙遲遲不退場的話,而關鍵就在這裡,某乙不會傻傻地呆在市場裡頭。他會在虧損還小的時候就退場觀望。專家們都知道,不要賠錢就是自己的重要責任。


  玩二十一點的方法都不只有一種,那麼在市場上賺錢,當然也不會只有一種。賺錢顯然沒什麼祕密,因為專家的方法都不一樣,甚至常常是相互矛盾。學會怎麼不賠錢,比學會賺錢重要。不幸的是,專家們都沒說要怎麼學會這套技能,因此我決定好好研究虧損,特別是我的虧損,看看能否找出在市場上賠錢的根本原因。也許我搆不上明智,但現在我可是非常聰明,總算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教訓。

虧損的心理動態

  一九八三年十月中旬,黃豆油倉位正讓我焦頭爛額的時候,我接到媽媽的電話:「你爹正在醫院準備動手術檢查癌症。他們說沒什麼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他們說還是要檢查一下。」隔天手術後,她又打電話來說,癌細胞已經蔓延到我爹身體各部分,只剩六個月的時間。醫生幫他做了一個大腸終端造口,也要他馬上進行放射線化療。

  兩個月後我接到爸爸的電話:「你媽不見了。不知道跑哪兒去。她昨晚出去,到現在還沒有回家。」後來才知道,我媽自殺了。她跳進俄亥俄河,溺水而死。唯一的好消息是,她根本不曉得我破產了,因此原因不是我。

  她尋短是因為父親病況嚴重,就快死了,她不能接受。如果她是因為我才尋短,我想我也撐不下去,但他們並不曉得我也是狀況悽慘,只是外表看不出來,我們一家還是住在原來的房子,只是沒做原本的工作。他們知道我換了工作,但不曉得原因。

  那個時候我爹住在療養院,請了一位全職護士照顧。每個週末,我跟我弟弟輪流去看他,我開車下去,看著他走向死亡。最後,他在一九八四年八月過世。

  從一九八三年八月到一九八四年八月,我賠光所有的錢又負債四十萬美元,賠掉交易所會員、工作、董事席位和執行委員的資格,最後也失去了雙親。我失去所有對我很重要的一切,除了我太太和孩子。那真是非常糟糕的十二個月。

  說起這些事情,不是想博取各位的同情,而想藉此表達我對虧損本質的重要觀察。我在市場上的虧損,跟我個人生活上的損失並不一樣;在拉斯維加斯賭輸錢,跟市場上的虧損也不同,這些損失跟我失去雙親不一樣,也跟我失去交易所董事席位不同。

  大家可能都曉得,不管你做什麼生意,總是會有損失發生。燈泡製造商知道,每三百個燈泡總會破兩個。水果經銷商知道,每一百個蘋果裡頭總會有兩個爛掉。這樣的損失不會造成困擾,但若是意料之外的損失甚至是失去平衡,那就嚴重了。

  知道做生意一定會有損失,跟在市場上認賠、承認虧損,則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市場上的人通常很難主動(相對於水果販、燈泡商則是被動地接受)認賠(也就是接受並控制虧損,才不會拖累讓整個買賣活動)。這是因為損失總是被看做「失敗」,在生活中其他任何領域裡都一樣,損失都帶有負面含義。我們往往把損失等同於錯誤、不好和失敗,而將勝利視為正確、美善和成功。比方說,在學校的考試答錯了,就會失分。同樣地,我們在市場上虧了錢,也會認為自己做錯了才會虧錢。

  在《美國傳統英語字典》中,「lose」的意思是:(一)因為死亡而被剝奪;(二)未能取勝(即輸掉比賽,或者被擊敗)。

  我們說「輸了」大多是指比賽輸了,但不知道怎麼搞的,輸/贏、對/錯,最後也跟賺錢/賠錢混為一談。然而參加比賽輸了,未必是因為你做錯什麼,也許只是被擊敗罷啦。要是你沒參加比賽,只是個旁觀者,卻還是輸了,那你一定是對於比賽結果投注(或者表達自己對比賽結果的預測),那麼對於這場比賽你也許是賠了錢(或者預測錯誤),但你並未被擊敗。

外部損失與內在損失

  「損失」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廣泛來說,掉了鑰匙是失去,遊戲或比賽輸了也是失去,包括金錢、理智、自尊、自我控制、父母親、賭注和工作等等,也都可能失去或輸掉。但總而言之,「損失」可以分為兩類:一、內在,例如:自我控制、尊嚴、愛、理智;以及,二、外部,例如:賭注、遊戲或比賽、金錢。外部損失是客觀的,內在損失是主觀的。也就是說,外部損失並非是主觀認定或個人詮釋,它是一個客觀事實。而內在損失則是個人(即主體)經驗來界定。

  換句話說,要是一項虧損對你、我或任何人來說都一樣,這是客觀損失。要是這項虧損讓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純粹是個人經驗來界定,那就是主觀損失。

  比方說,每天都有幾萬人過世,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痛失」感,除了少數親友和個人相關者(也就是內在和情感上的關聯)。這種損失是內在損失,源自個人經驗的感受和反應。它是主觀的,而且只能透過個人來經歷。至於,肯塔基輸了一場籃球比賽,不管對於球隊成員或旁觀者來說,都是一個外部的客觀事實。對這兩個人來說,事件本身都是外在的。看了球賽的人都可以告訴你哪一隊輸了,而且任何人看了球賽,也都知道是哪一隊輸了。

  這個客觀損失,不會因為你的感受或反應而改變,也不會因為誰的評價就有什麼不同,這個事實不受評價所影響,只能被接受。

  不過對於剛剛提到的球員或觀眾而言,若將球隊的成敗跟自己的尊嚴聯繫在一起,那麼這個外部損失就會被個人感受所取代,於是被內在化。

  我們常常把損失、錯誤、不好、失敗看做是同一件事,因此「損失」在日常用語中,被視為負面含義,也就不足為奇囉。但是在交易市場上,虧損應該被看做是之前說過的燈泡或爛蘋果,只是業務的一部分,必須淡定處之。

  虧損不見得是錯誤,損失也未必是壞事。就算是一個很好的決策,也可能產生虧損。同樣地,只是根據小道消息做買賣而賺到錢,反倒是件不好的事情,因為你可能因此更加依賴那些不可靠的訊息(比方說,密報者可能帶來不正確訊息,或者沒跟你說清楚何時該下車)。

  市場虧損原該是外部而客觀的損失,一旦你把個人情緒帶進裡頭,它才會變成主觀。自我過度涉入,讓你用一種負面的方式來看待,這個虧損就成為一項失敗,是一個不好的事情、是個錯誤。

  我們的心理因素跟自我都有關係,要是你在決策過程中能夠排除自我意識作祟,那麼你就能開始控制這種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虧損。要防止市場虧損轉化為內在損失,就是先搞清楚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才能避免。

延伸內容


每天開盤都是新的一天,關鍵是你還留在場內

◎文/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我在從事金融社會學研究的時候,曾經訪問過一位身價數十億的投資者,他跟我說,所有的成功都是失敗累積起來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明天,還能夠進場,還留有希望,那才是真的。這個觀點跟吉姆・保羅很像,要投機或投資,得先想好退路。可以失敗,但重點是明天必須有機會再站起來。

  如果,沒把如何面對虧損先想清楚,其實那就是在賭博,而不是投資或投機。吉姆・保羅認為那樣是在自行創造風險,而不是承擔或管理已經存在的風險。如果僥倖靠著運氣一帆風順,成功的越多,越容易被沖昏頭,日後的災難也只是更大罷了。他慶幸自己曾經輸得一塌糊塗,從挫折中學到如何站起來。

  這本書值得一看,並不是因為傳授很多獨門技巧,而是吉姆。保羅讓我們認識失敗,承認它、面對它。一個先考慮失敗的人,能處理失敗的投資者,總是有機會留下成功。

  坊間有許多投資理財的書籍,總是宣稱許多獲利的神話。但市場上的贏家,就是專家,一般人其實並不容易複製他們的獲利模式。畢竟那牽涉到許多複雜的環節,包括專業知識、資訊管道、資本規模,以及各種天賦異稟的反應能力。但如果我們可以承認虧損、面對虧損,控制風險,那就會有機會成功。

  全書經典妙語處處皆是,吉姆・保羅本人也夠精彩,歷經投資失利加上喪母的整年抑鬱人生,讓他重新反省人生。第八章深入淺出地介紹許多投資的社會心理學概念,比如情緒感染、從眾等心理現象,是國內少見的引介。第九章系統性整理投資決策的心理過程,絕對值得反覆研究。畢竟要客觀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偏誤,比面對市場要難多了。

  譯筆流暢,別有一番風味。反覆閱讀此書,絕不吃虧。如果能透過此書,客觀剖析自己失敗的原因,絕對是一檔划算的投資。


如學術般的見解!

◎文/郭迺鋒(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

  這本書章節分成三部,第一部交易員回憶錄,可增廣投資旅遊閱歷,從這個賺錢的木材交易商品到那個虧錢的黃豆油價差套利商品;第二部學習教訓,刀刀見骨,誠實解剖投資人虧錢心理過程;第三部綜合討論,如何遵循投資紀律對抗心魔的理財規畫。

  書中充滿投資喜樂、血淚及救贖,雖然看過非常多的投資心理或行為財務相關書籍,但以這本書最痛快:虧錢心理學,第一部是個人投資歷史,從孩童時期的賺錢經驗,到中壯年投機豪賭鈔票滿滿,後來跌入瞬間破產。當鈔票迎面而來,讓吉姆。保羅飄飄然地進入一種自信─情緒化市場,自信可以誇大到在市場上「證明自己判斷正確」時,他作者當時心裡感受就好像是上帝得打電話來請示:「明天是不是可以讓太陽昇起?」

  破產後,吉姆・保羅開始追尋賺錢術,比較投資名人賺錢術,比一比發現,名人賺錢術相互矛盾,其實蠻吻合我們自己的經驗,甲名人倡導的投資法,與乙名人高舉的投資法不一致,令我們投資大眾不知所措,賺錢無規則,虧錢可能存在共通性,所以吉姆・保羅轉而從虧錢的心理過程著手,這也是第二部學習教訓寫作重點,第六章虧損的心理動態,第七章風險的心理謬誤,第八章心理群眾,這些章節讀者可能不陌生,不過吉姆・保羅不是學院派出生,反省自身投資閱歷,焠煉出如同學術般見解,令我動容,非常深刻,也非常實用,讓你更能融入虧錢情境,感染力很強。

  第三部綜合討論,關於投資教育非常實用,如果你忙碌無暇,可以先看第三部,再回來看一、二部。投資有不確定性,建議投資人決策過程如下:(1)決定你要做哪一類型的參與者;(2)選擇一套分析方法;(3)制定規則;(4)建立控制機制;(5)制定計畫。在制定計畫時要點是「在派兵之前,我們應該先想好退場策略。」

  本書值得你細細品味。


先想好出場策略!

◎文/黑傑克(今周刊專欄作家)

  虧損是不對的,沒有人需要虧損。可是,就算「神」級的大師,也都有虧損的經驗,不說而已。差別在於,大師把賠錢,轉化成以後賺錢的學費。只是這個提煉過程,通常隱晦不言。而這段經歷,往往才是持續獲利的由來。

  道理很簡單,沒有人可以持續獲利不賠錢的。賺錢很開心,那賠錢的時候呢?假如無法處理這個難堪的紀錄,就無法繼續賺錢。一般談交易或技術分析的書,都會講到停損。可是也有巴菲特跟彼得・林區這樣的價值投資者,股價越跌買越多,也賺更多。大師之間的看法截然不同,我們小老百姓該怎麼辦?這本書,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

  《獲利的法則》作者吉姆・保羅是期貨交易員出身,在賠光之前,曾經是木材期貨的最大主力,擁有過上百萬美元的財富。被成功沖昏頭,因此在黃豆油的一次操作失誤,不只輸光光,連信心都喪失。甚至他的父母,還在相同時間,紛紛過世,人生無法更悲慘了。

  講完切身故事後,他歸納這段經歷學到的教訓,先談虧損。可以妥善處理虧損,才可能持續從市場上賺到錢。

  他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另一種是有智慧的人。聰明人會從自己的錯誤學到教訓,而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別人的錯誤學到教訓。各位閱讀這本書,都有機會成為有智慧的人,因為我現在非常聰明。我在市場上犯錯賠掉一百五十萬美元,因此學到了很多教訓。」如果我們可以從他繳的學費,少犯一次錯,可就撈到了。

  未慮進、先慮出。我們會對停損有疑慮,是沒弄清楚自己是什麼人。同樣買賣股票,交易員、投資者、投機客、賭徒是不一樣的。交易員從成交量獲利;投資者要先顧本金的安全,再去追求股息收入與長期資本利得;投機者,買進就是為了賣出,就是要賺差價;至於賭徒,就是押寶在不確定的事件,從對錯來定輸贏。因為目的不同,所以對相同價格變化,應對的措施就會不同。但是未來的不確定,卻是大家都逃不掉的。因此,所有參與者,不管投資或投機,最最重要一件事:先想好出場策略!

  碰到那種情況,就該出場?投機者,或許是十%停損,或是用哪條均線作為依據;價值投資者,也有營收獲利當指標,或是產業趨勢的變動,作為加碼或實現獲利的參考。

  不管哪種策略,一定要先做出場策略,並嚴格執行!這就是獲利的法則!

作者資料

吉姆.保羅(Jim Paul)

曾擔任紐約市摩根史坦利.添惠公司(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 Co.)國際能源部第一副總裁,期貨生涯長達二十五年,擔任過營業員、市場交易員及研究部門主管,曾任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董事及執委會委員。

布南登.莫尼漢(Brendan Moynihan)

為瑪奇菲資產管理公司(Marketfield Asset Management LLC)常務董事,以其對市場的瞭解和媒體助力,幫助公司建立宏觀視野及資產配置。他也是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歐文管理研究所(Owe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金融副教授,著有《Financial Origami: How the Wall Street Model Broke》。現與其夫人及兩位公子住在美國伊利諾州巴林頓山。

基本資料

作者:吉姆.保羅(Jim Paul)布南登.莫尼漢(Brendan Moynihan) 譯者:陳重亨 出版社:今周刊 書系:投資系列 出版日期:2013-10-03 ISBN:9789868996304 城邦書號:A247001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