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脫會議!減去1/2會議的效率工作法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BP日經雜誌好評連載 最受上班族歡迎、網路瘋狂轉載的職場文章! 全日本各大企業經理人齊聲附和, 「沒錯,我開會就是遇到這些問題……」 輕鬆提升20%業績,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開會方法! 時間頻率人數,通通減去50% 結束會議災難,提升決策效率 重點資料報告,量化會議目標 受夠「會議資料宅」製作華而不實的圖表,報告卻沒內容嗎? 厭倦害怕主動溝通的「草食會議動物」,不斷拖延工作進度嗎? 不想在有名無實的合議制下,成為舉手部隊的一員嗎? 捨棄數字堆疊和長篇大論,數據報告要透過「比較」才有觀點! 不要每次開會報告都說「大概」、「可能」,要訂定量化目標一步步達成! 舉手表決不能解決問題,與會人員必須充分研究資料,向報告者提出建設性問題! 表述評論將造成一廂情願的偏誤判斷,開會務必提出數據資料佐證論點! 會議不是必要之惡,充分將品牌內部化,運用社群媒體取代例行進度報告會議! 本書第一部分從提問開始,點出會議可能的缺失,並整理出檢核會議效率的檢查點。第二部分則提供改善會議的有效步驟,暢通組織內部溝通。第三部分介紹取代會議的方法,讓減少會議的計畫能夠徹底執行。

目錄

推薦序──會會開!開會會!都不如「會開會」!/ 何啟聖
序言──不停止開會的話就來不及了

PART Ⅰ
被會議拖垮的公司

第一章 你會議中毒了嗎?
上班只是為了開會
無法停止沒用的會議

第二章 究竟會議哪裡出了錯?
企業組織結構改變,會越開越多
會議開銷一人「一分鐘50元日幣」
誰說開會一定要在會議室
濫用視訊會議

第三章 無法停止開會
為什麼一定要看到「臉」?
有名無實的合議制
一味「IT化」招致會議中毒

第四章 會議中的溝通失誤
會議整合的困難
和電視名嘴一樣的評論無法解決問題
利用「定量表達」設立目標

第五章 你有會議憂鬱症嗎?
人生中最慘的會議
將會議寵物放生吧!
PART Ⅰ重點整理

PART Ⅱ
脫離會議指南

第六章 第一步: 寫下會議名稱、頻率、時間、參加人數、目的、成本
停止開會前先進行會議
如何管理會議?

第七章 第二步: 確認計畫何時開始?何時完成?達成多少?
好主管該怎麼做?
令人放鬆的開會環境
定下計畫目標時間和數量

第八章 第三步: 徹底執行!減少「八十分員工」
好像多多少少有在做……
你的計畫百分百達成了嗎?
有掙扎才有成長

第九章 第四步: 除了資料,還是資料!用資料取代會議
除了資料還是資料
開會就像F1賽車的進站維修
「比較」才能掌握關鍵
不能有藉口馬虎
失敗的資料

第十章  第五步: 最重要的是行動改善
別陷入思考謬誤
魔法般的會議常用語
脫會議的最後步驟
PART Ⅱ重點整理

PART Ⅲ
為了使組織變好

第十一章 主管,加油!
某位經理人的掙扎
雖然不開會偶爾會感到寂寞……

第十二章 內部品牌化
即使在宣傳上投入金錢……
放棄開會就會得到顧客喜愛

第十三章 公司內的社群媒體
比報告會議有用多了
用「自言自語」拆除組織內的壁壘

第十四章 循序漸近的「脫會議」
慢慢開始進行吧!
試著說服主管上司
將會議室的門變不見吧!

第十五章 救救那些「會議難民」吧!
你會失去工作?
在居酒屋發牢騷的會議不能改變任何事

第十六章 企業以外的組織,也應該「脫會議」
絕對做得到
政府和學校都要「脫會議」
PART Ⅲ 重點整理

結語

內文試閱


◎序言
不停止開會的話就來不及了


  這是某間公司面臨的情況。

  這家公司每個星期都有例行的營業會議,營業經理和六位課長,以及兩位董事都一定會出席參加。

  「你們到底都是怎麼教育新人的啊?不是常常告訴你們:不直接做給他看、不說給他聽、不讓他自己做看看、也不稱讚他的話,人是不會動起來的。身為課長,自己若不能更加努力帶動部屬的話是不行的。懂了嗎?」

  營業會議幾乎每次都要花上四小時,會議室裡董事們的喝斥聲總是不斷迴響。課長們個個表現看似乖巧假裝有在聆聽,經理則是低著頭,一刻也不肯把目光從會議資料中移開。

  我已經旁聽了這個會議無數次,終於徹底了解到,就是因為這些冗長的會議,導致了公司組織無法順利運作下去。在工作場合應該充分發揮領導能力的課長們,每到了會議就會開始精神萎靡,自信心也逐漸地喪失。

  於是我以顧問的身分提案,大膽要求公司減少營業會議的次數。甚至還拜託兩位董事,今後不要再參與會議。

  從此,原本每周四小時的會議改為兩周一次,而且縮短為三十分鐘。本來一個月要花十六個小時來開會,如今計算下來只剩下一個小時。   課長們很明顯地開始有了幹勁,不但在各自的領域中展現了自主性,銷售成績也漸漸地在向上提升。

  我所做的,也不過是減少開會的時間而已。但公司的萬惡來源,正是這種會議本身。

  當然事前的遊說溝通也需要許多時間。因為用了半年的時間,和董事們培養彼此的信賴關係,才能成功說服他們不再出席會議。

  這就是我開始挑戰「脫會議」的契機。

  關於開會,我有一些痛苦的回憶。

  以前我曾處在一個可以說是「會議中毒」了的職場環境中。由於業績始終不見起色,主管每次在開會時總會逼問:「該怎麼做才好?要賣什麼才好?」,而我們就得分析數據製作資料,還要與各部門進行協調,一整年的會議就這樣不斷重複相同的事。

  每當主管質問「要怎麼做才好?」時,我們就會思考新的提案,但就在公司持續內部調整下,新點子不斷被腰斬,最終在什麼都沒有實行的情況下虛度。然後主管在會議中又重頭再次逼問「應該怎麼做才好?」這樣的情況不斷循環著。

  由於什麼都無法實行,當然也不可能會有什麼成果。僅僅是開會時彷彿扮家家酒般重覆議論著,過程中大家開始產生無力感,陷入了無法好好思考的狀態。

  當時的我戲稱大家是「會議寵物」。也就是當主管說要開會時,就不會有任何異議地直接朝會議室走去。接著聆聽主管的演說,與上個月提出的方針或標語即使完全相反也只是點著頭,被指派製作資料就做,被命令去跟其他部門協調,接著就開始不停地出差。

  不知不覺,我也進入了「開會憂鬱」的狀態。只要踏入會議室,腦袋就會一片空白,身體也會感到不舒服。不但一點都感受不到組織的進步成果,自己的辛勞也沒有獲得認同。就只能這樣感受失落和空虛,度過每天沉浸在會議中的日子。

  世界上存在著會議中毒的經營者和經理人們。

  他們每天就是開會,然後移動到下一個地方,繼續開會,接著又再前往別處,不斷地重覆。他們的工作內容就是開會,為了開會搭乘新幹線或飛機到處出差。

  為了開會整理資料,為了開會預先接洽,為了開會事前溝通。接著,因為會議不斷增加,公司因此需要更多人力,然後這些人力又成為新的部門。新部門的成員們又提出「如何讓作業更加有效率」,於是再度開會,然後為了是否需要導入新情報系統的問題還要開檢討會議…… 簡直就是「會議地獄」嘛!

  現在多數的大企業,都盡量降低應屆畢業生的採用率。在第一線工作的年輕人才減少,公司的人口結構已變形,經理人或管理部門卻還執著在會議上。因此投入的成本花費,當然都得由顧客來承擔。

  沒有用的會議,說是公司組織的「老舊廢棄物」也不為過吧。人體內堆積了老舊廢棄物的話,皮膚會變差,也會產生身體浮腫或是肩頸腰部僵硬等各種煩惱。

  公司也是一樣。對於每天每天不停開會這件事,若自己沒有感到任何不對勁的話,你可能已經變成公司組織內的老舊廢棄物也說不定。

  若會議本身有問題的話,只要改變「開會的方法」就好了吧?可能有人會這麼想。確實坊間有許多這樣的提案,也有很多出版書籍討論改善開會方式。

  關於這點,我認為若僅僅只改善會議的形式或做法,可能已經來不及拯救公司了。日本企業正面臨嚴峻的危機,須要應變全球化等各式各樣的問題。大膽的減少會議、加速決策時間,擺脫無效率會議後的資源便能善加利用分配來解決問題。這些才是現今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不是嗎?

  我所倡導的「脫會議」指的是:

  會議的「次數」「時間」與「參與者」縮減為二分之一,並且削減掉90%的會議開銷成本。

  並不是改變開會方式,而是依照著程序進行,然後大膽地削減會議。這就是我說的「脫會議」。

  我在一年之間舉辦超過一百次以上的講座或演講,也進行了會議相關的研習營。許多的公司的管理者齊聚一堂,共同致力如何「脫會議」。起初大家都還半信半疑,甚至抗拒的人也不少。然而,真正去實踐脫會議之後,幾乎所有的人都回覆了以下類似的感想:

  「之前就算不斷重複地提醒他們要報告、聯絡、商談,卻一點用也沒有。一減少開會後,反而開始經常報告、聯絡、商談了。」

  「等待指示的人變少了。部屬主動聯絡的次數增加了。實在很令人高興。」

  「即使開會減少了也沒有產生任何問題。想到過去的那些會議,到底是為了什麼呀!忍不住火大了起來。」

  每次提出減少會議的想法,「太好了,本來一直開會都沒有時間拜訪客戶了。」以及「並不是只要不開會就好。這是不對的。」這兩種反應都有。若要分類的話,後者大多是經理人,由於他們多半患有會議中毒症,相信開會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拒絕改變現狀。

  針對「並不是只要不開會就好。」的反應,我認為這是日本企業內部問題的癥結點。對於自己工作的方式不抱持任何疑問,明明沒有成果卻拒絕改變。如此下去等在前方的,只會是悲劇般的結果。

  但是,正因為有「竟然說要放棄開會」這種想法的人存在,也才讓這本書有了存在的意義。如果所有人都不想要開會,就沒有「脫會議」的必要了。應該從很久以前,會議就很少了吧。

  為何大多數的會議都無法順利進行呢?

  為何持續的開會會讓組織停滯呢?

  如何才能急遽地減少會議量?

  減少會議後,公司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這些問題將在書中為各位來做介紹。

  如果少了會議,那些節省下來的時間,能夠用在顧客身上。

  也可以用在部屬身上。

  還有,甚至用在家人們的身上。

  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事情了。

  那麼,讓我們開始好好談一談如何「脫會議」吧。

◎會議中的溝通失誤 會議整合的困難
  開會的場合中,要促使踴躍發言、整理討論事項進行的流程、統合各方意見達成協議,這些都需具備「引導學(Facilitation)」的技巧。日本的企業經理人卻往往缺乏此種能力。關於引導學的研習與書籍雖然很多,但要能夠徹底實踐這樣的專業能力,不是稍微學過就能達成的。因此,想在會議中讓議論能夠充分活化達成效果時,最確實的辦法,還是要由富有引導學訓練經驗的專家從旁協助。

  實際情況中,若由不具備引導學技巧的人來主持會議,其實當中充滿了各種「溝通失誤」。比方說,開會時是否曾出現這樣的對話?

  經理:「今天把大家集合過來不為別的,是董事長有下達通知。這次要抱持著很大的危機意識,好好的聽清楚了。」

  課長A:「董事長每次有話要傳達時,都說一樣的話,要大家具有危機感嘛。」

  課長B:「沒錯。」

  經理:「是希望各位能隨時好好的保有成本意識。董事長說我們公司的員工,大家都太缺乏成本概念了。」

  課長C:「若要說誰沒有成本概念的話,你看,指的不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嗎?」

  課長B:「確實是這樣。現在的年輕人做起事都太散漫了啦。」

  課長A:「尤其是大約兩年前進公司的新人們,不覺得他們特別嚴重嗎?」

  課長C:「就是啊。現在的年輕人們坐在座位上時,都偷偷地一直玩推特。」

  課長A:「我實在沒看過有人可以邊玩推特,還能一邊工作的。」

  課長B:「那些在用推特或是臉什麼的年輕人,大概來公司都是來玩的吧。」

  課長A:「我覺得是那些智慧型手機害了這些年輕人。每個拿智慧型手機的年輕人,去廁所的時間都很長。」

  課長C:「是在廁所裡玩那個推特吧?哈哈哈哈」

  課長B:「真是的。那種通訊軟體絕對會把世界搞得很怪異。」

  經理:「嗯總之,就是要我們抱有成本意識就是了。大家要徹底執行。」

  如何?的確會出現這種對話沒錯吧?

  「現在的年輕人啊……」這樣的台詞,只是閒聊時當然是可以的,但當在開會的場合中,適合出現嗎?

  像這樣只著眼於事物的某一部分,就擅自為整體下定論的思考方式,稱為「輕率概化」。因為限定於不考慮有例外或其他可能性的情況,經常使用「全部」、「總是」、「大概」、「沒聽說」、「沒看過」等概括性言語表現。

  沒有正確掌握到全體樣貌,自顧自地深信不疑,也會出現「因為大家都……,所以就應該要……」的發言,如果都沒有人發現或反駁,就這樣決定了重要的方針會怎麼樣呢?這是非常危險的。

跟電視名嘴一樣的評論無法解決問題
  所謂輕率概化,通常依照自身過去經驗,或周邊他人的意見,加上電視的時事評論名嘴的發言後再經過一番排列組合,最終即導出了簡單又極端的結論。

  「日本的製造業已經不行了啦。」

  「結婚喔,就是人生的墳墓啊。」

  「從以前開始,臉蛋漂亮的女生就都很冷淡的啊。」

  像這樣簡單的訊息可以輕易製造話題,若是想引發別人興趣也就算了,但不應該頻繁使用在解決問題之際。打個比方,當主管要替自己的太太解決煩惱時,「女人都是這樣的嘛。想說小孩出生一切就結束了。」這樣回答她的話,根本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商業上因輕率概化所造成的弊害,其實非常嚴重。請見以下的對話。

  課長:「上星期開始的試用品發放活動怎麼樣了?」

  部屬A:「不是很理想耶。果然這樣開始得太突然了,無法被輕易接受」

  課長:「那B的呢?」

  部屬B:「我這邊也是一樣。雖然嘗試發給那些常客,反應也不怎麼樣耶」

  課長:「這樣啊。行不通嗎……」

  部屬A:「應該還是訴求不夠強烈吧?」

  課長:「訴求不強烈嗎?確實有這個可能。」

  部屬B:「我這邊的客人有在反映,價格有點貴耶。即使是使用對環境不會造成汙染的素材,高價位的商品還是不容易被接受。」

  課長:「雖然說是節能產品,但其實還是不好賣。」

  部屬A:「並不是只要節能產品就一定會大賣啊。」

  課長:「這樣說也對啦。」

  這也是感覺很常出現的對話吧?僅將個人臆測給輕率概化後,隨即導出一個結論來。為了避免此種輕率的不當概化,請好好使用「定量表現」管理法吧。試用品發放給多少人次、獲得多少程度關注以及客戶有怎樣的反應,在這些資訊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只是用口頭方式詢問負責人的「感想」,很容易就會落入輕率概化的窠臼。

  實際上,部屬A只跑了六家公司;部屬B也只發給四家公司。如此卻斷定「產品無法輕易被接受」、「客戶反應不怎麼樣」。甚至對話結尾時,彷彿在抒發個人感想般地說,「應該是訴求不夠強烈吧?」然後課長也真的就這樣接受他的看法,還回答說「確實有可能」。最後結論就是「雖然說是節能產品,但其實還是不好賣」,這樣思考的話可能也沒有什麼挽回的餘地了。

利用「定量表現」設立假設目標
  在開會時為了避面輕率概化的溝通失誤,請訂定一個利用定量表現的「假設目標」,然後一定要檢測驗證是否有實行達成。何謂假設目標,請見下列說明。

  「針對現有六百家客戶進行試用品發放,,透過舉辦活動來實際檢驗其中有多少客戶表示有購買慾望。只要回收五%的樣本,也就是說六百家公司中有三十家回覆的話,就能判斷出此試用品的客戶評價。」

  至此的推論都使用嚴密的數字假設訂立目標,沒有能夠擅自臆測的空間。主管隨便的下令「去發送試用品」,第一線的負責人也隨便的發放,被問到結果如何時就給了一個「不是很理想」的隨便回答。這樣的溝通,根本不能稱為是正確的公司經營方式。

  如果平常就習慣用大量輕率概化的表現方式,解決問題能力也會跟著降低。因為長期下來只是發表評論而已。無法自行提案的評論者,只會說一些自己認為的主觀言論,討厭使用資料數據來說話。面對新的提案方式,也傾向提出負面的否定評論。簡而言之,同樣受到了「維持現狀偏誤」的影響。

延伸內容

會會開!開會會!都不如「會開會」!
◎文/何啟聖(本文作者為職涯規畫專家、龍巖集團公共事務處總經理

  相信很多上班族都會遇上同樣的困擾,只要在工作上出現難題,第一個反應就是──召集一個會議解決。然而,事實上,會議真的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良方嗎?捫心自問,我們在職場上開了多少次會,但真正解決問題的有幾次呢?因此,學會如何開會,在企業經營及個人績效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曾經有這麼一個統計,九五%的會議,只有上台報告的人有準備,其餘的都只是在台下聽聽而已;八七%的會議結論是,「下次會議再做結論」;九二%在會議上的提議與回答,都沒有超過五分鐘以上的思考。還有一個統計指說,會議桌上的書面資料超過三頁,超過八成以上的與會者不會完整看完。

  試想一下,上述的統計,是不是完全符合我們在職場上的開會經驗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會議豈不催生出一種不去深思的文化。我歸納一下就是我們在會議上的發言,等於大腦在極短的時間內,接收到極其片面的資訊,再加上個人過往的工作經驗所得出來的結果。這樣的會議品質低落得如此可怕,但卻是每天你我所處的職場上發生。

  橫山信弘的新作《脫會議!減去1/2會議的效率工作法》提供了看待會議、組織會議、主持會議及參與會議的諸多嶄新觀點與思惟,惟有能把會開好,再來召集會議,不然就是浪費資源,更嚴重的還浪費生命,完全無助企業成長及個人發展。作者取名「『脫』會議」當然重點強調,要降低會議召開的成本及提高會議結論的效益,但是,我個人的拙見倒認為這「脫」字取得妙,有種超越的意涵,也有改頭換面的隱喻在其中,透過本書,讓我們超脫過去會議召集的迷思,嘗試改變會議的風貌,試圖產生不同以往的效果。

  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了使會議達到召開的效果,我一定在會議前,將報告人的資料仔細看完,再把我預備要在會議中表達的意見,先行告知報告人,好讓他心裡有數,可以預先做好回覆的準備。到了會議進行當天,就如之前溝通的「照表操課」,不但我能夠針對報告完整的表達意見,報告人也能從容的做有系統、組織的回應,很快的就能凝聚共識,做出結論。

  在現今低薪時代,找到一份工作已屬不易,更何況一份「好」工作,因此,當我們有工作做的時侯,一定要設法讓自已藉由工作展現自己的能力與才幹。郭台銘說,魔鬼藏在細節裡,而我要說,在職場上致勝的關鍵也在細微處。如果工作千頭萬緒,你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下手來發揮所長的話,那麼就從這個上班族都在用,卻怎麼用都覺得不受用的「會議」開始改變起吧!

作者資料

橫山信弘

BP日經專欄作家‧人氣企業諮詢顧問 以簡單且全面的方式,引導企業如何達成營業目標,而不是一昧的增加業務人員工作量。用有「大腦使用說明書」之稱的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理論為基礎,向企業說明如何增加員工的工作動機。橫山信宏的企業講座在日本擁有高人氣,一年開課一百堂以上,超過五千名企業經理人參與。 生於名古屋,1990年代進入IT產業,1997年轉職日立製作所。現職為企業顧問,提供建議達成組織設定目標。 著有《橫山信弘 提升營業力UP》(横山信弘の組織営業力アップDVD1~4)。

基本資料

作者:橫山信弘 譯者:黃約雯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生活館 出版日期:2013-08-02 ISBN:9789862724149 城邦書號:BK5084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