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寫給我的生活的信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當生活被工作綁架,贖回自我的代價是多少? 一位聰明美麗的專業女性,熱愛工作到快「掛了」, 身體踩下緊急煞車,拒絕再往前走一步。 在山間療養機構,面對蒼茫的雪地, 她提筆寫下:我親愛的生活,你好嗎?…… 多年來,我努力工作,開會、書寫、協商、發言……工作到要看醫生。我努力沒有極限,周遭也像吸血蟲將我搾乾。可怕的是,我樂其中,卻找不到「太多」與「太少」的平衡點。現在,我被淘空,就此停擺…… 梅克爾是德國當代極知名的女性公眾人物,曾任政府發言人、歐盟國際媒體秘書長,二十五歲就成為德國最年輕的教授,為企業提供諮詢,為國會提供建言。在外人看來,她事業有成,無比風光;然而,每天馬不停蹄的行程,和永無止境的工作,讓她面臨險境而不自知。在她身上,恰恰發生了她自己向大眾呼籲的事。當她再次被大量工作與公私往來的e-mail信件淹沒時,她整個人「垮掉」,診斷的結果是:burnout! 「Burnout」是一醫學上的專有病名,譯為「專業枯竭」。專業枯竭一詞對我們來說或許不太熟悉,但我們很熟悉的是「工作倦怠」、「過勞死」。這樣的新聞總令人悲傷,但我們也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想想,究竟是為何而忙?梅克爾就是從未在工作上踩下剎車,等到她發現一切對她來說「太多」的時候,她的身體已經拒絕再往前一步了。於是她進入一所山間的心理醫療機構,試圖面對並瞭解,長年來她的工作、各地奔波與頻繁的活動到底把她帶到了哪裡去?她精準分析自身感受、揭開舊傷口,讓自己看清,如果馬不停蹄地東奔西走、時時刻刻都在溝通、交流,人會發生什麼事?在這裡她給自己的生活寫了一封信,反思自己的人生,真正開始和自己對話。 過去從未有一位如此「高位階」的成功專業人士揭露自己「熱愛工作到快掛了」、「因投入工作而要看醫生」的個人經歷。她的故事真誠,同時也點醒了世人,重新檢視我們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全書以梅克爾在醫院的日常流程為主軸。時而逸出,回憶自己人生、家庭、友誼、職業生涯、工作的發展、醫院的療程、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理論、治療團體的情況等等。感性與理性兼具,讓同為職場工作者的我們,一同對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天秤,進行自我評估與反思。

目錄

◎〈專文推薦〉重新擁回失序的自己 蘇絢慧

◎向著我的一扇窗
◎醫療禁閉
◎我的感官
◎生活失去界線
◎山間夜未眠
◎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
◎飲食節制及其他更多的連結
◎我的範疇謬誤
◎他人的生活
◎心中的島嶼
◎酒癮道謝之後離去
◎容易照顧、容易保養的
◎運作與生活
◎內在的領悟
◎誰是我的朋友
◎紋(文)理
◎親愛的生活

內文試閱

醫療禁閉


  醫生囑咐我不要睡,當然不是晚上,而是白天。尤其是我關禁閉不准與外界溝通的這兩天。在這裡稱為惰性日(Inaktivitätstage),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只能留在房間裡望窗興嘆。不准與人交談,不准閱讀,不准看電視,也不准聽音樂。手機和筆電必須關機收在櫃子裡。

  為什麼這樣的日子會是挑戰?我只要遵照醫生的囑咐──偷懶。其實偷懶我很拿手,在家我能在沙發上躺個幾小時,什麼事都不做,就只是看書、聽音樂,偶爾查看一下電子郵件,然後烹調一頓美食。我心裡清楚,所謂偷懶的一天有相當多的組成部分,而每個單一部分及其整體,完全顯露出活動的程度,因為新的訊息不斷輸入,讓我的思考保持運作。仔細想想,其實在偷懶的日子裡,我無時無刻不掛在網上,筆電總是打開放在桌上,我不時瞄一眼電子郵件,在網路上搜尋資料,或者更新我在臉書上的動態,基本的連線狀態已經把原本想要偷懶的一天變成活動的一天。連續不斷的可能溝通狀態,改變了或者該說「阻礙」了真正、具溝通性的孤獨。

  難道說,我害怕無聊?這樣的狀態根本不可能產生,因為有太多活動及有趣的東西吸引我,我有太多想做、想知道的事情,而時間總是不夠用,因此不知何時開始,我開始一心數用,同時做好幾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而我知道身為人類我沒有這種能力。

  我非常明白,人類的大腦不能同時處理很多任務。因為在我們的腦子裡,思考過程是連續的而非像電腦一樣是平行的。如果我們以為能夠同時做很多事,同時完成許多任務,不過是為自己製造「同時性」的幻想。實際上大腦在不同的任務之間來回跳躍,這裡完成一點,那裡完成一點,不停在轉換,這樣既費力也費時,工作不會因為假想的多任務處理而變得更快更好,反而是變慢且容易疲倦。

  長久以來我一直處在一種狀態,勉強可以用注意力不集中來形容,用口語的說法就是:腦袋嗡嗡作響。我的腦子經常超出負荷,而有韋瓦第的《四季》同時在腦子裡響起的感覺,有時甚至是以加倍速度,就像老唱機不按照指示33轉,而是以單速45轉播放唱片,以至於聽起來速度快、聲音尖銳,彷彿米老鼠一般。你只聽到尖銳的樂聲,錯失柔音的美,尤其是那些為了要襯托出主旋律的而緩慢建構的曲調。

  幾個月以來,閱讀的時候,我突然察覺到自己在想其他的問題,雖然眼睛仍然在書上隨字前進。有時我還知道,剛讀過的段落大意,但是大部分時候並非如此。於是我必須回頭再讀一遍,很可能又陷入同樣狀況。閱讀中,我也常常跳起來,因為忽然想到了和我正在忙的其他主題有關的事。我知道我會忘記,必須立刻記下來。於是閱讀中斷了,必須回頭,好重新找到脈絡,就在這時候我往往又分心了。

  閱讀成了的冗長混亂的過程,隨著文章結構一路充滿小小反饋迴路。複雜的論文,我必須非常費力才能在某些段落保持專注。這讓我精疲力竭,很快就餓了。然而往廚房走到一半時,我又想起其他事,便忘了要吃東西。

  在我聽演講或別人較長的闡述說明時,也有同樣的問題。我的思緒遊走,前後跳躍,先設想了演講者用意所在,從這一刻開始我再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於是我拿起黑莓機,搜索行事曆中必須完成的事,或者拿出黑色Moleskin記事本,寫下所有想到的還有我認為重要的事。關於正在進行的計畫,我有了新的點子,或者為待解決的問題畫出草圖。

  如果沒有其他的,我就寫下待辦事項。這樣一張列表會讓我覺得負擔減輕;即使只是記下來,日後還有要花力氣去做,它也讓我感覺自己正在「完成任務」。這讓我把飄動的思緒引導到記事本中,一旦記下必須解決的事,便不至於忘記,我的腦子就可以放開它們,並得到更多的空間,我就能不受干擾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譬如正在演講的人。

  在非常緊湊的時刻,注意力的無法集中也會顯現在視覺上。我會看見一堆東西,卻無法讓其中一樣在知覺中凸顯出來。對於這個現象,之前我只有含糊的感覺,直到我坐在診療室裡,醫生要我將一堆長形木塊分組,我才清楚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當時每一木塊代表我的一部分認同,我立起那些木塊,東挪西移,考慮它們的優先順序,必要時加以修正。

  我看著一組木塊,試著把焦點放在其中之一,但是我辦不到。我一集中焦點,所有的木塊就衝著我來,而且是模糊的一整組。一旦我放輕鬆,它們又退回去了,同樣又是一起。我應該要高興:我發展出整體性的認同,每個部分都是重要的,都屬於同一個整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自己清楚優先順序確實存在。我甚至想要逼退或完全擺脫其中某些部分,然而我辦不到。我的內在之眼不斷變焦,且總是整張圖像。幾番嘗試後,我全身發熱並輕微暈眩。所有的細節隱沒在整體當中,我再也無法集中精神,也沒有力氣從整體中解析出個別的部分。

  我當然了解,在此關禁閉是為了什麼,我必須排除所有的外界刺激,專注於自己的內在,一直以來我接受太多的刺激。我必須騰出內在空間,打開它並感受自己的心。我要是能辦到就好了,這條路走來不易。並不是我打開,那空間就會產生,只有當我放棄一再嘗試去打開它,它才會形成。

生活沒有界線


  三個星期前,我剛渡假回來,應該是精神百倍,充滿能量地迎向工作與許多計畫,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約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自輓詩〈安魂曲〉(Requiem)的最後幾行:「死亡震撼的到來,在別處感受不到,唯有在它發生的地方。」可說是我當時最佳寫照。

  假期結束後,我立刻飛到美國出席一場國際會議,發表專題演講。在返回柏林那一天,主持一場討論美國總統大選的活動,一切進行得很順利;接著和我的出版人碰面討論合作計畫,中間還挪出空檔給我的小姪女送生日禮物。晚上與哈佛同事伉儷在餐廳共進晚餐,我突然肚子痛,幾乎站不起來,什麼也吃不下,盜汗,身體顫抖。這一晚我努力撐過去了。但是第二天我開始收拾東西,整理兩個皮箱。但是我發現我不行了,我彷彿結成冰柱站在皮箱和那些衣服之間,我完全失去方向。像一頭站在兩個糧槽中間的驢子,不知道該吃那邊才好,以致於快餓死了。我東裝一點,西裝一點,但是毫無意義,攤在外面的衣物沒有變少。

  絕望中我走到電腦前坐下(用新的負擔來彌補超載,本身就是完全無意義的反應,卻是我的典型反應),開始檢查我的Email,當我看見大約有五十封紅色未讀郵件,全是自前一天晚上進來的,我開始放聲大哭。這一天早上我遇到兩個能量強盜,他們一起在我身上引發了旅行和資訊過載的核融合,我終於垮了。

  Burnout,我討厭這個字眼,它聽起來有把壓力當作時髦標籤的意味,Burnout之於成功人士,就像私人住宅之於模範家庭。《南德日報》上,Burnout被描述為:「社會認可的高檔憂鬱症,換句話說,就算失敗自我形象也不能受損。」「只有失敗者會得憂鬱症,Burnout是對成功人士的診斷結果,說得更清楚一點,曾經成功的人士。」我讀到這篇文章,幾乎是防衛的反射反應:我不要這病。

  我的醫生很仁慈,他對我的診斷是:嚴重疲勞加上感染慢性新陳代謝器官的疾病。腎臟、肝臟、脾臟功能失調。我的胃黏膜和胰腺發炎,身體的免疫系統關閉。儘管百般不願,我還是學著認識──當然更重要的是重視──自己的狀況與界限。

  1974年,心理分析學家李・察弗伊登柏格(Richard Freudenberger)第一次提出Burnout的概念。在枯燥的醫學症狀描述中,我看見自己,從過動、否認自己的需求,到冷漠、無法停止思考,以及終日倦怠、虛弱、無力、失眠、心悸、盜汗、頭痛、背痛加上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創造力。腸胃炎可說給了我最後的一擊。

  十五年來我環遊世界各地,工作、演講、寫作、出任代表……。一直到非就醫不可的地步。我對自己對四周環境都沒有畫上界線,周遭的環境對我過多的要求猶如水蛭將宿主的血吸乾。我是真的樂在其中,我喜歡旅行,熱心推動新的事務,樂於發掘新的點子。然而在這所有一切當中我無法「找到介於太多與太少之間的中間點。現在我突然停擺了,確確實實就是停擺了,我完全什麼事也無法做,足不出戶,不停地睡。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認清並且接受了事實。我忽視了很多徵兆,把自己身上最後的可能性榨乾。我從來就不信,有一天會停下來,尤其是在生病以及精疲力竭的狀態中。記得之前某個星期一早晨,我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突然聽到令人厭煩的噪音,時大時小的模糊嗡嗡聲,不久之後我開始頭痛,我實在無法忍受,於是打了電話請暖氣裝修工來,因為之前也發生過類似的問題。暖氣已經老舊了,有時無法啟動,便會一直發出隆隆的噪音。暖氣裝修工那天下午來檢查,他躡手躡足地在我公寓裡到處側聽。什麼也沒有。最後我祈求他:「您一定聽得到的,那模糊的嗡嗡聲是從左邊發出來了。」我們動也不動像兩根鹽柱站在一起傾聽。老先生絕望地看著我,他什麼也沒聽見。我心裡想:「年紀大了也許重聽,怪不得。」他說他可以到地下室檢查一下,看看噪音是不是從那裡來的。我甚至有些惱火了。

  那天傍晚我去大學開會,總共有五十多個人,大夥竊竊私語,大笑,熱烈討論,經過了幾輪的投票,最後終於安靜下來。就在這時候,我又聽到那嗡嗡聲,不可能,這裡沒有暖氣,只有我,我就是那嗡嗡聲,那聲音就在我腦子裡。

  這一天晚上,我慢慢回想一連串的事件,那些我原本沒注意到也無從解釋的事件。幾天前,我坐在書桌前寫一篇專欄,放著巴哈的《賦格的藝術》,突然間響起尖銳的哨聲。「血液循環不良」,我心裡想,試著彎腰刺激頭部的血液循環。那哨聲幾分鐘之後才消失,但之後我什麼也聽不到了,甚至連音樂。我束手無策,只能繼續寫我的文章,記不太清楚什麼時候恢復了知覺。還有一次同事生日請大家吃早午餐。不到一個小時我已經汗流浹背,落荒而逃。我感覺自己的頭好像罩著一個裝滿棉花的紙箱,要想跟上眼前眾人的談話,相當吃力,沒多久我就精疲力竭。

  我們時常看不清楚人生的大彎道,也常常忽略輕柔的警告。於是有一天我們會很驚訝地發現,開展生命的「布料」──時間和空間,並不能無止盡地延伸。

延伸內容

重新擁回失序的自己


◎文/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收到《寫給我的生活的信》一書的書稿時,我先看了書介,隨即展開閱讀,然後,很快的,我就決定要為本書作推薦。我相信這一切不是偶然,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我已自覺走在「耗竭」〈burnout〉邊緣好一段時日了。無數次我納悶是不是我必須倒下,得到醫矚,有了權利住進一間被隔離的病房時,我才能被允許(或者我自己才能允許)我可以停止下來,靜止下來,不需要再掛心著任何事,也不需要再履行著任何計畫,更不需要再馬不停蹄的奔走與轉換角色以迎合各種需要?

  我的生命有著無數的工作計畫,無數被預約的行程,還有許多被預約好的諮商門診。我喜歡這些事,也樂愛自己的工作,但曾幾何時,我像被時間的潮流推著走、推著走,卻在不知不覺中不再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失去了與自己的心連結的時間,甚至失去了品嚐「活著」的滋味是什麼。剩下的感受,是有如作者美瑞安‧梅克爾的許多經驗:頭暈、無限的疲倦、許多的影像與想法在腦中氾濫而無法專注傾聽,甚至無法再靜止下來好好閱讀與感受。

  我所做的工作是醫療的一部份,特別是針對人們的生活適應與情緒壓力提出因應方式,我當然深知自己的狀態已經有所警訊,但基於責任心也罷,不忍割捨他人的需求也罷,或是有太多自己想去實現的夢想也是,我就是難以調整這樣的日子,每日工作時間超過十二小時,睡眠也只在四至五個小時左右。日積月累下,許多症狀都一一浮現,無論是身體的,或是心理的。

  直到我夢到我在一間房子內,有一隻巨大的蠶攀附在房子的天花板邊緣,開始吞食房子四邊牆壁。夢中,我看著這隻巨大的蠶,直覺大事不妙,房子恐怕不保,並覺得可怕與噁心,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蠶存在。

  醒來後餘悸猶存,但明白這個夢所要表達的象徵影像是:「蠶食」。我的生命(房子往往被隱喻為個體生命本身,或內在的狀態)正一點一滴的耗竭,猶如是被一隻巨大飢餓的蠶侵蝕著,漸漸失去完整性。

  在這個夢以後,我決定即使無法立即改變生活狀態,我也要有意識的一點一滴的調整與改變;包括我對自己身體的關照,我與自己身體及心的連結,並且調整許多失去界限的工作安排,還給自己一些生命的空間,去重新選擇能讓自己享受與真實喜歡的安排。

  這本書讓我再度連結自己所走過的生命,也回看自己究竟是如何將日子過成那樣;如此的忽視自己,不在乎自己,並且無限度的使用自己。

  台灣,逃離不了資本社會的命運,身心耗竭情況的人越來越多。上班族、職業婦女、單親父母親、長期照顧者、各專業工作領域者,社會福利與警政工作者….等,許多人都在忙碌中過日,如機械般的運作。「不能休息」是許多人的感慨,除了生存的經濟需求因素外,越來越多人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是責任制的,這意謂著只要你在職位上、角色上,你就有責任面對與處理,你必須不停的付出心力因應,幾乎沒有結束的一天,除非你不在那個位置上。這是很可怕的,這傳達出一種訊息:「你不應該累、也不應該停、更不應該照顧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漸漸的,你承擔超過你可以負荷的壓力重擔,卻因自我身心的分裂而渾然不覺,無法及時調整,接下來的情況便會慢慢失控、慢慢失序,像是:

莫名其妙的流淚不止
莫名其妙的易怒或沮喪
三不五時的想要輕生結束痛苦或是消失在世界上
無盡的頭痛頭暈
心跳呼吸的忽快忽慢
怎麼也好不了的感冒
感覺做了許多事,卻感覺不到任何成就感與滿足,反而有空洞與恍神的感覺


  以上的情況,都顯示出情緒耗竭與體力耗竭的情況正在發生。

  《寫給我的生活的信》一書能讓失序失控的我們有了一個借鏡,好好的正視自己的生命是如何被消耗、如何被使用。透過美瑞安‧梅克爾真誠與真實的說出她的生命與所過的日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好好的看見自己,與自己重新連結。停止那些傷害自己的行為,也停止將自己四分五裂的生活,如果非不得已,也要為自己保留一段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時間與空間,讓這安全的基地好好的修復你、滋養你。

  美瑞安‧梅克爾的新書,讓我們知道當你越想控制住環境,越想掌控所有行程,越想一切都不要出錯,你的身體與心靈因此過度用力與過度承受,以致使你自己的狀態越來越失序與失控。請來得及饒過自己、放了自己,當一切都還有機會調整與改變。

  我很難表達出我有多喜歡這本書。我衷心期望台灣社會的人們都有機會看見這本書。而我相信看見這本書的讀者,也和我一樣,是上天挑選中你,要你好好善待自己、重整生活、修復身心,然後,創造你喜樂、有品質的新生命。

作者資料

美瑞安‧梅克爾(Miriam Meckel)

1967年生,大學時攻讀傳播與政治學、法律與漢學,以關於歐洲媒體的研究取得博士學位。是德國當代極知名的女性公眾人物,曾任北萊因-西法爾邦的政府發言人、歐盟國際媒體秘書長,二十五歲就成為德國最年輕的教授,為企業提供諮詢,為國會提供建言。自2005年起,為瑞士聖加侖(St. Gallen)大學企業溝通教授。發表眾多與媒體主題相關的論文。 2007出版有《無法達到之幸福:遠離溝通陷阱》(Das Glück der Unerreichbarkeit. Wege aus der Kommunikationfalle.)

基本資料

作者:美瑞安‧梅克爾(Miriam Meckel) 譯者:林敏雅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AWAKE 出版日期:2011-12-15 ISBN:9789862720905 城邦書號:BX1051 規格:膠裝 / 單色 / 25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