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三版)
- 作者: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5-29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優惠截止日:2030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315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99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圖解分鏡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
讀建築的故事:建築詩人黎辛斯基探索人類史上百座經典建築的理念、技法與歷史
-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經典暢銷新版〕
-
遺產、信託、繼承:人生最該懂的財務法律課,有效分配、爭議解決,有問必答Q&A
-
水泥工阿鴻親授30年實戰工法學:基礎放樣、排水設定到進階泥作,完整解析步驟流程,監工、施工不出錯!
-
山稜上的無名英雄:從背工到高山協作,雪巴人、巴爾蒂人在大山深處寫下自己的勝利
-
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哈佛哲學家用幽默剖析生與死的一切【暢銷新版】
-
旁觀他人之痛苦
-
超圖解!木作工法百科:從基礎到進階工法,按流程照步驟逐一拆解,施作要點×監工細節×設計一次到位
內容簡介
─成書十年,中國從未放棄併吞南海以為內海、驅趕美國於亞洲之外的野心─
面對美中強勢對抗的現狀,台灣與東南亞各國該如何自保?
「每一個衝突地區都以前所未見的程度交互影響……
就經濟和軍事戰略而言,南中國海構成全球的核心。」
──二○二五年新版序
▍專文剖析
王冠雄 師大政治所教授
▍熱烈推薦
何思因 台北論壇執行長
黃介正 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楊念祖 前國防部長
中美分治東西半球是否可能,關鍵在南海!
中國在南海的作為,正是踏著美國百年前的步伐──
一八二三年,美國總統發表「門羅主義」,意在將歐洲勢力趕出美洲。隨後,美國於一八九八年打敗西班牙的殖民帝國,奪下古巴,更費時十年完成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打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交通。自此,美國不僅完全掌握加勒比海,更將整個中南美洲納入勢力範圍,實質控制西半球,進而干預全球事務。
這段百年前美國經營帝國的事蹟,皆看在今日的中國眼裡。若美國能據有加勒比海,則中國也應當據有南中國海,使之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海」!
即使沒有模仿美國的企圖,南海的交通與能源價值也是中國不可能忽視的戰略腹地。每年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海上交通須經過南海:從印度洋穿越麻六甲海峽運往東亞的石油,是經過巴拿馬運河的十五倍;日本和台灣將近六○%的能源供應,以及中國八○%的原油進口,亦須經由此處運送。除了波斯灣與東北亞,南海是全球第三重要的戰略據點。
從國家定位、政府改造,到建軍備戰,東南亞各國要如何面對南海之爭──
作者羅柏.卡普蘭曾受《外交政策》雜誌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不僅是全球知名的戰略分析師,也是足跡遍及世界的旅行文學家,具備深入各地民間的細膩眼光。在本書中,卡普蘭除了針對南海的戰略意義提出分析,更從東南亞各國的內部問題出發,討論其各自的困境:對抗中國逾一千年的越南在南海問題上扮演什麼角色?李光耀在新加坡建立的威權主義固然犧牲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僅帶來經濟成長,更奠定了新加坡面對中國威脅的硬實力基礎。相比之下,民族認同脆弱的馬來西亞、貪腐肆虐的菲律賓又要如何伸張國家主權?台灣,這個「自由的前哨站」,是否願意犧牲當前的繁榮富庶,決心對抗中國?
南海之爭不只是一場軍事與外交的角力,更是東南亞各國徹底檢討自身的國家定位、政府體制,以及發展策略的試煉。
太平洋不太平,全球專家怎麼看?
中國現在想要什麼?中國人覺得華府獨霸加勒比海盆地之後,美國在西半球創造了新型的帝國,現在北京相信它將可獨步南海,也希望在亞洲能出現類似的新型帝國。
──澳大利亞大學戰略研究教授 休伊.懷特(Hugh White)
日益強大的中國很可能試圖將美國趕出亞洲,這與美國當年把歐洲列強擠出西半球如出一轍。我們怎能預期中國會有不同於美國的作法?他們比我們更重視原則嗎?比我們更講道德嗎?或是比我們更不講究民族主義嗎?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 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目錄
推薦序:南海各國的權力與權利之爭——王冠雄
前 言:占婆的覆滅
第一章:一場非關正義的戰爭
第二章:中國:納南海為中國內海
第三章:越南:中國最頑強的敵人
第四章:馬來西亞:文明的音樂會
第五章:新加坡:自由主義的實驗室
第六章:菲律賓:美國的殖民包袱
第七章:台灣:亞洲的柏林
第八章:南海:權力的戰場
結 語:婆羅洲的貧民窟
謝辭
注釋
附錄:中華民國內政部南海諸島中英名稱對照表
內文試閱
第一章 一場非關正義的戰爭
換句話說,未來成為問題的可能是美國,而不是中國。我們,尤其是知識分子和記者圈子的人,可能太過關注中國政權的內部性質。中國政府大可以只在國內為非作歹,但在國外卻中規中矩──這也是為什麼亞洲的崛起讓各式各樣人道主義者找不到共識的另一個原因。
海事世紀
歐洲是陸地景色,東亞是海洋景色。兩者之間即是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之間的重大差異。過去那個世紀,全球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是在歐洲乾燥的土地上,尤其是在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人為劃分出來的德國東界與西界,更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在冷戰的後期階段,地球的人口、經濟和軍事軸心已顯著地移向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此地人口輻輳中心之間的空間絕大部分是海洋。我講海洋,指的是大海、天空和外太空:因為自從航空母艦在二十世紀初期出現以來,海、空作戰序列已變得愈來愈糾纏不清,現在外太空又加了進來,因為從人造衛星可對船艦、飛機給予導航及其他援助。因此,「海事」(naval)這個詞成為多方位軍事行動的縮寫。毫無疑問,「海事」將會是關鍵詞。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東亞的海岸線必然會催生出一個「海事世紀」,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朝鮮半島會有陸戰,但可能性也非常低。
東亞是個廣袤的空間,從北冰洋一直延伸到南極──從千島群島向南直到紐西蘭──有斷斷續續的海岸線和群島,而它們又各自被大海和遠距離阻隔。即使考量到科技以及飛彈和噴射戰鬥機如何壓縮距離──後者很容易空中加油──使得任何地理空間之縮小幾乎到了產生幽閉恐懼的程度。海洋可以緩衝侵略,至少有陸地所做不到的若干程度效果。海洋與陸地不同,創造清楚界定的疆界,因此有可能降低衝突。然後也要考慮到速度。即使是最快的軍艦移動起來也相當遲緩,時速大約是三十五節,減低了誤判的機會,因此讓外交官多出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可以折衝。甚且,海軍和空軍無法像陸軍那樣去占領土地。由於海洋圍繞東亞,二十一世紀比起二十世紀有更大機會避免大型軍事戰爭。
當然,東亞曾經在二十世紀見識過重大的戰火,那是海洋未曾防止的:日俄戰爭(一九○四至一九○五年);清朝覆亡後,中國將近半個世紀的內戰;日本帝國在太平洋的征服及其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高棉、寮國及南北越的戰爭從一九五○年代打到一九七○年代,先後涉及到法國和美國。這些戰爭有個共同點,就是有機地隨著國家或帝國的形成而起,或是同屬去殖民化的過程。有些衝突是內部性質,出動傳統與非傳統的地面部隊,海軍扮演極為有限的角色。東亞的大地理主要為海洋,但對本質上是內部戰爭的這些戰爭來說,這件事並無太大影響。(我把韓戰也列入這一類,因為南北韓之間的衝突主要是在陸上交戰,而且是在日本長久占領〔一九一○至一九四五年〕之後各自要建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如今,東亞已經過了國家鞏固的階段。東亞軍方現在不是往內注重低科技的陸軍,而是往外注重高科技的海軍與空軍。不過,我將會解釋,它們不可能重演規模如日俄戰爭和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場的戰事。
日俄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在極大程度上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極致,海洋在這上面提供不了防衛;事實上,海洋是陸地國家要擴張時的根本,尤其是當它需要從遠方海岸取得大量石油以供其軍隊奔馳作戰之需時。但是,中國今天在太平洋雖是崛起中的軍事大國,卻沒有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帝國那麼具侵略性:即使中國的軍力(尤其是海軍)擴張,類似日本的法西斯主義在中國幾乎全無蹤影。若是拿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意志帝國比較,基於歐洲的地理,德國主要是陸地大國,而中國基於東亞的地理,主要將是海上大國。我要重申,正是這樣的地理,會促進海軍的成長;雖然就其本身而言,海軍成長是個令人憂心的趨勢,但仍不若上個世紀初歐洲大陸陸軍的成長那麼令人焦慮。
沒錯,軍事力量正往亞洲移動,但是拜芝加哥大學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所謂的「海洋的阻遏力量」之賜,二十世紀的慘烈狀況或許可以避免。米爾斯海默解釋說,海洋可以阻卻侵略,因為國家雖可建造一支海軍部隊,跨越大海運送其陸軍,但是它將會發現很難要陸軍在敵國國土登陸,然後向內陸推進、徹底綏服敵國人民。
譬如,台灣海峽只有一百英里寬,是西太平洋最狹窄的水道之一,但它仍是英吉利海峽的四倍寬(二戰期間盟軍跨越英吉利海峽而登陸歐洲反攻)。縱使美國對台援助,中國或許在十來年內有能力在戰爭中擊敗台灣。但是占領台灣會十分困難,因而北京可能根本不會去嘗試。台灣若非島嶼,與大陸又有一百英里寬的海面隔阻,情勢恐怕就未必如此。日本和朝鮮半島之間的海上距離也有如此效用,南韓與中國、日本的琉球群島與中國、中國的海南島與越南等等的海上距離,也莫不如此。後殖民戰爭明顯已不太可能發生,中國再怎麼凶惡,也不是日本帝國,東亞的海上地理固然或許有利於海上競爭,但是不利於在人口稠密地區做兩棲登陸戰。
這種純粹的海上競爭,究竟會是什麼模樣?欲知其詳,我們必須更仔細檢視東亞的地理。
逐鹿南海
東亞大致上可分為兩大區塊:以朝鮮半島為主的東北亞,以及以南海為主的東南亞。東北亞的樞紐繫於集共產主義及民族法西斯主義於一身的極權、與世隔絕的北韓的命運。這樣的國家在一個一日千里的資本主義和電子通訊治理的世界中,前途黯淡。假如北韓崩潰,中、美和南韓地面部隊可能以人道救援名義介入、會師於半島北部,甚至在拯救飢民過程中瓜分地盤。海上議題將明顯居於次要。但是若有朝一日兩韓終究再統一,會使海上議題浮到檯面,使得大韓國、中國和日本以日本海、黃海和渤海為界,形成微妙局面。總而言之,由於北韓仍然存在,東北亞歷史的冷戰階段仍未完結,因此主導本地區頭條新聞的仍將是陸上力量,而非海上力量。
反之,東南亞早已進入歷史的後冷戰時期。這是它極為關鍵的一大重點。越南主宰南海的西岸。越南曾經是美國國內動盪的最大外國因素,但如今的越南至少到最近之前都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制衡中國而尋求與美國有緊密的軍事關係。中國在歷經數十年動亂之後,毛澤東將它鞏固為一個王朝國家,又因鄧小平推動自由化,成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經濟體,現在更將其海軍向外推進至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接下來,還有穆斯林的人口大國印尼;它在冷戰期間經歷數十年的左翼及右翼威權專制統治,有可能崛起成為第二個「印度」,也就是變成活潑和穩定的民主國家,有潛力透過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去拓展其武力。同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經濟上勇往直前,透過混合民主和威權政體,致力於城市國家與貿易國家的模式。因此,本地區的總體圖象是:一群國家大體上已走出了政權合法性與國族建立的早期階段,預備把他們認定的領土權利往海岸之外去推進。這種向外集體推動的現象,出現在地球的人口輻輳中心:東南亞的六億人口在此地與中國的十三億人、印度次大陸的十五億人匯合。所有這些國家的地理交會點在海上,亦即南海。
南中國海扮演著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之咽喉的角色──全球海運路線在此匯合,成為連結經濟結構的中心。這裡是歐亞大陸適於航行的邊緣地帶的中心,麻六甲、巽他、龍目和望加錫海峽散布於其間。全世界商船年運量有半數以上通過這些瓶頸,全世界海上交通有三分之一經過此地。從印度洋穿過麻六甲海峽,取道南海、運往東亞的石油,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三倍、經過巴拿馬運河的十五倍。大約南韓三分之二的能源供應、日本和台灣將近六成的能源供應,以及中國八成的原油進口要經過南海。通過波斯灣的只有能源,但在南海,你會看到能源、成品和半成品。
除了地理位置位居中央,南海已證明有七十億桶石油的蘊藏量,以及估計九百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氣蘊藏量。如果中國的估計正確,南海最後將產出一千三百億桶石油(有人嚴重懷疑此一估計),那麼南海的石油蘊藏量將是世界第二大,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某些中國觀察家已經稱南海是「第二個波斯灣」。如果南海真的有這麼多石油,中國就可以部分緩解它的「麻六甲困境」──依賴此一狹窄、脆弱的麻六甲海峽從中東運來那麼大量的能源需求。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因為相信南海的確存在如此巨大數量的石油,已投資兩百億美元。中國瘋狂追求新能源。中國的石油蘊藏量只占全球蘊藏量的百分之一‧一,可是它的使用量超過全球石油產量的百分之十,也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南海具有極關鍵的戰略重要性,並不只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和能源蘊藏量,還因為環繞這片水域——有兩百多個小島、岩塊和珊瑚礁星羅密布其間,可是其中不到四十個永久性地浮在水面上──出現領土爭端。這些會遭受颱風襲擊的彈丸之地之所以有價值,主要是因為在它們附近的海底星羅密布的礁石、暗沙或許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汶萊主張對南沙群島南方一島礁有主權。馬來西亞主張對南沙群島三個小島有主權。菲律賓主張對南沙群島八個小島以及相當一大片的南海有主權。越南、台灣和中國也都各自主張對大部分的南海海域以及所有的南沙和西沙群島具有主權。二○一○年中,傳出中國稱南海為其「核心利益」時,引起相當的騷動。結果發現,中國官員從來沒有這麼說,不過這無關宏旨。中國的地圖一直都很一貫。北京聲稱擁有它所謂的「歷史悠久的國界」:也就是通稱「牛舌」的整個南海中心,即從海南島向南一千二百英里、直抵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附近島群四周的一大圈。這一來所有這些沿海國家統統跳出來反對中國,並且爭取美國在外交上、軍事上撐腰。譬如,越南和馬來西亞正在設法劃分從東南亞大陸到馬來西亞所屬婆羅洲之間的南海南部的所有海床和地下資源:這當然引起中國強烈的外交抗議。亞洲開發中國家的能源消耗量預料到二○三○年將會倍增,而中國將占其中半數增加量,這些相互衝突的權利主張只會愈演愈烈。
英國海軍專家傑佛瑞‧狄爾(Geoffrey Till)寫道:「弔詭的是,如果後現代時代是全球化當道」,那麼「支持全球化的每樣東西」,如貿易路線和能源蘊藏量,全都充滿競爭。談到貿易路線,九成以上的商業物品從一洲運到另一洲都靠水路。對於海洋此一新認識乃是全球化的結果,它發生在東南亞一群相對新興獨立國家相互提出領土主權主張之際;這些國家直到近年才有辦法在海上耀武揚威,在大英帝國時代根本不會出現這類問題,因為當時英國稱霸全球,而它強調自由貿易和海上航行自由。東南亞各國軍艦在海上「常態性」迫近接觸,以這種方式炫耀實力,創造出武力衝突的風險。
二○一一年,南海某沿海國家高階官員和我進行不做紀錄談話時,非常直率地表示:「中國人從來不就他們的主張提出合理論據。他們完全是天朝心態,而且堅決不肯將這些爭端提到法庭處理。」這位官員說:「中國否認我們對自己的大陸棚的權利。但是我們絕不允許被當作西藏或新疆對待。」這位官員說,中國對待菲律賓和對待越南一樣強悍:越南在歷史上和地理上一向與中國你爭我奪,菲律賓則是個弱小國家、容易欺負。這位官員又說:「有太多國家對南海水域提出主權主張。問題之複雜不易有全盤解決方案,因此中國就按兵不動,等它變得更強大再說。經濟上,所有這些國家都將受到中國主宰」,除非是中國經濟本身瓦解。一旦中國在海南島的地下潛艇基地竣工,「中國將更能隨心所欲」。同一期間,美國海軍艦艇頻頻造訪本地區,「因此爭端已經國際化」。由於沒有實際可行的政治或司法解決方案,「我們支持維持現狀」。
我問他:「如果這一招行不通,你有什麼替代計劃來面對中國?」
「替代計劃就是美國海軍──太平洋美軍司令部。但是,美、中若有任何爭端,我們在公開場合將保持中立。」為免我聽不懂弦外之音,這位官員說:「需要借重美國駐軍才能對抗中國,但是我們不會公開呼籲。」即使美國只從西太平洋撤走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也會使局勢丕變。
在此期間,南海已經成為劍拔弩張的火藥庫,即使島礁之爭大部分已經定奪。中國已占領十二個地塊,台灣占領一個、越南占領二十一個、馬來西亞占領五個,菲律賓也占領九個。換句話說,生米已煮成熟飯。或許還能洽妥分享石油和天然氣田的安排。但是很不清楚的是,彼此有主權爭議又有特別緊張的外交關係的國家,如越南和中國,究竟能協商出什麼結果。
石油及天然氣蘊藏量的南沙群島而言,中國、台灣和越南都宣稱擁有全部主權,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汶萊也宣稱擁有一部分主權。中國在七個島礁營建水泥直升機起降平台和軍事結構。中國一九九○年代在菲律賓的眼皮底下,占領了美濟礁,它興建一棟三層樓建物和五座八角型的鋼筋水泥結構,全都供做軍事用途。中國在赤瓜礁興建一座建物,部署了強大火力的機關槍。台灣占領太平島,在島上蓋了數十個軍用建築物,派駐數百名部隊和設有二十座海岸砲。越南在它所占領的二十一個島礁上,在上面興建跑道、碼頭、兵營、儲藏槽和砲陣地。前面也說,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各自派出海軍特遣隊,占領五個及九個島礁。任何人若是預期全球化之後,領土疆界和為領土而戰將失去意義,應該看看南海。
作者資料
羅柏.卡普蘭 Robert D. Kaplan
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曾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票選全球百大思想家,曾擔任私人全球情報分析機構「策略預測公司」(Stratfor)首席分析師,以及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資深顧問。曾任教於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服務於美國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二○○八年起為華盛頓「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 過去三十年間,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與學術界討論。 他曾實地採訪中東、兩伊戰爭、巴爾幹半島、前蘇聯與阿富汗戰爭等戰略要地與新聞前線,著作豐富並受到多國翻譯出版。在台出版作品包括《地中海的冬天》(Mediterranean Winter)、《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The Return of Marco Polo's World)、《西進的帝國》(Earning the Rockies)、《歐洲暗影》(In Europe's Shadow)、《季風亞洲》(Monsoon)等。 麥田出版相關著作:《地理的復仇:一觸即發的區域衝突、劃疆為界的地緣戰爭,剖析地理與全球布局終極關鍵》(The Revenge of Geography:What the Map Tells Us About Coming Conflicts and the Battle Against Fate)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